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民族論叢(第15輯)
- 周偉洲
- 9944字
- 2019-01-04 19:23:43
魏晉南北朝時期長安與佛教
提要: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有了長足的發展,北方地區除洛陽外,長安亦成為譯經重鎮及佛教傳播中心,這種情況從西晉竺法護來長安開始,經過后趙、前秦等政權的推崇及發展,在后秦鳩摩羅什來長安后達到一個鼎盛時期。雖然此后經過戰亂及魏太武帝的滅佛運動,長安佛教有所衰落,但西魏、北周定都長安,帝王多數崇信佛教,佛法再次復興,為隋唐時期長安佛教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 長安 佛教
東漢中后期,隨著佛教在中國內地的傳播及發展,有相當一批西域譯經僧循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原,他們在洛陽和漢地信徒、沙門合作翻譯佛經,使得洛陽成為當時佛教翻譯與傳播的一個中心。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內地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有更多的天竺西域僧侶自陸海兩路來到中原,推動了中國譯經事業的發展,而當時北方的譯經中心,也開始以長安為集中。
和東漢時期的洛陽一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安佛教的發展,與西域譯經僧有密切關系,自西晉時期竺法護開始直到后秦時期鳩摩羅什來長安,佛教在這一時期得到快速發展,長安逐漸成為北方譯經重鎮,為隋唐時期長安成為全國佛教中心奠定了基礎。這既與當時北方民族遷徙及政治形勢的變化有關,也與絲綢之路及佛教的發展傳播有關。通過對這一時期長安佛教傳播發展情況的梳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長安在佛教傳播中的重要地位及佛教的中國化進程。
一 西晉竺法護的來華與長安佛教的發端
三國時期,延續漢末的傳統,不少天竺西域的僧侶循絲綢之路前來中國,以洛陽最為集中;另一方面,隨著漢末政局大亂,有不少僧人南下,也相應地促進南方佛教的發展。故有學者認為三國時佛教重鎮,北為洛陽,南為建業。
西晉建立后,國家有過幾十年短暫的統一。西晉永嘉七年(313),末帝司馬鄴在長安稱帝,改元建興,是為晉愍帝。這個政權僅存在幾年,建興四年(316),受匈奴建立的漢趙政權攻擊,長安失守,西晉滅亡。不過自此以后至十六國時期北方諸政權的政治活動開始以長安為中心。晉武帝時期(265-290),沿襲曹魏舊制重新確立對西域的管轄,中西亞地區的大宛、康居、大秦等國紛遣使朝獻,促進了中西間國際貿易和商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來自西域中亞綠洲的傳教者和經本大量涌入,導致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譯經運動。西域佛教的傳播開始向長安集中。
