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保險法
  • 鄒海林
  • 9488字
  • 2019-01-04 19:56:21

第三節 保險的分類

一 保險的分類標準

(一)分類標準的相對性

保險的分類標準,是指將保險進行不同區分的原因或者依據。

區分保險類型,與保險的歷史、目的、制度結構、內容等諸多因素有關。保險實務中,一般按照保險承保的危險種類,將保險區分為火災保險、盜竊保險、陸空保險、責任保險、海上保險、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傷害保險等。保險法的生命力在于保險合同的成長與發展,實務上的保險合同基本上是按照上述分類來擬定并投入市場的,故保險法的理論研究不能忽視這樣的實務分類,而且在相當程度上還要按照這樣的分類評價和分析保險法制度。

這里所稱的保險,僅以保險公司經營的商業保險為限,不包括社會保險。保險的分類,也僅僅是對商業保險的分類。事實上,現代保險業的發展已經使得保險的理念和功能發生了不少的變化,人們對保險的認識也日益復雜,很難形成一個符合所有人的意圖的保險分類標準。雖然保險業已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但許多因為歷史原因(如海上貨物運輸保險)而遺留的傳統因素,對保險的分類仍然發揮著積極的引領或限制作用,對保險予以分類,不能脫離保險業發展的歷史或傳統。同時,更有許多涉及保險業制度或方法的創新,對保險分類的傳統因素提出了挑戰。因此,面對日趨復雜的現代保險業,在理論和實務上很難只用一個標準,對保險作出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分類。保險的分類永遠是相對的,因為選取的分類原因不同,保險在理論和實務上就具有了更多的分類。保險分類的相對性,是由保險分類標準的相對性所決定的。

在這里,應當格外強調的是,對保險的分類以及分類標準的選取,只要尊重了保險業發展的歷史或傳統,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些分類或分類標準已然構成保險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保險的許多制度或方法的創新,對基于傳統的分類標準形成的保險的分類也提出了挑戰,但挑戰本身并不是要否定保險的分類之歷史發展慣性,而是要在保險的分類上消除那些不能適應發展變化的生活樣態的陳舊觀念。例如,不能將人身保險絕對地理解為定額給付保險,否則會阻斷賦予不同種類的人身保險為適應新形勢而應當具有的新鮮內涵的法律解釋路徑。所以,保險的分類只是一個相對的分類,不論在任何情形下,都應當避免對保險的分類作絕對化的理解。參見鄒海林《保險法學的新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第32~33頁。

(二)保險分類的多樣性

1.私營保險和公營保險

以保險營業的主體性質為標準,保險可以分為私營保險和公營保險。私營保險,是指由保險公司經營的各種保險業務。保險公司具有營利性,可以經營所有的商業保險。公營保險,是指由政府專設的特種保險機構經營的各種保險業務。某些商業保險的險種,風險大盈利水平低,不宜由普通的保險公司經營,國家應當設立專門的特種保險組織予以經營,例如強制保險、政策性保險等。

2.自愿保險和強制保險

以保險合同的成立方式為標準,保險可以分為自愿保險和強制保險。自愿保險,是指投保人和保險人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經協商一致而訂立的保險合同。自愿保險,又被稱為任意保險。強制保險,是指依據法律規定而在投保人和保險人之間強制訂立的保險合同。強制保險,又被稱為法定保險。

3.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

以保險標的的種類為標準,保險可以分為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人身保險,是指以人的壽命或者身體為保險標的的保險。財產保險,是指以財產以及同財產有關的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保險。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的分類方法具有保險業務發展的歷史傳承邏輯,而且也為我國保險立法和司法實務所普遍認同。

4.定額保險和補償保險

以保險給付的目的為標準,保險可以分為定額保險和補償保險。定額保險,是指在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人依照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金額全額或者比例金額承擔給付責任的保險。定額保險,又被稱為定額給付保險或者非補償性保險。定額保險不以填補被保險人的損害為保險給付的目的,不論被保險人所發生的實際損失或者損失數額是多少,保險人均應當給付保險合同約定的金額。補償保險,是指在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人以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金額為限,僅承擔補償被保險人所發生的實際損害的給付責任的保險。補償保險,又被稱為補償給付保險或者損害保險,以填補被保險人的實際損害為保險給付的目的。

