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經濟人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學
- 胡石清
- 6841字
第二節 人類發展的困境
產業革命以來,人類經濟規模迅速擴大,經濟增長成為社會追求的最主要的目標,經濟的增長和發展被人們視為人類進步的同義詞。以經濟增長為核心,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不斷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我們多數人以為經濟的發展就是社會的進步,以為進步就是越來越豐富的物質——更多的金錢、更多的技術、更多的商品、更多的享受等。工業社會給我們描繪的圖景就是:物質一天比一天豐富,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我們越來越可以隨心所欲。工業社會以一種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發展模式引導著社會發展,給社會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不斷地滿足。對于這樣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我們難道還有理由不去相信、不去崇拜嗎?
不過,當我們從另外的角度來審視目前的工業經濟模式時,我們會發現在其高漲的繁榮背后存在著深刻的危機,從社會的最基本發展前提來看,這種經濟模式與人類的發展背道而馳。由于有了煤和石油這些可開采幾百年的強大能源,工業經濟模式呈現出掠奪式、無節制式的特點。這種經濟模式的后果是資源的匱乏、環境的污染、生存的惡化以及人類精神的物質化。
一 工業經濟模式的基礎
300多年的工業時代也被稱為機器時代,這除了工業社會中廣泛使用機器外,工業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世界觀本身是一種機械世界觀。機械世界觀即機械決定論,主要是由弗朗西斯·培根、勒奈·笛卡兒和牛頓提出的。機械決定論把社會看作一部機械,社會的發展如同機械運動一樣按照一定的程式發展,世界萬物都是社會這部機械中的一個零件或一個部件。這種機械世界觀把萬物的質從它們的量中分離出來并排除在考慮之外,從而使世界變成了一個完全沒有生命的冷冰冰的物質世界。機械決定論把人與自然分開,并使人凌駕于自然之上,人們宣稱“上帝死了”,其實質是“人成了上帝”,同時把自然淪為了奴隸。約翰·洛克把政府和社會的活動同機械模式聯系起來,洛克宣稱:“對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必須把人們“有效地從自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大自然中“仍有著取之不盡的財富,可讓匱乏者用之不竭”,人們可以為所欲為。洛克還認為,擁有財富是社會權利,而創造財富是社會責任,人們應該把勞動投入自然,使自然十倍、百倍地貢獻財富。就這樣,洛克成了宣揚無止境的增長與物質財富的哲學家。
在洛克把機械決定論用于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時,亞當·斯密則在經濟領域里進行了同樣的努力。亞當·斯密堅信人類活動的基點是物質的利益,他受牛頓“上帝之手制造了第一推動力”的啟發,提出了人們追求私利這只“看不見的手”,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斯密在1776年的《國富論》中表述了“理性經濟人”的思想,他從“經濟人”和“利己心”出發,把“經濟人”和“利己心”看作一切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本源。斯密認為交換起源于“人類自利的本性”。他在《國富論》中寫道:“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而這種“理性經濟人”假設后來成為新古典經濟學發展的唯一基石,是傳統經濟學發展的起點。
機械決定論從提出到現在已經300多年了,其影響已深入社會經濟的每一個角落,工業經濟模式所秉持的理論基礎就是以機械決定論為前提的“理性經濟人”假設。目前,以石油為能源基礎的工業社會正是按照讓自然十倍、百倍地貢獻財富的方式發展。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指導下,人們不斷勘探、開采、冶煉礦物,然后制成琳瑯滿目的商品滿足人類越來越膨脹的欲望,企業則以追求高額利潤為目的,制造出各式各樣的消費品,人們則以私利為出發點,追求更多的財富,更高的消費,滿足更高的需求欲望。
二 工業經濟模式的危機
由于機械決定論的影響,當前工業經濟模式在繁榮的背后隱藏著深刻的危機。這種危機主要表現在地球資源的過度消耗和日益匱乏、生態環境的污染、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精神的物質化等幾個方面,而危機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人類生存的危機。
