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藏族社會的和諧穩定:以藏族和諧心理特質的研究為例
- 王慶
- 6111字
- 2019-01-04 23:51:28
第二節 “和諧心理”與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相關研究概述
關于“和諧心理”的提法和相關研究還不多見,特別是未見經過實證且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我們通過梳理現有的相關研究文獻,希望形成本研究的重要理論支撐:建構和諧穩定的社會組織系統的關鍵是社會個體必須具備“和諧心理”的基本特質。在本研究中,筆者選擇了主觀幸福感、自我和諧、心理健康的量化指標作為評價個體“和諧心理”水平的工具,同時也用這三個指標來反映西藏地區藏族民生狀況的基本情況和西藏社會和諧穩定的基本狀況。
一 “和諧心理”的基本結構
已有研究認為“和諧心理”是由和諧認知、和諧情緒、和諧動機與和諧行為四個層次組成的基本結構(見圖1-2)。“和諧”認知是指人們對“和諧”的性質、特征和作用理解程度的認識,包括對“和諧”心理與行為的贊同或反對;“和諧”情緒是指人們表現出“和諧”行為時內心的一種情緒體驗,包括對“和諧”的正性情緒體驗(即積極體驗)和負性情緒體驗(即消極體驗),如在“和諧”情境下個體感到愉快、喜歡、積極、主動等情緒體驗,本研究根據前述的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論梳理,選擇主觀幸福感來反映個體的“和諧”認知與“和諧”情緒特質;“和諧”動機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是否愿意、積極、主動地表現出“和諧”行為,包括對“和諧”心理及行為的趨向性和回避性,本研究選擇自我和諧來反映個體“和諧”動機特質;“和諧”行為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是否能表現出“和諧”的言行,本研究認為心理健康的個體能很好地反映個體的言行是否和諧。據此,本研究確定以個體主觀幸福感、自我和諧、心理健康三個指標作為藏族個體“和諧心理特質”的指標體系,這也構成本研究的核心研究內容。

圖1-2 “和諧”心理的理論結構
在這個結構中,首先是個體完成對“和諧”的認知,即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對“和諧”的內涵、性質和功能等要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產生對“和諧”行為的認同或回避。當個體認為以和為貴對自己的人際交往產生積極作用時,就會認同自己或他人的“和諧”行為,并表現出“和”的行為;反之,當個體認為以和為貴會對自己的人際交往產生消極作用時,就會回避該行為,從而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不和”的行為。其次是個體對“和諧”的情緒體驗,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個體對自己或他人出現“和諧”行為會產生一定的情緒體驗,若在交往過程中個體遇到自己或別人出現“和諧”行為時,產生的是積極的情緒體驗,比如愉快等,則個體就會在以后的交往過程中繼續保持或產生“和諧”的行為;反之,在交往過程中個體面對自己或別人產生“和諧”行為時,出現的是消極的情緒體驗,比如厭惡、懊惱等,個體就會在以后的交往過程中回避“和諧”行為。再次是個體“和諧”的動機,即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是否愿意、積極、主動地表現出“和諧”行為愿望。最后是個體的“和諧”行為,“和諧”行為是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對他人所做出的“和諧”的行為反應,是“和諧”的外在表現形式,是衡量個體是否具有“和諧”心理的重要標志。
“和諧”心理的產生不是單一的,而是由注意、感知、想象、思維等多種心理過程綜合作用的結果。心理學的社會知覺標準模型認為,對行為的印象是由許多階段組合而成的,對行動類型進行基本的等級分類后,感知者首先產生對這些行動為何發生的最初特征的想法,隨后,探查這些最初特征的任何正確性信息,并做出反應。由此可知“和諧”心理產生的重要前提是存在潛在的或真實的情境,如直接的人際沖突或矛盾、潛在的尷尬氛圍等,只有當這種威脅被個體注意和知覺,才會影響人們能否產生“和諧”的心理反應(見圖1-3)。

圖1-3 “和諧”心理的運作過程
注:黃囇莉:《華人人際和諧與沖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而“和諧”心理是否產生并做出行動往往取決于個體心理評價過程。一般來說,當個體面臨“和諧”刺激情境時,往往會根據以下兩條原則做出評價。
(1)成本核算原則。社會交換理論創始人霍曼斯認為,“分配公正”是社會交換的基本要求,并把“分配公正”視作成本與報酬的比例,其衡量標準有兩個:一是經驗性標準,即把自己過去成本與報酬的比例和現在成本與報酬的比例進行對比,若現在的比例降低,就會產生不公正感;二是比較性標準,即人們在社會交換中把自己成本與報酬的比例,同那些與自己類似的人進行比較,當一個人與別人做相同的工作,有同樣資歷,但在交換中獲得報酬較少,那么他就會感到不公正。霍曼斯提出的這兩個衡量標準,揭示了社會生活的一個普遍規律:自己的成本與報酬、自己與類似他人的成本與報酬之間的比例恰當會使人產生公正感。另外,公平理論假設,陷入不公平關系中的個體感到難以把握關系并感到難過,那些收獲大于付出的人會有負罪感,而那些收獲小于付出的人會感到難過、失望、氣憤、受傷害。據此可知,個體通過衡量自己的成本與報酬、自己與他人的成本與報酬后,若感到收獲大于付出,就會感到心情愉快,這些情緒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和行為,從而引發“和諧”行為。這里的成本與報酬是從人際關系角度出發考量的,成本與報酬即是個體在內心衡量,若在此刺激情境中做出“和諧”行為是否會對現在和未來的和諧人際關系有利,從而選擇獲利或避免麻煩等。研究證明,個體大多是為了避免未來負面的人際效果而選擇“以和為貴”的方式解決問題。
(2)關系遠近原則。臺灣心理學家楊宜音認為,關系遠近的親疏判斷是中國人對人際關系的首要分類標準,關系越是靠近親緣的核心,其人際關系反應越具有肯定性、情感性、親密性、和諧性。越是遠離親緣核心,越是具有否定性,越少合作,越疏淡。楊國樞分析了中國人的社會取向,其中關系取向是中國人在人際網絡中的一種主要運作方式,他把人際關系分為家人、熟人及生人關系,而由關系類型又決定了人們在交往過程中不同的對待原則、對待方式。
