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民族論叢(第15輯)
- 周偉洲
- 9333字
- 2019-01-04 19:23:43
戰國中期四大區域的民族融合與華夏文化類型
提要:戰國中期,土地兼并與民族融合加速,在華夏文明多圈層、多類型的結構模式下,形成了楚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和秦文化四個主要文化類型。楚國以軍事占領、文化改造為主導吸收了眾多南方民族文化成分而形成楚文化類型;齊國和魯國民族融合,形成了禮樂傳承與學術交流并重的齊魯文化類型;燕國和趙國融合形成燕趙文化類型,兼具農業和游牧二元文化耦合特征;秦國崛起于西戎之地,兼并融合了羌戎民族,形成重法集權、強調功利的秦文化類型。至戰國后期,這些文化類型又隨著中華大一統政治格局和漢民族的形成而融入更大的漢文化系統。
關鍵詞:華夏文明圈 楚文化 齊魯文化 燕趙文化 秦文化 漢文化系統
戰國中期正處于社會大動蕩大變革、思想文化大解放大繁榮的特殊時期,也正值中國大一統政治格局構建、華夏文化轉型發展、漢民族形成前夕。此階段,以“七雄”政權為核心的華夏文明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擴張與傳播,四方各族以多種形式陸續融入了華夏族大家庭,尤其是秦人和楚人的徹底華化,促使華夷觀念迅速淡化。
民族大融合促進了文化結構的深度整合與重新建構。隨著政治大一統的迅速推進,戰國中期的文化分布格局較春秋有了更鮮明的層次感,主要表現為南方楚文化、北方燕趙文化、東方齊魯文化和西方秦文化四大類型并存,其區域性特征在物質載體層面體現較多,如錢幣,秦地多流行圓錢,三晉多流行布幣,楚地多流行銅貝,齊魯燕多流行刀幣等;意識形態層面也差異顯著,如官制、學說流派、文字等。同時,在這些文化類型的內部,以及相鄰文化類型之間還并存著眾多亞文化類型,如楚文化里的巴蜀文化、吳越文化,燕趙文化里的中山文化,等等,充分反映了華夏民族文化多圈層、多類型的結構模式。在諸侯兼并最為激烈、民族融合速度空前的時代背景下,各文化類型始終處于內外部不斷整合的動態變革中,這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政治大一統格局下自始至終的規律性形態。
一 南方民族融合與楚文化圈的形成
春秋時期,楚國兼并了大量南方諸族,成為五霸之一,并將擴張的重心從此定位于長江流域。公元前384年,吳起自魏奔楚,被楚悼王任用變法,楚國力再度強盛,《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云:“及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公元前335年,楚國盡取吳越之地,隨后又大敗齊師,陸續兼并了魯、蔡、杞、邾、莒、小邾、許、曾(隨)、越等諸侯國近60個。楚威王后期版圖,《淮南子·兵略訓》云:“南卷沅、湘,北繞潁、泗,西包巴、蜀,東裹郯、淮,潁、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時號稱“楚地半天下”
,勢力遠達五嶺以南,幾乎已從政治上統一了整個中國南部,真正達到了“撫有蠻夷,以屬諸夏”
的境界,被秦國視為大敵,認為“楚亡則天下并矣”
。楚國在疆域上逐步發展為最大諸侯國的同時,還孕育、構建了豐富燦爛、獨具一格的南方楚文化,特色鮮明、覆蓋面廣。其影響之大,可從迄今已發現的戰國文字一窺:數量居首位的就是楚文字,累計已有2萬余字。李學勤先生說:“華夏對東南地區的文化影響,是通過楚文化作為橋梁而實現的。楚國和其以南的地區從來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后因楚的疆域向南擴展,增強了對東南的影響,楚威王滅越,更把長江下游的廣大地帶納入楚文化的范圍。”
楚文化的構建與擴張同楚國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在南方多民族占領區廣泛實施文化改造直接相關。例如,它對南方百越的經營持久而顯著,曾一度滅越,融合了百越文化;對巴蜀地區的積極經營,“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
,迫使大量川東巴人進入楚境、鄂西、湘西,人為地形成了“百濮”“巴人”“楚人”的交錯雜居,促成了區域內巴文化、蜀文化、吳文化、越文化等眾多亞文化類型長期并存,又互融生成新的“二元性文化”(人類學術語稱之為“邊緣文化”或“雜交文化”
)類型。如楚文化與巴文化交融形成“巴楚文化”,可在戰國楚墓中看到眾多楚中有巴、巴中有楚因素共存的典型墓地群,在涪陵小田溪發掘了3座戰國時代的小型土坑墓和1座殘墓,出土了與巴墓形制和紋飾都相同的銅鍪、銅釜、銅盆等器皿,及1件東周楚墓常見的三角云紋銅壺
