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

在當前世界和我國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歧義最多的恐怕就是對法蘭克福學派的核心人物阿多諾(又譯阿多爾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的看法。在西方,對其持負面觀點的突出代表當屬哈貝馬斯。他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或批判理論由于在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理論傳統中摻雜了韋伯合理性理論的要素,不可避免地偏離了馬克思的邏輯,而阿多諾最為徹底地貫徹了這一理論邏輯。

美國的后現代馬克思主義者詹姆遜在1971年的《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中明確指出:“否定的辯證法”是“一個巨大的失敗”,這一失敗歸根結底是因為它“表現一種挽救自身和哲學化觀念的意圖,使它們擺脫時間上的盲目崇拜,擺脫停滯和持久的視力幻覺”。

在國內對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的研究中,否定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的觀點更直截了當。李忠尚認為否定的辯證法其實是“否認客觀辯證法”,也就是把辯證法變成“純主觀的東西”李忠尚:《“新馬克思主義”析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第222頁。。還有人認為,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的實質是一種非同一、絕對否定性的反辯證法;是辯證否定觀的絕對化,是在辯證法的旗號下對辯證法的否定。

筆者認為,以上對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的解讀,實際上帶有對辯證法實質的遮蔽,帶有黑格爾式辯證法解讀框架的視角,脫離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真正對“否定的辯證法”進行解讀,消除其誤區的遮蔽,必須全面把握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方法,對“否定的辯證法”進行語境分析、指向性分析、理論內容分析。這關系到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實質的理解問題。

(一)從其批判矛頭指向的政治對象看否定的辯證法的徹底革命性

“否定的辯證法”批判的矛頭明確指向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工具理性及以奧斯威辛集中營為代表的法西斯社會勢力的“同一性”霸權,理直氣壯地對其持絕對否定的立場。

眾所周知,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發表于1966年,是對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哲學總結,其“否定的辯證法”思想也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哲學基礎。該書作為社會批判理論的哲學基礎,提出了批判同一性、徹底否定同一性、提倡非同一性的觀點,特別是他提出了辯證法就是徹底的否定的辯證法的觀點。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這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否定觀,是一種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學觀點,忽視了否定之中的肯定因素。

在筆者看來,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徹底的否定要看徹底否定什么,是質的徹底否定還是量的徹底否定,是對內在東西的徹底否定還是對外在東西的徹底否定,是徹底否定對主體發展有利的東西還是徹底否定對主體發展不利的東西。

從對事物質的徹底的否定來看,它是一種徹底解構。徹底解構了一個事物,要看下一步干什么,要不要建構,有沒有新的建構,哪怕是有些許進行建構的愿望。這其實就是破與立的辯證關系問題。在打破舊世界的過程中,強調徹底革命、否定舊世界同一性的霸權,甚或“矯枉過正”,這是歷史的辯證法使然。否則,社會革命無以進行。當中國共產黨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是推翻“三座大山”的時候,你能說“三座大山”還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嗎?

至于對一個事物量的徹底否定,要看事物本身內在要素與新事物發展的關聯與滿足程度以及主體的價值取向。如果主體認為一個事物對自己的發展有部分量的可取性,那就部分否定、部分肯定,或者叫作否定中有肯定。如果一個事物對主體的發展沒有量的可取性,全都有害,就要全面拒絕。比如關于毒品對人生命的危害,你會主張遠離毒品,不會因為你主張遠離毒品而說你是形而上學。這是從開放系統的角度看問題。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舉過的豌豆和麥子的例子,實際上講的是生物體發展過程中自我質的否定(飛躍)與量的肯定(某些要素的繼承)關系,把對環境要素的否定和肯定因素與生物體生長的關系“懸擱”起來了。

那么,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所要徹底否定的“同一性”霸權是指何物吧。

首先,否定的辯證法是要徹底否定資本主義社會充斥一切的物化的工具理性——人的異化現象。

阿多諾對資本主義商品拜物教同一性的批判,不是始于1966年,而是始于1944年由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這是一部法蘭克福學派奠基性著作。在這部著作中,已經孕育了否定的辯證法。在此書中,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共同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和理性支配論——啟蒙理性。他們認為,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啟蒙理性曾被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捧上了天,隨著歷史發展,其自身具有的兩重性質逐步地顯現出來。一方面,啟蒙思想本來的直接目的是要顛覆基督教至高無上的上帝和神性,高揚人的人性;消除一切神話,使人通過把握認識事物本性的理性(知識)從而成為現實世界的“主人”。但另一方面,由于啟蒙的意志是“人具有支配定在的主權,是主人”,人要成為“自然界的主宰”〔德〕霍克海默、〔德〕阿多爾諾:《啟蒙辯證法》,洪佩郁、藺月峰譯,重慶出版社,1990,第7頁。,這就必然導致啟蒙思想所追求的目的仍然是一種統治和奴役。原來主宰世界的是上帝,現在換成了人。如果說上帝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的異化,那么這一次權力的轉移實際上就是人從無意識的幕后走到了前臺。現在,人成了統治世界的霸主。他們一針見血地指出,“資產階級社會是由等價物支配的!”啟蒙理性的同一性的現實本體就是資本主義社會通行的市場經濟中的商品等價交換原則。在這種資本主義的市場性數量化和工具理性的發展進程中,必然會出現一個從對自然的統治轉化為對人的新型統治和奴役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普遍存在的是按照理性——“技術結構塑造自己的肉體和靈魂的個人,進行自我外化”, “一切東西都可以變成能夠重復的、可以替代的過程”。顯而易見,“對于統治者來說,人們變成了資料,正像整個自然界對于社會來說都變成了資料一樣”。〔德〕霍克海默、〔德〕阿多爾諾:《啟蒙辯證法》,第80頁。在他們看來,原來為了打倒神話的啟蒙理性現在卻變成了人類主體奴役自然和自我奴役的工具。這樣,啟蒙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啟蒙從神話中解放出來的同時又是新的奴役的制造者。“理性成了用來制造一切其它工具的一般的工具”。〔德〕霍克海默、〔德〕阿多爾諾:《啟蒙辯證法》,第26頁。在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社會的生產手段——工具理性“作為目的被提高到登峰造極的程度”。這是一種更大的自我異化。他們深刻地明確指出,傳統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的邏輯其實正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過去真實的并且是無害的東西,都可以是今天的意識形態。