5.定值保險和不定值保險

以財產保險的保險價值的確定方式為標準,保險可以分為定值保險和不定值保險。定值保險,是指投保人和保險人明示約定保險標的的固定價值,并將之載明于保險合同而成立的保險。對于定值保險,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人按照約定的保險金額承擔保險責任。不定值保險,是指投保人和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價值不作明示約定、僅載明保險事故發生后再按照一定的方式確定保險價值而成立的保險合同。對于不定值保險,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人以約定的保險金額為限,對被保險人所發生的實際損失承擔保險責任。

6.其他保險分類

除上述以外,保險還可以按照其他的諸多標準分類。例如,經常使用的其他保險分類主要有:(1)單保險和重復保險。按照承保同一風險的保險人的人數劃分,保險可以分為單保險和重復保險。單保險,是指投保人對于同一保險標的、同一保險利益、同一保險事故,與一個保險人訂立的保險合同。重復保險,是指投保人對同一保險標的、同一保險利益、同一保險事故與數個保險人分別訂立數個保險合同。(2)原保險和再保險。按照保險責任發生的先后次序劃分,保險可以分為原保險和再保險。原保險,是指保險人和投保人之間訂立的、作為再保險標的的保險合同。再保險,是指保險人以其承擔的保險責任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為保險標的,向其他保險人轉保而訂立的保險合同。(3)特定保險與總括保險。按照保險標的是否特定為標準,保險可以分為特定保險與總括保險。特定保險,是指基于特定的保險標的訂立的保險合同。總括保險,又稱為概括保險或統括保險,是指無特定保險標的、僅以在以一定標準所限定的范圍內的某種保險利益或某類保險標的作為承保對象訂立的保險合同。

二 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

(一)人身保險

人身保險的原始形態和基本形式為人壽保險。現代意義上的人身保險,所承保的危險覆蓋了被保險人的“生、老、病、傷、殘、死”等各種風險。人身保險因此被具體分為人壽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和健康保險等3種。參見《保險法》(2015年)第95條第1款。

人身保險的保險標的,為被保險人的生命或者身體,人身保險具有保險標的人格化的特征。而被保險人的人格利益,不能用金錢價值予以準確衡量,故保險人在發生保險事故時,只能按照保險合同預先約定的固定金額向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賠付,人身保險的保險給付具有定額化的特征。人身保險的標的人格化和給付定額化特征,使得保險固有的填補損失原則,不能適用于人身保險。由此,作為貫徹填補損失原則的制度工具,如超額保險、重復保險、保險代位權等,同樣不能適用于人身保險。

人身保險的標的為被保險人的生命和身體,被保險人的人身安全備受保險業關注。為了被保險人的生命或者身體免受來自保險賠付的道德危險侵害,保險利益作為防控道德危險的重要工具在人身保險的場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訂立人身保險合同時,投保人對被保險人的身體或者生命沒有保險利益的,合同無效;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人身保險合同,未經被保險人同意并認可保險金額的,合同無效。參見《保險法》(2015年)第31條第3款和第34條第1款。

人壽保險的保險費形成保險合同的現金價值,為被保險人的利益而存在,投保人是否交納保險費,僅與投保人的意愿有關而與其所承擔的保險費交納義務沒有“必須履行”的對應關系,故當投保人不交納或者遲延交納保險費時,保險人不得以訴訟要求投保人交納人壽保險費。人壽保險以外的其他人身保險合同,若為長期合同,依照當事人在合同中的約定或者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具有現金價值的,也不得以訴訟要求投保人交納保險費。