當時來到長安的有月氏人竺法護,是西晉最有成就的譯經家。《高僧傳》載:竺法護亦稱竺曇摩羅剎(亦作曇摩羅察,梵文Dharmaraksa), “其先月氏人,本姓支氏,世居敦煌郡。年八歲出家,事外國沙門竺高座為師……篤志好學,萬里尋師。是以博覽六經,游心七籍……是時晉武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經,蘊在蔥外,護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遂隨師至西域,游歷諸國”。可知竺法護祖籍月氏,本姓支氏,世居敦煌,因事外國沙門竺高座為師,故姓竺。其篤志好學,萬里尋師,除誦讀佛經外,還博覽《六經》。后隨師游歷西域各國,遍學36種語言,“外國異言三十有六種,書亦如之,護皆遍學,貫綜詁訓,音譯字體,無不備曉。遂大賚梵經,還歸中夏。自敦煌至長安,沿路傳譯,寫為晉文”。他收集大量胡本佛經回來,自敦煌至長安,沿路傳譯,被世人稱為“敦煌菩薩”。其一生往來于敦煌、長安間,收僧徒數千。
竺法護在長安主要是譯經授徒,其傳譯主要是手持胡經,口敷晉言。晉武帝泰始二年(266),他在長安青門內白馬寺,口出《須真天子經》。傳言者安文惠、帛元信。手受者聶承遠、張玄泊、孫休達。晉武帝太康五年(284),罽賓文士竺候征若攜《修行道地經》至敦煌。“月氏法護究天竺語,又暢晉言,于此相值,供演之。”
晉武帝太康七年(286)三月,竺法護在長安說出《持心經》,梵文受聶承遠;八月,竺法護手持胡經,口宣出《正法華經》二十七品,授優婆塞聶承遠,張仕明、張仲政共筆授。竺德成、竺文盛、嚴威伯、續文承、趙叔初、張文龍、陳長玄等共勸助歡喜。天竺沙門竺力、龜茲居士帛元信共參校
。同年十一月于闐沙門祗多羅攜《光贊般若》胡本來,竺法護出之,聶承遠筆受
。元康七年(297)十一月在長安西寺中譯出《漸備一切智德經》
。晉惠帝永康元年(300),竺法護從罽賓沙門得《賢劫三昧》,手執口宣。時竺法友從洛寄來,筆受者張文龍
。晉懷帝永嘉二年(308),法護在天水寺手執《普曜經》胡本,口譯為晉言,沙門康殊、帛法巨筆受
。對于竺法護在長安的活動,《出三藏記集》云法護在長安:“德化四布,聲蓋遠近,僧徒千數,咸來宗奉。”
竺法護雖然往來于敦煌、酒泉、長安、洛陽之間譯經,但主要經典是在長安譯出的,在他周圍,也初步形成一個團隊,如前述安文惠、帛元信、聶承遠、張玄泊、孫休達、竺德成、竺文盛、趙叔初、張文龍、陳長玄、竺力、孫伯虎、聶道真、折顯元、趙文龍、劉元謀、傅公信、侯彥長等。這里面既有漢人,也有來自西域一帶的人。其中像帛元信來自龜茲,如前述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帛元信已在長安翻譯佛經,較早翻譯出《須真太子經》,此經由天竺僧人曇摩羅察口授梵文,帛元信“傳言”。晉武帝太康七年(286),他又參與了竺法護《法華經》的翻譯,帛元信作為參校者,主要負責拾遺補闕、斟酌經義等。在竺法護的帶動下,長安譯經活動得以開展。
西晉末年,關中爆發“八王之亂”(291-306),竺法護的譯經傳教事業受到影響,他和門徒們避亂東向,到達河南澠池,不久就在這里因病辭世,終年78歲。
竺法護除在長安譯經外,還在敦煌、洛陽、酒泉等地譯經。其所譯佛經,據《開元釋教錄》為175部,354卷。多為當時流行于印度本土及西域的早期大乘流派的主要經典。因竺法護對譯經事業貢獻頗多,故梁釋僧祐贊曰:“經法所以廣流中華者,護之力也。”
有學者指出“護公于佛教入華以來,譯經最多。又其學大彰《方等》玄致,宜世人尊之,位在佛教玄學之首也”