在《否定的辯證法》中,阿多諾借用了馬克思《資本論》的觀點,深刻揭示了同一性原則的經濟學根源。他認為,同一性原則的來源就是由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所揭示的交換價值的秘密,即等量的抽象勞動可以進行交換,從而使具有特殊性質的感性事物變成了相同的可交換的抽象物,“交換原則把人類勞動還原為社會平均勞動時間的抽象的一般概念,因而從根本上類似于同一化原則。商品交換是這一原則的社會模式,沒有這一原則就不會有任何交換。正是通過交換,不同一的個性和成果成了可通約的和同一的。這一原則的擴展使整個世界成為同一的,成為總體的”〔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張峰譯,重慶出版社,1993,第143頁。。阿多諾還指出馬克思對于“對抗的歷史必然性”的揭示,是“來源于自無法追憶的時代以來的歷史的強者積累的客觀性”〔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321頁。。這也正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成果。馬克思認為私有財產的根據在于異化勞動,而異化勞動的根據在于積累的必要性,從而導致分工的必然性。馬克思進而認為只要消滅舊式的分工,把自發的分工變為自覺的分工,就能消除異化,消除對抗。

其次,否定的辯證法要徹底否定德國法西斯的肆意屠殺行為——“奧斯維辛之后不再寫詩。”

阿多諾激情澎湃地徹底批判同一性哲學,并不是為了一般理論上的自我正確性的論證,而是通過“奧斯威辛集中營”揭示法西斯勢力反人類行為與同一性哲學的邏輯關聯,反思同一性哲學與死亡的內在關系。

阿多諾在《否定的辯證法》中明確指出,哲學對事物的把握和認識,不能離開認識者受苦和幸福這樣一些“原初能力”, “知識的尺度就是主體在痛苦時客觀上所遭遇到的東西”〔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67頁。。他把奧斯威辛集中營與統一性哲學聯系起來,一針見血地指出:“奧斯威辛集中營證實純粹同一性的哲學原理就是死亡。”〔德〕霍克海默、〔德〕阿多爾諾:《啟蒙辯證法》,第362頁。在這里,已經不能把問題簡單歸結為人的沉淪和異化的“去存在”,而是人的被毀滅,是徹底的“不讓存在”,是一種絕對的滅亡、絕對的被否定。對這種法西斯行為的絕對否定性,阿多諾直接借用黑格爾包括馬克思所區分的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提法,以第一自然的地震所造成的災難與法西斯的大屠殺行為進行比較。他指出,人所創造的第二自然造成的災難比第一自然造成的災難不知要大多少倍。這是由于,“第二自然蔑視人的想象力,因為這想象力從人類邪惡中引出了現實的地獄”〔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362頁。。那些受到極好教育的法西斯分子,在放著貝多芬的交響樂的同時,惡狠狠地對被屠殺的人說,“明天你們將化為煙霧從這個煙囪里升上天空”。在此時,“這種預言表明了歷史所趨向的對每一個人的生命的冷漠”〔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363頁。。這種滅絕人性的大屠殺行為,已經使死亡失去了海德格爾所講的“向死而生”,從死亡中了解生的意義,也絲毫沒有海德格爾所講的“畏”的含義,也失去了常人所慣有的“怕”之意義。死亡在這里變成了恐怖,“怕”比死亡更可怕。阿多諾指出:“在集中營中,死亡有了一種新的恐怖感:自奧斯威辛集中營以來,怕死意味著怕是比死更糟的事情。”死亡不再具有生物學意義上的神圣感,生命的死亡不再與人的生命相通約,它變成了外在的、陌生的,成為法西斯的“被干掉”,成為法西斯暴力的無謂犧牲品。在他看來,德國法西斯的滅絕人性的大屠殺行為,就是同一性哲學的暴力化,是西方文明幾千年來追求同一性原則的最終結果。這種同一性原則否定現實個體生命。早在中世紀,它就以萬能的生靈的名義殺戮了成千上萬個“有罪不潔”的生命存在。他尖銳指出:“種族滅絕是絕對的一體化”,它是與資產階級文明的同一性原則一致的,“沒有這一原則就不會有奧斯威辛集中營”。“不管在哪里,只要人們被毀滅——或用德國軍隊的說法,‘被干掉’——直到他們被當作與他們完全無用的概念的偏差而真正滅絕掉,運用的就是這種方式。”〔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362頁。