1.地球資源的匱乏
在工業經濟模式中,經濟增長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各國政府都追求高的增長率,經濟增長較快的時期往往被經濟學家稱為黃金時期。以中國為例,按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從1978年到2008年,GDP在30年內上升了15倍,人們的生活消費從饑餓狀態到溫飽,再到追求高檔汽車、舒適住房、高速計算機等高消費時代。但是,在經濟增長后面,是氣候的變暖、自然資源的枯竭,隨處可見堆積如山的垃圾,這些現象已經向工業經濟模式提出了嚴重的挑戰。
(1)水資源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物質,是環境中最活躍的要素。在地球上,人類可直接或間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水是被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廣泛利用的資源,不僅廣泛應用于農業、工業和生活,還用于發電、水運、水產、旅游和環境改造等。天然水資源包括河川徑流、地下水、積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澤水、海水。按水質劃分為淡水和咸水。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蓋,但淡水資源僅占所有水資源的0.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極和格陵蘭島的冰層中,其余多為土壤水分或深層地下水,不能被人類利用。
人類能夠直接利用的河流、湖泊、水庫和地下水僅為淡水量的0.26%。目前全球80多個國家10億人口缺水,28億人缺乏潔凈的飲用水,每年2500萬人因水污染而死亡。水資源匱乏是一個方面,水資源分布不均則加重了水資源的危機。一些國家和地區因水資源稀缺而發生戰爭,大批的人們因缺水而缺少必要的衛生條件。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則因水資源的相對豐富而嚴重浪費水資源。在我國,水資源的稀缺更嚴重,2010年西南五省出現持續半年無雨的嚴重旱情,很多地方出現了滴水難求的現象。而2016年夏天,江西、湖南多地出現特大洪水,很多城市出現被洪水淹沒道路及沖毀橋梁和房屋的現象,造成重大損失。
(2)能源
能源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轉化的物質(如礦物質能源、核能源、大氣環流能源、地理性能源)。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使用。在當今世界,能源的發展,能源和環境,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
眾所周知,自從三次科技革命以來,能源成為各國經濟的命脈。而地球上的能源是有限的,于是在各個大國之間引發了一些與石油有關或純粹是為了石油的戰爭。為了爭奪對世界資源與能源的控制權,導致了兩場世界大戰的爆發。二戰以來,全球出現了多次石油危機,而目前世界的熱點問題,也都與能源相關,中東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因為能源而敏感的地區,事實上,中東及海灣地區與非洲的戰爭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與分配而引發。這種軍事沖突,今后還將持續。
世界經濟的現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炭與核能的廣泛的投入應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一種經濟。然而,這一經濟的資源載體將在21世紀上半葉迅速地接近枯竭。石油儲量的綜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極限,為1180億~1510億噸,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開采量33.2億噸計算,石油儲量將在2050年前后宣告枯竭。目前有人估計里海底下儲油量相當可觀,但專家告訴我們,按最樂觀的估計,里海底下的石油最多只能將石油危機的日子推后3年。天然氣儲備估計為131800兆~152900兆立方米。年開采量維持在2300兆立方米,將在57~65年內枯竭。煤的儲量約為5600億噸。1995年煤炭開采量為33億噸,可以供應169年。鈾礦的年開采量為每年6萬噸,根據1993年世界能源委員會的估計可維持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化石能源與原料鏈條的中斷,必將導致世界經濟危機和沖突的加劇,最終葬送現代市場經濟。核聚變能的利用到2050年還沒有實現的希望。總之,能源危機遲早會爆發,它的爆發將具有爆炸性!
