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文獻綜述與核心概念

第一節 文獻綜述

一 關于態度理論的研究

(一)態度形成理論

1.遺傳理論

西方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基因對于認知能力和情緒方面(氣質、心境等)的作用是顯著的。研究結果指出遺傳決定了多種態度,包括對待飲食的態度、對待工作的態度、對待學習的態度以及對待種族的態度。當然這種作用并非是直接的,很可能受到人格特征、物理特征、學業成就和其他個體變量的中介作用的影響(Aiken, 2007: 48)。

2.社會學習理論

大多數關于態度形成的研究關注的都是學習過程。態度可能是學習過程中的刺激或反應、起因或結果,態度也可能是學習的驅使者和激勵者,習得的認知和覺、獎勵或懲罰都能改變個體行為。

人們普遍認為,態度形成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學習的過程,它受到父母、同輩和其他信息源的影響。態度最初在兒童期產生,到成人時逐漸成形,但是此時的態度并不是不能改變的,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態度也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發生改變。根據社會學習理論,人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來習得態度。通常,在一個人從小到大的過程中,他/她會習得一套客觀標準或參照來評價自己的經歷。這些標準或態度受到個人情感聯系以及從他人那里獲得的忠誠度和安全感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會伴隨著一個人從小到大。當一個人逐漸成熟后,他的態度難免還是和父母相似,但同時也會變得越來越像他/她不斷擴大的社會圈子中的同伴或其他人。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在個體態度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兩種基本的學習方式是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經典性條件反射一般認為,個體獲得對某一事物的態度是因為該事物重復地與愉快或痛苦的刺激相連,積極的感受或態度是伴隨著愉悅經歷的刺激而來,而消極的感受或態度來自伴隨著痛苦經歷的刺激。操作性條件反射認為,雖然人們通常認為態度是認知或情感的反應,但他們也可能像行為那樣,被強化或者懲罰塑造出來。如果表達出一種特定態度能使某人受到獎勵或回避懲罰,這種態度很可能在以后相似的情境下重現。

3.一致性理論

該理論由奧斯古德(C. E. Osgood)和坦南包姆(G. P. H. Tennenboum)于1955年提出。理論認為,人對周圍各種人和事物由于不同評價而有相同或相異的態度。這些態度之間可以是互不相干而獨立的(比如,我敬佩我的老師和我喜歡打扮),但如果態度對象中的一方發出有關另一方的信息(如老師表示贊成或反對打扮),兩者以及有關兩者的態度就有了關聯。如果人對兩件事都持有的態度(正向關系),且兩態度完全一致,人會感到愉快,就無須改變原態度;假如信息所表達的關系和人的原態度存在不一致,人就會體驗到沖突、不安或不快。為達到心理上的一致與和諧,人便會從內部產生動力,驅使他去調整對兩件事的態度,或者強化自己原有態度,或者不改變方向但是降低原有態度的程度,或者改變原有態度方向與對方保持一致。總的來說,就是個體傾向于努力保持自身態度的一致性。其表現在,人們傾向于喜歡和他們持相同態度的人,而不喜歡和自己持不同態度的人(Aiken, 2007: 50)。

4.平衡理論

該理論由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于1958年提出,該理論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在態度轉變中的作用。人們趨向于調整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從而使得自己的內心感到平衡。當社會關系不平衡時,人們感到被迫要改變他們的態度或行為來重建他們在這些關系中的平衡狀態。

5.認知失調理論

該理論由費斯廷格(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該理論認為,人有許多認知因素,這些認知因素之間有些是相互獨立的,有些是互相關聯的。相互關聯的認知因素之間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兩者之間呈協調關系,二是呈不協調關系。當個體的認知(信念或態度)和其他人或自身的行為相互沖突時,個體將經歷認知失調。認知失調使得個體警覺,并且促使個體去減輕這種失調(時華蓉,2007: 256)。

費斯廷格認為,態度改變是為了維持各項態度之間的一致。如果態度中有兩種認知不一致,就會造成認知失調;如果失調認知的成分多于協調認知的成分,則會引起更大的失調;認知失調給個人造成心理壓力,使之處于不愉快的緊張狀態。此時,個體就會產生清除失調、緩解緊張的動機,通過改變態度的某些認知成分,達到認知協調的平衡狀態。費斯廷格認為認知失調有四種原因:邏輯的矛盾、文化價值沖突、觀念的矛盾以及新舊經驗相悖。他認為,消除、減少認知失調的途徑有三個:一是改變或否定失調的認知因素的一方,使兩個認知因素協調;二是引起或增加新的認知因素以改變原有的不協調關系;三是降低失調的認知因素雙方的強度。

