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經濟背景與實踐探究
- 李學清
- 3886字
- 2019-01-04 23:43:11
第五節 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現實條件和理論需求
中國已經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基本上發揮著配置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功能和作用。經濟發展速度始終保持在合理的運行區間,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地得到了提高。隨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第一產業除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的比例不斷下降以外,農業勞動力的人數也在顯著地減少,城鎮和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事實也證明中國經濟正在向工業化方向過渡。根據現有的研究資料,參考國際化標準條件,我們把中國現階段城鎮化的優劣條件列入表1-5。考慮到基本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基本問題,我們還參考了過去英國工業化過程的經驗以及發展中國家、拉美國家的二元經濟理論以及結構主義理論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我們主要關切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法,它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表1-5 中國學者關于新型城鎮化應發揮的主要優點和應避免的主要問題

注:表中的文獻來源主要來自:①吳敬璉:《中國城市化面臨的效率問題和政策選擇》,《新金融》2012年第11期。②中國經濟增長前沿課題組:《城市化、財政擴張與經濟增長》,《經濟研究》2011年第11期。③李強、陳宇琳、劉精明:《中國城鎮化“推進模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7期。④姚士謀等:《中國城鎮化需要綜合性的科學思維——探索適應中國國情的城鎮化方式》,《地理研究》2011年第30卷第11期。⑤陸銘、高虹、佐藤宏:《城市規模與包容性就業》,《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0期。⑥華生:《新型城鎮化探尋》,《中國青年報》2013年5月22日。⑦宗良、韓如暉:《金融助力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國金融》2013年第4期。
(1)中國的第二、第三產業分布是否均勻,其中制造業,包括輕工業制造業是否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區域稟賦特點。這一點十分重要,眾所周知,英國是“產業革命”最早的國家,機器的發明創造在世界首屈一指,不要說運輸、煤礦、冶煉等典型的重工業在19世紀初基本上都用上了機器,使工作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就是第一產業的重要部門農業生產,機器的使用也得到了較大規模的普及和推廣,使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進而為較少的人從事農業而解放出大多數的人轉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打下基礎。近代工業與前工業社會相比,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農業的相對重要性出現明顯的下降。與此同時,近代農業的生產率也極大提高,足以養活為數眾多的非農業人口。相關的差異還體現在近代勞動力從事第三產業及服務業的比例很高(尤其是與家庭服務相對應的專業服務領域),這一比重在60%以上,而制造業及相關產業吸收的勞動力比重在20% ~30%。而二戰以后的發展中國家以及拉美國家的這種現象極少或者還不存在。中國現在已經出現了這種現象,但分布并不均勻,有些地區農民工的流動,還不是因農業剩余的結果使然,而是為了脫貧
。另外,市場化程度的高低也決定了農民工流向和流量的不同,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了農民工的流向和人數(見圖1-15),對我們有極大的啟示。市場化程度高的區域,農民工的流量較大,區域經濟的凝聚度較高;同時,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區域,科學技術知識的外溢性強,農民工的聚集度也高,相對應的農民工的收益量也高。這說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均勻,因而勞動力流向幅度大,跨度大,區域差距大。這些現狀,我們必須用一種比較科學、比較準確和可靠的方法表現出來,以利于人們的理解和掌握,以便進行科學的判斷和比較,尋找合理的結論和政策依據。
(2)經濟體制改革是否實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規制度完善?中國不同區域的市場化程度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應該用什么樣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理和原則是什么?中國幅員遼闊,區域資源分布和交通運輸條件也極不相同;城鄉之間,東部和西部之間,沿海和內地之間的市場化程度差異十分巨大,因而必須采取不同的應對辦法。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市場化程度進行準確的判定,然后再使用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將根據市場化條件,用嚴格的理論推導出不同市場化程度的區域用不同的治理和管理方法,給出在什么情況下政府應該幫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幫助的規模和幅度應該有多大?什么時候在什么情況下政府必須從市場撤出?撤出的根據是什么?中國現階段的宏觀經濟現狀和金融市場的關系是什么?應對的方法和手段是什么?等等,我們還將通過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運用與人的經濟行為相一致的現代數學方法給出嚴格的論證和切實可行的措施。

圖1-15 中國農民工流出流入分布(第六次人口普查)
資料來源:http://www.mofangge.com/html/qDetail/06/g3/201109/3tw0g30692324.htm.
