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從英國工業化到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理論路徑和發展邏輯

第一節 從城市化到新型城鎮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不能回避的歷史選擇

追溯“城市化”這一概念的來源,首先要涉及18世紀初英國的工業化運動,它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盡管這樣的提法在英國經濟學發展史上仍然存在著爭議,但英國經濟史學界對于英國的城市化運動是“工業革命的爆發”這樣的提法還不全都愿意接受。艾士敦是研究18世紀英國經濟學史的專家,是英國學術界公認的權威,他認為英國18世紀經濟的巨大變革,“不僅僅發生在工業,同時也發生在社會和知識層面”。因此,他強調英國的工業化運動是經濟發展的一個自然的過程,而不是所謂的爆發革命。他說,“‘革命’隱含著變革的突然性,而經濟變革的過程事實上不是突然的。被稱之為人類社會的資本主義,其萌芽遠早于1760年,發展成熟又晚于1830年,忽視歷史進程的連貫性是很危險的”Ashton T. S. ,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1760-1830, Oxford, 1884), p.2.詳見〔美〕龍多·卡梅倫、拉里·尼爾:《世界經濟簡史》,潘寧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第191頁。

我們引用這段話的意義,就是為了強調當時英國工業化過程的自然性。這種自然性首先指的是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是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各種市場因素的成熟。而這種成熟,不僅為市場秩序的提升創造了客觀條件,也為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歷史條件。中國學者在描述這個過程時曾明確地指出:“人口流動的方式先是短距離的、波浪式的,即先是城市周圍的農村地區人口向城市遷移,他們走后形成的真空由較遠一些地方的居民遷來補充,邊遠地區的農村人口像大海的波濤一樣,一浪一浪地向城市涌進。”王章輝:《英國經濟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第227頁。例如,英國當時機械化的推廣以及向農業的發展和普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的壯大和城鄉工商業的有機結合;民間金融機構的設立和政府在政策法律方面的認可等,幾乎遍布英國主要的城鎮和鄉村。縱觀英國經濟的發展以及整個的工業化進程,雖然也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社會矛盾及沖突,但總體上還是十分自然的、平穩的歷史發展過渡過程。當時描寫英國倫敦的一首詩,形象地記載了這種自然歷史過程的情景:

 

瞧這座城市,

像披上一領新袍,

披上了明艷的晨光;

環顧周遭:

船舶,尖塔,劇院,教堂,華屋,

都寂然、坦然,向郊野、向天穹赤露,

在煙塵未染的大氣里粲然閃耀。陳袁菁:《“威斯敏斯特橋上”兩篇譯詩賞析》,《學習月刊》2010年第3期中旬刊。

 

詩的作者華茲華斯是英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詩人,這首詩寫于1803年初秋之際,正是英國工業化運動的關鍵時期。作者從泰晤士河上的威斯敏斯特大橋遠眺清晨的倫敦,不由得發出無限的感慨。從這首詩里我們大致可以看到當時英國城市化進程的欣欣向榮和經濟自然發展的和諧一致過程。

所以,英國的城市化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進而促使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的基礎上,為國家工業化進行奠基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強調它的“自然性”,也正是這種順應科學技術進步推動歷史發展的自然性;我們贊美它的“和諧性”,也正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進而極大地推動社會進步的歷史發展一致性。

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自然和英國的城市化發展有著本質的差別。盡管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能夠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科學技術進步并不強;能夠普遍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科學技術成果并不多;在向城鎮轉移的農民工中像發展經濟學所敘述的“農業剩余勞動力”也不常見;流動到城鎮的農民工能和城鎮居民一樣平等地享受公共資源配置的程度也不高;等等。這就是說,中國人民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由工業化大發展直接帶來的還不盡現實。而從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史來看,在這種條件下要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并能夠取得成功的范例并不多。這就需要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對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本途徑和實施原則進行深入的探討,以達到少走彎路、拋磚引玉的效果。

