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戴維森的真理融合論——對語言形式真理論的突破

美國哲學家戴維森的觀點是在批判借鑒塔爾斯基人工語言形式真理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其代表作《真理與意義》一文中主張借助塔爾斯基的真理(指語句的真,下同)定義模型,把“真”概念作為意義理論的原初概念,完全依據語句的真值條件給出語句的意義。這種全新的意義理論的構想被稱為“戴維森綱領”。“戴維森綱領”的提出,被認作語言哲學意義理論中“革命性”的成果,使意義理論從塔爾斯基的人工語言的語義學轉向極其復雜的自然語言領域。而且,他的雄心很大,一心要把哲學上相互沖突、對立和矛盾的真理符合論、真理融貫論、真理語義論融合在一起。

(一)融合與發展塔爾斯基真理語義論提出“戴維森綱領”

戴維森是在塔爾斯基人工語言語義學的基礎上發展和提出自己的運用于自然語言的意義理論的。塔爾斯基雖然在人工語言基礎上給出了真理的邏輯形式的表述,但它對于人類社會中大量的自然語言顯然難以適用。怎樣既在人工語言又在自然語言的語境下說明真理問題,戴維森做了大膽的嘗試,便有了著名的“戴維森綱領”。其綱領的核心意旨在于力圖通過完全依據語句的真值條件給出語句的意義的意義理論。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超越塔爾斯基對真理的理解僅僅限于語句的語義分析的僵化框架,進而走向自然語言語用和語境分析的廣闊舞臺。

戴維森把塔爾斯基的人工語言真理論與語言的意義理論聯系起來,認為理解一種語言就是理解語言中各個句子之間的具體聯系,了解與把握組成句子的各部分怎樣決定句子的意義。一旦掌握了關于這種語言的結構及組成的知識,人們就可以說明句子在什么條件下為真。這樣,意義理論就與真理理論聯系起來。而且,由于邏輯語義真理論使用的語言是一種就其句子關系和句子結構而言都清楚明白的語言,并反映了對象語言的句子關系和結構,那么具有此種語言能力的人就能夠從公理中推出定理,懂得“‘……’是真的”語句。在此基礎上,他又知道了人工語言真理論所反映的元語言的句子關系及結構,就有能力認識元語言,進而利用元語言翻譯和掌握對象語言。這些也正是意義理論所要說明的知識。可以看出,真理論與意義理論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因而只要把真理論稍微加以改動,就可以成為意義理論。其途徑是:人們只要把“‘X’是真的,當且僅當P”的句式變為“‘X’的意思是P”就行了。這樣的做法其實就是“顛倒法”。與塔爾斯基用意義概念解釋真理概念、用對象語言解釋元語言的做法相反,他用真理概念解釋意義概念、用元語言解釋對象語言。

他之所以這樣做,在于要超越塔爾斯基說明自然語言語句的意義是一件艱巨的挑戰,因為自然語言比人工語言豐富而復雜,它既有指示性、時間性的語言要素,又包括眾多情態語句。要解釋這些復雜現象,另起爐灶也不現實,只好在塔爾斯基的基礎上,對其T語句進行修改。

他在塔爾斯基T語句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變量,一個時間變量和一個言說者變量。例如,由P在時間T所(潛在地)說出的“那本書已被竊”是真的,當且僅當由P在時間T所指示的那本書先于時間T被竊。這個句子的成真條件是,有一個時間T和T1,并且T1在T之前,言說者在T時所指示的那本書在T1被竊。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句子是真的,我們便從這個真句子中獲得了以上所說的那些意義。

但是,對塔爾斯基真理語句的改動不是任意的,一個恰當的成真條件的意義理論必須符合許多條件:一是為所使用的語言的每個句子提供意義;二是要表明這種語言中的句子是如何在語義學上從其有限的詞中按照一定的組詞規則構建而成;三是要表明使用與該語言中句子同樣數量的概念可以證明這些句子是如何意味的;四是可以為人們的經驗所檢驗。

戴維森自己也承認,他的這個意義理論仍然有許多現象不能解釋或不能很好地解釋,因此,他的看法仍然是綱領性的。后來人們就把戴維森利用塔爾斯基的真概念及T語句發展起來的意義理論稱為“戴維森綱領”。