。又如,楚文化與吳文化在淮河中游、長江下游與長江中游交接地段交融形成“吳楚文化”,它曾促使中原南陽漢畫像的構圖、題材、風格、線條等各方面保留了楚人的原始宗教思維形式,缺少了北方文化的周禮約束,藝術形式更為大膽和自由
。
由于楚文化經歷了500余年相對完整的發展期,覆蓋區域遼闊,橫跨今河南、湖北、江蘇、安徽、江西、陜西、四川等眾多亞文化區域,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化熔爐,融會形成的大文化圈內涵復雜、載體全面,張正明先生總結為“青銅器的冶鑄工藝、絲織和刺繡工藝、探漆工藝漆器、老莊哲學、屈原詩歌、莊子散文、美術和樂舞六個方面”。如在漆器制作中,楚人尚鳳,創造了形色各異、絢麗多姿的鳳鳥形象,湖北江陵出土的曾侯乙墓中十分完好的彩繪鳳紋漆棺
是其代表。據統計,“全國目前發掘的春秋、戰國墓共計有15000余座,其中70%以上是楚國墓葬,以湖北、湖南、河南三省為多,類別有楚王墓、令尹墓、封君墓、左君墓、士墓、平民墓、奴隸墓等”
,今天學界圍繞這些遺存、遺物展開的楚文化研究領域寬廣,包括了楚系簡帛文字、楚人族源、都城考辨、喪葬禮制、老莊哲學、屈原辭賦、科技藝術等,涉及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文學、哲學、語言學、藝術史學等許多學科,研究內容也幾乎囊括所有文化學科領域。我們今天對于楚文化的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它在漢初成為主流文化,更重要的是楚文化的精神與北方文明合流,最終促成了中華文明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發展
,從而共同構建了多元包容的華夏文明。
二 東方民族融合與齊魯文化類型的形成
齊魯地區位于今天山東,人類淵源較早,史前文化悠久。據考古,這里生活有距今四五十萬年的沂源猿人,至新石器時代,已先后形成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連續不斷的史前序列。其分布范圍大致以泰沂山區為中心向四面輻射,東至大海、西至豫東、南至蘇皖北部、北到遼西冀東,是原始部族聚居、東夷文化較為發達的中心之一。西周時期在這里分封了齊、魯兩國之后,中原華夏文化東漸。齊國以經濟強大著稱,而魯國則以文化見長。
齊國政策開明、國力強盛。根據《史記》記載,太公封齊治國伊始,推行“舉賢而上功”的用人政策,在尊重原有土著東夷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因其俗、簡其禮,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大力發展地方經濟。至管仲之時,又實施了“士農工商”四民分業措施,工商業十分發達。因而,齊民族性格“闊達多匿智,其天性也”。齊國經濟繁榮、人口密集,《戰國策·齊策》中蘇秦言:“齊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千萬,粟如丘山。齊車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錐矢,戰如雷電,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太山、絕清河、涉渤海也。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于遠縣,而臨淄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蹹踘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幃,舉袂成幕,揮汗成雨。”齊都臨淄商賈云集,是當時我國東方最大的商業經濟中心城市。齊之強大富庶,多見于諸子著作。它憑恃國力,在軍事上積極備戰,孫武、孫臏、司馬穰苴等兵家輩出;又平定東夷諸部,成為春秋霸主;還孕育了早期法家思想,涌現了管子、晏子、鄒衍等賢才,其中不乏晏子這樣的東夷族人才。
魯國相對保守、經濟落后。魯封地原屬商奄舊地,《左傳·定公四年》詳細記載了封國之初曾帶去大量華夏民眾,包括巫祝史官和手工業者,及大批中原器物與書籍等,又記魯公伯禽受封時“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氏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丑,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職事于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墟”,遂以華夏族為核心融合了眾多殷商遺民,殷民族素本善商,但魯統治者長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業活動日衰,“動不違時,財不過用”