(3)中國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含量水平的測定與經濟發展的質量確定問題,我們能否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我們知道,英國工業化帶動的城市化過程能起到“自然和諧”的社會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在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當前的新型城鎮化進程,雖然國民生產總值的結構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產業結構的比例也比當時的英國高得多,更適合農業勞動力的轉移。但科學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含量水平決定了我們從農業部門轉移的勞動力是否就是適合工業化發展的勞動力,決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結構合理性和城鎮化發展的“健康”性以及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城鎮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關于這一點國內研究不多或者說研究得還不夠。因此,科學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含量問題也是本書要努力搞清楚的重要問題。
(4)關于研究方法論的核心改進問題是否必要和合理?根據英國城鎮化的歷史進程以及二元經濟理論、結構主義經濟學在發展中國家實踐的經驗教訓,我們認為現代經濟學在總結和完善城鎮化的具體理論方面,在應用方法和研究工具方面仍然存在著嚴重的不足或缺點。這主要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只注重分工沒注重交換,只注重市場沒注重機制。例如,亞當·斯密在對社會分工進行很高評價的同時,進一步深刻地指出:社會分工是由“一種人類傾向所緩慢而逐漸造成的結果,這種傾向就是互通有無,交易雙贏”。仔細分析這句話以及它在前后文的關系,可以看出亞當·斯密這句話說的是由于社會分工所產生的社會產品交換對人類的生活以及人類本身的影響,實際上是使人本身不斷提高和不斷發展的影響,這才是城鎮化帶給人們的真正的影響。這種影響,只有在人們的剩余勞動產品交換成功以后才能夠實現。人們以往的勞動,在勞動過程中對未來的奢望就成為人們勞動智慧和力量的源泉,進而通過市場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以便實現人的自身價值,才能使自己在勞動前或勞動中的愿望得以實現,才能使人們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理想進而促使自己全面發展,最終推進社會發展。工業化導致的城鎮化當然是這種思想實現過程中的“結晶”。亞當·斯密以后,人們把他的思想用數學的手段演繹成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以及現代經濟學,但唯獨沒有把他的這個重要的觀點用數學方式表述出來,成為市場交換的具體工具。這也許是現代經濟學看起來十分嚴密,而在經濟社會實踐中屢屢出錯,難以正確描述經濟一般規律的原因之一。要改變這種不符合經濟發展的方法論趨勢,人們必須在描述現代經濟學所用的工具時,表現出人的生產勞動以及產品的交換過程就是人的社會活動本質的過程,這種過程只能表述和測定,其本質不能復制,就是說人的經濟活動過程實際上并不可逆,現代數學實際上已經具備了這種描述方法論的可能。人的勞動以及實踐上的成功,實際上就是人的勞動產品在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以后剩余產品交換上的成功。如果人的剩余勞動產品交換沒有成功,實際上就是人的勞動成果還沒有完全得到社會的承認,因此這個人就不可能對社會做出貢獻,他的社會地位也就得不到社會的承認。這種代表“人類傾向所緩慢而逐漸造成的結果,就是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交易雙贏”
的市場化功能,它必須用我們的經濟學手段通過現代數學方法表現出來。說明人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關系,是人們的不斷努力實踐,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成功“交換”之間的反映,這是時代對現代經濟學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書準備在討論新型城鎮化的理論實踐過程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全面的探討。
綜上所述,本書所應用的實踐工具(數學工具)所要達到的目的為:
①確定新型城鎮化的市場化程度是否“均勻”?如何“均勻”?這主要是用確切的(數學)手段描述和檢驗中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分布情況,并給出具體的理論模型和判斷標準,進而給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
②確定中國不同區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是否完善,是否能夠實現區域經濟的發展與收斂,這是實現中國新型城鎮化過程的基本前提。本書將說明“市場化程度較高區域的城鎮化”與“市場化程度較低區域的城鎮化”實際上有著完全不同的方法和結果,這也是從總結發展中國家以及拉美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的深刻教訓而得到的。
③確定科學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含量標準和計算方法,我們將首先觀察科學技術進步在新產品市場中的表現,再觀察這種表現所引起經濟增長波動的變化,來確定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最低標準和測試方法。以此為基礎,強調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的一致性,這是中國提倡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但這必須要求數學手段及方法論的革新。因此本書緊緊地抓住亞當·斯密的生產交換對人的發展的影響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這個關鍵,深刻地闡述“人類傾向性”的基本含義和實踐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現代經濟學基本方法論的基礎上有所開拓,本書愿在這里做一“引玉”之“磚”。
④在此基礎上分析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經濟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因素,這種因素對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起到什么樣的影響?如何利用這種影響為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本書竭力地給出這種影響的分析方法和具體手段,為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