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當前,席卷全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與蓬勃興起的新型城鎮化研究,標志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它以經濟高速增長為前提,以農業剩余人口大量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為特征,以經濟結構的重新調整為特點,以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根本變化為契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策設計與自下而上的發展方式轉變。如何緊緊地抓住這些基本的特征和特點,在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下科學穩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效地維持中國經濟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就成了本書研究的基本目的和核心內容。這對于中國新型城鎮化目標的順利實現、早日進入世界先進工業化國家行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科學的態度審視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理論依據和依賴路徑,首先應注意的是英國工業化進程中的城市化路徑。亞當·斯密在他的名著《國富論》里,已經對此有了系統而深刻的實例概括和理論總結。從傳統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的轉型過程來分析,中國現有的新型城鎮化研究都帶有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轉型”和“結構主義分析”的理論特征,而較少用到亞當·斯密的“城市化”理論分析及方法。但從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史實來看,這樣的分析是有缺點的。“內生增長理論”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源于對這些缺點的更正及替代。如果僅從經濟運行的實踐來講,“二元經濟結構轉型”和“結構主義分析”理論,至今沒有一個完整的實例說明它們在指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轉型中取得了積極的成功。而縱觀中國近幾十年來分析新型城鎮化問題的眾多觀點,盡管大部分都能自圓其說,但得出的結論也“五花八門,莫衷一是”。

應該承認,亞當·斯密對英國工業化進程中城市化過程的深刻概括和高度總結是科學的。因為他不僅完整地反映了英國城市化過程中財富積累的原理和實質,而且給出了具體的發展路徑和實踐手段。然而,我們也不能不遺憾地承認,在現代經濟學理論的逐步發展和完善中,亞當·斯密的一些重要的立場和觀點,并沒有完整地被人們繼承下來,這不能不說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重大損失。本書以亞當·斯密“經濟發展中人類的‘歷史傾向性’”為出發點,以中國近二十年來主要的宏觀、微觀經濟數據為背景,參考現代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和主要方法,以現代數學為基本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全面而系統地研究和探討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一系列主要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并給出了相應的經濟學原理和解決方法。

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人類“歷史傾向性”,就是市場的形成與人的作用所呈現出的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歷史性特征和特點。這種呈現,不僅說明了個人財富與社會財富總量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而且證明了人類社會宏觀、微觀經濟作用的基本機理與本質特性。正是這種關系和特性說明了領域分離(社會分工)和領域合一(不同領域的人口集聚)之間的基本原理和方式,因而也就必然涉及實際經濟時空觀和自然時空觀的相互聯系和區別。這些聯系和區別,不僅解釋并解決了區域經濟如何增長與如何收斂的基本問題,而且也回答和解決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基本原理和原則。在此基礎上,本書“理想經濟增長曲線”的提出和應用,就成為檢驗和解決區域經濟如何實現科學增長、平穩運行和持續發展的重要標準和可靠途徑。

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的經濟問題,包括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經濟特點和發展特征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學問題,而且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哲學問題,這就必然涉及方法論的選擇和科學標準的定位。正是在這種標準和定位的迫使下,本書被迫改變了在歐氏空間中用微積分工具討論問題的傳統手法,改在希爾伯特空間中用實變函數進行分析和用泛函分析進行討論。這樣,我們也不得不將傳統領域里的分析工具進行適當的拓展,采納和運用了與人的市場行為相一致的拓撲、群論等一系列重要的數學手段和方法,以使我們得到的結論更加符合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際。實證檢驗的結果告訴我們這樣做是可行的。

首先根據本書的一個實例來說明我們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觀點。本書關于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一系列理論證明、實踐探究及實證檢驗,都是以這些基本觀點展開的。

在市場中等價交換兩種不同的商品,商品生產者對自己商品和對方商品的價值“期望”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雖在市場交換還沒進行的情形下就顯現了,但在交換成敗定局以后會顯得更加明顯。如果交換成功了,商品生產者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價值期望就實現了;如果交換沒有成功,他自己的期望不但落空了,而且也就“白干”了。當然,這樣的市場交換像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所說的一樣,是一個過程(一段時間),而不是在市場上一蹴而就。

