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與發展經濟學的認識特點及誤區

從現代經濟發展史的文獻來看,英國工業化過程中城市發展和擴張的條件,人口的增加與工業的增長,轉移人口的就業和社會矛盾的排解等,都體現在一種“自然的”實現與“和諧的”發展過程中。這些問題在出現或者出現的過程中就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結構磨合和理論協調的機制中,這種機制在現代經濟學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后人在研究和應用這些理論和實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把它們所反映的特殊的歷史條件忽視了,把經濟學發展的自然社會基礎忽略了,因而把一些重要的經濟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社會依據甚至根本的客觀原因也忽略掉了?!袄纾卺鳙C和游牧民族中,有善為弓矢者,他屢屢以自己制成的弓矢,與人交換家畜獸肉,結果他發現了,與其親身到野外捕獵,尚不如與獵人交換,因為交換所得,是比較得多。……這樣一來,人人都一定能夠把自己消費不了的自己勞動的剩余生產物部分,換得自己所要的別人所產的剩余生產物?!?img alt="參見〔英〕亞當·斯密:《國富論》,郭大力、王亞南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11,第1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239D8/11064901403462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248805-nLzwOMCc8LMWu1JvUU8kKuJBsxEVn0Dx-0-869fe85b05d07774fd9d5cbe46a32690">這是亞當·斯密在闡述社會分工所帶來的交換時很重要的一段話,它說明當時市場的變化或者說市場的創新,是緊緊地圍繞著兩個基本點進行的,正是這兩個基本點才使市場交換不可能與社會的經濟現實相脫離。這兩個基本點是:第一,市場交換必須緊緊地圍繞著人類生產的實際財富的存在而進行,而這種財富對于交換共同體來說也必然是真實的“共同的”財富,只有這樣的交換市場才能體現有效的市場功能。脫離人類生產的實際而產生的交換必然會使交換的市場與實際的產品發生脫離。好在亞當·斯密描述當時的交換市場是物與物的交換,而那種脫離人類生產實際的交換形式還不存在或者發生的影響還不很大。第二,交換價值的變化必須是緊緊地依賴生產工具技術含量及生產技能的變化,因而也是直接地影響實際勞動生產率或者勞動效率的變化,在交換市場上就是緊緊地圍繞市場需求實際的變化而直接影響到價值大小的變化。亞當·斯密從來沒有打算把他的這種理論可以無限制地運用到金融領域。〔美〕約翰·卡西迪:《市場是怎樣失敗的》,劉曉峰、紀曉峰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第24頁。

從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從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經濟歷史條件和不同的工業化發展(有些區域屬于國家即政府的推進)路徑來看,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實際結果。這些結果,人們現在還歷歷在目。其中有成功的;有的失敗的;有些過程看似不盡理想,結果卻獲得了成功;有的過程看似成功,結果卻不盡理想或者失敗。從人類經濟社會理論的形成過程來看,出現以上的問題固然與理論的不完善、不系統,或者說沒有抓住經濟發展的實質有關。但對經濟學來說,微觀基礎和宏觀狀態的關系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至今我們仍沒有看到過一個重要的宏觀經濟現象用微觀基礎恰當而完滿地解釋過(通過經濟學建立的數理模型證明)。正如我們前面所述,從17世紀中葉開始的英國工業化過程是自然的、循序漸進的。學術界和管理階層也牢牢地把握著英國經濟發展實際,變革和創新原有的經濟理論來指導具體的經濟社會實踐,但這些理論和實踐還只是以演繹性的理論闡述為主。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繼續推進直到19世紀下半葉,農業科學技術逐漸地得到普及和應用,才陸續地實現了農業人口的絕對減少,英國的工業化運動才取得了成功。這樣來說,英國的工業化過程用了150多年的時間。那么這段時間英國工業化的核心是什么?人們并沒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由經濟學家根據“理論創新”指導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改革的理論實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運動,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大多都參與了進去,美其名曰“發展經濟學”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和“結構主義經濟學派”等就是那個時期的產物。這個過程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一直到80年代末結束,前后用了50多年的時間。中間曾經取得了曇花一現的繁榮,結果是利用這些理論的國家和地區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經濟發展,最終卻使發展經濟學派陷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葉初升:《尋求發展理論的微觀基礎》,《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與“二元經濟學派”理論不同的“結構主義經濟學派”,似乎從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不完善中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但他們卻錯誤地把希望寄托于“政府替代市場”的觀點上,導致了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失衡,致使這些國家損失慘重,如阿根廷、玻利維亞和巴西等國經濟問題成堆,債臺高筑,國家經濟臨近崩毀的邊緣,人們稱之為“發展陷阱”。實踐證明遵循這種理論的國家和政府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預期效果。相反,那些比較開放,比較注意市場功能的國家卻取得了成功,如當時亞洲著名的國家和地區的所謂“亞洲四小龍”。這里面的經濟實質到底是什么?人們似乎也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