。可以說在鳩摩羅什之前僧人所研求的大乘要籍類出其手。竺法護的譯經活動也推動了佛教在中國社會的普及,其在長安的譯經活動,使得當時佛教的傳播中心向長安集中。
西晉惠帝時,亦有高僧帛遠在長安譯經傳教。帛遠,字法祖,博學多聞,通梵晉語,于方等經深有研究。當時在長安建造佛寺,以講習為業,并在關隴一帶譯經。“道化之聲,被于關隴,崤函之右,奉之若神”,其赴隴右時,“戎晉嗟慟,行路流涕,隴上羌胡率騎五千,略皆奉佛”。惜法祖中途遇害。
三國西晉情況大致相同,當時的譯經僧多為華籍胡裔,大概為漢末三國時來華定居者,有大月氏人,也有康居人、安息人,新來華者史載不多,竺法護就是定居敦煌的月氏人。當時所譯經典,繼承東漢、三國以來的傳統,仍以大乘佛經為主,且以《般若經》等所占比重最大,漢族僧人也開始參與譯經工作中。譯經區域也多集中于洛陽、長安,西晉時期開始以長安為集中。在南方以交、廣為主,但并不興盛。這種情況直至東晉時有了進一步的改善。
二 后趙、前秦時期長安佛教的進一步發展
東晉十六時期雖然政治上動蕩紛紜,民族遷徙頻繁,但在佛教傳播上,無論是佛典的翻譯還是信仰的普及,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內地西行求法的僧人絡繹不絕,外來的譯經傳教僧也足跡甚廣,非常活躍。
這個時期,北方的諸民族割據政權,大都扶持佛教。自竺法護后,在河西走廊建立的諸涼和西秦等國,譯事從未中斷,至前秦時期,最為鼎盛。此時期長安作為佛教的中心地位進一步加強,可以說從后趙石勒定都關中至前秦時期,長安佛教的傳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后趙政權建立后,佛教亦滲入匈奴大單于石勒的宮廷。當時后趙有西域人佛圖澄,本姓帛,或謂天竺人。從其姓氏看,其祖先應是龜茲出身。佛圖澄曾在罽賓受誨名師。其“志弘大法,善誦神咒。既善方伎,又解深經”。晉懷帝永嘉四年(310),來適洛陽,欲立寺,因亂未果。后石勒屯兵格陂,欲以道化勒,石勒對其非常敬重,“有事必咨而后行”。石虎即位,遷都于鄴,“傾心事澄,有重于勒”,還曾下詔曰:“朕生自邊壤,忝當期運,君臨諸夏。至于饗祀,應兼從本俗。佛是戎神,正所應奉……其夷趙百蠻有舍其淫祀,樂事佛者,悉聽為道。”在后趙統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在北方發展迅速。佛圖澄憫念蒼生,以方術欣動二石,以報應之說戒其兇殺。蒙其益者十有八九,加上統治者的扶持,于是“中州胡晉,略皆奉佛”。據《高僧傳》載,來自天竺、康居等的數十名僧,“足涉流沙詣澄受訓”,大量的漢人也開始公開信奉佛教,使得佛圖澄“前后門徒,幾且一萬。所歷州郡,興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弘法之盛,莫與先矣”。佛圖澄傳教后趙,也培養了一批優秀中土弟子,知名者有法首、法佐、法汰、法和、道安、僧朗等,其中道安尤為后來南北人望。
道安本姓衛氏,常山扶柳人也。晉成帝咸康元年(335),石虎遷都于鄴,佛圖澄隨至鄴,道安其后師從佛圖澄。晉哀帝興寧三年(365),慕容氏經略河南,道安南奔襄陽,在襄陽大約待了15年,整理經典,確立戒規。晉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丕克襄陽,道安遂赴長安,在長安譯經7年,后卒于長安。道安的長安之行,對長安佛教的興盛起了推動作用。