眾所周知,中國今天實施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正是得益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所釋放的巨大能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公有制為主體、各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國家綜合國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不斷提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服務機構等逐漸走向成熟等,都和黨領導人民不斷地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密切相關。目前,從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形態和微觀經濟實際發展的現實水平來看,中國人民經濟生活發生的主要變化具體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立初期的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起這個認定階段可參照呂煒《中國經濟轉軌實踐的理論命題》,見《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社會總勞動力投入帶來的國民生產總值,開始慢慢地轉換成產業內部的發展所推進的經濟生產總量的提高。由此增加了科學技術推動經濟增長的水平含量,具體表現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周期性明顯增強,經濟波動越來越呈現出良好的規律性特點,市場經濟推進的經濟增長具有周期性的波動請參見劉樹成《中國經濟波動的新軌跡》,《經濟研究》2003年第3期;殷劍峰:《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周期平穩化現象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本書在后面即將要證明這種周期與科學技術進步的關系。如圖1-1所示。

圖1-1 1995~201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構成,具有明顯的周期性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2)中國的居民城市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城市化速度在迅猛發展,2014年,上海、北京、天津的城市化率超過了70%,廣東、遼寧、浙江、江蘇和福建的城鎮化率超過了60%,中國的省份(除去臺灣省)中,已有18個省份的城鎮化率超過了50%(見圖1-2)。

圖1-2 2014年中國的城鎮化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數據計算得出。

(3)中國三大產業中的第一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見圖1-3,圖中N表示第一產業、W表示第二產業,P表示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主要靠這三種產業拉動,用國民生產總值對這三種產業的發展進行回歸,其擬合度及調整后的擬合度都超過了96%。這表明中國的經濟發展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轉折,我們正在向著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邁進,城鎮化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不能回避的話題。

圖1-3 中國現階段的三大產業比例走勢,下圖中加粗線為國民生產總值增長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以上三種情況是否就能說明中國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條件就完全具備了?問題并不那么簡單。美國著名的經濟史學家龍多·卡梅倫和拉里·尼爾認為,在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中,以下幾個因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們把這些因素歸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主要包括:人口、資源、技術發展和擴散以及制度框架發展的完善。〔美〕龍多·卡梅倫、拉里·尼爾:《世界經濟簡史》,潘寧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第224~263頁。美國學者佛里斯和英國學者克拉克也有相近的看法,不過,除去人口這一要素外,他們把資源分別稱為“潛能”和“城鎮網絡”,而科學技術往往會和這種“潛能”或“城鎮網絡”聯系在一起,而這些要素都和所在區域的制度發展有關。詳見〔美〕簡·德·佛里斯:《歐洲的城市化,1500-1800年》,朱明譯,商務印書館,2015,第167~184頁;〔英〕彼得·克拉克:《歐洲城鎮史,400—2000年》,宋一然等譯,商務印書館,2015,第121~123頁。因此,我們不妨以這三點為基準,看看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有什么優勢和不足。或者說,中國的城鎮化建設還存在哪些顯著的特點和主要的問題。

(1)關于農民工的流動和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部門轉移問題。英國工業化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民向大城市流動,致使城市的人口大量增加,適應城市工業化的推進。“城市化伴隨著工業化,在19世紀快速進行。英國再一次領先一步。到1850年為止,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鎮里,到了1900年,這個比例達到了3/4。……人們渴望住在城市,有多種社會和文化原因。從歷史上看,阻止城市的擴張主要還是經濟方面的——城市不能提供足夠的生活必需品給那么多的城市人口。隨著現代工業化的技術進步,不僅這些限制得到了緩和,而且出于對經濟的考慮,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還需要城市擴張。”〔美〕龍多·卡梅倫、拉里·尼爾:《世界經濟簡史》,潘寧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第228~229頁。但這些流進城市的農民,是“隨著打谷機、收割機、蒸汽泵引犁等農業機械的引進使用,農業勞動力開始絕對地減少,農業生產率繼續提高,不僅能夠養活迅速增長的人口,而且使營養條件得到不斷的改善”〔美〕龍多·卡梅倫、拉里·尼爾:《世界經濟簡史》,潘寧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第198頁。。這時就出現了所謂的“農業剩余勞動力”。

對此,發展經濟學家喬根森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定義和上述的情形完全一致,“如果人均糧食超過人均最大的消費極限,就會出現糧食剩余,勞動力就可以流離土地,進入工業部門就業。勞動在兩部門之間的分工決定于農業剩余,如果農業部門沒有剩余,全體勞動人口就必須在農業部門就業,如果出現了農業剩余,勞動力在工業部門就業的增長率等于農業剩余在農業總產出的增長率”Jorgenson.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Economic Journal, Vol.71, No.282,(1961): 309-334.