但是,這個綱領存在邏輯上的困難。塔爾斯基的T語句是需要翻譯概念的,對真的定義是以滿足概念為基礎的,而滿足作為一個語義學概念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就要涉及對象的名稱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即涉及指稱或意義。這樣,塔爾斯基是在意義的基礎上定義真的;而戴維森則是直接在塔爾斯基的真的基礎上定義意義的。很明顯,這是循環定義。“戴維森綱領”的缺陷就暴露出來了,也可以說它就是戴維森自挖的“陷阱”。

為了從陷阱里逃出來,戴維森想了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重新定義或解釋真,或者至少是對塔爾斯基的定義做出修正或新的解釋,這可以看成戴維森的真理論中的核心內容;另一個辦法是沖淡真理與意義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盡管真理與意義在認識論意義上講關系極密切,但從邏輯上講,它們不是被定義項與定義項的關系,至少戴維森說他自己沒有去追求這種關系,他所追求的是用更基本、更清晰的真理概念去說明不太清楚的意義概念。因此,他所追求的真理與意義的邏輯關系是一種很松散的關系(looser relation)涂紀亮:《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5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第54頁。。但這種解釋很顯然是蒼白無力的,因為即使把真理與意義不看成定義與被定義的關系,而看成說明與被說明的關系,用真理去說明意義,而真理又需要意義來說明,這樣的說明仍然等于什么也沒說,他人自然是不會明白的。

(二)試圖在塔爾斯基語義真理論的基礎上融合真理符合論

應該看到,羅素、卡爾納普、早期維特根斯坦等分析哲學家都主張邏輯命題與原子(分子)事實之間的符合論原則,塔爾斯基也有這方面的思想。戴維森受他們的影響,在其早期是支持符合論的。許多反實在論者紛紛指出符合論存在的困難,其中最大困難就是不能以可理解的方式證明一個語句符合一個事實或與事實相近的其他東西。具體說來,第一,什么是事實,極不容易界定。即使界定,往往都是循環定義,于事無補。第二,即使用其他方式解釋了事實概念,我們也無法直接找到與某語句符合的有關事實。因而,他們認為,符合論基于這樣的信念:我們相信某一命題表述的事物具有真實存在性;為了進一步證明或維持這個信念,就要尋找新的事實;而真要找到事實,就又要樹立相應的信念……這是一種無盡的循環論證;這說明,符合論者要想直接證明一個語句符合一個事實是辦不到的。所以,符合論應該被拋棄。

對于反實在論的上述觀點,戴維森并不同意。在《對于事實而真》這篇文章中,他認為這僅僅是“符合事實”的表述的困難,而不是符合論本身的困難;雖然符合論有著自身的弱點,但這絕不能成為反對此理論本身的理由,它可以不斷通過塔爾斯基語義學概念完善自身。戴維森之所以如此堅信符合論的合理性與論證的可能性,在于他看到了塔爾斯基語義學與符合論之間關系的奧妙。

塔爾斯基邏輯真理語義學的奧妙在于:從字面上看,T語句告訴人們,對象語言的語句與元語言中語句具有等值關系,要知道元語言語句的真,只要確定對象語言的真就可以了。而要知道P是真的,可以通過更低層次語言的語句來確定。這樣,T語句并沒有直接涉及語言之外的事實,與經驗事實或者事件沒有明顯的關聯。問題在于,當其所處理的原子句涉及最低層次的語言時,它的成真條件就自然會涉及語言符號所指稱的對象——經驗事實與存在。

根據這個奧妙,戴維森感到可以兩全其美地處理T語句與經驗現實的關系問題,不需要費力去證明語句與經驗事實怎樣符合的問題,同時又能不留痕跡地描述語言與語言之外經驗現實的關系。基于這樣的認識,戴維森覺得符合論還是值得維護的,于是他就嘗試用塔爾斯基的T語句的等值式去改造“符合事實”這種表述,從而以不同方式支持符合論。問題在于,戴維森把塔爾斯基“T”語句“‘X’是真的,當且僅當P”的句式改變為“‘X’的意思是P”,與塔爾斯基用對象語言解釋元語言的做法相反,他用真理概念解釋意義概念、用元語言解釋對象語言。這么一改造,實際上他的意義理論與塔爾斯基的意義理論就完全不一樣了。由此,語句就離經驗事實更遠了,何來符合經驗事實呢?但在他看來,既然語句是真的,那么當然也就符合經驗事實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其根據在哪里呢?戴維森將視角轉向了真理融貫論。