這一時期的譯經活動在前秦時期達到鼎盛。苻堅篤信佛教,在其攻取東晉軍事要地襄陽之后,揚言得了“一人有半”,所謂“一人”就是佛圖澄的弟子道安,“半”則是指東晉名士習鑿齒。由于苻堅等扶持佛教,而道安此時亦從失陷的襄陽來到長安,受到苻堅的器重,苻堅曾“敕內外學士,有疑皆師于安”
,使佛教在前秦得以廣泛傳播。道安在長安主要從事譯經,并極力獎勵譯事,譯畢之后,常敘其緣起。當時任苻堅政權秘書郎趙整,獎勵護持譯事。道安借助國家的保護和支持主持譯經事業,共譯出佛典14部,共183卷,百余萬言。
隨著苻氏令呂光平定西域,中西交通得以暢通,在他們的努力和號召下,這時期外來譯經僧不斷前來長安,中亞和北印度的傳教者及經典和思想持續涌入。可以說隨著前秦政權在長安的建立,長安佛教開始興盛,并在聚眾譯經的基礎上形成長安僧團。當時的名僧法和、慧常、竺佛念、僧碁、僧導、僧睿咸集西京。其中譯胡為漢,首推竺佛念。佛念為涼州人,“諷習眾經,精涉外典……華戎音譯,莫不兼解”,當時西域來華僧人,嘗不嫻華語,傳譯之責,“眾咸推念”
,被推為譯人之宗。當時有西域沙門曇摩侍,善持戒律,妙入契經。以苻堅建元中期在長安出《十誦誡本》《比丘尼大誡本》《教授比丘尼二歲壇文》三部,竺佛念為傳語。
不過這一時期外來西域僧人以罽賓國人為多。罽賓,即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一帶,地處印度西北。相傳在阿育王時,佛化始被斯土。所傳為上座部之學,演而為一切有部。晉時與中原有了進一步往來。竺法護譯《賢劫經》,其原本乃得自罽賓;而晉高僧佛圖澄亦自云:“再到罽賓,受誨名師,西域咸稱得道。”
及至苻秦統一北方,且于前秦建元十二年(376)滅了前涼,勢力及于西域,與西域中亞之交通暢達,罽賓沙門遂群集長安,大出一切有部之經論。因罽賓為小乘教之中樞,由罽賓傳來之佛教,皆小乘教也。
當時關中罽賓僧人主要有:沙門耶舍,罽賓人。史載建元十八年(382),有罽賓沙門耶舍,(誦出)譯有《鼻奈耶經》。由鳩摩羅什寫梵文,竺佛念譯出,曇影筆受。安公有序:“又其伴罽賓鼻奈,厥名耶舍,諷《鼻奈經》甚利,即令出之。”
僧伽跋澄,又名眾現,罽賓國人。史載其歷尋名師,備習三藏,“博覽眾典,特善數經”,善暗誦《阿毗曇毗婆沙》。苻堅建元十七年(381)至關中。是時秘書郎趙正崇仰大法,嘗聞外國宗習《阿毗曇毗婆沙》,而跋澄諷誦,乃請出之,與道安等集僧宣譯。“(僧伽)跋澄口誦經本,外國沙門曇摩難提筆受為梵文,佛圖羅剎宣譯,秦沙門敏智筆受為晉本”,趙正正義,道安校對,前秦建元十九年(383)譯出。建元二十年,跋澄又出《婆續密菩薩所集論》十卷,佛念譯傳,跋澄等執胡本,慧嵩等筆受;同年,跋澄又賚《僧伽羅叉經》來長安,佛念為譯,惠嵩筆受。僧伽跋澄在前秦亂后東下。后因返舊鄉,暫住京都。于后秦皇初五年(398)秋譯《出曜經》,跋澄執胡本,佛念為譯,道嶷筆受。
僧伽提婆,也作“僧伽提和”“僧伽禘婆”,本姓瞿曇,罽賓人。史載其“遠求名師,學通三藏。尤善《阿毗曇心》……常誦《三法度論》”,乃有部《毗曇》之大家。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到長安,應法和之請,誦出并參與譯經。其所譯有《阿毗曇八犍度論》,即《發智論》。道安序曰:“以建元十九年,罽賓沙門僧伽禘婆誦此經甚利,來詣長安。比丘釋法和請令出之”