6.自我知覺理論

該理論由比姆(D. J. Bem)于1972年提出。自我知覺理論是考察行為是否影響態度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通過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發生的情境了解自己的態度、情感和內部狀態。也就是說,當問一個人關于某事物的態度時,個體首先回憶他們與這種事物有關的行為,然后根據過去的行為推斷出對該事物的態度(Aiken, 2007: 53)。

7.誘因理論(社會交換理論)

誘因理論將態度的形成看作個體對權衡各種可能情形,比較各種收益后而采取的最大化收益的過程。誘因理論具體可以細分成認知反應理論和期望-價值理論。認知反應理論由格林沃爾德(A. G. Greenwald)和佩蒂(R. E. Petty)等提出,認為個體對溝通的反應伴隨著認知反應(積極的或消極的思想),這一認知反應決定態度的形成與變化。期望-價值理論則是由愛德華(W. Edwards)于1954年提出,認為人的態度形成是在比較各種可能結果之后,選擇最佳結果的過程(田志峰,2011)。

8.三階段理論

凱爾曼提出了態度形成的三階段理論,即依從—認同—內化。依從指個體為了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而采取的與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行為。依從不是個體自愿的,而是迫于外界的強制性壓力采取的暫時性的行為。在態度形成的過程中,依從是很普遍的現象,在個體早期生活中,態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依從。認同是個體自愿地讓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心目中榜樣的觀念和態度相一致。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都是依照社會中其他角色的態度來指導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內化是指個體真正從內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觀點,將之納入自己的態度體系成為有機組成部分。內化在個體態度形成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每個團體都有其一定的規則,有的明確,有的模糊,但團體不可能對所有的行為都制定一定的規則,這就要求成員在大多數場合下都自覺地按照社會的期望來行動。

(二)態度改變理論

態度的形成是態度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態度的改變則是指在之前態度的基礎上產生變化、發展的過程。態度的改變理論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海德(F. Heidey)的P-O-X模型、紐科姆(T. M. Newcomb)的A-B-X模型和費斯廷格(L. 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P-O-X模型對態度形成或改變的機制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路徑,其研究結論也獲得后續研究的一些支持,但是在解釋重大事件引起的態度改變時則顯得有些乏力。A-B-X模型很好地彌補了前一模型的不足,但是仍未解決人際關系與態度形成的整體關系和復雜性的問題。認知失調理論對于個體面臨各種選擇做出一種選擇后的內心現象進行了較好的揭示,但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不過這三種理論對于理解態度的改變還是具有相當大的意義。

(三)勸導或說服對態度形成與改變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試圖說服別人和被別人說服的情形,從而時常面臨著態度方向的改變和強度的增減。顯然,態度的形成和改變更多的是在溝通中完成的,以形成和改變人的態度為目標的溝通就是勸導性溝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霍夫蘭德(Hofflander)及其同事曾對勸導性溝通過程進行了詳細研究,提出了說服模型。該模型主要強調信息和背景的作用(如圖1-1所示)。

圖1-1 說服模型

資料來源:劉志,2011。

在此模型中,外部刺激由勸導者、勸導信息和勸導情境組成。其中勸導者的影響力取決于他的專業程度、可靠性和他是否受歡迎。態度主體(被說服者)的特點包括其卷入程度或是否對勸導有免疫力以及其人格特征。在態度改變的過程中,態度主體首先要學習信息的內容,在學習的基礎上發生情感轉移,把對一個事物的情感轉移到與該事物有關的其他事物之上。當接收到的信息與原有的態度不一致時,便會產生心理上的緊張,一致性機制便開始起作用,有許多種方式可以用來減輕這種緊張。有時候人們還采用反駁的方式對待勸導信息,按照認知反應論(cognitive response theory)的觀點,人們在接收到來自他人的信息后,會產生一系列的主動思考,這些思考將決定個體對信息的整體反應。態度的改變主要取決于這些信息所引發反駁的數量和性質,如果這種反駁過程受到干擾,則產生了說服作用。因此說服結果有兩個,一是態度改變,二是對抗說服,包括貶低信息、歪曲信息和拒絕信息。