這段話最初來自于亞當·斯密,也是本書理論證明的開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兩交換者交換品的增加,自能按比例于兩交換者需要的增進以及各自雙方技術進步的增進。”〔英〕亞當·斯密:《國富論》,郭大力、王亞南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11,第236~237頁。然而如果按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周期),這兩種商品的價值之和(復矢量疊加)是一個無理數,而對這兩種商品的交換者來說,他們的價值訴求卻是一個有理數(可數數),即“整整是一個單位”。這就像正方形的對角線向兩條直角邊作投影一樣。有人一定會認為,它們的公共價值之和應該是而不是2。因為這個及其方向,正是這兩個商品生產者對自己(以及對方)和社會的價值貢獻的大小及方向,它要比一個單位大0.414還要多的數值。但事實上這種答案也不對,只說明了這兩種商品具備了市場交換的條件,而不等于說這兩種商品一定就能夠交換成功。如果交換不成功,這兩種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價值連它們的一個單位也保不住。但如果交換成功了,他們得到的價值就要比這兩種商品交換時的價值還要大,即應該是。無怪乎人們對于社會的總價值是個人勞動價值(包括沒有完成市場交換的勞動產品)之代數和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無怪乎統計數據與實際經濟數據之間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等等。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兩個水平相當,而又能力互補的人干一件技術上互補的事情,他們的合作價值要比一個人單獨干的效率高出許多,當然這種高得多的價值自然要根據市場的均衡過程來確定。至于不等價交換,則是兩交換者復矢量的合方向自然會出現與等價交換者復矢量的合方向偏離,他們各自交換的價值分量分別是合矢量向各直角邊方向的投影,價值貢獻大的比例份額大,貢獻小的比例份額小。但市場的功能總是趨向于等價(公平)交換的,因而這里的等價交換才是市場交換的最一般的情形。

亞當·斯密的城市化(城鎮化),就是以農民的農產品與其他需要農產品的生產者如“餅商、鞋商、縫商和工具商”等進行交換,進而形成“各取所需,優勢互補”的社會經濟狀態。這樣,就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效率。在工業化階段,由于農業領域里的生產工具不斷改進得特別明顯,所以農業領域里的經濟增長速度就增加得特別明顯,這就促使一部分富裕的農民從農業領域里不斷地分離出來,導致了制造業和商業等領域的規模不斷聚集和擴大,而不同領域里的人們為了交換的方便,就居住得越來越聚集,進而就形成或擴大了新的或原有的市場規模和條件,這就是城鎮化形成的客觀社會條件。

因為新型城鎮化的理論涉及經濟學、科學哲學以及相關的現代數學,等等,所以我們論證的有些部分難免有些抽象、“深奧”甚至“難以理解”。但實際上一點兒都不復雜,也不神秘。因為通過現代數學的思維空間,我們看到了被簡單的經濟事實所掩蓋的“神秘的”經濟學意義。顯然,傳統的數學方法是不能擔當這一任務的。從這個觀點出發,本書根據中國二十多年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宏觀、微觀統計數據,依據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對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證和檢驗,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結論和實施方案,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較為全面的理論基礎和實踐途徑。

本書的闡述路徑是以英國的城市化歷史資料為依據,以中國經濟發展數據為背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為借鑒。理論上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主導,以發展經濟學(二元經濟結構轉型和結構主義分析理論)為參照,兼顧內生增長理論的最新發展成果,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產生和發展,運行過程和市場均衡性特征,房地產業對它的作用及影響,金融支持的條件和限度,可能導致的危機因素及預防治理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證和說明,所得的結論和觀點都進行了嚴格的實證經驗檢驗。我們可把這些結論和觀點簡述如下。

(1)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由發展所導致的人類從經濟領域的分離向社會領域的集聚,用亞當·斯密的人類“歷史傾向性”來分析和解釋更為確切,英國工業化過程中的城市化進程就是一個明顯的實例。這種分析和解釋不僅是經濟學上的,而且是哲學上的。由此所導致的人類經濟活動時空觀,必然要從傳統的自然經濟時空觀,向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時空觀進行轉變,在方法論上也就是從傳統的近代數學工具向現代數學工具轉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理論的發展趨勢與實際經濟運行發展趨勢的統一。

(2)經濟研究的基礎是市場,但研究對象已由單純的生產領域向生產領域與金融領域的整合轉變。中國的新型城鎮化研究,也必須將生產和金融這兩個領域作為一個特殊(共軛)的統一體來對待。目前國內外經濟發展的趨勢及危機與治理的困境,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而現代數學為我們找到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的作用因子,論證它們的存在方式和作用手段,創造了難得的理論條件和實踐途徑。