,當時佛念傳譯,惠力等筆受。提婆為譯人中一切有部之大家,他在長安首次讓中國人了解到一切有部那些博大精深的經典
,也是道安主持譯事之中最有貢獻之處。及苻秦潰敗,僧伽提婆東止洛陽(385),漸嫻漢語,乃與法和更出此經及尼陀般尼撰之《毗婆沙》,至晉太元十六年(391)南下至廬山。
僧伽跋澄、僧伽提婆等人,皆小乘佛教傳導師也。罽賓人來華傳小乘經者,至前秦苻氏時代達到鼎盛。
這一時期同來的還有與罽賓臨近的兜法勒人法喜,即曇摩難提,史載其為“兜佉勒人……博識洽聞,靡所不綜,是以國內遠近,咸共推服。少而觀方,遍歷諸國。常謂弘法之體,宜宣布未聞。故遠冒流沙,懷寶東入。以苻世建元中,至于長安。難提學業既優,道聲甚盛。苻堅深見禮接。先是中土群經,未有《四含》。堅臣武威太守趙正,欲請出經。時慕容沖已叛,起兵擊堅,關中擾動,正慕法情深,忘身為道,乃請安公等,于長安城中,集義學僧。請難提譯出《中》、《增一》二《阿含》,并先所出《毗曇心》《三法度》等,凡一百六卷。佛念傳譯,惠嵩筆受。自夏迄秋,綿涉兩載,文字方具。及姚萇寇逼關內,人情危阻。難提乃辭還西域,不知所終”。此“兜佉勒”即梵語Tokhara、Tuhara的譯音,也即《魏書》所作“吐呼羅”,《舊唐書》所稱“吐火羅”,古代之大夏夜,漢時臣服于月氏,故列為月氏人,其地在今阿富汗一帶。曇摩難提在前秦建元年間(365-384)來長安。武威太守趙正請道安召集義學,由曇摩難提譯出《增一阿含》《中阿含》,又譯有《三法度》《阿毗曇心》等。
道安死后,竺佛念、釋法和等繼續安法師之譯經事業。后關中動亂,僧伽提婆與法和等人東去洛陽,校訂和研講僧伽跋澄和曇摩難提所譯經典。后秦姚興皇初年間(394-399),僧伽提婆過江,先投廬山惠遠,后到建康講經譯經。
僧伽跋澄與僧伽提婆都是東晉名僧釋道安僧團中佛教翻譯家,同一代高僧釋道安合作譯經,是佛教東傳過程中佛經翻譯的開拓者,也是長安佛教發展的推動者。
雖然自苻堅死后,關中擾亂,但并未影響譯經事業。此后姚秦政權建立,繼續弘揚佛法,隨著鳩摩羅什入關,長安譯經事業達到高潮。
三 后秦鳩摩羅什長安之行與長安佛教的興盛
后秦弘始四年(402)鳩摩羅什自西域來到長安。史載鳩摩羅什生于龜茲,本天竺人,家世國相,其父鳩摩羅炎棄相位出家,東渡蔥嶺,投止龜茲,娶龜茲王妹為妻,生羅什。羅什年七歲隨母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九歲隨母至罽賓,從名德盤頭達多學習,至年十二,其母攜還龜茲。羅什在西域弘揚佛法,西域諸國,“咸伏什神俊。每至講說,諸王皆長跪座側,令什踐而登焉”,其見重如此。羅什因而“道流西域,名被東國”。
苻秦建元十五年(379),道安至長安,聞羅什之名,勸苻堅迎之。建元十八年(382),苻堅遣呂光西伐龜茲,令光“若克龜茲,馳驛送什”。呂光于晉太元九年(384)破龜茲,十年將羅什帶至涼州,而此時苻堅已死,姚萇繼帝位于長安,其后九年姚興即位。姚氏一族篤信佛法,姚興弘始三年(401),大敗涼州呂隆,迎什入關,其年十二月羅什至長安。
羅什至長安后,被安置在逍遙園西明閣(今陜西戶縣草堂寺)翻譯佛經,后姚氏在園內建草堂寺,供羅什居住。姚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唔言相對,則淹留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倦”。《晉書》亦載:“興既托意于佛道,公卿已下莫不欽附,沙門自遠而至者五千余人……沙門坐禪者恒有千數,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矣。”