由于同一哲學用同一性的概念原則統攝一切,運用“定量化的暴力”來宰制社會的一切,這就不僅僅使其把握到的內容成為沒有任何質的要素的定量化的規定性,人們只看到量的多少,沒有質的區別性,而且被稱為主體的人也成為空洞的唯靈論的存在,活生生的人失去了區別性的生活內容,“在主體方面與定量的傾向相符合就是把認識者還原為純粹邏輯的、沒有質的一般”〔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44頁。。在法西斯分子同一性原則的眼睛里,活生生的個人變成了“同一物”或者一件“東西”,或者一個抽象概念、符號,可以任意被擺置、被擺弄、被干掉、被舍棄。在同一哲學的普照之光的光壓下,不僅對象而且主體都成為無差別的思維形式、邏輯范疇,從而是“可互換的和可替代的”,是可以隨便“被干掉”的。可以看出,同一哲學內在地與死亡相聯系,可以把同一哲學看成死亡哲學。

奧斯威辛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是人類的奇恥大辱。對此,阿多諾指出:“羞恥感命令哲學不要壓制格奧爾格·齊美爾的見解:人們從哲學史中很少看出人類苦難的跡象。”〔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50頁。而這種帶有痛苦或幸福的原初感受到的東西就是“非概念性、個別性和特殊性”,為了與同一哲學形成鮮明對比,阿多諾又把它們稱為“非同一性”。

(二)從其批判的理論對象看否定的辯證法的合理性

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批判的理論對象首先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歐洲傳統形而上學;同時批判了以海德格爾的“此在”本體論為代表的當代“獨裁”哲學。

1.阿多諾的“否定辯證法”批判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主體性同一哲學

(1)黑格爾以概念的同一性、普遍性排斥了個別性、特殊性,是一種主觀主義意識哲學。在阿多諾看來,黑格爾是近代西方主體哲學的集大成者,以主體為代表的同一哲學是2000多年前古希臘柏拉圖主義的最高成果。那么,清算同一哲學就是對整個以柏拉圖為代表的2000多年歐洲形而上學的總清算,找回被主體形而上學拋棄在一旁的個別性、特殊性、非同一性,反對資本主義同一性統治的霸權就是他真正的本意。這就像尼采“重估一切價值”那樣,徹底顛覆統治歐洲思想界2000多年的本體論形而上學。

阿多諾尖銳指出:“在歷史的高度,哲學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是黑格爾按照傳統而表現出的他不感興趣的東西——非概念性、個別性和特殊性。自柏拉圖以來,這些東西總被當作暫時的和無意義的東西而打發掉,黑格爾稱其為‘惰性的實存’。構成哲學主題的是質,在定額上它把質貶低為可忽略不計的量。對概念來說非常緊迫的、但它又達不到的東西是它的抽象論的機械論排除掉的東西,即尚未成為概念實例的東西。”〔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6頁。這說明,以柏拉圖主義為代表的歐洲傳統主體形而上學總是以量的同一性規整質的多樣性,以概念的邏輯演繹方式統攝非概念性、個別性和特殊性,把思維與存在的矛盾框在主體思維的范圍內進行解決。但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只是一種虛假的解決,真正的個別(特殊或質的)存在還是被溢出思維之外,概念或思維不可能包括個別、特殊或全部的質,因而有必要恢復那些被黑格爾哲學看作暫時無意義的東西而打發掉的個別或特殊的東西即非同一性的東西,批判資本主義同一性統治的霸權。

阿多諾從黑格爾批判康德的主觀主義入手邏輯遞進式地導出康德哲學的悖謬。黑格爾根據他的絕對唯心主義的思想客觀性立場把康德的哲學定性為主觀主義。他指出,“思想的真正客觀性應該是:思想不僅是我們的思想,同時又是事物的自身(an sich),或對象性的東西的本質”〔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0,第120頁。,按照康德的說法,思想雖說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范疇,但只是我們的思想,而與物自體間卻由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隔開著。這說明,康德的哲學本質上是主觀主義,它在理論理性中表現為抽象的推理過程,把認為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原則運用到任何其他內容上,其在實踐理性中就顯現為絕對命令,并用絕對命令規約人的社會行為。在黑格爾看來,康德的主觀主義是“浪漫主義思想及其虛弱本質的病態表現”,試圖通過預設一個普遍和必然的“應該”來規約世界,乍看起來好像是很崇高的理想,其實它根本不可能真正觸動現實世界。與康德不同,黑格爾則要求思想應該使自己完全進入事物的客觀內容并拋棄自己的所有幻想。這樣的話,思想就可以消除主觀主義而真正關涉客觀現實世界。

阿多諾看到了黑格爾對康德的這一批判的深刻之處,即在思辨唯心主義范圍內進行克服虛無和二元論的努力,試圖把在康德那里處在自我意識對面的物自體收攏到他預先設定的思想當中來。他指出,黑格爾的辯證法就是用哲學的概念去結合所有與哲學概念相異質的東西的嘗試。進一步看,這種嘗試并不成功。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他是用“哲學概念”的方式進行邏輯推演,真正的內容并沒有把握。其結果表現為:“現象學一度被內容的需求所激勵,后來卻把內容當作不潔的東西而開始求助存在。”〔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6頁。黑格爾所謂內容哲學到頭來變成一種戕害內容的哲學。