(三)戴維森的融合真理融貫論

在對符合論進行理論辯護的過程中,戴維森遇到反實在論對符合論的理論挑戰,即符合論難于直接找到與一個語句真正相符合的事實;而要找到與語句相符合的事實,必須有一定的信念,因而一個語句必須首先與一個信念相符合,與一定的信念符合一致了,自然就與經驗事實一致了。戴維森對此進行反向思維,既然語句與信念相一致,就與經驗事實相一致,那么該語句為真。經過反復思考,戴維森于1983年發表了《關于真理與知識的融貫論》一文,從融貫論角度維護符合論。他說:“我們的很多信念與其他很多信念是彼此融貫的,而在這種場合下,我們便有理由認為我們的很多信念是真的。”〔美〕唐納德·戴維森:《真理、意義、行動與事件》,牟博譯,商務印書館,1993,第165頁。

用融貫論來維護符合論,本身會遇到融貫論自身的內在難題:世界上誰都不可能知道完全相融一致的信念或者語句整體是什么,如果要判定一個信念或者語句為真,那么到底要求它與什么樣的信念相一致?相一致的程度又如何?還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一個信念與某些已知為真的信念相一致而與另一些已知為真的信念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怎樣用融貫論來解釋呢?很可能還會出現所有一致的信念都是假的情況,怎么辦?

對于外界反對者的質疑,戴維森申明自己的融貫論并不是追求絕對一致的徹頭徹尾的融貫論,并不認為每一個可能的信念集合都是真的,只是認為一個融貫的信念集合總體中的大多數信念是真的。或者說,一個人的大多數信念必定是真的。一個人的任一信念只要與其余大多數信念相融貫便是真的。這是非常“一般性的事實”,毋庸置疑。在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中,要想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交流,達到真正的理解,就必須按照這樣的“事實”行事。如果有的人不理會這一套,想別出心裁在這一事實之外,去為信念的真“找到某種進一步的保證,這是毫無益處的”〔美〕唐納德·戴維森:《真理、意義、行動與事件》,第177頁。

在這里,戴維森用相信大多數的人的“信念必定是真的”來回應對他的理論的質疑,實際上是用“信以為真”和“共識為真”代替了“事實為真”。其帶有美國實用主義特色,也是一種“思維經濟原則”的變身。應該說,真理通過實踐,必定會為大多數人所掌握,大多數人對真理的掌握,就會形成真理的信念的集合;但不能反過來說大多數人的信念一致就必定是真理的集合。

戴維森相信一個人的大多數信念一定是真的而不是假的,至于為什么會這樣,戴維森假設自己的信念集合的大多數肯定是真的,否則的話,他就不可能在這個世界里成功地生活著;既然一個人的確成功地生活著,那么他的信念集合的大多數一定是真的。

至于在社會中一個人的大多數信念與另一個人的大多數信念是否會融貫的問題,戴維森給予肯定回答:是的!他的邏輯是:如果一個人的大多數信念與另一個人的大多數信念不一致的話,那么人與人相互之間的交流就不可能進行下去。事實上,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存在成功的交流,就已經證明他們共同的信念基礎的存在,也就存在一致意見。即使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分歧、誤解甚至矛盾和戰爭,但是能發現各自不同的分歧也是以共同信念為基礎的,相互之間的誤解也是以成功的交流為前提條件的。進一步說,存在彼此不一致的信念或意見正好證明了有共同的信念或意見。相反,“如果有一致的意見為假,那么大多數意見必定為真”〔美〕唐納德·戴維森:《真理、意義、行動與事件》,第132頁。

戴維森用人的生存、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成功的交流來論證真理的存在,回答對其語句的真的質疑,實際上是“以效取真”,這讓人們看到了“效用真理論”的影子。美國實用主義者從老一代的皮爾士到新的后繼者羅蒂等人,都堅持“真理效用論”。但他們都反對語言與客觀世界相一致的符合論,或者至少并不把符合論貫徹到底(杜威就是如此,他提出“真理成功有效即工具”的觀點,但并不否認客觀宇宙的存在)。而戴維森卻想用融貫論來維護真理符合論,用效用論來論證融貫論,這在理論上真有點捉襟見肘,在邏輯上有點牽強附會。