都城長安成為當時的譯經重鎮。當時以羅什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僧團,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譯經、說法和傳教。
《出三藏記集》云:“于時四方義學沙門,不遠萬里。名德秀拔者才、暢二公,乃至道恒、僧標、僧睿、僧敦、僧弼、僧肇等三千余僧,稟訪精研,務窮幽旨。”《魏書·釋老志》亦云:“時沙門道恒、僧略、道標、僧肇、曇影等,與羅什共相提挈,發明幽致。”
《高僧傳》也提到“三千徒眾,皆從什受法”
。這些沙門有些原為在關中的道安助手,如法和、曇影、僧導、僧肇、道標等,也有一些來自北方、江左等一帶者,如慧睿、慧觀、曇翼、僧弼等。這些名僧,不僅僅是羅什之譯經助手,也是聽受其義理之弟子。
鳩摩羅什入長安譯經是中國譯經史、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當時義學沙門群集長安,外國沙門之來者亦有多人。與鳩摩羅什合作譯出說一切有部戒律《十誦律》的弗若多羅、卑摩羅叉及譯出法藏部戒律《四分律》的佛陀耶舍皆來自罽賓,而鳩摩羅什年幼時亦隨母至罽賓學經,因而其受罽賓一切有部影響十分深厚。
《十誦律》的前58卷是鳩摩羅什先后與罽賓僧弗若多羅、西域僧曇摩流支合譯。罽賓僧弗若多羅在后秦弘始年間進入關中,受到姚興禮遇。弘始六年(404),在長安寺中誦出《十誦律》梵本,與鳩摩羅什譯為漢文,但譯到全律2/3時去世。西域曇摩流支在弘始七年入關,慧遠聽說他善律學,攜此律本,即寫信給他,懇請他把《十誦律》譯完。此后曇摩流支即與鳩摩羅什合作譯完此律
。最后的《毗尼經》三卷是罽賓僧卑摩羅叉在鳩摩羅什死后于壽春譯出。卑摩羅叉先在龜茲弘闡律藏,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大弘經藏,于是于弘始八年(406)東入長安,鳩摩羅什以師禮待之。卑摩羅叉晚年住壽春,大弘《十誦律》,江南人宗之。
鳩摩羅什在西域時曾從罽賓僧人佛陀耶舍受學,后鳩摩羅什被呂光所執,從姑藏到長安,聽說佛陀耶舍已到姑藏,便勸后秦王姚興派人前去迎請。佛陀耶舍到長安后,曾助鳩摩羅什譯《十住經》。弘始十二年(410),又受司隸校尉姚爽之請,譯出《四分律》45卷;弘始十五年,還譯出《長阿含經》。《四分律》在唐以后成為內地通行的戒律。佛陀耶舍后還西域,至罽賓得《虛空藏經》一卷,通過賈客之手傳與涼州諸僧人。
鳩摩羅什于姚秦弘始十五年,四月遷化,十余年中,敷揚至教,廣出妙典。東晉僧肇《什法師誄文》稱其“法鼓重震于閻浮,梵輪再轉于天北”。有學者指出,在道安以前,譯經恒為私人事業,及佛教勢力擴張后,帝王奉佛,譯經遂多為官府主辦
。特別是羅什譯經時,乃是由姚興主持,尤其在譯《大品》新經時,姚興親自校對。而姚興本人亦從事講經、修禪和著述。《廣弘明集》卷18輯有其所著《通三世論》《通不住法住般若》《通一切諸法空》等
,長安的佛教發展在這時達到鼎盛。《高僧傳》論部載鳩摩羅什譯經時“有生、融、影、睿、嚴、觀、恒、肇,畢領悟言前,辭潤珠玉。執筆承旨,任在伊人。故長安所譯,郁為稱是。是時姚興竊號,跨有皇畿,崇愛三寶,城塹遺法。使夫墓慕道來儀,遐邇煙萃。三藏法門,有緣必睹。自像運東遷,在茲為盛”