“二元經濟理論的邏輯支持在于新古典主義的市場內涵無法解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問題。隨著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完善,二元經濟發展理論逐漸讓位于內生增長理論和制度經濟學?!钡珒壬鲩L理論和制度經濟學是否能夠解決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轉變問題?中國學者葉靜怡的解釋簡潔而明確,“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以及制度經濟的探索,并不能解決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環境理論和可持續發展也成為發展經濟學關注的一個重要內容”。葉靜怡:《發展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第2頁。內生增長理論看起來是十分完備的,但內生增長理論的實踐成就從目前僅有的文獻資料來看,我們似乎很難找到它們在經濟轉型期國家的發展實踐上,取得了什么明顯的卓越性貢獻。內生增長理論把它們的理論根基放在了“理性預期假說”這個基礎上,而“理性預期假說”本身就沒有通過實證經驗的檢驗〔澳〕邁克爾·卡特、羅德尼·麥道克:《理性預期》,楊魯軍、虞虹譯,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138~141頁。。因而遭到了克魯格曼等經濟學家無情的批評,〔美〕保羅·克魯格曼:《現在終結蕭條》,羅康琳譯,中信出版社,2012,第103~104頁。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所導致的災難中,有人甚至要“理性預期學派”對過去30年經濟學界被誤導的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負責Willem Buiter,“The Unfortunate Uselessness of Most‘State of the Art' Academic Monetary Economics, ”Financial Times(March 3, 2009). Available at www.Ft.com/maverecon.

從英國工業化進程的150多年時間里,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到20世紀80年代末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實踐中;再從結構主義理論指導的拉美國家傳統經濟的轉型,到內生增長理論對以上的工業化理論進行的替代來看,迄今為止人們幾乎并未找到一套完整可行的經濟發展理論,以指導世界所有的區域和國家的工業化轉型取得成功。

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盡管和英國的工業化歷程有著完全不同的條件和背景,但有一點卻是十分相同的,那就是我們一方面參考經濟學界已有的經濟理論和實踐;另一方面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邊干邊學”,在經濟創新的同時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的偉大社會性實踐。如今,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一大批農業剩余勞動力已經脫離農業部門走上第二、第三產業部門。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人均GDP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而服務業占GDP比重不足45%”中國金融40人論壇課題組:《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對若干重大體制改革問題的認識與政策建議》,《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7期。,“但中國農業勞動力占比仍高達36%,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第二、第三產業的28%”。從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處境來看,我們和英國當時所面臨的工業化條件基本相似,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要求我們必須實現向現代工業化目標進行轉移,要不然經濟發展就難以為繼,甚至有可能失去已獲得的經濟發展成就,進而導致大規模的倒退。但我們所處的環境狀態又和當時的英國大不一樣,這主要表現在資源的配置、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擴散、城鎮化驅動的支撐力即能量的來源等方面存在有差異,特定的歷史因素和條件約束所導致的路徑選擇方式的差異等,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下面我們分別就發展中國家以及拉美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成功、失敗及經驗教訓,來探尋中國新型城鎮化(及工業化)的理論依據和實踐途徑。