但是中國現在農民工的流動并不都是現代經濟學所定義的農業剩余勞動力,他們大部分因生活所迫在外做工而維持生存,有的人勞動一年只能積攢少量的積蓄,這種現象在中國的中西部農民工中最為常見。據有關資料顯示:“2014年,農民工月平均工資2864元(見圖1-4),比2013年增長9.8%,但平均月消費增長5.8%,扣除生活成本1389元,外出農民工每人月均收入結余1475元,比2013年的1557元減少了82元。而在2013年,中部、西部地區農民工在東部地區的收入結余分別是1518元和1344元,都低于在本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平均結余。中部地區農民工在中部、西部地區務工比在東部地區務工多獲得64元和130元;西部地區農民工在中部、西部地區務工比在東部地區務工多獲得228元和90元。數據還顯示,中部、西部地區農民工在省內和省外務工收入結余相當,而東部地區農民工去省外務工的結余2118元,比在省內務工高496元。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工在東部地區務工生活開支較大、收入結余少,因此在中、西部就業機會增加的情況下,農民工更傾向選擇就近就業,這也是當前農民工流動格局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參閱國家統計局網站,2015年4月29日,《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和《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6261萬人》, 2013年5月27日,人民網財經頻道。

圖1-4 2013~2014年中國農民工的工資分布

資料來源:2015年4月29日,國家統計局網站。

(2)在工業化以及城鎮化的過程中,技術的進步和擴散就自然處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我們在這方面仍然表現得不夠。本書一開始用圖1-1的數據說明了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結構發生變化的情況,使我們高興的是看到了改革開放后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周期性的增強,這里面當然有科學技術進步和擴散的作用。但遺憾的是:我們并不能從這張圖中看到,改革開放后中國科學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含量水平到底是多少以及這種含量水平的變化趨勢,因為它對中國新城鎮化的建設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關于科學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含量即水平問題,是一個較為復雜和煩瑣的結構展現過程,目前仍然有很多的爭議,在本書中我們將給出自己的觀點。但對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過程來說,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所從事的工作,由于技術含量和產品作用等問題,對于轉移后的農村勞動力是否能在城市扎下根,長期地居住下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關于這一點,英國的工業化過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中國從農業部門轉移出來的大部分勞動力,由于在客觀條件上遠不夠現代經濟學所說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標準,所以他們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領域仍然從事艱苦繁重的體力勞動,盡管他們比在家鄉收入相對能多一些,但是生活地位和水平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有關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農民工在制造業中的比重為31.3%(見圖1-5),比2013年下降0.1個百分點;在建筑業的比重為22.3%,與2013年持平;在運、倉、郵等行業的比重為6.5%,比2013年增長0.2個百分點;在批發零售業的比重為11.4%,比2013年增加0.1個百分點;在住宿餐飲業的比重為6.0%,比2013年增加0.1個百分點;在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行業的比重為10.2%,比2013年下降0.4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網站:《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2015年4月29日。。但隨著中國產業的轉型與房地產業的萎縮,在建筑行業、住宿餐飲業的農民工比重必然會下降,這時農民工只能被迫在零售業,運輸、倉、郵等行業進行激烈的競爭,而這些行業的城鎮居民常住保障率極其有限。