首先,從傳遞者方面來說。①信息的傳遞者。其威信、與接受者的相似性都會影響他提出的信息的說服效果。威信越高,與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說服的效果越好。②說服的意圖。如接受者認為傳遞者刻意影響他們則不易改變態度;但如果他們認為傳遞者沒有操縱自己的意圖,心理上沒有阻抗,對信息的接受較好,則易于轉變態度。③服者的吸引力。接受者對高吸引力的傳遞者有較高的認同,因而容易接受他的說服。

其次,從溝通信息方面來說。①信息差異。任何態度轉變都是在溝通信息與接受者原有態度存在差異的情況下發生的。如果傳遞者的威信較高,這種差異越大,引發的態度轉變就越大;如傳遞者威信低,這種差異適中,引發的態度改變也較大。②畏懼。它與態度轉變的關系不是線性關系。在大多數情況下,畏懼的喚起能增強說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懼太強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以至否定畏懼本身,結果就只能是態度轉變較少。研究發現,中等強度的畏懼信息能達到較好的說服效果。③信息傾向性。對一般公眾,單一傾向信息說服效果較好;對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兩方面的信息,說服效果較好。

再次,從接受者方面來說。①原有的態度與信念。已經內化了的態度作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分,難以改變;已成為既定事實的態度,即說服者根據直接經驗形成的態度不易改變。②接受者的人格因素。依賴性較強的接受者信服權威,比較容易接受說服;自尊較強、自我評價較高的接受者不易改變態度。社會贊許動機的強弱也是影響態度轉變的因素,高社會贊許動機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眾影響,易于接受說服。③個體在面臨改變態度的壓力時,其逆反心理、心理慣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傾向會使其拒絕他人的影響,從而影響態度轉變。人們通常會利用一些自我防衛的策略來減少說服信息對自己的影響,比如籠統拒絕、貶損來源、歪曲信息、論點辯駁等。

最后,從情境方面來說,態度轉變是在一定背景下進行的,以下情境因素會影響態度轉變。①預先警告。它有雙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態度不夠堅定,預先警告可促使其態度改變;但預告也可能有抵制說服的作用,例如,預告與接受者的利益有關時往往使其抵制態度轉變。②分心。它的影響也是復雜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對溝通信息的注意力,將會減弱他對說服者的防御和阻抗,從而促進態度轉變;如果分心干擾了說服過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溝通信息則會削弱說服效果。③重復。溝通信息重復頻率與說服效果呈倒U形曲線關系,即中等頻率的重復,效果較好;重復頻率過低或過高,說服的效果均不好。

霍夫蘭德等人的研究對后來的研究影響很大。在現代的研究成果來看,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一般的勸導性溝通過程主要包括四個重要的方面:溝通的來源;溝通的信息;溝通的目標;溝通的情境。這四個方面共同決定勸導和態度轉變的效果(田志峰,2011)。

(四)態度形成與改變的機制

以上介紹了西方學界關于態度形成與改變的理論成果。然而,態度到底是在何種機制下形成、改變的?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也比較復雜的課題。各理論成果的解釋都不相同,卻都有各自的合理性。有中國學者認為,社會態度的確立是一個多變量構架,決非單一途徑,要從普遍意義的角度去把握態度形成及改變的機制,還必須具體剖析在不同情境中態度產生的依據、誘因及中介。因此,態度形成及改變主要有四種相互作用的機制,依其重要性分別為原發型機制、條件型機制、習得型機制和人際型機制(劉宗粵,1998)。

原發型機制指態度形成、改變的基本誘因,也是任何情境中態度確立的必要途徑,主要包括需要與期望。需要是個體行為導向的前提(內驅力、原動力),而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及滿足需要則直接關系到態度。不同的需要可以作為定勢,影響人們的認知傾向;而人們對于符合自己需要并能滿足需要的事物必然抱有肯定性的情感,反之則不然。期望對于態度的影響并不僅在于其是一種明確的占相對優勢的需要,按新行為主義學派的斯皮曼(Spearman C. E.)的見解,期望還表現為對事物發展情況及行為結果的預測性認知。在弗洛姆(Vroom V. H.)設計的期望值模式中,激勵力量=效價×期望。期望影響人們的態度形成及改變,還可用另一公式說明,即態度指數=實現值/期望值。此外,期望并不僅僅表現為主觀期望,客觀期望即社會對個體的角色期望也是個體態度確立的重要依據。作為社會化的個體,在一定程度上他必須服從于社會所施加的影響即勒溫(Lewin K.)所說的“情境壓力”,表現出相符的態度和行為。