二戰以后,發達國家在迅速地治理戰爭的創傷,經濟發展得到了很快的恢復。發展中國家也在尋找著快速發展經濟的妙藥良方,現代經濟學又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歷史的挑戰。當時的經濟學家們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現狀和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巨大的條件差異和結構性差別。這樣,用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原理應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必然存在著“水土不服”的尷尬境地。例如,對于當時比較流行的經濟增長理論及模型,發達國家的資本/勞動比率以及儲蓄率和人口質量、數量比率與發展中國家存在著無法比擬的差距。能否根據發展中國家的具體經濟條件和發展狀況,根據經濟學發展理論的基本原理,尋找一種新的理論途徑,引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這不僅是對經濟學家的考驗,也是對當時經濟發展理論及基本原理的一種考驗。于是,當時經濟學界以劉易斯、蘭尼斯、費景漢等為首的發展經濟學家,創立了著名的二元經濟理論。以羅森斯坦·羅丹、納克斯普雷維什等為首的拉美經濟學派,用結構主義經濟理論為拉美國家的經濟發展支招。

和英國工業化進程中的城市化過程不同,發展中國家乃至拉美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過程是自上而下的,就連這種“進程”和“過程”的名稱也是由經濟學家經過自己對這些國家的觀察和理解而用相應的理論進行構建和命名的。這樣,二元經濟理論學派和結構主義學派(拉美學派),從發展中國家以及拉美國家的各個經濟層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和觀點,這些經濟發展理論雖然審視問題的角度有所不同,但都有很大的互補性,涉及經濟學各層面主要問題的方方面面。

例如,開創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先河之一的劉易斯不但建立了這種理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而且有針對性地對農業部門與工業部門經濟發展的互補性提出了開創性的見解。蘭尼斯-費景漢理論彌補了劉易斯理論的不足,引進了科學技術進步對兩部門發展互補過程中的作用,糾正了劉易斯忽視農業部門本身發展的嚴重缺陷,對整個經濟發展中的農產品供給問題以及對經濟轉型階段的重要影響做了詳盡的分析與證明。喬根森更是對農業剩余制約經濟發展的根源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彌補了勞動轉移的條件以及農業剩余產品對整個經濟轉型的重要作用??柖鄰墓┙o和需求兩個方面對二元經濟理論進行了補充,論證了這種需求平衡對兩部門發展的依賴性和促進這種平衡能夠實現的具體方法。托達羅對一些貧困國家的二元經濟轉型問題給出了具體的實施路徑,提出了農業發展對這些方法實施的決定性作用。巴德漢和吳德華又對托達羅模型進行了有益的補充,提出了在穩態均衡條件下城鄉收益計算的一般方法。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有模型,有市場均衡理論指導,充分注重各種市場因素(包括人力資源)等彈性系數的作用,又緊密地結合發展中國家的具體經濟實際。它們的理論相互補充,結構漸進協調地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但是,這些理論除了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現象具有一定的解釋外,并沒有顯現出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更大的作為。發展中國家如何擺脫貧困問題,如何進入快速的經濟發展軌道并扭轉二元經濟結構的格局和桎梏等,二元經濟理論都沒有給出圓滿的答案。人們不能不對它的作用產生懷疑,因此就產生了這些理論有沒有再存在的必要的疑問。問題并不是像發展經濟學家邁耶認為的那樣簡單,“只要發展中國家經濟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就需要有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對其做出理論解釋,發展經濟學就有存在的需要”Meier, G. M. , The Old Generation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New. in Meier and Stiglitz(eds.), Frontier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Future in Perspectiv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問題在于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為什么不能發揮它的作用?核心是在方法論的本身還是認識論工具的局限?

