-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4112字
- 2019-01-04 20:04:12
三 文化概述
1 宗教
香港有宗教信仰者約300萬人,不同的宗教并存,如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和猶太教,都擁有不少信眾。很多宗教團體除了弘揚教義之外,還興辦學校和提供衛生福利設施。
特別提示
★香港的人口統計中沒有民族分類,只能參照國籍、語言、宗教信仰來推算民族構成。非香港籍人口約占全港人口的6%。
★香港社會是一個兼具東西方文化特點、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社會,宗教也呈現多元化特色,宗教以佛教、道教、基督教、中華民間信仰等為主。
★由于香港原為漁港,一度依賴海洋為生,因此最多人信奉的神明都是與海洋和氣候有關的,如媽祖便是水上人的守護神。
擴展閱讀:香港的主要宗教
佛教
香港現有超過100萬名佛教信徒及數百個佛教團體。
香港規模最大的佛教團體是香港佛教聯合會,該會于1945年成立,除了以弘揚佛教信仰和文化為宗旨外,還積極推動慈善及社會福利事業,包括提供醫療、幼兒照顧、青少年和安老服務。
大嶼山的寶蓮寺以建于戶外的青銅天壇大佛著稱,莊嚴宏偉,每逢假期,游人絡繹不絕。此外,坐落于九龍鉆石山的志蓮凈苑,是仿照唐代建筑模式興建的寺院建筑群,也是香港著名的佛教廟宇之一。
佛教的主要節日是農歷四月初八的佛誕日。
道教
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在香港的信徒逾100萬人,道堂宮觀超過300個,其中大部分對外開放。著名的廟宇包括位于九龍黃大仙區供奉道教神明黃大仙的黃大仙祠、位于新界沙田的車公廟以及位于港島荷李活道的文武廟等。
香港道教聯合會于1961年成立,由主要道堂宮觀和道教人士組成,經常舉辦宗教文化和社會公益活動,推廣道教信仰。香港的道教團體除了進行宗教文化交流外,也十分重視公益事務,特別是教育、社會服務及慈善事業,例如開辦中小學及幼稚園、資助大專舉辦課程,以及開辦診所、安老院、幼兒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
道教信徒尊太上老君為道祖,其誕辰為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而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則為“道教日”。

天壇大佛坐落在香港大嶼山木魚峰頂,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青銅坐像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孔教
孔教以孔子的教誨為基礎,以儒家思想為教義。作為中國古代圣賢、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宣揚一套以人際關系為本的道德標準,強調傳統和禮制的重要。他的思想對中國歷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影響深遠,他更被后世尊稱為萬世師表。
香港的孔教組織有孔教學院、孔圣堂、香港孔教總會等。香港的孔教徒素來熱心教育工作,在本地興辦學校,弘揚孔子的思想。
孔教的主要節日是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的孔誕,而每年9月第三個星期日則為“孔圣誕日”。
羅馬天主教
羅馬天主教會于1841年在香港設立傳教區,隨后在1874年成為宗座代牧教區,其后于1946年成為教區。香港現有天主教徒約37.9萬人。圣職人員計有司鐸303人、修士64人和修女481人。香港共有51個堂區,包括40間天主教堂、31間小教堂和27個用作宗教活動的禮堂。彌撒所用語言以廣東話為主,而3/5的堂區也有英語彌撒,有些還有菲語彌撒。香港教區有獨立的行政架構,并與教宗和各地教區保持密切聯系。香港教區與各地教區一樣,均采用同樣的《圣經》、教義、禮拜儀式和架構組織。