(二)財產保險

財產保險的原始形態和基本形式為海上保險。現代意義上的財產保險,起源于海上保險,構造了填補被保險人損失的制度結構,承保現實生活中影響被保險人的“財產及財產利益”安全的各種損失風險。我國保險法將財產保險具體劃分為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等4種。參見《保險法》(2015年)第95條第1款。海上保險構造了財產保險的制度目的:填補被保險人發生的實際損害。而海上保險以外的其他保險則對損害填補做出了發展。

財產保險的標的,為被保險人的財產或者財產上的利益。財產或財產上的利益,均可以用金錢予以估價;發生保險事故造成的保險標的損失,亦可以用金錢估價而將之換算成一定量的貨幣額。保險人在財產保險項下所承擔的保險責任,以及財產保險補償被保險人損失的限度,均以保險標的和損失的可估價性作為基礎。這就是著名的財產保險之填補損失原則,或財產保險的至理名言“無損失無保險”。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僅得按其實際所受之損失請求保險人賠償,不得因保險而獲取超過實際損失的利益;保險人以被保險人實際所發生的損失為限,按照合同約定承擔保險責任。

填補損失為財產保險的目的,財產保險因此被稱為損害保險或者補償保險。保險人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以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金額為限,被保險人所發生的損失超出保險金額的,保險人對超出的損失部分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再者,財產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金額不得超過保險標的的保險價值,超過保險價值的保險金額部分,不論是否為重復保險,不發生效力。被保險人所發生的損失應當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保險人對該第三人有保險代位權。

財產保險的投保人所承擔的交納保險費義務,為保險人承擔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責任的對價,保險人對投保人所享有的保險費交納請求權,為保險人的財產或收益的組成部分。相對于被保險人而言,財產保險也不具有現金價值。財產保險的投保人不交納或者遲延交納保險費的,保險人可以訴訟方式要求投保人交納保險費。

(三)區分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的意義

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因其保險標的的性質差異而在權利義務關系的構造上存在性質上的差異。法律行為的性質和內容的不同,如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的合同條款、費率理算基礎、保險費的交納方式、保險期間長短、保險事故以及保險給付的目的等的不同,表明法律行為的內容解釋以及法律適用也需要區別對待。

區分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是我國保險法分別規定不同的行為規范和裁判規范的基礎。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的規范,不能交互適用。我國保險法的結構和制度設計,源自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的分類。保險法關于保險的定義,就是區分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的典型:相關條文的前段敘述的是財產保險,后段敘述的是人身保險。這樣規定至少表明了一種立場,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有所不同。保險法有關保險合同的表達,以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的分類為基礎,將保險合同區分為人身保險合同和財產保險合同,并分別作出規定。我國保險法以保險標的為標準,分別規定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規范,在現階段具有十分明顯的實踐效用,凸顯了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的區別性特征。當然,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的區別是相對的,基于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的分類,在規范制度的設計上會有不周延性存在。例如,人身保險不適用保險代位權的規定,因為人身保險存在定額保險和損害保險這樣兩種不同的保險類型,應當存在例外。參見《保險法》(2015年)第46條和第60條。

保險業者開展業務,因為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的性質上的差異,必然形成對保險營業監管的不同制度要求。我國保險法將保險公司的業務主要劃分為人身保險業務和財產保險業務,實行相對嚴格的保險分業經營制度,同一保險人原則上不得同時經營人身保險業務和財產保險業務,我國以此為基礎對經營不同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實行不同的營業監管措施。區分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至少在現階段構成我國保險營業監管制度建設的基礎。

三 自愿保險和強制保險

(一)自愿保險

保險合同已經實現了普遍格式化,極大地減少了投保人與保險人協商保險條件的空間,但保險合同的意思自治并未有實質性的改變。保險實務中,占主導地位的保險業務均為自愿保險。投保人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參加保險、投保何種保險、投保的保險金額和保險期間,甚至可以和保險人協商各項保險條件。保險人可以決定是否承保風險、承保風險的條件以及如何收取保費。在自愿保險的場合,保險合同的成立完全出于當事人自愿;維持保險合同的約束力在相當程度上還依賴于投保人的意愿。在保險合同成立后,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或者保險合同另有約定,投保人可以隨時解除保險合同。