。因魯地處內陸,適宜農桑,伯禽引導民眾從事農桑生產,漸成農業社會典型;還實行徹底的文化改革,廣泛推行周制,“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
。魯民族性格保守而重視孝道,《呂氏春秋》記孔子治理魯國三年之后,“男子行乎涂左,女子行乎涂右”,可見男女有別的倫理觀深入人心;《韓非子·顯學》中說“儒者破家而葬、服喪三年,大毀扶杖,世主以為孝而禮之”;魯國國力衰微,軍事上消極避戰,鮮有作為,但魯君為周天子宗族,世享天子禮儀,保有周的禮器法物和文化典籍,典章文物薈萃,成為周王室的東方文化代表,有“周禮盡在魯”
之美譽,并孕育了早期儒學和墨學,涌現了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墨子、孟子等文化巨匠。鄒魯地區成為中國儒學的搖籃和中心,魯文化因有“周公遺風”而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宗”
。
由于齊、魯兩國地域相鄰,民族交往密切,文化上有諸多共鳴共通之處,如齊、魯皆好文學,《史記·儒林列傳》言:“夫齊、魯之間于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二者在文化典籍保護、重視社會教化、尊重學術名流和崇尚學術交流的傳統上,都以薈萃包容而久負盛名。因此,在長期的相互交往中,它們分別汲取了對方的民族文化營養,彼此相融相長,遂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化類型——齊魯文化,并通過稷下學宮的學術交流最終實現了徹底的相融。
所謂“稷下學宮”,劉向《別錄》曰:“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于稷下也。”索隱引《齊地記》曰:“齊城西門側,系水左右有講室,址往往存焉。”蓋因側系水,故曰稷門,古側、稷音相近耳。《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云:“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稷下學宮立于齊桓公,興于齊威王,齊宣王時達鼎盛,學術盛況延150年之久,各家學派云集,在這里深入交流、完善補充、吸納兼容、尋求共識,成為戰國時期思想學術活動的一個中心
,并成為一個巨大的文化熔爐,將舊的學派通過激烈的思想交鋒熔煉形成許多新的學派,如黃老道家、陰陽家等
,出現了荀子、李斯、韓非子等法家思想前驅和巨匠,大大豐富、提升了齊魯文化內涵,成為戰國中期名副其實的文化高地和“先秦文化的核心”
。
齊魯文化因稷下之學而大放異彩,成為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和核心的典型多源文化。它催生了儒學,對構建共同的民族心理、促進漢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涌現了很多科學家,使齊國在醫學、冶煉、天文、農學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領先于其他諸侯國,并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將這些科技知識傳播到更多國家和地區:在中國最早記述手工業生產技術規范的著作《考工記》中,較為詳細地記述了戰國時期手工業生產的分工、主要產品的設計制造標準以及產品的檢驗等,其中關于青銅冶煉的“六齊之法”對當時的青銅器制造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冶金比例與秦陵出土的銅馬車驚人地相似,代表著當時技術發展的先進水平;《呂氏春秋》就是一部集合了稷下之學而成就的先秦百科全書,記錄了大量農學、天文學、陰陽五行等知識;齊魯辯士濟濟,如淳于髡、孟子等人;著述滔滔,尤以軍事著述最豐,如《六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和《司馬兵法》等,《管子》中也有《兵法》《七法》等十余篇章論述軍事理論,成為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齊魯文化崇法重利、重德隆禮,追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上》)的“大丈夫”氣節,在漢代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三 北方民族融合和燕趙文化類型的形成
