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時代聚焦下的歷史思考

百年中國鄉村發展的理論論爭在時而激越時而平緩的進程中留下了自己的歷史印跡。不同社會、政治與學術背景的學者在觀察鄉村社會以及設計中國社會發展路向的問題上形成了不同的學術基點與理論認知。但是他們的目標卻是共同的,那就是力圖加深對中國鄉村社會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實現鄉村社會的現代化,實現鄉村社會的復興。正是異見紛呈的理論、趨向不同的見解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或者凝聚為社會共識,或者累積為理性資源,從而構成我們今天重新審視鄉村發展理論走向的思想前提。

歷史沉積的思想成果富含著人類走向成功與希望的真知灼見!百年歷史進程中的許多論題雖然在物換星移中褪去了時代色彩,但有一些論題的思想魅力至今仍存,甚至在超越時代的局限中擁有了新的意涵。

當我們將問題呈現的鏡頭搖向歷史時,頓然驚嘆于歷史驚人地相似!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農業破產”、“農村衰敗”、“農民貧困”成為舉國至重的話題,到21世紀以來被廣泛關注的“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當代“三農”話語;從1926年王駿聲提出的“新農村建設”,到21世紀以來持續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盡管時代條件不同,所聚焦的主題內容也有所不同,但如此一致的話語或命題背后卻深伏著共趨性或同質性的深層致因。這至少給我們一個基本的提示,即“三農”問題是百年來中國社會發展或鄉村變遷中始終存在的一個重大課題。它是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而導致的傳統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破解后,鄉村社會走向邊緣化、貧困化、荒漠化和失序化的一個歷史過程。“三農”的困境生成于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之中。這是近代以來城鄉背離化發展態勢下生成的一個“發展問題”。“三農”問題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問題,如果沒有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發生,“三農”問題不會凸顯為時代性問題。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時代沒有社會問題,但是問題的呈現和表達不會如此集中在“三農”方面。一個多世紀以來歷史演進的客觀事實的確顯示了“三化”(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與“三農”問題的相關性。問題在于,是怎樣的相關?如何揭示二者互相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內在關系,并尋求最佳的或最有效的協調方略?

傳統農業始終是一個低產出的行業,大部分農民的收入不可能迅速提高,得到高收入的人都是進城從事其他行業的人。社會分工、社會分化始終伴隨著城鄉背離式發展趨向前行,從而整體上的貧富差距在城鄉之間成為一種顯性社會不平等。人口逐漸從農村遷向城市,城鄉之間的收入差別就是這種活動的推動力。先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是在200多年里完成的。在此過程中,總體的經濟年增長率不過2%~3%。這部分增長不是靠農業,而是靠在城市中發展起來的工業和服務業。農業生產的收入總是低的。為了平衡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政府都采取對農業補貼的辦法,幾百年來已經成為傳統。反觀我國的情況,在1949~1979年的工業化過程中,非但沒有補貼農民,反而侵害了農民的利益,再加上對農民的身份歧視,事實上農民成為低人一等的群體,造成嚴重的城鄉二元化結構,城鄉收入差別變得極其突出。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增長率達到10%左右,這部分增長幾乎全都是在城市發生的,所以農業產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83年的33%降低到2005年的12%。在此過程中幸虧有幾億農民進城打工,分享了工業化的一點紅利,否則城鄉收入差距還會更大。我國農村金融的不景氣加大了農民、農業、農村發展的難度。這一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說明了總體上收入差距發生的過程是與工業化過程同時發生的。這也是庫茲涅茨(Simon S. Kuznets)研究收入分配的倒U形曲線的結論。

“三農”問題形成的歷史成因和時代特征,如果僅僅局限于現實的考量,或將既無法捕捉到問題的實質,恐也難以探尋到真正的求解之道。事實上,百年來關于中國鄉村發展論爭的各種主張和方案,以及由此展開的各種區域實驗與社會實踐,其豐富與多樣、繁難與簡約,已經有著足夠的樣本意義和理論認知價值。在百年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審視“三農”問題的歷史演變,或許會有更深刻的思想領悟!歷史的選擇和運行有著它既有的邏輯,因此有關中國鄉村道路選擇的理論思考和種種分歧依然為我們的歷史反思和“長程性”考察提供了理性辨析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安县| 海伦市| 涞源县| 霍林郭勒市| 锡林浩特市| 山丹县| 扬州市| 建阳市| 津市市| 玉树县| 库伦旗| 胶南市| 临清市| 玉门市| 广河县| 蒙自县| 福州市| 来安县| 庆云县| 阜阳市| 南汇区| 桦南县| 常熟市| 和田县| 眉山市| 泗水县| 筠连县| 桦甸市| 阿勒泰市| 林芝县| 治县。| 麻江县| 蒙城县| 彰化县| 安陆市| 桦川县| 万山特区| 屏南县| 库车县| 鄄城县| 敦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