條件型機制指態度形成或改變所必需的中介因素如“定勢”“權衡”,這一機制影響個體態度的最終確立。與態度傾向有關的定勢依其重要性分別為觀念定勢、經驗定勢、興趣定勢、情境定勢等。情境定勢是由特定的情感、情緒的投射作用而形成的態度泛化,如光環效應。興趣定勢則導致了個體認知的選擇性。經驗定勢對態度的影響則更為直接:在確立具體的臨場的態度時,人們總是以過去的經驗為依據來形成相應的認知、情感和意向。與其他定勢相比,觀念定勢則顯得更為重要。人們頭腦中現存的觀念特別是價值觀是后繼態度形成或改變的關鍵條件。社會認知論認為態度的形成及改變總是通過權衡比較來實現的。比較是確定事物屬性的不同點和共同點的認識過程,是對各種事物進行分析、綜合的基本形式,也是態度形成和改變的必由途徑。

習得型機制指單純受社會情境的影響而表現出的相符態度,如我們通常所說的“模仿”“從眾”等。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先前的學習決定人們的后繼態度和行為。聯想、強化和模仿是學習過程中的三種機制。社會學家塔爾德(Tarde J. G.)認為,模仿是人的一種本能傾向,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阿希實驗證明從眾是個體社會適應的重要機制,也是個體自我調節和防衛的重要機制。從眾指社會個體在社會認知及社會氣氛的壓力下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態度和行為。從眾態度的發生是以個體感受到的社會壓力為特征的,其壓力源可以分為兩類:認知依附的壓力和人際適應壓力。

人際型機制則特指人際態度形成及改變的影響因素和相關作用,如“平衡”“互動”“歸因”等都是協調人際態度的常規途徑。比如海德(Heider, F.)提出的平衡理論與費斯廷格的認知協調論。平衡理論模式實際上指出了態度確立的兩種途徑即因人際態度改變對某一對象的態度或因對某一對象的態度改變人際態度。與“平衡”相比,“互動”則是一種更為簡單的機制,它主要指人際態度的交互作用,即人們總是根據對方的態度來形成或改變對此人的態度,此外,格根(K. J. Gergen)等人的研究還指出,他人態度還可能影響個體的自我態度。

(五)態度與人之價值觀、行為的關系

一般而言,態度和行為是一致的,兩者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態度是行為的內在指引,行為是態度的外在表現。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發現兩者存在不一致的情況。這一方面與態度測量和調查的方法有關系;另一方面也與態度、行為之間的中介變量有關。比如有研究者認為,“行為”與“態度”的區別:行為是指人的言行;態度是指對事物的感覺、評價,或對某事的關注或反對。它是一種能反映的個人行為。我們很難從人們的態度中預測出他們的行為。那些對事物持有相似態度及價值觀的人們,可能會采取截然不同的行為。例如,高度關注城市問題的人們會采取不同的行為方式:回避、同情心及支持、設法改變。

那態度與和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到底可以分成幾種類型呢?根據心理學家的相關研究,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如果個體的態度體驗比較強烈,與個體之前的體驗一致性較高,則態度與行為間有高相關,反之則低;二是個體的情緒體驗與其已有的態度體系無矛盾沖突,則兩者的相關性高,反之則低;三是個體的自我認知越高、自我實現的動機越強,則兩者存在高相關,反之則低;四是個體的情緒體驗與強勢群體輿論一致,則兩者存在高相關,反之則低;五是如果個體的態度表現付出的代價太大,得不償失,則兩者的相關性低,反之則高(管健,2011: 101~113)。

有學者在相關研究中發現,人的價值觀并不能直接影響人的行為,而是要通過當事人對自身的思考、對自身與社會環境關系的思考。可見,價值觀如何作用、表現出什么樣的行為還取決于個體的態度以及所處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因此,人的價值觀、態度與人的行為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人的態度直接決定人的行為,是人的價值觀與人行為的中間橋梁。

二 關于老化態度的研究

(一)國外有關老化態度的研究

盡管人類社會很早就開始關注老年問題——18世紀和19世紀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約翰·泰特恩斯(Johann Tetens)(1777年)、弗里德里希·卡若斯(Fredrich Carus)(1808年)、阿道夫·克托萊(Adolph Quetelet)(1835年)等人已撰文倡導對人的整個生命過程的發展進行研究(Blieszner, 1986:555-562),但是現代意義上的老年學研究是伴隨著西方社會人口老齡化日益加深的發展趨勢,直至20世紀初才嶄露頭角的。其標志是梅奇尼科夫(Metchnikoff)于1901年在其《人類的本質:樂觀主義哲學的研究》(The Nature of Man: Studies in Optimistic Philosophy)一書中第一次使用“老年學”這一術語(Robert N. Butler, 1983: 351-361)。