古燕趙地域,一般認為以燕山山脈為北界,南至黃河,西起太行山脈,東至渤海,包括現在的河北、北京、天津和山西、山東、遼寧、內蒙古的部分地區。燕趙文化萌芽較早,考古可逆推至新石器時期的磁山文化,距今8000-10000年前已開始種植農作物,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農業發源地之一。戰國時期,這里由以欠發達農業經濟為主并兼營畜牧業形態逐漸向發達農業類型轉變
。夏商時期,為立國或王畿之地。周初則有燕、孤竹、代、鮮虞(中山)等方國先后并存。由于與中原各諸侯國相距甚遠,燕趙區域遼闊、地形復雜、生存環境險峻,又因民族分布多元、戰爭沖突頻繁激烈而造就了豪放慷慨、剛健任俠的區域文化氣質。《史記·貨殖列傳》云:“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南通齊、趙,東北邊胡。上谷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數被寇,大與趙、代俗相類,而民雕捍少慮,有魚鹽棗栗之饒。北鄰烏桓、夫馀,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燕趙文化由燕文化與趙文化兩支亞文化融合、會通而成。
燕國是周初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在地理上位于周之東北,是周室中最為偏遠的封國之一。燕始封為周武王之世,是為藩屏周室、鎮撫夷狄,有北結肅慎、南聯齊魯、北控山戎、東南威懾徐淮夷殘部、西與宗周合圍殷商遺民的政治任務,遂形成齊、魯、燕在地理上互為犄角的支撐。史載召公封燕時曾親蒞燕地從事饋食、耕田或建燕的活動
,同時又分封了“羌、微、克、馭”等10個國、族
。燕政權穩定后,燕王曾親往西周都城覲見周王,并借周王朝的軍事實力統治了今河北中部以北及遼寧省西部、內蒙古南境的廣大地區。西周末,北方各戎狄部落開始強大,在燕國封境內外建立了孤竹、令支、無終、屠何、鮮虞、鼓、肥等國,燕遂處戎狄包圍之中。春秋初年,山戎南侵,燕桓侯被迫將國都從原來的薊城南遷。公元前664年,山戎又一次大舉侵燕,燕無力自保而向齊國求援。齊桓公救燕,伐山戎至于孤竹而還,燕國北部疆土才得以保存。后晉國于太原北逐戎狄,燕國疆域重新得以拓展,據有整個遼河平原。燕昭王即位之初,燕大而弱,昭王以誠心重金招納賢才,“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
,國力逐步強盛,重以大國身份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發動了對東胡的戰爭,使其遭受重大打擊;修筑長城、建立邊郡、移民戍邊以鞏固邊疆,將勢力逐漸伸入遼河流域乃至朝鮮半島北部。戰國中期,燕國疆域北接東胡、西界趙國、南鄰中山而東接齊國,號稱“七雄”之一。
趙國于三家分晉后建立,位處包括太原盆地在內的原晉國北部地區,跨有今山西、河北兩省,并有河南、山東的部分,是戰國初年列國疆域面積僅次于楚的大國。這里從夏、商、西周到春秋前葉,一直是戎狄族的游牧地區,先后曾有土方、鬼方、山戎、赤狄等族居住。春秋中期以后,晉國卿大夫勢力進入盆地,建縣立邑,形成了華夏族與戎狄族交錯雜居的局面。戰國之世,趙國雖屬于華夏文化圈,貴族氏族卻多出身于戎族。《史記·趙世家》記,趙建國前,趙衰娶了赤狄部落廧咎如的長女,生下兒子趙盾;趙建國君趙襄子原名毋恤,是趙簡子與翟女所生,趙簡子此前還將女兒嫁給了代國君,趙襄子本人也“其后娶空同氏,生五子”,與西戎建立聯系。可見,在趙氏宗族的意識形態中,趙國是在與戎狄族相互通婚中強大起來的,華戎文化血乳交融,因此毫無華夷尊卑的觀念。又由于趙國三面均被游牧民族包圍,屢受侵擾,邊民爭斗不斷,出于軍事需要,趙武靈王大膽采取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趙國由此更盛。此后三滅中山國,徹底打通了代道。《戰國策·趙策》云,公元前306年“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歸,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代相趙固主胡,致其兵”;趙還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趙國是在殘酷的軍事斗爭背景下為自強而采取了積極的文化自我改造策略,以開放的心態主動吸納和會通周邊多民族文化,創造了別具一格、多重構成的北方趙文化。其特征如《史記·趙世家》言:“地邊胡,數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商。然迫近北夷,師旅亟往,中國委輸時有奇羨。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而趙武靈王益厲之,其謠俗猶有趙之風也。”
