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經濟人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學
- 胡石清
- 2430字
- 2019-01-04 23:57:58
第一節 人類經濟發展模式及其轉變
以產業革命為分水嶺,人類的經濟發展可以分成兩種模式:產業革命前,人類的生產和消費都以農業為主,農業是人類最主要的經濟活動領域,這個階段稱為農業經濟模式;產業革命之后,人類的生產和消費雖然還是以農業為基礎,但更主要的是工業化,人類的衣食住行以工業產品為主,工業成了人類最主要的經濟活動領域,這個階段稱為工業經濟模式。
一是農業經濟模式。
農業自古以來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幾千年來,農業經濟占據了人類發展的主線。“民以食為天”,在人類生產技術極度落后的時期,農業經濟支撐了整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在農業經濟時代,人類“靠天吃飯”,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基本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如以狩獵和種植為基本的經濟手段,經濟能量規模小且相對穩定,人類與自然融為一體。這種經濟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相關特征:①人類社會以第一產業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產業,雖然有少量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存在,但主體還是農業和畜牧業;②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基本上是以勞動者體力驅動的、較為簡單的手工工具,缺少機械化或者機械化程度極低;③生產過程中耗費的基本上是可以永遠利用的不可再生資源,如動物、植物等;④經濟能量的規模較小,與現代社會人類的經濟能量規模比起來,這一時期的經濟能量規模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⑤經濟能量的規模相對穩定。
農業經濟模式的發展背景是人口規模較小,人類的生產及生活水平較低,人均耗費的經濟能量較小,進行農產品交換的市場和規模都較小。農業經濟模式是一種可循環持續發展的模式,除了一些特殊狀況外,人類與環境處于一種互動互補狀態。以中國為例,從文獻記載及考古資料來看,這種經濟模式至少持續了三千年。
二是工業經濟模式。
從英國的產業革命開始,人類迅猛地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從大的范圍來分析,工業時代一直持續到現在,有300多年的歷史。與工業發展相適應,工業經濟模式逐漸形成,并發展成為當前占絕對重要地位的經濟模式。
工業時代以工業為經濟的核心,農業和服務業可以看作工業的外圍產業。這個時代人類從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發展到對非再生資源的依賴,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工業經濟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第二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并以第二產業為基礎,產生了龐大的第三產業,而第一產業大大縮小;②不可再生資源固然是生產和生活中不可替代資源,但煤、石油、鐵礦石等非再生資源成了這一時期人類特定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戰略資源,在工業生產中占主要地位;③機器體系普遍地運用于各產業的生產,在人們生活過程中的使用日益普遍,自動化乃至智能化體系成了反映時代特征的生產工具;④一方面是人類社會已經運作驚人的經濟能量規模,另一方面是經濟能量的規模仍在急劇地膨脹;⑤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時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產品的極大豐富和頻繁交換,催生了全球性市場。
目前全球工業發展到什么程度了呢?以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為例,德國政府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工業4.0”,其目的是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人類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其技術基礎是網絡實體系統及物聯網。與德國“工業4.0”相對應,很多國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工業發展戰略,如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當前各國的競爭依然在工業領域。
工業經濟時代,經濟增長一直是絕大多數經濟學家追求的目標。工業經濟模式因帶來了顯著的經濟增長而備受贊譽,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也被人們視為人類進步的同義詞。直到今天,很多人的認識依然是:經濟增長了,技術進步了,人類也就發展了。
經濟模式轉變的原因如下。
從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入手,分析人類社會的轉型。物質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類自古賴以生存的物質(包括能源和物質資源)出現質的變化時,人類必須根據條件來改變生活模式。工業革命最先從歐洲開始,正是那個時期,歐洲的能源結構出現了一條重要的分界線。
工業革命以前,木材一直是歐洲的重要工業資源,它是原材料、工具、生活器具、燃料以及最終產品。進入17世紀,歐洲的木材出現了危機,當時木材的價格是15世紀的35倍,由此引起能源危機,人們不得不尋找替代能源,煤成了這個時期能源使用的轉折點。雖然人們很早就開始使用煤,但一直把它看作“骯臟的能源”,只是零星地使用,直到17世紀,在木材危機的影響下,煤才開始大量地被使用,煤礦開始大規模被開采。正是在這條能源分界線上,工業革命開始了,被稱為“打開工業革命的鑰匙”的蒸汽機,正是在采煤過程中發明的,現代蒸汽機最初是用來開采煤礦的。火車的發明,最初也是由于煤炭運輸的需要。
二戰之后,工業經濟又經歷了一次飛躍,這次飛躍其實是另一種能源大規模的使用,可以看作又一次能源分界線,即石油與煤的分界線。自1848年世界第一口現代油井開采以來,石油的使用量逐步上升,但直到二戰后,石油才取代煤成為世界工業界最主要的能源,被稱為“工業的血液”。石油的大規模使用,進一步鞏固了工業經濟模式。
當煤和石油成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時,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對于木材等不可再生資源,在本質上是本周期內的太陽能的儲存,即在相當穩定時期內,植物吸收、轉化太陽能,并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基礎。而太陽能是一種發散式能源,植物的轉化又是一種小功率大范圍式的轉變方式,所以人們對它的利用也必然呈現出小規模分散式。對比前面論述的農業經濟模式的特點,可以發現正是與太陽能特點相適應的。而對石油和煤的開采,人們好像發現了一個聚寶盆,正如阿里巴巴發現了“寶庫”一樣,生活從此可以不必像以前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而只需去寶庫挖寶。煤和石油的大規模集中式儲藏、人們大規模集中式開采和利用,決定了目前工業社會的生產和消費模式,這就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對比工業經濟模式的特點,會發現資源利用方式與經濟模式的內在聯系。
然而,正是這種工業經濟模式隱藏著人類社會的一系列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