如與家人交往時,如有矛盾或沖突,人們大都會選擇以和為貴,這會促進家庭的和諧、穩定,“畢竟是自己的父母,也是為我好”“都是一家人,何必呢”等,足以見得中國人對家的維護之心;與熟人交往時,以和為貴就是不傷雙方的“面子”“人情”,這些“面子”“人情”都是大福,可維系社會人際關系,對自己的未來有莫大的好處,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不愿意承受關系破裂之后相處的不便和尷尬”等;而與生人交往時,中國人往往顧慮沒有那么多,個體在刺激情境下往往會不太愿意壓抑自己,“如果對方態度不好,那就不用給他面子了,會據理力爭”
。另外,評價過程也受情緒的影響,特定的情緒往往易激活記憶深處的自我或他人“和諧”經歷的圖式,從而產生此情境下的評價。同時情緒的性質也會影響人的評價方式,較之消極情緒狀態,積極情緒狀態下個體往往易于對事件、情境產生積極評價,更愿意做出以和為貴的舉動,從而避免爭端,使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緒。
“和諧”的反應主要包括言語和行為兩個方面。通過日常觀察可知,個體在遭遇人際沖突或矛盾時的行為反應類型主要有自控型、回避型、冷戰型和沖突型。自控型的個體會先自我控制情緒,等冷靜下來再解決問題,也就是說用理性從容的言語和行為去解決矛盾。這一類型的個體有明確的自我觀念,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進而從容地解決人際關系中的摩擦,更好地構建自己和諧的人際圈;回避型個體會先壓抑自己的情緒,使之不爆發,然后選擇沉默面對或不予作答,表面沒有反應,內心實則勸慰自己、說服自己以維持表面上的和諧;冷戰型個體則會就此與對方冷戰,無論對方再說或再做些什么都不予反應,將對方視為空氣;沖突型個體不會壓抑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會與對方據理力爭,以爭吵、爭執甚至打架的方式分出高下。當然,這種劃分是相對的,因為個體有時不一定只是表現出單一的行為反應傾向,有時會表現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行為反應,如冷戰加回避、自控加沖突等類型。以上是從個體心理層面來分析和諧心理行為運行的機制,它有利于我們從本質上認識和了解和諧穩定社會運行的組織系統。可見研究西藏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從我們特有的和諧文化思想和由此決定的和諧心理特質的層面加以分析和研究,才能觸及問題的本質。
綜合以上關于和諧思想以及和諧心理運行機制的梳理和分析,前人豐碩的認識成果可以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那就是個體心理和諧是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本保證。只有當社會組織結構中的基本單元——個體具有了和諧所要求的心理特質之后(在本研究中實際是將主觀幸福感、自我和諧和心理健康三個指標作為個體和諧心理特質的基本內涵),整個社會組織系統才有可能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以來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至此在學術界和理論界涌現出大量有關和諧社會的相關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為我們系統分析西藏社會的和諧穩定提供了分析研究的平臺,故在此也給予一并梳理。
二 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相關研究成果
(一)社會和諧穩定研究的基本命題
近年來關于社會和諧穩定的研究主題大致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現代意義;和諧社會與社會階層結構;和諧社會與社會安全;和諧社會與社會改革的新問題;和諧社會與社會公平等議題。對這些議題的研究,又集中反映出幾個難點和熱點問題:(1)我們現在要建設的和諧社會與過去的和諧社會有什么區別?(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究竟是如何提出來的?(3)如何落實以人為本和互利雙贏這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深層理念?(4)如何理解社會進步與代價的關系?(5)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社會治理和善治的關系?(6)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分哪些層次?(7)協調社會利益關系的長效機制有哪些?等等。對于這些熱點、難點問題必須要做初步的澄清,才能具備研究西藏地區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前提。當然由于篇幅限制我們也只能就相關的問題做簡要的歸納和梳理。
現在要建設的和諧社會與過去的和諧社會有著本質的不同。社會的現代性完全改變了個人、社會和自然及其相互關系,原生性、自發性的和諧秩序已不復存在。現代性不斷產生出個人主體性的加強與社會一體化需要之間的矛盾,個人需要自由,社會需要秩序。這就決定了今天要構建的和諧社會首先必須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矛盾沖突,社會個體要具有健康和諧的心理特質,要容許社會各方存在合理的差異,今天的和諧一定不是全社會整齊劃一的和諧,而是要達成有差別的和諧。而在建構和諧社會中最具挑戰的是具有差別的各方要能實現各安其位、各得其所達到互惠雙贏的理想狀態,也就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要促進社會進步、縮減社會代價”,就是要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個體的全面發展,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維護社會弱者的基本權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以實現社會優化和社會進步的最大化,社會問題和社會代價的最小化。構建和諧社會還必須有社會治理的理念,特別是“善治”的理念,任何和諧社會都不可能自然到來,它憑借的只能是對社會組織系統的設計和管理,特別是“善治”的不斷嘗試和努力,目前大多研究證明由國家力量、公共部門、社會組織與公民共同管理社會是對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而言的最佳選擇。以上是對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命題研究成果的初步梳理,這為我們接下來對西藏社會的實證研究提供了分析討論的背景和平臺。