工業經濟模式決定了對地球能源的掠奪,工業生產的增長背后,往往是更大的能源消耗。20世紀50~70年代,工業生產增長15倍,石油消耗增長100倍;人均GDP<1000美元時,人均能耗<1500千克標準煤;人均GDP≥4000美元時,人均能耗>10000千克標準煤。這種呈類似幾何級數增長的能耗,反映了工業經濟模式效率的低下。美國作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每年的能耗在全球所占的比重超過了30%,而美國人口僅占世界的6%。倘若中國達到美國的工業化水平,則地球上的能源僅供一個中國使用都不夠。
(3)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指經過地質成礦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賦存于地殼內部或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呈固態、液態或氣態的,并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體。礦產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16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按其特點和用途,通常分為四類:能源礦產11種;金屬礦產59種;非金屬礦產92種;水氣礦產6種。共有168種礦種。
機器作為工業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制造產品,事實上,機器制造產品不過是把原料轉化成產品。為了制造出滿足人們欲望的各種產品,人類瘋狂地開采地球上的各種礦物,其中最主要的是金屬。越是工業發達的國家,對礦物的需求就越高。以美國為例,美國每年生產、進口全球礬土產量的27%,鐵礦產量的18%,鎳礦產量的28%。在21世紀,全世界要達到美國這樣的生活水平,將需200個地球來滿足人們對礦物的需要。
目前,地球上維持高度工業化經濟所需要的每一種重要非再生礦產正在被消耗殆盡。據美國礦產局估計,按1980年的生產速度,世界黃金儲備還可用24年,水銀40年,錫28年,鋅40年,銅65年,鉛35年。一個全球性的礦產資源危機也將在50年內出現。
2.生態環境的污染
按工業經濟模式發展,“滿足人的欲望”是人類活動的第一目標,而自然界是滿足人類欲望的寶庫和場所。從產業革命以來,人們一方面毫不吝惜地從自然中掠取資源,一方面又毫無顧忌地向自然界排放垃圾。在自然界資源枯竭的同時,自然界也因為工業垃圾而受到極大的破壞,以致人類學家驚呼:“我們其實已經生活在垃圾堆和廢氣之中。”
2007年10月28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織發布了《全球環境展望(四)》,指出:目前溫室氣體仍然高于《氣候變化公約》的規定;自然區域及其生物多樣性因農業用地和人類居住區的擴展而逐漸喪失;日益廣泛地使用化學品來促進經濟發展的做法構成了重大的健康風險、環境污染和處置問題;迅速而又未經良好規劃的都市化,特別是沿海地區的都市化正在給鄰近地區的生態系統造成沉重負擔;全球生物化學周期復雜的且常常不為人知的相互作用正在導致廣泛的大氣酸化、氣候易變性、水文周期變化,以及生物多樣性、生物量和生物生產力的喪失。目前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生態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垃圾,包括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這些工業垃圾的相當一部分是無法轉化的,有的將以“死”的狀態存在成百上千年,無法再利用,有的則是對人和自然將造成極大危害的危險廢棄物,如二英及放射性物質等。2010年5月5日,美國墨西哥灣出現重大石油泄漏事故,油污已經形成約5200平方公里,相當于40個廈門島的面積的污染區,油污的清理工作將耗時近10年,墨西哥灣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將成為一片廢海,造成的經濟損失將以數千億美元計,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臺出現里氏9.0級地震,造成福島兩座核設施爆炸,出現嚴重的核泄漏,其污染到目前還無法估量。
在出現污染、垃圾的同時,另一個“消滅戰”在不知不覺地激烈地進行著,這就是被工業經濟模式繁榮表象掩蓋著的生物種群滅絕。自然界生物種群構成了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工業時代,“人的需求”是唯一目標,其他生物種群的滅絕則無足輕重。1600~1900年的300年中,有75個物種滅絕,平均每4年一個,而1900年以來,物種滅絕速度急劇加快,現在平均每6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到20世紀末有100萬種物種滅絕,這是自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來最大的絕種浪潮。工業經濟模式的破壞性由此可見一斑。
以我國為例,當前大氣、水、土壤等常規污染正形成區域性、流域性、系統性和跨行政區污染格局。而且,在常規污染問題未解決的情況下,持續性毒害污染等新型環境污染不斷涌現和加劇。可以說,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嚴峻性和復雜性已成為“全球之最”。
從常規污染看,大氣污染方面,以PM 2.5為主的區域性大氣細顆粒物污染及其形成的長時間灰霾天氣已成常態,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等地區。2014年,74個重點城市中,只有8個城市的6項污染物年均濃度達標,其他66個城市存在不同程度超標現象,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年均PM 2.5濃度均遠遠超出國家標準。水問題方面,水污染已發展成為流域性污染問題,2013年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Ⅳ~Ⅴ類和劣Ⅴ類(后者為喪失使用功能的水)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19.3%和9.0%,其中黃河、海河、遼河的劣Ⅴ類水質斷面占比分別為33.3%、62.7%和42.9%,污染十分嚴重;地下水污染不斷加劇,全國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中,約六成水質較差和極差。