香港天主教對市民的生活也非常關注。教育方面,香港現有數以百計的天主教學校和幼稚園,辦學工作由香港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協助推行。天主教會開辦的醫療及社會服務機構包括醫院、診療所、社會及家庭服務中心、宿舍、安老院、康復服務中心以及多個自助會社和協會。香港明愛是統籌香港教區各項社會福利服務的組織。這些服務為香港市民而設。香港教區每周出版中英文《公教報》。此外,教區視聽中心也攝制文化和教育節目。
基督教
基督教在香港的歷史可追溯至1841年,現有信徒約48萬人,會堂達1450間,大小宗派逾70個。除了不少本土宗派外,大部分主要國際宗派和前傳教機構都在香港設有基督教組織,包括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圣公會、浸信會、宣道會、播道會、信義會、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五旬節宗和救世軍。
基督教團體積極參與香港的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工作。基督教團體主辦了不少教育機構,包括專上學院、中學、小學、幼稚園、幼兒園及神學院。基督教團體亦開辦醫院、診療所和綜合社會福利機構,包括社區服務中心、兒童院、老人服務中心,以及服務弱智、殘疾、吸毒等人士的康復中心。香港的基督教傳播、影音及藝術包括基督教出版社、書室、每星期出版的《基督教周報》和《時代論壇》,以及電視和電臺節目。
香港有兩個主要基督教團體,負責促進基督教會之間的合作。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于1915年成立,現有轄下教會超過360個。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于1954年成立,成員包括各大宗派、各基督教服務機構以及香港及東南亞正教會,致力于促進香港、內地和海外各教會之間的聯系,并通過其輔助機構為廣大市民服務。
伊斯蘭教
香港約有伊斯蘭教徒27萬人,其中,印尼人人數最多,3萬余名為華人,其余是本地出生的非華裔人士,以及來自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中東和非洲各國的教徒。伊斯蘭教徒日常前往禱告的清真寺主要有5座,另有一座清真寺設于赤柱監獄內。其中,些利街清真寺是香港最古老的清真寺,于1849年建成,后于1915年重建,可容納會眾400人。九龍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可容納約3500名教徒參加禮拜。
中華回教博愛社是代表香港華人伊斯蘭教徒的主要團體,為華人伊斯蘭教徒舉辦宗教活動及開辦學校。香港回教信托基金總會則負責統籌本地所有伊斯蘭教的活動,并管理本地所有清真寺、兩個伊斯蘭教墳場及一所幼兒園,以及對在香港供應的“清真”食品進行認證。
印度教
香港約4萬名印度教徒的宗教社交活動主要在跑馬地的印度廟舉行。該廟由香港印度教協會管理,教友可到該處冥想、靈修、練習瑜伽,以及參加社群活動和重要節日慶典,如亮光節和鎮邪節等。每逢星期日上午,印度廟內都有聚會,內容包括宗教音樂演奏和講道。星期日聚會后及星期一晚上,教徒可免費享用飯餐。印度教徒的訂婚和結婚典禮,可依據《婚姻條例》在廟內按印度教的風俗禮儀舉行。印度廟提供的其他主要服務,還有主持殯殮儀式、安排火化和有關事宜。
錫克教
香港約有1萬名錫克教徒,錫克廟位于灣仔皇后大道東,目前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筑。錫克廟的特色是持任何信仰的海外旅客皆可在該廟免費用膳及短期居留。
錫克廟每天早上和傍晚舉行禮拜,而每逢星期日和主要神誕日,錫克教始祖納那大師的信徒都在廟內舉行大型聚會。錫克教最重要的節日,包括祖師納那大師和第十位宗教教師高賓星大師的誕辰,以及人日(所有錫克教徒的誕辰)。
猶太教