對黑格爾殘害內容的哲學,阿多諾通過揭示“同一哲學”的唯心主義本質展開批判。他指出,黑格爾的絕對唯心主義哲學的基礎是“主體的第一性”,是“同一性和非同一性之間的同一性”。他認為:“確定的個別是可被精神來規定的,因為它的內在規定性不過是精神。”〔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6頁。黑格爾通過把具體事物規定為精神的存在,然后再把具體事物放進概念中,用概念的方式融化“存在物的不能溶解的要素”。這種做法正如恩格斯所說,“思維能夠認識那一開始就已經是思想內容的內容,這是十分明顯的”,因為,“在這里,要證明的東西已經默默地包含在前提里面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25頁。顯然,黑格爾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把非同一性的間接性提升到它的絕對的概念存在之行列”〔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19頁。來把握具體事物的非同一性,而他所講的要把握的內容實際上只不過是一種思維方式,就是“同一性和非同一性之間的同一性”即普遍性、一般性。這種把握的最終落腳點仍然在“同一性”即思維形式上。這與黑格爾試圖超越主觀主義而把握內容的初衷是完全相反的。阿多諾得出結論,黑格爾推論最終的結果“與黑格爾本人的理解恰恰相反,他的絕對體系由于持續不斷地抵制非同一之物便否定了自身”〔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19頁。。阿多諾對黑格爾思辨唯心主義同一哲學的批判,堅持了馬克思對黑格爾唯心主義批判的精神。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黑格爾同一哲學的根源是主體意識,“正像本質、對象表現為思想本質一樣,主體也始終是意識或自我意識,或者更正確些說,對象僅僅表現為抽象的意識,而人僅僅表現為自我意識”《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19頁。。黑格爾所聲稱的對康德哲學的主觀主義及其二元論的克服,只是一種表面形式,以意識代替了實際內容,內容游離在思辨唯心主義體系之外。可以看出,阿多諾對同一哲學的批判,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路線。

(2)阿多諾批判了黑格爾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認為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是同一性思維在作怪。阿多諾之所以提出“否定的辯證法”,就在于用“否定的辯證法”反對以柏拉圖、黑格爾為代表的傳統辯證法通過否定之否定而達到的絕對肯定性。在《否定的辯證法》的“序言”中他開門見山地指出:“否定的辯證法是一個蔑視傳統的詞組。早在柏拉圖之時,辯證法就意味著通過否定來達到某種肯定的東西,‘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形象后來成了一個簡明的術語。本書試圖使辯證法擺脫這些肯定的特性,同時又不減弱它的確定性。展開這個自相矛盾的標題,是它的一個目的。”〔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序第1頁。

阿多諾明確批判黑格爾運用主觀主義的同一性原則,預先在邏輯上設定了一個肯定,再用否定之否定回到自身原來的出發點。這種粗劣的做法,來源于代數學。他指出:“在黑格爾那里,在辯證法的最核心之處一種反辯證法的原則占了優勢,即那種主要在代數上把負數乘負數當作正數的傳統邏輯。”〔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56頁。在阿多諾看來,“非同一物不像某種自身是肯定的東西那樣可直接獲得,也不是靠對否定之物的否定來獲得”〔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56頁。。而“把否定之否定等同于肯定性是同一化的精髓,是帶有最純粹形式的形式原則”〔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56頁。。黑格爾的肯定性觀點實際上是一種主觀性設定,也是違背他的辯證法的設定的。阿多諾指出,黑格爾“反對他自己邏輯的斷斷續續的見解,忘記了以前步驟的權利,因而準備復制他責罵為抽象的否定的東西:一種抽象的——即主觀任意地確證的——肯定性”〔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57頁。

阿多諾以深邃的目光剖析黑格爾這種抽象的肯定性來自何方,那就是來自他的方法,即正、反、合的三段式腳手架,而不是產生于事物本身。這種主觀主義的同一性方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形成了“肯定的力量”在殺氣騰騰的短語聲中(指黨衛軍的口號式宣傳和廣告用語——筆者注)對肯定之物的崇拜。與這種崇拜相反,“堅持不懈的否定非常嚴肅地主張它不愿意認可現存事物”, “否定之否定并不會使否定走向它的反面,而是證明這種否定不是充分的否定”。〔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57頁。在黑格爾那里,辯證法使自身一體化犧牲了它的潛能,其最終結果是放棄了最初的設定,走向了辯證法的反面。

通過對黑格爾肯定性辯證法的矛盾性批判,阿多諾明確主張:“被否定的東西直到消失之時都是否定的。這是和黑格爾徹底決裂。”“用同一性來平息辯證矛盾、平息不能解決的非同一物的表現就是忽視辯證矛盾所意指的東西。這是向純粹推論的思維的復歸。”在阿多諾看來,“否定之否定也是一種同一性,是一種新的幻覺”,最終是主觀性原則——對絕對的投射。〔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57頁。這就是黑格爾一開始就設定了肯定性的邏輯推演的最終結果。