。羅什和他的譯經僧團為佛教經典的傳播及佛教進一步的中國化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道安在長安時期,正值罽賓一切有部經論之流行,因而傳播的是小乘佛教,而鳩摩羅什其后在西域接受大乘教法,因而其進入關中后,復弘《般若》,宗奉龍樹、提婆所著的“四論”,闡揚性空中道,傳播大乘佛法的真義。其弟子也多研讀大乘論者,如曇影注《中論》,道融疏《大品》《維摩》,僧導作《三論義疏》等。
關中自鳩摩羅什去世后,便頻遭喪亂,先是四年后劉裕入關,又明年赫連勃勃攻破長安等,關內兵禍頻繁,名僧紛紛南渡逃亡。長安佛事漸衰。此后又經魏太武帝滅佛,更多高僧名士,挾其所學,南游江淮。南北佛學也逐漸發生變化,南方偏重義理,北方偏重修行。
四 北朝時期長安佛教的衰興
北方自鳩摩羅什于弘始十五年(413)逝世之后二三十年間,因北魏于太延五年(439)滅北涼,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魏太武帝又下詔毀佛,佛教譯事、傳教活動一度沉寂。西魏文帝時(507-551),復興釋教,領袖沙門師賢,乃罽賓國王種人。先游于涼,涼滅,徙于平城。太武帝滅佛時還俗行醫,文成帝復興佛法,被任為道人統,與弟子曇曜致力于佛教的恢復和發展。師賢卒后,曇曜代之,改稱沙門統,有時稱沙門都統。
北魏孝文帝自平城遷都洛陽,佛教陸續興隆,信仰盛于南方。孝文、孝宣“篤好佛理”,孝文帝詔于少室山陰立少林寺,安居西域沙門跋陀,其本人常于禁中親講經綸,并為西域來僧建永明寺。孝明帝(516-522年在位)遣慧生等西域求經,魏境才真正有了譯經的需要。洛陽譯經之盛,前代所無。史載:“佛法經像,盛于洛陽,異國沙門,咸來輻輳,負錫持經,適茲樂土”,原來洛陽只有十數所廟宇,由于統治者的提倡,當時竟達千余所。而永明寺譯場之壯麗,世未曾有,該寺接納“百國沙門三千余人,西域遠者,乃至大秦國,盡天地之西垂”,可知當時遠者來自大秦和南印度等,洛陽成為當時佛教最盛的圣地。盡管這一時期來自中亞一帶的僧人也活躍于北方,但整個北朝的譯事活動還是以天竺僧人為主。此時佛教的中心又一次移向洛陽。
西魏建立后,徙都長安,百事草創,然魏文帝元寶炬及權臣宇文泰等皆信佛法。《周書》載宇文泰:“太祖雅好談論,并簡名僧深識玄宗者一百人,于第內講說。又命慎等十二人兼學佛義,使內外俱通。由是四方竟為大乘之學。”《辯正論》亦云周太祖宇文泰“于長安立追遠、陟屺、大乘、魏國、安定、中興等寺,度一千僧”
。當時宇文泰尊道臻為魏國大統,居中興寺,大立科條,使得“佛法載興,誠其人矣”
,西魏佛教的復興與道臻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與此同時,宇文泰又命沙門曇顯依大乘經撰《菩薩藏眾經要》及《百二十法門》, “每日開講,即恒宣述,以代先舊……香火梵音,禮拜倡導,咸承其則”
。
北周建立后,周朝諸帝,亦并常立寺,大度僧尼。當時的長安有不少來自天竺的譯經僧,主要有攘那跋陀羅、阇那耶舍、耶舍崛多、阇那崛多、達摩流支等人。文帝時有波頭摩國律師攘那跋陀羅、周言智賢、共耶舍崛多譯《五明論》,沙門智仙筆受;武帝天和年間(566-571),有摩勒國沙門達摩流支、周言法希,奉敕為大冢宰晉陽公宇文護,譯婆羅門天文20卷。