由于文化淵源、地理環境和經濟狀況的差異,燕國與趙國之間原有著明顯的文化區別,但因受到了西邊秦晉文化和東邊齊魯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戰國時期極其頻繁的戰爭和不斷的移民推動下,也逐漸表現出文化的趨同特征,二者隨著民族的深入融合,文化上彼此吸收滲透、互補互益,最終在更廣區域內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化類型——燕趙文化,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多元交融和典型的政治制度特征。燕趙文化縱跨中原華夏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兩個文化圈,是農耕與游牧的二元文化耦合,因此既具有中原文明的重教化、主倫理、尚世俗的凝重渾厚、嚴謹務實之風,又帶有北方文化重自然、尚人為的粗獷豪放、激進熱烈之特征,其文化氣質表現為慷慨悲歌、豪氣任俠,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如趙奢、廉頗、李牧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戰國后期,伴隨著大一統政治格局的迅速推進,燕趙文化在經過了內部的長期持續整合與變遷之后,也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不斷由區域性地方文化類型向中原華夏文化體系方向發展,為秦漢時期中華文化大一統發揮了自身的作用。
四 西方民族融合與秦文化類型的形成
秦國地處各諸侯國的最西部,主體民族為秦人,嬴姓,其族源有“東來說”、“西來說”和“北來說”等多種觀點。有學者認為,秦人祖先與東夷之商族關系密切,極可能是東夷的一支,夏末后始西遷,輾轉至于犬丘(今甘肅天水)。因此,秦文化先后受到了商文化和西戎文化的影響。周代末年,犬戎攻下鎬京,平王東遷,秦襄公因救周、護周有功,被賜以岐西之地始立國。秦文公時期遷居汧渭之間,通過伐戎敗戎,收復大量原西周失地,納周余民而有之,逐漸將整個岐周地區納入秦國版圖。秦國還繼承了周文化,其文化覆蓋、輻射范圍與秦國疆域大致同,即以今陜西關中、漢中為中心,西達甘、青,西南涵括巴蜀。由于秦人在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以東夷先族為核心,吸收了大量西戎民族,又加上南方的巴蜀、北方的各種狄族逐漸匯入,民族成分越來越復雜,所造就的秦人氣質與文化內涵就呈現出更為多元、多重性特征,融綜東夷文化、姜炎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元素,具備了強大的文化包容精神,這使得秦文化最終成為戰國中晚期最發達的一個文化類型,并逐漸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強大根基。
從文化理念上,秦文化強調功利、不求禮樂。因地處西境,秦人長期與戎狄游牧民族雜處,受其文化影響而注重實用、追求功利,輕視和淡薄儒家推重的倫理觀念和宗法觀念,所以史有“孔子西行不到秦”之說。但也正因為秦文化民風淳樸、講究實效,所以在殘酷的群雄逐鹿中,這樣的文化傳統使得秦國在擴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將秦國引向了日益發展壯大、最后統一天下的道路。
從文化特征上,秦文化崇武尚戰、驍勇堅強。由于秦人在一千多年的遷徙與發展史上,始終處于環境惡劣、征戰不息的生存境況,所以秦文化天生就具有強烈的軍事性特征,歷代統治者對軍事攻伐十分重視,尤其是在商鞅變法確立了獎勵軍功的法制保障后,崇尚軍功成為秦人共識,秦國始終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被譽為“虎賁之師”。通過歷代秦王長期的軍事伐戎行動,秦不但獲得了大量土地和人口,擁有了同中原諸夏國實力較量的主動權,也為秦統一全國和牢牢控制中原華夏政權奠定了堅不可摧的武裝基礎。
從文化策略上,秦文化因勢利導、善于變通。由于秦人發展始終受到戎狄制約,因此妥善處理周邊民族關系就成為生存和制勝的關鍵。自秦襄公后,秦國一改以往的抵御性策略,積極主動地采取了姻戎、用戎相結合的方針,終于借助戎的勢力由弱轉強、迅速強大,最后通過一舉伐戎而成就了秦國大業,《漢書·竇田灌韓傳》有證:“昔秦繆公都雍,地方三百里,知時宜之變,攻取西戎,辟地千里,并國十四,隴西、北地是也。”