圖1-5 2014年農民工在不同行業的就業情況

資料來源:2015年4月29日,國家統計局網站。

(3)關于城鎮化的產業支撐問題。英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大規模的工業制造業基礎,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以及為之服務的第三產業來支撐,國家財富的有力提升為城市化發展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和能量,為農業剩余勞動力獲得比他們在原有部門更高的工資和福利提供切實可靠的空間。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化都具有這方面相似的特點,“從城市化的效果來看,歐美日國家的城市化,可謂又好又快,即不僅有很高的城市化率,而且進城人口可以在城市體面安居,即使失業也有國家提供的保障”。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產業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業,人均GDP也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但中國卻在城市外觀上與一般發展中國家差異極大,而與發達國家有得一比,即所謂中國‘城市像歐洲’。且中國城市中并無發展中國家都有的大規模貧民窟。中國的城市化走出了一條與一般國家極為不同的道路”賀雪峰:《中國城市化應告別激進—— 〈城市化的中國道路〉自序》,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年7月25日。。同時,中國近十幾年來以房地產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高增長,并沒有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提供有力的支撐,相反卻擠占了巨大的實體經濟發展空間。分岔,這將給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的轉換帶來風險我們將在第十章詳細地論證這方面的理論根據。。實際情況也證明了這一點,由此導致股票市場上證指數(簡稱股指)G在2007年的2月份左右至2008年4月份左右“越過大河右岸沖入左岸”一次,但這次沖擊出現尖銳的“峰值”后迅速回落,形成了第一次股災,它對中國城鎮化的影響極大。注意這次股災發生在匯率W曲線與均衡線出現分岔不久(三年左右)的時期。在2015年的3月份左右股指又“闖出大河右岸進入左岸”出現“峰值”,緊接著又出現6~8月的股災。中國的股票市場波動極大,實證檢驗證明它極不穩定,只有房地產指數H穩固地占據著“大河左岸”。在這條大河的“白色地帶”可以填充60多萬個新生的中小企業經濟實體。我們將在第八章、第九章詳細地討論這個虛擬空間及其填補問題。我們看到,這條大河一直“寬闊平坦”,從2011年起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有所萎縮,打壓了農民工進入城鎮市場的空間。而由于2009年起中國的股票市場又有所回升,并不斷地接近和突破市場均衡界限,但它并沒有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任何實質性的變化,反而促使了中國農民工數量近幾年的連續下滑(見圖1-7)。

圖1-6 中國現階段經濟運行的現實景觀

注:ID.工業增加值指數;X.社會總消費指數;R.市場基準利率;M2廣義貨幣供給指數;H.房地產指數;IN.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指數;G.上證指數;W.外匯比值。

資料來源: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和鳳凰財經等網站。

圖1-7 近5年中國農民工的總量變化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網站。

從理論的發展角度來看,以上的問題都是在以往的工業化過程和城市化建設中很少碰到過的棘手問題。我們在研究英國的工業化過程以及城市化建設中沒有碰到過它,在現代發展經濟學理論以及內生增長理論中也沒有碰到過它。因此,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同樣會阻滯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健康發展。我們后面要給出關于這些問題的一系列理論討論和實證檢驗,力求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把這些問題搞清楚。

所以說,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既有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性成分,也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固有優勢和不同特點。不但和英國當年的工業化歷史進程不盡相同;也與發展中國家即拉美國家的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型有著極不相同的社會條件和經濟基礎。因此,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絕不僅僅意味著就是工業化過程中的城市化;也絕不是單純的二元經濟解構過程中的經濟現代化。中國學者指出它們之間不僅僅存在著形式和內容上的差異,而且也存在著實踐手段和實現路徑的根本差異和完全區別。外國的城市化是強調人口向大城市轉移,非農產業向大城市的產業集聚,促進大城市的經濟繁榮。而中國的新型城鎮化不一定非得要求非農業人口和非農產業向大城市轉移,而且也可以在當地的小城鎮扎根發展或者向具有發展潛力的、就近的中小城市遷移,促進整個經濟和人的協調發展以及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共處,推進區域經濟的均衡收斂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昌盛丁守海:《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鎮化與新型城鎮化》,《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5月30日。。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經濟發展特點的解釋不但符合中國的實際國情,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歷史性勝利的現實要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市| 阿瓦提县| 永定县| 长垣县| 和静县| 通许县| 独山县| 原平市| 江津市| 镇沅| 临汾市| 驻马店市| 安康市| 白沙| 衡水市| 鞍山市| 临江市| 铜鼓县| 赤壁市| 桑植县| 万荣县| 澜沧| 海口市| 东源县| 西华县| 龙口市| 元氏县| 高雄县| 麻江县| 鄄城县| 肥西县| 平利县| 乌拉特前旗| 阿拉善右旗| 恭城| 湾仔区| 祁东县| 南涧| 武义县| 吐鲁番市| 海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