這里應當注意的是,自愿保險并不表明法律對保險合同的訂立和內容不進行干預。在許多情形下,法律會直接干預保險合同的訂立和內容。例如,保險法關于保險人準備的保險格式條款中“免除保險人責任條款”的說明義務之規定,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危險增加的通知義務的規定,投保人不得解除貨物運輸保險合同和運輸工具航程保險合同的規定等,均構成法律對自愿保險的干預。保險法有關保險合同的訂立、內容和效力的強制性規定,并不影響自愿保險的性質。

(二)強制保險

為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依照法律的明文規定可以實行強制保險。強制保險是對自愿保險的限制,限制了保險合同當事人的選擇訂立合同和決定合同內容的自由。就強制保險而言,投保人有投保的義務,保險人則有承保的義務。

保險或多或少事關公眾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基于公共政策的考慮,有可能也有必要在某種程度上對保險合同的訂立、內容和效力予以強制,以便更有力地保護被保險人乃至公眾的利益。例如,在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的維持問題上,為防止保險公司超出承保能力承擔風險而損害其償付能力,促進保險業的公平競爭和穩健發展,國家有必要對保險公司實行法定再保險。再如,為保障商業銀行的信用和支付水平,防范在商業銀行清算時不能支付儲戶存款所可能引發的社會危機,國家有必要實行法定的存款保險。除此以外,國家基于公共政策的考慮,強制保險合同的當事人訂立合同,限制保險合同當事人的契約自由,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保護保險合同以外的不特定公眾的利益,在責任保險的領域依法實行強制保險,對因被保險人而受損害的第三人提供及時、有效的救濟。

強制保險依照其發生效力的方式不同,分為自動生效的強制保險和經投保生效的強制保險。

1.自動生效的強制保險

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不論投保人是否履行了投保手續,或者交納保險費或者履行續保手續,保險的效力在投保人和保險人之間依法當然發生。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后長期實行的鐵路、輪船、飛機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均為自動生效的強制保險。自動生效的強制保險,適用的范圍狹小,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自動生效的強制保險具有以下特點。(1)保險適用的普遍性和無差別性。凡屬法律規定必須投保的任何人(標的),均受強制保險的保障;并且不論其具體情形,對于所有的投保人均實行統一的保險保障標準。(2)保險條件、期間和標準法定。強制保險的成立條件、保險期間、保險金額及其給付標準,均由法律或者行政法規加以明確規定,保險人不得通過保險條款加以變更,投保人也不得和保險人協商變更強制保險的法定標準。(3)保險法律關系自動發生。凡屬于強制保險范圍的保險標的的,不論投保人是否辦理了投保手續,也不論投保人是否已經交納了保險費,只要保險標的符合強制保險保障的條件,強制保險自動發生效力。

2.經投保生效的強制保險

經投保生效的強制保險,并不當然發生效力。這種強制保險取決于投保人投保的意思,其經保險人承保而發生效力。經投保生效的強制保險,若投保人不依法投保,則不發生保險的效力。但是,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投保人負有向保險人投保的義務,投保人違反投保的義務將承擔相應的法律上的責任。對于經投保生效的強制保險,投保人對是否投保,沒有選擇的權利;投保人向保險人作出投保的意思表示,保險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承保。我國保險公司推行的承運人旅客法定責任保險、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等,均為經投保生效的強制保險。

經投保生效的強制保險,除投保人有投保的義務外,還有如下三個特點。(1)法定的費率和費率浮動制度。強制保險的基礎費率由法律統一規定,保險合同不得對之隨意變更;法律同時規定基礎費率的上下浮動基準,保險人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費率浮動基準,選擇對投保人適用的費率。(2)法定的保險責任限額。對于投保人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投保的保險,其保險金額或者責任限額不得低于法律規定的最低限額。(3)解除保險合同的限制。強制保險合同成立后,維持保險合同的效力對于保護相關的公共利益至關重要。除強制保險法對保險合同的解除另有規定外,投保人和保險人均不得解除強制保險合同。