(3)如果從人類經濟活動時空觀來講,人類經濟增長的理論軌跡(就像龍多·卡梅倫等論證的羅伯特·梅曲線)是存在的,它是人的經濟活動與現代科學技術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我們從它純粹誕生的理性推理來分析,稱之為“理想經濟增長曲線”,如果從經濟實踐的作用來分析,它是調整人類經濟發展,預防經濟過熱與經濟膨脹的科學根據,我們的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一再證實了這一點。

我們的主要觀點就是以上三點,由此我們可以推導出一系列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原理和實踐原則,大家從對全書的閱讀中可以充分地體會到這一點。

因此,對于本書的學術價值、應用價值、社會影響和社會效益,集中地體現在以下幾點。

(1)找到了實體經濟和虛擬(金融)經濟的市場作用因子,證明了它們存在的空間為共軛作用形態及其具體的相互轉化機理。由此確定了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的產生根源以及預防、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確立了亞當·斯密人類“歷史傾向性”的存在事實及其市場作用規律,進而建立了經濟增長的微觀原理和宏觀狀態的相互作用關系。由此揭示了在經濟持續增長條件下,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形成、發展趨勢以及具體的實現方式。

(3)證明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理想經濟增長曲線”的存在,這就為衡量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建立了判斷標準。同時,它也對經濟泡沫的出現和危機的預測及治理等,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和應用原則。

(4)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時空觀的轉變,為了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的緊密結合,我們將現代數學,如測度論、拓撲以及群論等方法論運用于現代經濟學,以便進行有益的探討,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書論證扎實、邏輯嚴密、結論較為可靠,具體數據較為豐富、充足和全面,且來源客觀,收集整理嚴謹,由此所做的一系列實證檢驗可信度強,因而得到結論的適應性和實踐性也必然較強。這對于中國不同經濟發展區域以及不同歷史階段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應用價值。對于提高本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以及對于可能遭遇的金融風險及經濟危機,都具備了全面而有效的實施方法及防范、治理措施,所以本書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由于方法論的變更使本書的閱讀有了一定的“難度”,為了適用不同類型的讀者群體,有必要再做以下說明。

(1)本書每個重要的經濟原理和結論都進行了嚴密的數學推理和實證檢驗,所以大部分論證超越了現代經濟學的數學范圍,盡管我們盡可能地將它們進行了數學經濟化處理,但仍有一部分不能如愿。我們將這部分的論證大都歸納在相關章節的延展閱讀里,這一方面是為了本書閱讀的連貫性;另一方面是為了給理論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參考,因為它涉及科研和應用這兩個重要的社會科學實踐領域。

(2)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具體實踐者,包括政府工作者、公共管理者、企業管理者以及廣大的市場經濟參與者,本書為他們提供了簡要的理論說明和實踐原則,以幫助他們做出市場預期和決策判斷。建議這些實踐者在閱讀本書時放下嚴密的數學證明不讀,這并不影響全書基本觀點的連續性。本書在這些關鍵點上的概述十分簡潔易懂,這將使他們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取得雙贏的機會變得極大。

(3)本書的一些結論和具體操作實踐,均來自市場經濟的理論實踐,對于新型城鎮化的區域來說,它們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嚴密性。對于正常經濟形勢下的經濟實體或金融機構,這些理論又有相對的實踐獨立性。如現代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的運行;金融風險存在的界限和防范;虛擬經濟體、實體經濟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換等,這些理論和實踐對這些部門的具體經濟實體及個人,都具有切實可行的現實作用和歷史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照市| 汶川县| 疏附县| 客服| 青州市| 台北市| 海门市| 双流县| 林芝县| 阜城县| 梁山县| 梧州市| 酒泉市| 突泉县| 泰顺县| 烟台市| 临沂市| 嘉定区| 涟水县| 塔河县| 新泰市| 大荔县| 蓝田县| 吉首市| 开封县| 巴彦淖尔市| 昌邑市| 闻喜县| 白水县| 固始县| 丹凤县| 湖北省| 民丰县| 连平县| 尚志市| 大理市| 泰安市| 海盐县| 安塞县| 饶阳县|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