阇那耶舍為中天竺摩伽陀國人,北周明帝武成年間(559-560),攜二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入周,于長安舊城四天王寺從事譯經,先后譯出《大乘同性經》《大云請雨經》等;摩伽陀國人耶舍崛多譯出《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金光明經》等三部;北天竺犍陀羅國人阇那崛多先在長安四天王寺譯出《種種雜咒經》《金色仙人問經》等,其贊助譯經者為大冢宰宇文護,后在益州龍淵寺譯出《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誦偈》等
。
隋朝建立后,致力于恢復佛教。當時有來自北天竺烏場國(在今巴基斯坦西北斯瓦特地區)僧那連提黎耶舍,曾為北齊沙門統。隋文帝敕昭玄統曇延等30余人主持譯經之事,那連提黎耶舍被迎請到長安大興善寺翻譯佛經。還有北周時期的北天竺僧阇那崛多,因北周武帝禁毀佛教,流落突厥,隋文帝時被引入長安大興善寺主持譯經。史載其譯經“言識異方字曉殊俗,故得宣辯自運,不勞傳度……文意粗定,銓本便成,筆受之徒,不費甚力”
,表明其譯經水平之高。其在隋朝譯經39部
。
西魏北周時西域來的僧人亦有不少,他們當中有不少是來自康居的后裔,但以傳業者為多,譯經活動并不突出。例如邵碩,本康居國人。大口丑目,狀如狂,小兒得侮慢。時時從酒徒入肆酣飲。后為沙門,號碩公。與志(寶志大士)最善,出入經行,不問夜旦,意欲為之則去。游益州諸縣,皆以滑稽言事,能發人歡笑,因勸以善,家家喜之。此應為元魏獻文帝皇興元年(467)事
。還有釋智嶷,姓康,“本康居王胤也。國難東歸,魏封于襄陽,因累居之,十余世矣。七歲初學,尋文究竟。無師自悟,敬重佛宗。……十三拜辭,即蒙剃落……二十有四,方受俱足。攜帙洛濱,依承慧遠,傳業《十地》及以《涅槃》,皆可敷導。后入關中,住靜法寺。仁壽置塔,敕召送舍利于瓜州崇教寺。……唐初卒也,年七十余矣”
。釋智嶷即為“康居王胤”,顯然來自中亞康國,其家族大概在曹魏時來到襄陽,出家后轉到關中一帶活動。
北周時期,雖有周武帝滅佛之舉,但宣、靜二帝繼位,復興佛法,并未影響長安佛教的復興與發展。當時南北交通頻繁,南方的學術頻傳北方,隨著周平定巴蜀,兼并江陵,江南僧人入關者不少。隋朝建立后,文帝滅南陳,且深崇佛法,天下大德,群集關中,南北學術交流頻繁,譯經已成為國家事業,這些活動直接促成了唐代長安佛教的興盛。
總之,漢魏間佛教的傳播中心在洛陽,自西晉時期始,長安開始成為譯經要地,其地位逐漸超過洛陽。隨著十六國石趙政權尊崇佛圖澄,允許漢人出家,而隨后的苻氏建立的前秦政權大力崇佛,長安佛教開始興盛。這種局面在鳩摩羅什到長安后達到一個高潮,都城長安成為當時的譯經重鎮,當時以羅什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僧團,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譯經、說法和傳教,義學沙門群集長安,外國沙門之來者亦有多人,長安佛教發展達到一個鼎盛。雖然鳩摩羅什去世后,長安佛教漸衰,北朝佛教中心又轉入洛陽,但隨著西魏、北周定都長安,帝王多數深崇佛教,長安佛教又有所復興,隋朝建立,更使得天下大德群集關中,為唐代長安成為全國佛教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韓香: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