從文化視野上,秦文化運籌帷幄、野心勃勃。為了稱霸崛起,秦國首先要實現對西戎之地的完全掌控,《戰國策·秦策》記載了秦孝公滅豲戎事件;公元前461年秦攻下大荔王城(今陜西大荔東南);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詐殺義渠戎王于甘泉宮,巧滅義渠;多次北伐匈奴或置郡筑城以拒匈奴。當然,秦國并不滿足于對戎狄的控制,更把視野投入秦嶺以南的巴蜀沃野,秦惠王伐蜀、滅蜀是其統一大業中較為重要的事件,奠定了后來秦滅六國的基礎。
從文化政策上,秦文化緊握主動權、強力實施教化。秦吞并了大量異族土地和民眾后,采取了強有力的變戎措施進行文化融合與改造。第一,移風易俗,主動性剔除自身的戎族陋俗,如商鞅變法“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等;第二,輔以鼓勵移民的優惠政策,采取多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來實施異族地區文化改造,所謂“亂化之民盡遷之于邊城”;第三,以秦公族、周余民為中心廣置郡縣,如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上邽縣,《集解地理志》中認為在隴西,應劭曰:“即邽戎邑也”,冀縣屬天水郡
,這是秦最早設縣的記錄。通過直接管轄的開放式郡縣制度,秦以最快的速度極大地改變了異族生活方式,為秦文化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也為后世積累了實施民族、文化大一統的寶貴經驗。
從文化發展上,秦文化始終筑牢根基、重視農戰。秦國是以農業起家獲得發展實力保障的,因此它始終大力發展農業,促使秦內部占領區的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彼此適應,彼此接受各自的生產、生活方式,并促進游牧民族受農業民族影響,迅速因生產方式的變化而主動融入華夏族體。發展農業配合移民徙邊政策的同步實施,不但大大推動了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而且從內涵上迅速改變了當地的文化與民族成分,成效卓著,長期為后世統治者效仿。
從文化人才上,秦文化以重賢、用賢、聚賢而聞名。秦的用人政策有兩點值得關注:其一,廣納人才、不拘小節。歷代秦王堅持接納、使用賓客政策,如百里奚、商鞅、公孫衍、張儀、尉繚、范睢、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均來自四面八方而非秦人,不受宗法制度制約;其二,秦有一套保證人才得以任用的制度體系,即軍功爵定的等級官僚制度,以確保各國賢才畢至、群英薈萃,共同為秦國的崛起和強大而效力。
從文化傾向上,秦文化包容薈萃、重法集權。秦文化本身是融合文化,這種文化在其民族發展過程中被吸收,秦又通過春秋戰國的逐鹿中原,吸收了各諸侯國的文化精髓,因而具有巨大的會通能力,通過沉淀、改造與整合,能夠將其中的積極因素上升為國家統一政策,利用政權的力量抑制其消極、落后的內容,發揚其能夠服務于新制度的時代內容,促使新制度與新文化結合起來共同推動秦國社會歷史的發展。但在傾向上,秦文化更強調法治和集權,因而能夠產生快速推動全國政治、經濟、軍事統一的強大推力,但反過來卻又因輕視德治和奢靡喜功產生副作用,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
戰國中期,這四個主要的華夏文化類型在軍事兼并、人口遷移的強力推動下,伴隨著華夏民族融合的步伐,經過長期的內部整合與發展,內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華,地域特征鮮明,成為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區域性文化。但到了戰國后期,隨著大一統號角的最后吹響,它們又在更大地域范圍內開始了新的整合與發展,最終又都互融、會通、凝聚成了系統更龐大的漢文化類型。正是這樣,通過長期的歷史變遷與文化整合,中華文化大體系才逐漸形成,而在它的內部,卻始終保留著多元文化相互交織、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動態系統,正如費孝通所言:“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
(曾文芳: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陜西省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