(三)區分自愿保險與強制保險的意義

區分自愿保險和強制保險的主要意義,是要依法建立強制保險制度,以規范強制保險行為,并以特定目的來解釋強制保險合同和適用法律。保險作為一種分散危險的法律行為,其核心要素為當事人的意思,意思自治為保險發生效力的基礎。但是,相對于自愿保險而言,強制保險更多地借用了社會保險的理念和方法,從而具有了不同于自愿保險的區別性特征。強制保險非有法律的明文規定,不得推行;國家推行強制保險,應當頒布專門的強制保險法。強制保險在性質上仍屬于商業保險,但有關強制保險的事項,應當適用強制保險法的規定;僅在強制保險法沒有規定時,對強制保險才可以適用保險法的規定。

四 定額保險和補償保險

(一)定額保險

定額保險的給付金額,是保險合同事先約定的。在發生保險事故時,如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時,或者被保險人生存到保險合同約定的年齡時,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金額,向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付保險金。人壽保險為典型的定額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約定的給付死亡保險金、殘疾保險金的內容,健康保險約定的給付疾病保險金、死亡保險金或者殘疾保險金的內容,也是定額保險。

定額保險的本質特征在于保險給付的定額化。這一特征使得保險固有的填補損失原則,不能適用于定額保險。由此,作為貫徹填補損失原則的制度工具,如超額保險、重復保險、保險代位權等,同樣不能適用于定額保險。

意外傷害保險和健康保險約定的醫療費用給付的內容,是否為定額保險?這在我國的理論和實務上始終存在爭議。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費用報銷型的健康保險中,保險合同所約定的保險金等,只能在被保險人所遭受的損失范圍內,根據保險合同的具體約定予以支付,這使得這類保險帶有了損失補償的性質,但這類保險不屬于定額保險或定額給付性保險。在費用報銷型的健康保險中,即使在保險事故為第三人造成的情形下,保險公司在支付保險金后,也不能向第三人請求賠償保險金,而只能由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予以追償。參見王偉《保險法》,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第150頁。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壽保險合同是典型的定額保險合同。意外傷害保險為所約定的死亡保險金、殘疾保險金給付的保險,健康保險為所約定的疾病保險金、死亡保險金或者殘疾保險金給付的保險,均為定額保險。至于意外傷害保險和健康保險所約定的醫療費用給付保險是否為定額保險,依照當事人在保險合同的意思加以確定:合同條款對于保險人的給付以‘津貼’、‘補貼’或者‘保險金’等術語表述的,且與被保險人享受醫療服務所支出的實際費用沒有關聯的,為定額保險。”參見常敏《保險法學》,法律出版社,2012,第16頁。

意外傷害保險和健康保險約定的醫療費用給付的內容,是否為定額保險,應當基于對保險合同的條款的解釋作出最終的判斷。例如,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國壽愛心呵護住院定額給付醫療保險利益條款》第4條規定:“在本合同保險期間內,被保險人因意外傷害或者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九十日后因疾病在二級以上(含二級)公立醫院或本公司認可的其他醫療機構住院診療,本公司按投保人在投保時與本公司約定的日定額給付標準與被保險人住院日數的乘積給付住院津貼保險金,每個保單年度的最高給付日數以三十日為限。”

(二)補償保險

補償保險的給付金額,不以保險合同事先約定的金額為基礎,而以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所發生的損失的評估額或者評價額為基礎。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于被保險人經評估而發生的實際損失,保險人在合同約定的保險金額范圍內,以保險賠償金填補被保險人所發生的實際損失。學者又稱補償保險為評價保險。