此后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到了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都相繼進入老齡社會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老齡化(aging)逐漸成為西方學界普遍關注的熱點。一些依據老齡化自身的潛能提出的用以應對老齡化挑戰的成功老齡化(successful aging)、健康老齡化(healthy aging)、產出性老齡化(productive aging)和積極老齡化(active aging)等理念在社會中盛行,同時,還涌現了其他的許多老齡化理論,包括:關注社會結構因素對個人及行為的影響的宏觀理論,如年齡分層理論(age stratification)、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老齡政治經濟學理論(political economy of aging)等;關注個體的內在動力和社會過程這兩個層次同時發生老齡現象的中觀理論,如生命進程理論(life course)、生命周期理論(life circle)、活動理論(activity)、亞文化理論(subculture)等;關注個人及個人間的互動的微觀理論,如社會建構主義理論(social constructivism)、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超老化觀感(gerotranscendence)、選擇-優化-補償理論(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SOC)、智慧(wisdom)等(Bengtson V. L. et al., 1997: 72-88)。這些研究成果都促成了當時的西方學界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社會老年學體系(指研究老齡問題的社會科學的一個統稱,它包括了老年社會學、老年經濟學、老年心理學等諸多分支學科但又是在這些學科基礎之上的具有整合意義的學科)(穆光宗,2012),而這又進一步直接推動了教育老年學(educational gerontology)的產生,并為老年教育(gerontology education)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淵源。

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了促進全社會成功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等應對老齡化的積極戰略的實現,在老年教育學領域,一批西方學者率先開啟了對老化態度及老化教育的研究,他們主要圍繞如下六方面內容展開。

1.老化態度的內涵

已研究有關老化態度的內涵闡述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個體(年輕人和老年人)對老化本身及自我老化過程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傾向的體驗;二是個體(年輕人)對他人(老年人)老化過程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傾向的體驗。不過,大多數研究將其概念化為老年人的老化態度。例如,萊德勞等人(Laidlaw et al., 2007: 367-379)認為,老化態度是指人們對老化過程的體驗,包括積極體驗和消極體驗,它有外顯和內隱之分,以及個人、人際和社會文化三個表現水平。愛福森等人(Iversen et al., 2009: 4-22)認為老化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畢生任務和過程。而人們對老化和老年人的態度非常復雜,通常既有積極的又有消極的,且歧視態度中又有積極歧視和消極歧視之分。

2.老化態度的形成原因

老化態度的形成受外在環境因素和內在個人因素兩方面影響。外在環境因素中,家庭、社會、媒體和圖書資料是為人們提供老化信息和觀念的最主要來源,此外還有個體的經濟教育背景、種族、社會階層、職業和居住地的失業率等因素(Gilbert et al., 2008: 570-586; Kruse et al., 2006: 393411; Bayer, 2005: 13-18; Hatch, 2005: 19-24),通常外在環境的消極暗示很普遍。內在個人因素方面,大量研究發現代際接觸狀況、所持的對老化和老年人的知識等是老化態度形成的主要原因,通常情況下,人們對老化和老年人因缺少代際接觸與老化和老年人的知識而形成并保持消極刻板印象(Gilbert et al., 2008: 570-586; Jackson et al., 2008: 258-266;Allan et al., 2009: 1-14; Cherry et al., 2010: 281-297)。

3.老化態度的影響作用

研究發現,老化態度對人們的認知、行為活動、壽命、身心健康、自我概念、代際關系等都會產生重要影響。林威福爾等人(Linweaver et al., 2009: 169-176)發現與年齡相關的記憶等認知能力的變化更有可能是老化態度不同所致。萊威等人(Levy et al., 2003: 203-211)發現老化態度更多地受文化和傳統的影響,它不僅影響社會非老年群體,也影響老年人的行為活動(包括認知、生理和社會功能等),如被試的積極老化態度被激活,其書寫的美觀程度、行走的速度等都會向積極方向變化;且在匹配了年齡、性別、孤獨程度、種族、社會地位、健康等因素后,有積極老化態度的老人比有消極老化態度的人平均長壽7.5年(Levy et al., 2002: 261270)。杰森(Howard E. Jensen, 1958: 569-576)則發現在當代青年文化價值系統盛行之下,認同自己是老年人就是接受了自我的負面社會評價,因為是所謂的“專家”而非老年人自己依據身體和社會功能的損傷界定了老化的體驗(Hirshbein, 2001: 1555-1560)。吉姆(Kim, 2008: 84-91)發現有積極老化態度的老人在身體和心理上的健康水平較高。而年輕人進入職場改善自己的負面老化態度很重要,如此可以促進代際關系(Kalavar, 2001: 506-513; Zhou, 2007: 811-831)。