阿多諾對黑格爾主張的否定之否定的批判,類似于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費爾巴哈的評價:“費爾巴哈把否定的否定僅僅看作哲學同自身的矛盾,看作在否定神學(超驗性等等)之后又肯定神學的哲學,即同自身相對立而肯定神學的哲學”,因此,費爾巴哈要用“感性確定的、以自身為根據的肯定同這種肯定直接地而非間接地對立著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5頁。而費爾巴哈理解的否定之否定正是從黑格爾那里學來的。

阿多諾把黑格爾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視為主觀性肯定同一性邏輯的原初設定及其邏輯推演,違背了事物本身的客觀的否定辯證法。這實際上是用事物發展過程中質的飛躍、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否定的辯證法”反對主觀肯定性同一性辯證法,強調了事物質的飛躍和革命性,是以質的徹底否定代替量的肯定并反對質的肯定。正如馬克思所說:“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2頁。阿多諾講的徹底否定的辯證法,就是指對資本主義物化、異化、同一化霸權的徹底批判、革命,講的就是辯證法本質上的革命性、徹底性。當我們講到唯物辯證法的徹底性、嚴整性、革命性的時候,難道還要再附加一個肯定性嗎?這使我們想起了馬克思類似的鏗鏘之聲:“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3頁。馬克思的這兩個“最徹底的決裂”,與阿多諾主張的徹底否定相比不是更加“徹底”嗎?

2.阿多諾批判海德格爾的“此在”本體論是一種當代主體中心論“獨裁”哲學和新的同一性神秘唯心主義哲學神話

阿多諾在《否定的辯證法》中用兩章篇幅分析批判海德格爾的基本本體論,揭示了海德格爾基本本體論的悖謬。

(1)存在超越存在物——海德格爾存在論的虛假辯證法和神秘唯心主義。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反對以往的哲學把存在與存在者混為一談從而導致“存在被遺忘”。參見〔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第44頁。要以對存在的功能性(去存在——在世的本真狀態)闡釋代替傳統哲學對存在物的研究。阿多諾針鋒相對地指出:“沒有存在物,存在便是不可思議的。” “沒有中介,存在物也是不可思議的。”〔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13頁。沒有“某物”任何形式邏輯都是不可思議的。海德格爾試圖通過絕對形式的命題指望使人們的思維擺脫這種內容的想法“純屬幻想”。純粹的概念、思維的功能皆不能徹底脫離存在物“我”。阿多諾說,這種在本體論上沒有受到物性纏繞的新理想化的“純潔性”成為海德格爾得以孤芳自賞的理由。與海德格爾相對立,阿多諾從中看出了虛假的辯證法:“存在超越了存在物,但存在物又原封不動地被掩蓋在存在中。”〔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74頁。這是一個被精心掩蓋的悖論。阿多諾一針見血地指出,“基礎本體論孤芳自賞的最后理由并不在于它將堅持與存在物相對照的存在的‘純潔性’理想”, “海德格爾帶著舍勒的軟弱性的傷痕拒不讓第一哲學草草地被物質的偶然性、被眼前的無窮的暫時性所損傷。但他也不能沒有‘實存’一詞所許諾的具體物(Konkretion)。概念和事物的區別被叫做原罪,但同時又在存在的憐憫中長存下去”〔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71~72頁。。很明顯,海德格爾這樣做是對廉價辯證法的盜用,是一種虛假的辯證法。

阿多諾進一步分析指出海德格爾制造更加神秘的唯心主義。在阿多諾看來,海德格爾靠著“存在一詞的搖擺性”,通過“(脫離)存在物來設想真正的存在”,似乎人們只需陳述本質,“‘存在’的意義便具有了存在本身的意義”。實際上,按照這種做法和圖式絕不可能讓海德格爾真正擺脫唯心主義〔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84頁。,反而制造一種更加神秘的唯心主義。

(2)海德格爾的新本體論實際上是一種以幻想的聯系代替真實現實關系的意識形態。阿多諾認為,海德格爾給予人們一種根本不可及的虛假需要的東西,并假設這是人最重要的本體需要。海德格爾鄭重啟示人們作為本真的存在正在被遺忘,物化作為一種命運重壓在存在之上,而人們卻無法變更它,唯一可為的只能是極少數高等“此在”即具有詩意思維的聰明人才能夠追問存在,只有他們才能通過聽到良知的呼喚進而從“常人”的沉淪中“站出來”。“良知從喪失于常人的境況中喚起此在本身。”〔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第328~329頁。阿多諾批判指出,一方面,這是一種“虛假的需要”。這種虛假的需要“根源于一種同樣虛假的意識”。任何需要,只要這些需要“是他律地產生的,它們就分有意識形態”。〔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89頁。另一方面,這種虛假意識又必然用虛假的東西替代人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要求。海德格爾高揚“詩意地棲居”的話語旗幟,閉起眼睛沉浸在荷爾德林詩篇的哼唱樂趣中,資本主義那種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異化現實就可以棄之不顧嗎?阿多諾進一步揭示,這種虛假的意識“使我們相信不可能達到的事物是可以達到的,補充了滿足我們不可能實現的需要的可能性”〔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90頁。。這樣,需要就從現實轉為一種“純粹主觀想象”,因而消除或者減弱了人們在物質上匱乏的真實痛苦。這種“此在”本體論哲學仍然是一種幻想的意識形態和唯心主義的麻醉劑。