3.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由于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而當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現象。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在20世紀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大約攀升了0.6℃,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凍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凍開始時間卻晚了10天左右,20世紀90年代是自19世紀中期開始溫度記錄工作以來最溫暖的十年。在過去四十年里,北極冰層厚度已經下跌了大約40%。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大量燃燒煤炭、天然氣等產生大量溫室氣體;二是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其次,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和破壞了生物鏈、食物鏈,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氣候變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將升高,引起海岸灘涂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群喪失,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鹽漬化等,從而造成海岸、河口、海灣自然生態環境失衡,給海岸帶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如此許多小島將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各種惡劣天氣層出不窮。2016年,妮妲、莫蘭蒂、鲇魚等多個17級強臺風連續登陸我國的臺灣和福建地區,造成重大損失。
4.人類精神的物質化
人類的精神領域是一個以物質為基礎而又超越于物質的世界。人類千百年的文化藝術正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奇葩。人類精神世界的發展是人類發展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對幽靜、舒適以及自然的追求深深地埋藏于人類精神之中。許多文化的道德和宗教信念包含著一種促進對自然環境保護和尊重的責任。許多傳統教義認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聯系的,生物的多樣化構成了地球生態系統的和諧美。
從洛克宣揚“對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開始,人們就被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推動著,全身心地追求著財富。工業社會把刺激(增加)消費作為經濟政策的目標,發育巨大的商品市場,通過各種途徑鼓勵消費,通過商業廣告出售消費主義,形成工業社會的價值觀,形成真正的消費文化。它的口號是:“生活就是消費”。消費文化是工業時代大量生產的直接產物,因為刺激消費才能促進生產,消費文化的后果則是對人類精神的物質化。
工業革命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物質產品日益豐富,與此同時,人們的精神生活卻未呈現出同步增長。如果說,物質生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要前提,而精神生活則是與物質生活共同構成人類生活又高于物質生活的,是人有別于一般生命物的根本特征。在“物化”時代,人的精神生活也被物質奴役,朝著對物質片面的、單向的追求發展,人的精神生活失去了內在超越性、豐富性與意義性,失去了崇高意義和價值追求。
精神本來是在物質的基礎上走向一個與物質世界相對應的心靈世界,而消費文化已使心靈這個天使墜入了凡塵,日本學者界屋太一曾說:在工業社會里,一切受到人們稱贊的事物,如經濟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技術水平等,都是和生產與消費更多的物質聯系在一起的。……工業社會的價值觀認為:消費更多的物質總是好事,增加或消費更多物質財富就是幸福。這種價值觀使得社會物欲橫流,形成了道德荒原。概括起來,工業革命以來的生活方式主要立足于這樣的基礎之上:一是以物質財富的增長為衡量社會進步之標準的物質主義,由此導致在有限資源中追求無限增長的悖論;二是以感官享樂為人生意義的消費主義,是道德解體、人欲貪婪、爭奪與沖突不斷升級之社會困境的根源;三是以人類為宇宙中心的科技主義,在“人定勝天”的狂妄中奴役和毀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很多人在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同時,越來越有“這世界怎么變得越來越亂”的感覺。究其根源,就是人類精神的物質化所造成的。有識之士指出:生態問題在相當程度上是人類的心態問題,人類的主流哲學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僅靠“環保”是救不了人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