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辭離,1923~1926

對北大和蔡元培來說,1920年代都稱得上是一段攘擾不安的歲月。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兼具學界泰斗與革命元老身份的蔡元培,其聲名與威望不斷增加,其學界領袖的地位也得到了廣泛認同,由此成了各界各派競相爭奪的對象。自1923年因“羅文干案”出走之后,圍繞著其是否繼續擔任北大校長的問題,教育界屢次掀起風潮。直至1927年7月軍閥張作霖取消北大改為京師大學校之后,這僅存的名義上的聯系才告一段落。此后蔡元培事業的重心偏移到政治上,但以其在教育學術界之聲名,以及北大之特殊地位,即便不再擔任此職,始終還是與這所經其一手改造而得以聞名于世的大學保持著關聯。

有論者分析,蔡元培是“理想主義者”,他的抱負,大到濟世明道,小到自己的學術志向,似乎挫折多于實現。他的屢屢去國歸國,表明他與現實的痛苦關系,他的不斷辭職而又辭不掉,像是進進退退的角色,則顯現出某種雙重命運,既是參與型的“行動人物”,又是超越型的“觀念人物”,這種兩難境遇造成了他難以擺脫的心理焦慮和歲月蹉跎。吳方:《昨夜啟明之星辰——蔡元培先生的“內在理路”》,《世紀風鈴——文化人素描》,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第27頁。此論注意到內部心態層面之變化,雖頗有“理解之同情”,但對于蔡元培去留之選擇,還需要細致考察不同辭職背后的具體語境,其中既有其對當時政治局勢及教育境遇的主動判斷,同時也有教育界內部派系爭斗背景下的被迫選擇。

蔡元培一生中不乏以辭職為抗議之舉,但1923年因“羅文干案”辭職所掀起的軒然大波是其與北大關系的轉折點,其影響甚至超過因五四運動而辭職。自1923年起,蔡元培只名義上擔任北大校長,而不再過問校內具體事務。但自此之后,北大師生也開始就能否請蔡元培繼續長校問題引發多方爭論。這一看似“突兀”的決定引發了外間不少的猜忌和批評,時人眼中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歷史記憶也由此又一次得到修正:由五四后學界“北大校長非蔡元培莫屬”的認識,到稍有懷疑之聲,再到屢次“挽蔡”不成而漸次走向評價的反面,甚至對蔡元培為人做事而頗有微詞。作為北大校長和學界領袖的蔡元培,其理念易為后來者所效仿,其處事亦常被苛責者批評。正是在時人不斷的關注之下,北大校長蔡元培一面繼續書寫自己的歷史,一面也在時人的記憶中留下不同的痕跡。本章將視線聚焦于1920年代由蔡元培辭去北大校長而掀起的風潮與風波,旨在通過重建基本史實,展現時人在此過程之中對作為北大校長的蔡元培的認識與理解的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凰县| 库车县| 浮梁县| 封丘县| 石景山区| 甘孜县| 昆山市| 墨竹工卡县| 桐梓县| 肥西县| 湖口县| 英超| 黑山县| 南澳县| 团风县| 醴陵市| 县级市| 松原市| 太仓市| 巴彦淖尔市| 韶关市| 乐业县| 汾阳市| 桐梓县| 桂平市| 福泉市| 莱阳市| 苍溪县| 酒泉市| 平山县| 囊谦县| 扎囊县| 普兰店市| 饶河县| 崇明县| 宣汉县| 奇台县| 乐业县| 车险| 甘谷县|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