(3)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是施暴的存在帝國主義。阿多諾分析了海德格爾存在主義本體論的方法論特征,認為他的基礎本體論是一種沒有任何反思的無內容的直接性,是存在論概念施暴的帝國主義。

阿多諾認為,海德格爾將基始的本真存在變成了不能加以思考和無法表達的東西,他是在借用胡塞爾的本質還原方法肯定一種無內容的直接性。他將胡塞爾“走向事情本身”的口號作為自己的指導原則。〔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第35頁。這種本質直覺的直接性不須通過任何反思的環節加以規定,只是“此在”真理的自我追問與澄明。阿多諾對此加以反駁:“如果所謂的原初詞(存在)不能在思維中得到規定和實現,如果它不能批判地面對它的目的,那么一切關于存在的談論便顯得可疑,存在沒有被思考,是因為在它要求的這種不確定性中它不能被思考。”〔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81頁。既然一種東西不能被思考、不能被認知,也不能被操作,那么它一定是非理性的玄學神秘物或者是宗教的信仰。可是海德格爾力圖在哲學邏輯演繹中“使這種不可操作性成為無懈可擊性,它把這種擺脫合理過程變成了與反思的知性相對立的超驗——這是一種暴力行為,既是機智的又是令人絕望的”〔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81頁。。阿多諾真是一針見血并極具針對性。海德格爾的確以理論暴力的態度對所謂“常人”施加壓力,他在《存在與時間》中曾經明確說過:“誰拒絕跟著做”,誰就是“沉淪于‘世界’”或“混跡于”“雜然共在之中”的常人。〔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第213頁。它甚而要求常人“向死而生”,進而達到“良心的呼喚”,以便回到“此在”本真的狀態。在阿多諾看來,海德格爾直接性概念的帝國主義暴力,只不過是一種唯心主義的狂怒。這種狂怒是一種企圖對人進行深深控制的文化帝國主義。

(三)從其理論建構與肯定的內容看“否定的辯證法”的馬克思主義屬性

在否定的辯證法中,阿多諾并不是徹底否定了“同一性”就完事了,也不是像有的人說的是對辯證法的否定,而是批判和否定了抽象的同一性的霸權,又肯定了客體的優先性、首要性和社會現實對先驗觀念的決定作用,主張概念間和諧相處的范疇“星叢”,體現了他的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傾向。

1.肯定客體的首要性——通向唯物主義之路

阿多諾通過分析論述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來批判同一性哲學、唯心主義,闡明他的唯物主義的傾向、基本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但是又同素樸唯物主義、庸俗唯物主義截然不同。

阿多諾竭力使舊的同一性邏輯發生崩潰,同時強調客體的首要性,這種客體既可以是自然,又可以是人的身體;強調主體的先驗性要由社會現實來說明;指出“否定的辯證法”是“通向唯物主義之路”。“正是由于轉向客體的優先地位,辯證法才變成了唯物主義的。”〔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90頁。

他認為,客體作為非同一性的肯定性表現,在以往的傳統哲學那里通過還原都精神化了。胡塞爾就是一個代表。在胡塞爾眼里,客體也只能從主觀目的的分析角度來看才稱為“客體”。在阿多諾看來,如果從同一性的尺度解放出來,“非同一的要素便表現為物質的,或不可分割地和物質事物融合在一起”〔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91頁。。以感覺為例,它離不開物質的肉體。“沒有不帶肉體要素的感覺。”而現象學卻從純粹的意識的意向性出發,脫離感覺的基礎來談感覺。阿多諾指出:“每一種感覺都是一種肉體的感受,這種感受并不‘伴隨’感覺,因為它以感覺合唱的有形性為前提。”沒有身體,就不可能有對以感覺為基礎的萬物世界的主觀內在的重構。〔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91頁。“像所有關于萬物世界的判斷一樣,物質的概念應建立在意識的事實的基礎上。”〔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92頁。阿多諾這樣表述唯物主義觀點容易給人以直觀反映論的感覺。但是,阿多諾卻明確反對直接性唯物主義即庸俗唯物主義和映像論唯物主義。他特別反對蘇聯時代以唯物主義之名行同一性霸權之實的做法。在蘇聯,“那種開始有了政治權力的唯物主義像它一度想掌握的世界一樣獻身于調動客觀精神的實踐,它繼續禁錮人類意識而不是去理解并在自身方面改變人類意識”〔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202頁。。蘇聯的官僚社會過分強調總體性、單一性、絕對性,官方所謂唯物主義辯證法靠法令來解決一切,這其中就不會有任何辯證法,認識論則以映像學說對它進行報復。思想不是事物的一種映像,而是針對事物本身。映像理論否認主體的自發性,否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客觀辯證法的運動。如果主體只是反映客體,也就抓不住客體,何談唯物辯證法呢?