財產保險均為補償保險。但是,補償保險并不限于財產保險,其可以延展到人身保險的領域。人身保險約定的醫療費用給付的內容是否為補償保險,尤為引人關注。對于人身保險約定的醫療費用給付內容,應當依照當事人在保險合同中的意思確定其是否為補償保險,合同條款對于保險人的給付與被保險人享受醫療服務所支出的實際費用產生關聯的,如按照被保險人實際支付的醫療費用的約定比例賠付,則為補償保險。參見常敏《保險法學》,法律出版社,2012,第16頁。例如,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國壽長久呵護住院費用補償醫療保險利益條款》第4條規定:“在本合同保險期間內,被保險人遭受意外傷害或在本合同生效九十日(按本合同約定續保的,不受九十日的限制)后因疾病在二級以上(含二級)醫院或本公司認可的其他醫療機構住院診療,對被保險人自住院之日起九十日內所發生并實際支出的,符合當地公費醫療、社會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的醫療費用,本公司在扣除當地公費醫療、社會醫療保險和其他途徑已經補償或給付的部分以及本合同約定的免賠額后,對其余額按本合同約定給付比例給付住院醫療保險金。住院醫療保險金的免賠額及給付比例,分別按照被保險人是否參加當地公費醫療、社會醫療保險的情況在保險單上載明。在每一保單年度內,本公司累計給付的醫療保險金以本合同約定的保險金額為限。當被保險人住院治療跨二個保單年度時,本公司以被保險人開始住院日所在保單年度本合同約定的保險金額為限給付醫療保險金。”

補償保險的保險人承擔的保險責任以合同約定的保險金額為限,被保險人所發生的損失超出保險金額的,保險人對超出的損失部分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補償保險以填補被保險人所發生的損失為目的,禁止被保險人通過保險獲取不正當利益,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金額不得超過保險標的的保險價值,超過保險價值的保險金額部分,不論是否為重復保險,不發生效力。被保險人所發生的損失應當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的,補償保險的保險人對該第三人有代位權。

(三)區分定額保險和補償保險的意義

在世界范圍內,定額保險和補償保險分類的思想,對于保險立法和保險實務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我國,定額保險和補償保險分類的思想也已經被學者認同,對于保險實務也正在產生積極的影響。不論怎樣討論定額保險和補償保險,都無法回避一個核心問題,即財產保險固有的填補損失原則對于所有種類的保險的適應性問題:人身保險中有無填補損失原則的適用?

財產保險的填補損失原則,以填補被保險人所發生的損失為目的,禁止被保險人通過保險獲取不正當利益,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金額不得超過保險標的的保險價值,超過保險價值的保險金額部分,不論是否為重復保險,不發生效力。被保險人所發生的損失應當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保險人對該第三人有代位權。因為填補損失原則的以上固有邏輯,在人身保險的場合實難發揮作用,故在保險實務和理論上就產生了脫離財產保險,并有自身區別性特征的人身保險的產生和發展。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的分立,為填補損失原則的適用留下了爭論的空間。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定額保險與補償保險的分類,恐怕就是要“科學精準地”詮釋基于財產保險的填補損失原則在保險給付上的適用空間。參見鄒海林《保險法學的新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第44頁。

定額保險和補償保險的分類,原本屬于對保險所作的學理上的分類。通過對保險目的變遷的認識,以及對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的區別性特征的分析,在保險法理論上,就逐步產生了定額保險和補償保險的分類學說。之所以在理論上做如此的劃分,目的有二:一方面,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明保險的給付目的或者性質;另一方面,在相當程度上可以合理地解釋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的分類方法難以解釋的諸多個別性問題,例如填補損失原則的例外、保險代位的例外等。如此一來,保險法理論遂將定額保險對應于人壽保險或者生命保險,將補償保險對應于財產保險和健康保險與意外傷害保險中的醫療費用給付保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游县| 成安县| 花垣县| 山东省| 滦平县| 山阴县| 个旧市| 嫩江县| 建始县| 台东县| 大庆市| 柘荣县| 临夏县| 烟台市| 简阳市| 班戈县| 华蓥市| 西和县| 攀枝花市| 鹿泉市| 达孜县| 隆化县| 红河县| 郴州市| 乳山市| 分宜县| 北碚区| 汶川县| 宁德市| 离岛区| 龙山县| 镇赉县| 河西区| 马关县| 象山县| 烟台市| 伊吾县| 仪陇县| 晋中市| 东乡县|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