無獨有偶,拉美學派的結構主義經濟理論面臨著同樣的命運。結構主義經濟理論認為西方經濟學對市場經濟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拉美國家并不適應,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市場還不完善、價格與交易不對應即市場價格很難出清,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學原理在這里難以適應,等等Raul Prebisch,“Commercials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ment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9).。面對這些情況,拉美學派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對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不能應用。于是,經濟結構主義經濟學就極力提倡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以糾正和避免市場的失靈,進而完成市場經濟的結構調整Rosenstein-Rodan, Paul N,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1943), EJ; Hirschman, A. O,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8).。由此,結構主義經濟學家建議政府極力推行國家主導的“唯資本化”“唯工業化”“內向型發展”的所謂經濟發展戰略。但這些戰略政策及其實施的結果卻使拉美國家陷入深重的災難之中,“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導致這些國家的貿易收支持續惡化,尤以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國最為嚴重。意欲抵補貿易赤字的拉美各國政府,很容易地從多家國際銀行獲得了所需的貸款(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將大量的石油收入存在這些銀行)。在20世紀80年代美元持續走強的情況下,拉美國家高得驚人的巨額外債威脅到了整個國際收支體系”〔美〕龍多·卡梅倫、拉里·尼爾:《世界經濟簡史》,潘寧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第480頁。。也使得這些國家走向了經濟破產的邊緣,債臺高筑,問題成堆,社會紊亂,民不聊生,等等。我們用表1-1顯示出拉美的三個發展中國家四十多年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并把它們經濟下滑的趨勢分別用圖1-9、圖1-10和圖1-11表示出來。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源又在哪里?人們需要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事實上經濟學界好像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

圖1-9 阿根廷投資與經濟增長曲線

圖1-10 巴西投資與經濟增長曲線

圖1-11 玻利維亞投資與經濟增長曲線

說明:根據表1-1這里的人力資源線和Z值線重合,故都沒有“人力資源線”。

應該承認,結構主義經濟學派是非常嚴謹和忠于現實的,他們的大多數研究緊緊地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做了大量的計量實證檢驗。庫茲涅茨就是一個這樣嚴謹而又尊重現實的結構主義經濟學家,他的結構主義理論緊緊地以經驗數據為基準而不愿跨越雷池半步,當他把地區之間人均產值的差別和單位資本產值之間的差別作為經濟變量,用在經濟增長周期上的時候,已感到它與增長態勢密切相關。據此,庫茲涅茨認為這里面是否內含著類似于函數變換那樣的結構連通和傳遞關系Kuznet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amil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31.??上@個重要的認識庫茲涅茨沒有再深入地追究下去。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和結構主義經濟理論,都屬于發展經濟學的行列,后來人們發現,發展經濟學的一個“通病”就是缺乏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對這門學科予以詬病的主要原因。發展經濟理論在指導社會實踐中的失敗,使人們把這種詬病變成了討伐甚至挖苦的焦點?!鞍l展經濟學的死亡很可能有助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學和經濟本身的同時興旺”Deepak Kumar, The Poverty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London: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1981), 〔英〕狄帕克·拉爾:《發展經濟學的貧困》,劉瀘生譯,上海三聯書店,1992,第122頁。。

表1-1 拉美發展中國家中三個國家四十多年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Andres Solimano y Raimundo Stoto, 2003;芭芭拉·斯托林斯、威爾遜·佩雷斯:《經濟增長、就業與公正——拉美國家改革開放的影響及其經驗教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第128~129頁;謝文澤、劉華義:《2005—2010年拉丁美洲經濟增長趨勢》以及作者的部分計算。