應該特別指出,雖然阿多諾把否定辯證法理解為通向唯物主義之路,認為“對同一性的批判是對客體優先性的探索”。〔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81頁。但是,這里所說的客體優先性不是以客體取代主體作為第一哲學原則,不是指傳統意義上的與唯心主義相對立的本體論,而是要重建主體與客體的非強制性平等關系,通過指認個體性和差異性而展開對同一性和整體性的批判。

阿多諾認為,以往的傳統哲學以主體同一性為中心不僅不能拯救主體,相反會導致主體的毀滅。它們越是把客觀性還原為主體,就越是必然會取消主體。正如阿多諾所說:“我越是獨裁地凌駕于存在物之上,我就越難以覺察地變成客體,就越諷刺性地廢除了我的基礎作用。”〔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74頁。唯心主義所主張的先驗主體實際上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無意識的映像,是社會分工條件下的精神自我統治的要求。在這里,唯心主義主張的精神活動忘記了自己的真正社會起源,忘記了正是廣大體力勞動者的犧牲才是精神自主性的歷史前提。實際上,先驗的主體是物化的意識形態:“先驗的一般性不是我的純粹自戀的自我拔高,不是我的自律的傲慢。而是在那種靠等價原則而盛行不衰的統治中有它的現實性。哲學美化的并且只歸因于認識主體的那種抽象過程是在現實的商品交換社會中發生的。”〔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76頁。阿多諾申明,他對主觀哲學進行批判并不是要取消主體并以客體性取代主體的王位,批判的目的是要顛覆概念等級制度,使主客體在保持獨立和差別的前提下相互中介,把主體從意識形態的魔咒中解放出來。在阿多諾看來,主張唯物主義就意味著關注被唯心主義拋棄的客觀性的一切因素,比如肉體、物質、語言、使用價值、欲望、細節等等。在具體事物中研究哲學,意味著主體把自己沉浸到被拒絕的、受傷害的現實社會的東西之中,“讓痛苦說話”。社會現實的人們對痛苦的抗議成了否定的辯證法通向革命實踐的中介,這是唯物主義的初衷。在阿多諾那里,身體(感性的肉體)總是以痛苦的語言說話,辯證法的痛苦是上升到概念世界的痛苦。社會發展的真正目的是要消除痛苦,但又必須通過痛苦來喚起人們團結戰斗。

2.主張概念間平等共生的范疇“星叢”

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解構了資本主義的同一性哲學,建構了他的“星叢”哲學,肯定了客體的優先性以及自然界的客觀性,彰顯了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傾向與才華。

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明確反對同一哲學的單面性概念霸權主義,主張否定辯證法是多層面要素相互聯結、平等相處、共通和解的方法。在否定中消失的并不是具體事物,而是事物的同一性假象。它通過否定的方式把握形而上學追求的和諧和同一的經驗,達到多樣性的同一,這也可以說是他在徹底否定中的肯定。他明確指出:“調和會解散非同一的東西,會使之擺脫壓抑,包括精神化的壓制;它打開了通向復雜的不同事物的道路,剝奪了辯證法對于這些事物的權力。”〔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5頁。調和或和解使人想起了非敵意的復雜性。對這種非敵意的復雜性、多樣性共在式的調和或者和解,阿多諾借用本雅明的“星叢”概念,把它稱為“星叢”(constellation)。

“星叢”概念最早是本雅明在《德國悲劇的起源》中提出的,目的在于解釋觀念與現象之間的關系。他反對唯心主義者把觀念解釋為現象的概括和抽象,而是把觀念理解為現象的組合和配置。“觀念同事物之間的關系就如星系與星體的關系一樣。”Walter Banjamin, “Ursprungdesdeuschen Trauerspiels, ”from Rainer N?gele, “The Scene of the Other: Theodor W. Adorno's Negative Dialectic in the Context of Poststructuralism, ”The 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Assessment, Vol.4, p.81.現象在“星叢”中既消失,同時又得到拯救。“觀念是永恒的星叢。”這樣,觀念并不是對現象特殊性的壓抑,而是一種綜合。阿多諾繼承了本雅明關于“星叢”的意旨的同時,突出了這一概念的歷史性,把觀念看成歷史變動的星叢。兩人的區別只在于本雅明是從宗教拯救視角看待事物的和解,而阿多諾則是從歷史批判角度看待和解。

阿多諾批判了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的同一性哲學原則,主張概念的“星叢”論。他說:“沒有否定之否定,統一的要素也可以生存下來,但它用不著委身于那種作為至上原則的抽象。統一的要素之所以生存,不是靠從概念到更一般的總括性概念的一步步遞進,而是因為概念進入了一個星叢。”〔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59~160頁。

通過對客體與主體之間“星叢”關系的分析,他說明客體對主體的重要性,從而“闡明了客體的特定性”〔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60頁。。這樣就反對了過去用主體代替客體地位的主觀唯心主義“同一性”哲學。

阿多諾指出:“概念進入了一個星叢。這個星叢闡明了客體的特定性。”〔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60頁。通過“星叢”,被同一性哲學切除的客體的特定性就能夠得到保存。“星叢只是從外部來表達被概念在內部切掉的東西:即概念非常嚴肅地想成為但又不能成為的‘更多’。概念聚集在認識的客體周圍,潛在地決定著客體的內部,在思維中達到了必然從思維中被割去的東西。”〔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60頁。阿多諾進一步指出,對這種從傳統概念中拯救出來的客體的認識,要依賴于一種“數字組合”。他主張:“在客體的星叢中,對客體的認識是對客體自身中積淀的過程的認識。作為一個星叢,理論思維圍著它想打開的概念轉,希望像對付一個嚴加保護的保險箱的鎖一樣把它突然打開:不是靠一把鑰匙或一個數字,而是靠一種數字組合。”〔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61頁。這里的“數字組合”實際上是一種聯系、關聯、關系,通過關系來認識作為過程的客體。至于如何通過星叢來認識與把握客體,把它付諸現實,阿多諾也只能以西方人特有的無奈表示方式——兩手一攤,再聳聳肩膀,不置可否。

