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三農”問題的歷史演進

20世紀以來,在紛繁復雜的鄉村社會發展理論論爭進程中,形成了兩大時期四個階段的歷史演進軌跡。從1901年開始,“何以立國”的問題成為世紀之初社會思潮再次發生異變的征象。這一論題的展開和討論一直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鴉片戰爭后,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變態勢中,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終被“重商”政策所替代。“商本”替代“農本”的歷史趨勢在洋務實踐、實業救國及至維新變法的歷史節點中不斷強化,幾乎成為朝野上下認同的社會思潮。然而,1901年后重農思潮開始復蘇,使得“農業立國”和“工商立國”論題再度成為朝野各界爭論的一個焦點。在這場爭論中,“農業立國”論一方似乎擁有更多的社會回應。在這場持續時間不短的思想爭論中,以農業問題為中心的鄉村發展理論探討逐步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論題,是整個20世紀中國鄉村社會理論問題研究的濫觴。

20世紀初期的“立國之爭”并沒有得到理論上的充分解答。經過思想交鋒的高潮和一度相對的沉寂后,1940年代初這一議題紛爭再起,構成論爭的第二階段。被認為是“一個陳舊問題的重新提起”的問題顯然因應著時代的訴求:一方面,中國畢竟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發展農業的傳統和優勢,農本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農業的中國對抗工業的日本,必然引發多方面的思考和紛爭。此外,戰爭已經使中國東部工業區淪陷,此時政治經濟中心已經轉向工業相對落后的大西南和大西北。這一局面顯然會為“農業立國”論提供現實依據。這場論爭無疑可視為20世紀初爭論的延續,是學者對戰后國家重建路徑的探索。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成為劃時代的事件。這一歷史時期關于鄉村社會發展的論爭大致以1980年代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分別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征。新政權建立伊始,建設的熱潮和激情當然地納入了“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的既定模式之中。歷史的選擇和運行有著它既有的邏輯。此前關于中國鄉村社會研究的理論被認為屬于舊時代的言說,不能不被遺棄,但是關于中國鄉村發展的理論思考卻從未停止。在19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后,中國農村迅速轉入集體化,對中國農村和農民問題認識的主線是圍繞農業集體化展開,并由此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重大分歧和爭論。1960年代前期,鄉村變遷問題的探討是圍繞著農業現代化的主題展開的,討論者主要以經濟界為主,學術討論氣氛濃厚,各種問題可以自由辯論。1960年代后期階級斗爭理論占據了主導地位,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發動,自由學術討論逐步消退,討論主題也隨之發生了變化。1970年代,學術界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沖擊,除少數研究圍繞著農村人民公社問題、農業學大寨、國營農場等主題展開外,更多地局限于政治性的宣傳和灌輸,學術性和思想性均無從談起。

1978年后中國農村開始發生巨大變化。這一變化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正在隨著中國社會的深入發展而逐步彰顯。無論是當初關于土地承包、農村雇工等問題的討論,還是最近幾年關于“三農”問題以及土地所有權和土地流轉的爭論,都浸透著人們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對解決之道的探索,成為新時期中國學界和思想界與時俱進的思想成果。

伴隨五四運動之后激烈的“主義”之爭,中國學術思想界接連發生三次大規模的論戰——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中國社會史論戰和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論戰主題經歷了從抽象的理論之爭到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并最終落實到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與農村經濟研究上。三次論戰對于中國鄉村社會研究的意義在于,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部分學者開始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解釋中國的鄉村社會問題。雖然他們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向與理論預設,但是提供了一個新的中國鄉村社會解釋體系,并直接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歷史進程。

以“社會運動”方式謀求農村社會復興,是當時很多研究者和治理者共同的認識。復興農村路徑與模式的分歧在于社會各界對于中國鄉村社會的認識與對鄉村社會問題的解讀各不一致,從而使他們在選擇切入鄉村社會建設、改造與改進的路徑時方式各異。但是正如晏陽初所言:“有志之士不但認識其重要,且在各處已由理論的探討,轉成實際的進行……其觀點與方法容有差異,其在努力以求實現救亡復興之宏愿,并無不同。”《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實驗工作報告》(1934年10月),宋恩榮主編《晏陽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第307頁。思想交鋒的激烈和理論主張的對峙構成了近代鄉村理論論爭的波浪起伏,但論辯中呈現的智慧和灼見卻常常在思潮洶涌過后沉積為社會共識,成為時代選擇和歷史認知的財富。

從20世紀前期(1949年前)鄉村發展論爭的各種言說來看,無論論者持論所本如何、理據怎樣,在幾番思想的碰撞中也大都認同中國鄉村的特殊性,因此曾經“西向”選擇或簡單地回歸傳統的立場都在論辯中最終被放棄,形成一個基本的共識,即“我們自然不愿抄襲東西,拾人牙慧;我們也不愿意故步自封,泥于古制”。體現出參證東西、貫通古今、指向未來的眼界。在1940年代“農業立國”與“工業立國”之爭中,雖然在許多具體問題上論辯爭執頗為激烈,甚至相持不下,卻沒有形成規模性的大論戰。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雙方在“農業工業化”問題上達成了一致和共識。農業立國派,或是新農本主義者在本質上完全與工業化主張的相一致。

1950年代初對中國鄉村發展的理論認識集中在農業資本主義萌芽、農民運動、土地革命和農民負擔等幾個主要的問題上。但是,土地改革勝利后中國政府迅速推進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希望通過農業合作化把個體農業經濟改造成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在廣大農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樣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然引起了政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術界在鄉村發展道路問題上的建言立說及其影響顯然有限,他們的言論更多地側重于宣傳農業合作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中共黨內卻在何時實行農業合作化和如何進行農業合作化的問題上產生了不同的意見,引發了思想層面的激烈爭論。盡管有政治變動的復雜和歷史走向的曲折波動,思想論爭的共識性成果已然頑強地在歷史進程中呈現出自己的力量。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戰略聚合為人們的共識。農業現代化必須走技術進步的道路,既反映了國家需要解決農業發展中的現實困難,又需要適應當時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潮流的要求。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得到了廣大知識分子的認同和支持,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興趣和關注。學術界的爭論更多地集中在四個方面:農業現代化與工業現代化的關系、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農業技術改革的中心與重點、農業機械化的作用和途徑。

而“三農”問題則成為新時期的社會共識。“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是新時期“三農”問題的一個經典描述,盡管這并不是一個科學的認識。不同思想的論爭或不同理論的辯駁,其實所面對的問題是同一的。當然,一個共識正在或者說已經形成,即“三農”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戰略地位)直接關系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順利與否。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三農”問題尤為重要,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中國有近13億人口,62%以上生活在農村,占大多數;而國民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沒有農民生活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建設,中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使命就無從談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左旗| 北辰区| 黔东| 仁寿县| 辽宁省| 广水市| 留坝县| 望都县| 明光市| 滁州市| 浑源县| 临汾市| 太湖县| 漳平市| 漳州市| 黄大仙区| 瑞安市| 泸溪县| 壤塘县| 汕尾市| 河南省| 宁武县| 永安市| 双城市| 余江县| 旬阳县| 甘泉县| 上饶市| 光泽县| 定边县| 承德市| 福泉市| 红原县| 乌兰浩特市| 女性| 遵化市| 宜章县| 灵石县| 遵义市| 亳州市|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