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清儒之道:清代學者關于儒家之道的探尋、論辯與踐行作者名: 張昭軍本章字數: 744字更新時間: 2019-01-05 00:09:58
序章 清代學者關于儒家之道的探尋
——以學派的裂變為線索
清代儒學如同歷史上儒學各派的大匯演,漢學、宋學,古文經學、今文經學,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競相登場。各學派間關系錯綜復雜,其中尤以漢學與宋學的關系引人矚目。盡管有學者主張清代只有“清學”,但落諸操作層面,離開“漢學”、“宋學”等范疇實難說清“清學”。按劉師培的說法,古無漢學之名,漢學之名始于清代。“武進臧琳閉門窮經,研覃奧義,根究故訓,是為漢學之始。”清初學者臧琳首先把自己的經學研究定名為“漢學”。清中葉以后,“漢學”、“宋學”的說法相當流行。
儒學各派在清代的登場,不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是“文藝復興”。它是清儒在既對現實政治不滿,又受社會危機所迫下被動選擇的結果,是拿不出救世良策下的無奈之舉。清儒研究的是“圣人之學”,著意的是現實,核心是對“道”的探討。此“道”是“圣賢之道”,也是現實道路。長期以來,學界比較多地從知識(knowledge, academic)層面來理解和考察清代學術。本章則擬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重點探討清代各學派在儒家之道方面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問題。
韓愈《原道》說:“由是而之焉之謂道。”“道”兼體用,有學有術。把“學”與“術”結合起來分析清儒之道,可以看到,清代學派的分化和增多并不意味著每轉益進,而是途窮后的回顧,屬于被動選擇。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危機,清儒拿不出良策,只好返身向后,向古人古書尋求答案。清初黜陽明學而尊朱子學,清中期宋學衰而漢學興,清晚期于漢于宋皆不厝意,而出現今文經學和漢宋調和論。各學派雖然在研治古學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根本上說,并沒有將儒家理論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也沒能為現實社會找到一條可行之路。清代各學派向古學中求索“圣賢之道”,屢試屢敗,充分暴露了儒家文化的弱點,說明儒家文化存在嚴重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