4.老化態度的干預研究

干預老化態度向積極方向轉化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老化教育了解老化的知識信息并討論老齡化問題。如美國白宮老化會議(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 WHCoA, 1961)提出在公立學校、高等教育機構和圖書館開展老化教育,并把老化教育融入各級教育課程(Heyman, et al., 2008: 372-384)。克萊恩等人(Klein et al., 2005: 591-601)認為,目前學校并沒有為學生提供任何有關老化的課程以幫助他們學習老化以及對待老年人的積極知識和態度,由于老化教育在學校的缺失,學生毫無意識地接受了來自社會的老化的神秘感與負面刻板印象,然后他們卻有意識地在社會中實踐老年歧視主義(ageism)。因此,盡可能在童年早期提供老化教育,讓兒童學習對待老年人的積極知識和態度有利于消除歧視主義的刻板印象和變老的恐懼(Scott T. et al., 1998: 167-183)。亨科爾(Henkel, 2006: 505-516)非常鼓勵學生進行老齡化問題研究,他發現學生在進行老齡化問題研究時,通過與老年人接觸,可以獲得關于老年人和老化的第一手的、鮮活的資料,除了消極方面,還有更多老年人積極的、不為他們所熟知的特點,如老年人在認知和情緒方面的“積極效應”,豐富多彩的生活,他們的自立、睿智、豁達等。這些研究可以促使學生重新認識身邊的老年人,更關心他們,同時還可以激發他們從現在開始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未來更成功地老化。二是開發代際合作項目,加強與老年人直接接觸。如特魯多(Trudeau, 2009)研究了大學高等教育與退休老人社區的代際合作項目,發現老年人與大學生一起在教室里學習,或在校園里進行非正式交流,或共同參與一項工作任務等代際項目對于老年人、大學生和社會三方都有益處,尤其有利于老年人與年輕人的代際互惠。

5.老化態度的量表開發與應用

比較著名的量表有3種。①老年態度量表(KAOP)。科根(Kogan, 1961:44-54)研制,用于評估對老年人態度,包括17對積極與消極的條目。采用Likert七級評分(1~7分),將所有積極的條目反向計分后,總量表分值為34~236分,分值越高態度越積極。該量表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應用,最常用于調查護理人員或護生對老年人的態度。②老化態度問卷(AAQ)。萊德羅等人(Laidlaw et al., 2007: 367-379)研制,用于測量老年人對自身變老的態度。③老年人群評價與描述問卷(AGED)。諾克思等人(Knox et al., 1995: 31-55)編制,用于測量對老年人的信念(即刻板印象)。

6.不同群體的老化態度研究

除關注老年人的老化態度之外,還關注①護理專業學生(Rogan, 2003;Evers et al., 2011; Williams et al., 2005)和在職護理人員(Wadensten ea tl., 2003: 462-470; Ann Holroyd et al., 2009: 374-380)的老年護理知識、價值觀與態度;②大學生對老年人的態度(Allan et al., 2009: 1-14;Bousfield et al., 2010: 451-466)、對聾啞老年人的態度(Gary Kiger, 1997: 554-560)和對老年人性行為的態度(Sultan Dogan et al., 2008:1019-1027; Clara C. Pratt et al., 1989: 137-141);③兒童對老年人的態度(Chamberlain et al., 1997; Anasurl, 2006; Gilbert et al., 2008)等。