(二)社會和諧穩定的相關研究成果梳理
相關研究成果可依據其研究類別分為三類。
(1)理論研究類。如譚明方《從社會學視覺解析“構建和諧社會”》;鄭杭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幾個難點、熱點問題》;李強《從社會學角度看“構建和諧社會”》;翟學偉《中國人傳統和諧的社會心理基礎及其嬗變》;黃家海《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思考》;黎昕《構建和諧社會的現代意義與實現路徑》等。這類研究成果多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思考討論在中國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的相關理論問題。比如譚明方認為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特征中,“公平正義”屬于“道德價值”層面的特征,“民主政治制度、公平的法律制度”屬于“規范體系”層面的特征,而“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則是互動層面的特征,因此他將構建和諧社會放在社會系統中的“道德價值”“規范體系”和“互動行為”三個要素之間的整合關系中展開討論,并提出構建和諧社會要確立“具體道德價值”,圍繞具體道德價值的內涵來制定“規范體系”,同時以具體道德價值與規范體系去引導和規制人們的互動行為的研究思路。翟學偉則從社會心理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中國人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在心理和行為模式上具有和諧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主要表現在中國人的人際交往中,它為構建中國式的和諧社會提供了心理學的理論依據。
(2)社會階層結構研究類。如扈海鸝《關于中產階級“類型”的提問與思考》;方金友《擴大農村中等收入者比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呂紅平、李英《基于出生性別比的人口安全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研究》;張蕾《和諧社會與生活質量評價體系的再建構》;趙定東《“群體”失業者的轉型適應與社會認同》;李春玲《社會經濟地位獲得的制度與非制度路徑:流動勞動力與非流動勞動力的地位獲得過程之比較》;關信平《論現階段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轉型與重構》等。這類研究主要針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社會各階層的定位和各階層的職能,特別是對弱勢群體的保障制度設計等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扈海鸝認為中國的中產階級大約占總人口的15% ~18%,他們不同程度地占有社會的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組織資源。中產階級在中國是作為地位群體出現的,并且他們的出現代表了政治性分層的解體和市場化時代分層結構的開始,其在中國的快速發展是全球化時代產業結構以及生活方式的產物,中產階級的出現和發展對于我國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關信平則認為我國過去30年的改革過分強調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對社會公平和再分配等社會目標重視不夠,在制度設計上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等重大社會過程估計不足,因此需要對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重構。呂紅平、李英認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國人口數量、素質和結構的安全問題值得做深入的系統研究,比如人口出生性別比就直接關系一定時期的社會和諧穩定,必須提前進行研究并制定出客觀合理的人口政策。張蕾主要完成了中國生活質量評價體系的建構,這個評價體系分生活質量保障狀況評價體系和生活質量需求滿足程度評價體系,體系內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三個維度組成,這為我們從更精細的角度研究社會各階層的生活質量提供了量化研究的可能性。
(3)社會失范和沖突研究類。如吳金芳《貝克風險社會理論及其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李亞雄《失范:對當前勞資沖突問題的一種解釋》;朱力《化解失范: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任務》等,這類研究主要針對社會各種矛盾沖突提出怎樣建立預警機制,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政府怎樣制定客觀合理的民生政策來化解矛盾沖突。
通過對以上研究的梳理,筆者基本掌握了現階段關于和諧社會的研究現狀,這些研究成果是我們研究西藏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因為我們借以通過社會個體所具有的主觀幸福感、自我和諧和心理健康的“和諧心理”特質來說明西藏社會和諧穩定的現狀和特征,所以在此還需對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和諧、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以使我們接下來的討論和分析能在更廣泛的層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