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治理研究
- 陸衛明 鄭冬芳 宋永平
- 1590字
- 2019-01-05 00:04:00
前言
“新常態”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戰略判斷,體現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和新思維,是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基調。
“新常態”首要指向的是經濟新常態,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于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
“新常態”首要指向的是經濟,但經濟發展與包括政治、社會、生態等在內的整個社會發展是密切相關的,經濟發展是政治發展、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的調整和變動必然影響和擴展到其他維度,經濟新常態也必然影響到社會發展的態勢。
進入新常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領導集體形成了“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致力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繼“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后的第五個現代化,它的提出開啟了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全新階段,體現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從目標、路徑、過程方面實現了意識形態到實際操作的思想轉變。
為了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新常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我國實施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戰略舉措。習近平指出,“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正確的發展理念,因而,黨中央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源泉,是解決發展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五大發展理念”中處于核心地位;協調是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必須堅持的發展道路;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發展的基本保證。
“四個全面”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五大發展理念”則為“四個全面”具體推進指明了思路和方向,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路徑展開,“破解了發展難題、增強了發展動力、厚植了發展優勢”。
新常態下的社會治理和社會發展,涉及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既有城市問題,又有農村問題;既有政治、經濟問題,也有文化、價值觀問題,還有社會、生態問題;既有國內問題,也有國際問題;等等。社會治理和社會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既需要對系統中每一個問題進行研究,也需要對系統的整體進行研究。
自鴉片戰爭之后,懷揣復興中華、重振國威的仁人志士開始探索尋求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但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均以失敗而告終。毛澤東說,“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使國家命運有了根本轉機。回顧歷史,我們能夠取得今天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因為我們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今天黨和國家對社會治理、社會發展的探索和實踐,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雖然在前進的路上我們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偉大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實現。
作者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