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所主張的概念的“星叢”實質上是對特殊性的肯定與自我認識。在他看來,具體存在是多樣性存在,它要高于因而也多于抽象的存在,它不會為概念的普遍性窮盡。但是,否定辯證法不是與普遍性相對立的特殊性的本體論,否則就會陷入非理性主義。否定的辯證法是通過概念超越概念,通過對同一性的批判超越同一性。否定的辯證法的中心任務是要深入啟蒙內部從而實現對啟蒙的超越,探索一條人類不會走向毀滅的嶄新道路。阿多諾明確指出:“認識的烏托邦是把非概念與概念相拆散,不使非概念成為概念的對等物。”〔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8頁。

通過借助“星叢”概念,阿多諾試圖使辯證法擺脫同一性的強制性霸權,消解主體中心主義,把概念沉浸在事物當中,使事物露出廬山真面目,顯現出事物自身的異質性即特殊性和非同一性,讓自由擁抱經驗。他說:“在歷史的高度,哲學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是黑格爾按照傳統而表現出的他不感興趣的東西——非概念性、個別性和特殊性。”〔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6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抽象地把個別、特殊和差異神圣化為取代一般的第一原理的新的絕對。他認為思想的模式應該像本雅明那樣把思辨的理性因素與對細節的微觀關注相結合,使思想寓于微小的細節之中。正如本雅明所言,思想首先應該浸潤在經驗之中,然后再把它拎出來,只有如此思想才能保存它來源于經驗的“神韻”。“哲學要求深入細節當中,這一要求不是被任何自上而下的哲學或被任何滲透于其中的意圖所操縱的。”〔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301頁。

阿多諾之所以對同一性哲學深惡痛絕并加以痛批,目的在于對未來寄予希望。這種希望也體現在他的美學理論中。阿多諾以否定的辯證法的視角看待藝術對社會的否定性。他認為藝術是一種社會現實,它具有社會性,而藝術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它站在社會的對立面,具有特殊的社會批判性。“藝術只有具備抵抗社會的力量時才會得以生存。”〔德〕阿多諾:《美學理論》,王柯平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87頁。他強調藝術的自律,“藝術自律以一種極端的形式,即以不和解、疏遠化的形式,證明著藝術自身的存在”〔美〕馬爾庫塞:《審美之維》,李小兵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第211頁。。阿多諾非常推崇現代藝術,指出“為現代藝術辯護并非是以偽善的樣子出庭參加對傳統藝術的審判,而是通過顛倒其契機的方式盡力吸取藝術的否定作用”〔德〕阿多諾:《美學理論》,第440頁。。他反對以貝多芬交響樂為代表的調性音樂,喜歡勛伯格的無調音樂;主張丑,通過丑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實。

綜上所述,盡管阿多諾在《否定的辯證法》中激烈批判和否定同一性,主張非同一性、差異性和特殊性,但是這并不等于他不要任何同一性,而是反對那種同一性的帝國主義和概念的專制、霸權。他認為,人們認識事物,不能擺脫概念,而概念本身就是一種同一性思維,“概念本身光于任何內容并使自身的形式實在化以反對內容”。這樣一來,“概念就把同一性原則實在化了:思維實踐純粹假定的東西是自在的事實、堅實的和持續的事實。統一性思想靠概念的邏輯同一性而客觀化”〔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51頁。。在阿多諾看來,“辯證法的結果是主張思想形式不再把它的對象變成不可改變的東西、變成始終如一的對象”, “思想形式的對象并不是始終如一的”,每個人在回憶自己的過去時總會遇到“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矛盾心理”。〔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151頁。問題在于,人們要正確對待同一性中的非同一性問題,不能用同一性代替非同一性。這才是真正的辯證法。在這里,我們似乎看到了毛澤東關于矛盾特殊性與矛盾普遍性辯證關系理論的影子。

當然,阿多諾口頭上的“否定的辯證法”帶有激進的革命色彩,但是一旦遇到需要對社會現實采取行動的時候,他又打退堂鼓了。當1969年造反的德國學生譏諷他背叛革命時,他就回擊學生說學生是恐怖分子。在三個造反的女大學生赤裸胸膛在講堂上當面羞辱他以后不久,他就憂郁而死,被自己“否定的辯證法”否定了。歷史的辯證法捉弄了阿多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长县| 潍坊市| 济源市| 陆良县| 清苑县| 吴川市| 札达县| 尉犁县| 朔州市| 鸡西市| 来安县| 庆云县| 天长市| 化州市| 巨野县| 高密市| 剑阁县| 论坛| 永泰县| 隆尧县| 台中县| 镇雄县| 上林县| 万州区| 抚州市| 洪泽县| 赤城县| 磐石市| 特克斯县| 玛纳斯县| 浦县| 龙井市| 曲麻莱县| 临城县| 区。| 南充市| 微博| 依兰县| 马山县| 宕昌县| 温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