應該看到,戴維森的融貫論雖然實用主義化了,但它與羅蒂等人的實用主義真理觀大不相同。戴維森心里還是想維護符合論的,始終不忘語言之外的經驗世界,即使在《關于真理與知識的融貫論》這篇彰顯融貫論真理觀的文章里,戴維森也明確提出,假定我們在融貫性以外無法找到某種證明我們的信念和語言為真的方法,我們“如何還能了解和談論那個并非我們自己的構成物的公共的客觀世界”呢?〔美〕唐納德·戴維森:《真理、意義、行動與事件》,第170頁。戴維森指出,不能直接找到語言之外的事實或實在與語言或信念符合,但這并不意味著事實與語言不符合,或不需要符合;人們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解釋語言與世界的符合,先證明人們的大多數信念是融貫的,融貫的大多數信念或語句肯定是真的,然后再說明真的語句就是對世界的描述與符合。戴維森這樣做,就是從融貫論的真出發來推導出語句的成真條件和意義,進而確定語言與語言之外的世界的關系,這實際隱含了戴維森的符合論情愫,但這是打上實用主義印記的符合論情愫。

盡管戴維森力圖在塔爾斯基意義論基礎上通過改寫“T”語句進行意義真理論的變革,開辟意義真理論的自然語言時代,但是他仍然是在意義的基礎上定義真的,他的融貫論解釋并沒有增加多少邏輯力量,沒有擺脫意義與真定義循環的陷阱:在真的基礎上定義意義,又用意義證明真。他試圖把符合論、融貫論、實用論糅合在一起,可謂用心良苦,但談不上成功。對這一理論困境,戴維森自己也明顯意識到了,他坦然而無奈地告訴世人:“任何一種打算進一步對真理概念作出解釋、給出定義、加以分析或予以闡釋的企圖,都會是徒勞的或錯誤的:符合論、融貫論、實用論……都要么是對我們關于真理的解釋無所增益,要么具有明顯的反例。”〔美〕唐納德·戴維森:《真理、意義、行動與事件》,第190頁。

應該看到,戴維森的理論探索是艱難的,他花了幾十年的工夫到60多歲才站到英美分析哲學知名大家的行列方為世人知曉。雖然努力不等于成功,被世人知曉不等于大家一致贊同,但是,“不成功便成仁”,在理論探索之路上不以成敗論英雄,“失敗為成功之母”,理論探索的失敗者仍然可以被后人視作英雄;因為他為后人的前進提供了新的借鑒路徑,為后人規避失敗提供了可能選擇,也為后人更上一層樓提供了堅實的理論臂膀。

戴維森理論邏輯的失誤或者困境在于,他把不同層次、不同邏輯關系的問題混為一談,或者相互混同,符合與否問題的邏輯關系應該主要限定在主體與客體的認識論關系上,即人與客觀世界的認識關系上;人們之間的意見是否相互一致的融貫問題應該主要限定在主體間關系上,與符合與否隔了一個層次;理論的效用問題主要限定在價值關系上,與符合問題相隔的層次更遠離一點。如果把這些不同層次的問題的關系分別探討,可能容易避免理論的纏繞和邏輯的混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愷撒的歸愷撒,上帝的歸上帝!馬克思主義真理符合論強調在實踐基礎上主觀對客觀世界的符合以及邏輯的相洽。二者缺一不可。

戴維森真理論的問世引起了西方語言哲學界的重視,其理論邏輯也遭到很多質疑。其中,最有影響的當屬英國語言哲學家達米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阳县| 阳山县| 翁源县| 松溪县| 仪陇县| 大足县| 灵宝市| 阳东县| 隆回县| 武陟县| 龙江县| 海晏县| 西充县| 定远县| 依兰县| 新竹市| 红原县| 宁波市| 盐山县| 格尔木市| 洪江市| 宁海县| 合水县| 商城县| 华池县| 九江市| 巴塘县| 河北区| 大方县| 剑河县| 南川市| 黄大仙区| 东乌珠穆沁旗| 龙泉市| 宁强县| 正定县| 双城市| 大足县| 迭部县| 三穗县| 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