(二)國內有關老化態度的研究

國內有關老化態度的研究要比國外晚20多年,始于21世紀初,主要是借鑒國外在上述六個方面的研究,具體有如下成果。

1.老化態度的內涵

強調老年人對老化與自我老化過程的體驗及年輕人對老年人的態度。如黃一帆等人(2010)認為老化態度指老年人對自身老化的認識,包括社會心理缺失(老年人對心理和社會性方面缺失的認識)、生理變化覺知(老年人對于自身身體健康變化的體驗)和心理成長(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獲得的智慧)三個維度(尹述飛等,2014)。蔡超恒(2013)認為老化態度是心理學中預測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的一個典型變量,指老年人對自身老化過程的積極或消極感受,即老年人對自我老化過程、當下或者是將來老年生活的看法和期望(蔡超恒,2013)。李川云等(2001)認為老化態度包括對老年人的評價(evaluation)和對老年人的信念(belief)兩個方面。評價更多地反映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其他年齡段個體對老年人的看法;而對老年人的信念則是某人對老年人所具有的特點或屬性的觀念(即刻板印象)。蔡超恒(2013)認為,老化態度在心理學上是預測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的一個典型測量變量,指老年人對于自身老化過程的感受,包含積極的感受和消極的感受,即老年人對于自己的老化過程、當下或者是將來的老年生活的個人看法和期望,在有的研究中也用老化知覺(Perception of aging)或年齡認同(age identity)的概念來表示老化態度。老化態度有正向、中立和負向之分,具體包括以下內涵:老年認知(指的是老年人個體對于“老化”的定義和對年齡的看法);老年觀(老年人對于生與死、人生價值、時間與金錢等的個人觀點);老年感受(老年人對于自身身體老化、對于社會角色轉變的感受和內心的擔憂以及期望);老年評價(老年人對生活的好與壞、幸福的必要條件、生活的滿意度等方面的個人評價);老年適應(老年人對于所面臨的身體功能退化、生活壓力、社會變遷、角色轉變等的適應狀況)(蔡超恒,2013)。

2.老化態度的形成原因

強調個體因素(個人經歷與素質、性別、生活現狀、代際互動)與外在因素(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環境)等的影響。蔡超恒(2013)認為個體的老化態度一方面決定于本人的人生經歷與生活現狀,也決定于老人以外的其他人對于老年人的態度(蔡超恒,2013)。桂瑤瑤(2009)認為大學生對老年人態度與行為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既有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有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同時還與大學生自身的因素及老年人與大學生的互動有關。田建麗等(2012)研究發現,不同性別子女對老年人家庭護理認知、態度和意愿都不同:女性對家庭護理的認知程度高于男性,但對老齡化社會的敏感度小于男性;在父母需要贍養時,女性選擇會履行義務的比例小于男性;女性選擇將來會跟老人一起住的比例明顯小于男性。

3.老化態度的影響作用

強調老化態度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等產生影響。如李川云等人(2001)發現老化的刻板印象威脅對老年人認知作業產生影響。文靜等人(2002)發現老年人老化態度越積極,所參加的日常活動類型越多。王大華等人(2010、2011)發現老年人老化態度越積極,其心理越健康。張雪凈等人(2013)發現老年人老化態度越積極,主觀幸福感越強。蔡超恒(2013)認為在老人的日常生活中,老人的老化態度會對老年人的社會參與狀況、人際交往狀況、健康養生狀況以及生活適應狀況等老年生活狀況產生影響,如老年人對于健康的價值觀和養生的態度將影響其健康行為;當一個失能老人認為請用護工照顧是因為自己被子女遺棄或者是子女不夠孝順時,這個老人可能就會放棄請護工的行為,從而使其對自身的老化知覺影響了其福利狀況。

4.老化態度的干預研究

強調代際合作項目對老化態度的積極作用。如我國臺灣教育部門聯合一所小學開發了一個代際合作項目(將學校空閑的教室翻新成為玩具診所店,為學生提供玩具修理服務;玩具醫生由經玩具診所店培訓過的老年人勝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雙贏效果:老年人通過修理學生的玩具,發現了為社會貢獻他們智慧和生活經驗的方式及與青年一代交流與互動的機會;而學生則從老年人那里學會了修理知識,認識到了老年人的價值并形成了對他們的積極態度(Huan, 2011: 235-247)。

5.老化態度的量表開發與應用

主要是對國外量表進行修訂與應用。如耶恩(Yen, 2009: 38-44)等人使用翻譯版的KAOP調查醫學及護理學生得出該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劉云娥等人(2014)以醫院護士為調查對象研制出中文版KAOP;黃一帆等人(2010)以社區老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制出中文版AAQ;李川云等人(2003)以老年大學學員和大學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編制出適用于我國文化的AGED。