現代經濟學界對發展經濟學的批評和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重建幾乎是同時進行的。20世紀60年代,人們從凱恩斯經濟學對經濟滯漲無能為力的境遇中,終于找到了用“理性預期假說”治愈宏觀經濟學無有“根基”的良藥,這確實也是發展經濟學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根源。但西方經濟學在高歌猛進地進行科學拓展的同時,經濟學家們卻始終忘記了自己理論的嚴格邊界條件和限定范圍,他們認為自己的理論結果只要通過計量經濟學的實證檢驗和不超越限定的經驗范圍就萬事大吉了。而計量經濟學的實證分析往往只是建立在概率論基礎上的分布區域,人的經濟行為就是在經驗范圍之內也具有極大的偶然性,更不要說在經濟活動中人的有限理性和活動本身的不可逆性。因此,盲目地推廣主流經濟學的結論和不嚴格的區域邊界條件只能招來更大的麻煩或失敗。20世紀90年代末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危機以及蘇聯和東歐經濟轉型國家的市場化進程,以華盛頓為組織總部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向這些尋求援助的國家兜售的藥方就是所謂的“華盛頓共識”?!叭A盛頓共識”的中心思想,是讓政府盡力減少在經濟活動中的主導作用,讓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發揮主要作用。但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得到了中國政府冒著金融、貿易風險鼎力相助,才得以擺脫危機的困境;而蘇聯的私有化運動和強制性的市場化推進,致使經濟形勢一再滑坡,社會問題積重難返,不能自拔。

現代經濟學家們似乎堅信,發展經濟學,甚至包括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只要找到了它們賴以生存的微觀經濟基礎,所有難以解決的社會經濟實踐問題,幾乎都可以得到解決?!拔覀冊谠u判某種經濟學理論是否合理,是否應該接受時,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看它對社會經濟問題的分析和解釋是否基于個體行為及其反應”。Arrow. K. J.“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and Social Knowledg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May, 1994).經濟學家確實對于微觀基礎的個人經濟行為是宏觀經濟狀態結局的結果抱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在經濟學的理論視野中,解釋微觀個體行為之所以居于優先地位或基礎地位是要強調,雖然個體的目標及偏好、信仰等行為動機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但是,社會環境因素或社會變量只有通過個體行為才能發揮作用?!?img alt="Bardhan, P. & Udry, C. , Development Microeconom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239D8/11064901403462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248805-nLzwOMCc8LMWu1JvUU8kKuJBsxEVn0Dx-0-869fe85b05d07774fd9d5cbe46a32690">21世紀的到來,發展經濟學在現代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學科地位,學科本身的合法性依據以及學科的現實作用和歷史價值,一直都充滿著可信度、質疑、取舍和替代的爭議。事實上,隨著20世紀80年代末內生增長理論的興起,發展經濟學就開始慢慢地讓位于內生增長理論和制度經濟學。問題是,以個人市場行為的“理性預期假說”為理論基礎的內生增長理論包括現代經濟學,就能科學地預見和解決現實經濟社會的經濟問題嗎?這當然仍然要經得起經濟實踐的考驗。內生增長理論畢竟不是發展經濟學,它并不僅僅把自己的研究對象鎖定在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轉型期國家。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轉化問題,傳統經濟國家向現代工業化國家的轉型問題,等等,現代經濟學包括內生增長理論能否對以上問題進行解決?英國的工業化理論和城市化發展理論雖然是成功的,但畢竟時過境遷,這些理論當然不能照搬。怎么取舍,怎么變革或者怎么創新,內生增長理論能給出什么樣的指導,人們還在拭目以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焦作市| 叶城县| 泽库县| 克东县| 巴林右旗| 青阳县| 达尔| 纳雍县| 探索| 安丘市| 惠州市| 天柱县| 普兰县| 博湖县| 大新县| 枣阳市| 吴桥县| 正定县| 吴堡县| 关岭| 蒙自县| 河南省| 深水埗区| 科技| 浦城县| 呼和浩特市| 沁源县| 平和县| 筠连县| 石台县| 阆中市| 嘉峪关市| 龙门县| 锦屏县| 米易县| 沧州市| 来宾市| 汕尾市| 东港市| 西藏| 高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