香港的猶太人社區建立于19世紀40年代,教徒來自世界各地,在三個主要的猶太教會堂聚會。莉亞堂(傳統派)在每天、安息日和節期舉行聚會;香港聯合猶太會(改革派)也在安息日和節期舉行聚會。這兩個會堂均位于港島羅便臣道的同一座大廈。猶太教社區中心為三大教派共400個家庭會員提供猶太餐、宴會和文娛康樂設施,中心亦營辦一個猶太食品超級市場,并舉辦各類活動和學習班。中心內還設有圖書館,專門收藏有關猶太文獻和文物的資料。該中心現已成為猶太人舉行社交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
2 風俗與禁忌
(1)社交禮儀
香港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是以握手為禮。親朋好友相見時,也以擁抱和貼面頰式的親吻為禮。他們向客人表達謝意時,往往用叩指禮(即把手指彎曲,以指尖在桌面上輕輕叩打,以表示感謝。據說,叩指禮是從叩頭禮演化而來的,叩指頭即代表叩頭)。
香港人幾乎在所有場合都是矜持和拘禮的。藍色和白色是通常表示悼念的顏色,應予回避。客人應邀赴宴時可帶水果、糖果或糕點作為禮物并用雙手遞送給女主人。不要送剪刀或其他銳利的物品,它們象征斷絕關系。入席后,不要比主人先開始飲酒進食。
交談中偶爾問及健康或業務情況被認為是禮貌的。
(2)飲食文化
香港人對西餐中餐均能適宜,但對中餐格外偏愛,尤其喜愛各自的家鄉風味。與此同時,絕大多數人使用筷子。在飲食上,香港人講究菜肴的營養成分,喜清淡口味,偏愛甜味。以米為主食,愛吃魚、蝦、蟹等海鮮,喜歡新鮮蔬菜,調料愛用胡椒、花椒、料酒、蔥、姜、糖、味精等。此外,對各種烹調技法烹制的菜肴均能適宜,但偏愛煎、燒、燴、炸等,最喜愛粵菜、閩菜。喜歡雞尾酒、啤酒、果酒等,也喜歡烏龍茶、龍井茶等。
特別提示
★香港同胞重禮儀講友誼,有逢事人人圖吉利的傳統。過節時,常相互祝愿“恭喜發財”。一般香港人忌諱別人打聽自己的家庭地址,通常見面樂于到茶樓或公共場所。同時也忌諱詢問個人的工資收入、年齡狀況等,強調隱私。
★香港人對數字的講究頗多:“3”在香港很“吃香”,原因是香港人發音中“3”與“升”是諧音,而“升”意味著“高升”;“8”和“6”在香港也很時髦,在粵語中“8”是“發”的諧音,“發”意味著“發財”,“6”與“祿”同音,也有“六六順”之意;忌諱“4”,因為“4”與“死”諧音,送禮等也避開“4”這個數,非說不可的情況下,常用“兩雙”或“兩個二”來代替。
★香港人對諧音字也十分講究:他們對“節日快樂”之語很不愿意接受,因為“快樂”與“快落”諧音,是很不吉利的;在香港,酒家的伙計最忌諱首名顧客用餐選“炒飯”,因為“炒”有“解雇”的意思,開爐聞“炒”聲,被認為不吉利;不要送鐘,因為“送鐘”諧音“送終”,是死亡的象征。
★香港人講究風水,可謂事無巨細,小到生兒育女、紅白喜事,大到蓋樓、投資,都要請風水先生看一看。
3 重要節日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定節假日有:元旦、春節、復活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中秋節、重陽節、國慶節、圣誕節,此外還有一些宗教節日。

香港地區傳統民俗“賽龍舟”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香港華人一般奉行五大農歷節日,其中最重要的是農歷新年。每逢歲首,親友互相拜年,饋贈禮物,兒童獲派“利是”(紅封包)。在暮春的清明節,孝子賢孫紛紛踏青掃墓。端午節在五月初五,時值初夏,人們賽龍舟、吃粽子。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親友互贈月餅酒果,市民扶老攜幼到各處賞月,燃點彩燈。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素有登高的習俗,以紀念登高避災的古人,不少人亦趁此節日前往掃墓。
除上述傳統節日外,不少重要的宗教節日,包括耶穌受難節、復活節、佛誕和圣誕節等均被列為公眾假期。每逢這些宗教節日,信眾都舉行慶祝或紀念活動。
香港工作時間一般每周五天半,政府公務員為五天工作制,周六、周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