6.不同群體的老化態度研究

除關注老年人老化態度外,還關注護理專業的學生(包括中專生、高職生、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與在職護理人員(醫院護士)對老年護理知識與老年人的態度(黃金銀等,2013;王宗華等,2011;蔣麗等,2013),以及非護理專業大學生對老年人的態度與行為(桂瑤瑤,2009;徐文婕,2007)等。

(三)國內外老化態度研究的特點

國外研究較國內研究起步早且成果豐富,而國內研究則在借鑒國外研究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首先,從研究內容看,國外研究對老化態度內涵的兩個層面都比較關注,而國內研究多數關注的是老年人對老化本身與自我老化過程的態度體驗及其對老年人的影響,相對忽略了年輕人對老化本身與自我老化過程的態度體驗及其對年輕人的影響。國內外研究都對老化態度的形成原因、干預策略、量表開發等進行了探索,但國內研究相對薄弱,以借鑒國外為主,偏宏觀,且調查對象以老年人、護生或在職護理人員為主。

其次,從研究視角與方法看,國外大多數從老年護理醫學、心理學和教育學視角出發采用定量方法展開,而國內主要從老年護理醫學、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視角出發采取定量方法展開;但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采用定性方法的研究都非常少。

三 關于老化教育的研究

在我國,具有普及性質的學校老化教育方面的研究與實踐活動都是相對落后的,且處于無意識階段。已有研究絕大部分關注醫護領域的學生、老師或工作者的積極老化態度的養成問題(黃金銀等,2013;王宗華等,2011;蔣麗等,2013)。除我國臺灣的黃岑山(Huang, 2011)對小學老齡化教育有所研究之外,幾乎無人關注老齡化教育問題,筆者在中國知網上搜索“老齡化教育”,僅有一篇新聞報道。2017年1月11日訪問。但是,在國外,關注青少年期老化教育的研究則相對比較成熟,主要有:馬克森等人(Markson et al., 1996: 3-32)對高中老齡化教育的研究;歐克耶(Okoye, 2004: 481-489)對中學生老齡化知識的現狀調查;斯科特等人(Scott et al., 1998: 167-183)對中學生老齡化態度的教育干預研究;庫普等(Couper et al., 1999: 3-6)對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的老齡化教育課程與教材的開發研究等。

這些研究無不例外地形成一致的觀點:積極老化態度的引導若只在老年期顯然有些太晚,這種教育應至少提前至中年,甚至是青少年和童年。老化教育(老年教育)應當是一種提前教育——在成人到達老年之前很早就應提供的一種教育(Oyedeji, 1992: 363-373)。目前學校并沒有為學生提供任何有關老化的課程以學習對待老年人的積極知識和態度。由于老化教育在學校的缺失,學生毫無意識地接受了來自社會的老化的神秘與刻板印象,然后他們又會有意識地實踐老年歧視主義:一方面,青少年會歧視老年人,另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老化也有焦慮。因此,如果學生在學校繼續學習變老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他們更加可能逃避老年人,實踐年齡歧視主義,拒絕他們自己的老化,并發展對老年的低的自我概念(Couper et al., 1999: 3-6)。

四 關于大學生老化態度研究

基于關于老化態度與老化教育研究的綜述,筆者提出了“大學生老化態度現狀與干預策略”的研究主題。首先,國內已有成果中沒有直接對“大學生老化態度現狀與干預”的研究,因此本選題具有較強的學術創新性。本書成果不僅可以豐富我國有關老化態度與老化教育的相關研究,亦可以為高校能夠盡快開展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老化教育提供某些可參考的素材與信息。其次,本書旨在運用問卷法與訪談法結合的方法對非醫學專業大學生老化態度(對老化與自我老化過程的體驗及對老年人老化過程的體驗)現狀進行調查并探索其形成原因與干預策略,該選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內外老化態度研究在內容、對象、視角與方法上的薄弱環節,具有較強的研究價值,而這也正是本書的意義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竹市| 永仁县| 桃源县| 文登市| 临漳县| 余庆县| 孝感市| 东海县| 茂名市| 丰城市| 独山县| 迁安市| 闻喜县| 乌兰县| 陵川县| 宣威市| 普定县| 项城市| 霸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郎溪县| 宽甸| 遵义县| 南京市| 甘谷县| 东丽区| 秭归县| 新乡县| 灵宝市| 九龙县| 惠东县| 泰宁县| 姜堰市| 天峨县| 同心县| 奉贤区| 勐海县| 平山县| 黄梅县| 海淀区|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