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美國統計生活水平的歷史始于1870年,根據當前標準那時的生活水平還很低,但并不能說是原始的。1870年的美國并不像17世紀的西歐那樣處于中世紀農業社會,相反它已經享用、適應并改進了由英國主導的18世紀后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許多成果。到1870年,美國的人均收入已經提高到英國的74%,德國的128%。以2010年美元計算,美國的人均收入為3714美元,而英國的人均收入為5038美元。英國和德國人均收入的計算以Maddison(1995)為基礎,而在計算美國人均收入時則使用了追溯到1929年的NIPA當前數據與1929年之前Maddison(1995)數據的比值。

美國人自身以及歐洲人都認為,美國人在機械工程方面有著特殊天賦。美國人長期被歐洲人視為鄉巴佬,這種形象到1851年倫敦水晶宮展覽會時就蕩然無存了。英國人和其他外國參觀者深受震撼,這不僅包括美國人所展示的先進工具,更重要的是他們展現了全新的制造方式:

美國人(被認為)基本同和藹可親的伐木工人一樣,尚未做好在世界舞臺上自由活動的準備。因此,當展會開始后,人們驚奇地發現美國展區成了魔法和奇跡的一個前哨。幾乎所有美國機器都做到了世界熱切希望機器能做的事情,包括沖壓釘子、切割石頭、用模具制作蠟燭等,這些機器所具有的整齊、高效及耐久可靠性使其他國家為之側目……賽勒斯·麥考密克展示了一款可替代40人工作的收割機……最令人興奮的是塞繆爾·柯爾特的連發左輪手槍,這種手槍不僅極具致命性,而且使用可以互換的零部件生產組裝,這種制作方式如此獨特以至于被稱為美國制造體系。參見Bryson(2010,第22~23頁)。“美國制造體系”一詞起源于1851年,可追溯到對1851年展覽會的評論(Hounshell,1984,第331頁)。

英國和歐洲的上層階級對美國懷有恐懼心理。人們不需要借助乘法表便可以推斷,伴隨著高出生率和自由移民所帶來的人口快速增長,美國的人口總量不久就會超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實際上,美國人口于1857年超過了英國(包括整個愛爾蘭),并于1873年超過了重新統一的德國。1850年美國人口為2320萬,1860年為3150萬,1870年為3990萬,到1880年達到5030萬。1851年整個不列顛群島(包括愛爾蘭南部)的人口總量為2740萬,統一后的德國在1871年和1880年的人口分別為4110萬和4520萬。 歐洲人面臨的更加嚴峻的挑戰是,美國于19世紀中期穩定發展的一整套制造技能,1851年水晶宮展覽所帶來的反應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在19世紀,關于美國情況的兩個最著名的歐洲觀察者分別是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和詹姆斯·布賴斯。因為托克維爾的兩卷本《論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相繼出版于1835年和1840年,這兩本書考察了比本章考察的1870年美國更早的時代。而更加相關的是布賴斯的《美利堅聯邦》(The American Commonwealth),該書以作者在19世紀70年代與80年代的五次美國之行為基礎,包含了發人深省的歷史描述、比較和分析。作者布賴斯還煞費苦心地重走了托克維爾的旅行線路。后來,Bryce在1907—1913年擔任了英國駐美大使。

布賴斯的敘述給本章帶來了一個主要挑戰:1870年美國的生活狀況是十分可憐、令人同情,還是令人驚訝的舒適愜意?在可獲得的關于1870年生活條件的文獻中,大部分描述是那些慘淡情景:家庭主婦每周七天都在從事枯燥的家務勞動,而她們的丈夫則在危險、非常艱苦的工作條件下工作;生命十分短暫,大家庭擠在狹小的居住空間中,大部分食品和服裝都是家庭自己制作的,從市場上可以獲得的商品主要是生食和紡織品,例如在家中縫制衣服所需的布料。

但是,布賴斯考察美國人生活的視角既不是出于當代富裕美國人對窮人的同情,也不是出于后人對幾十年進步所做的回顧,而是基于一位英國歷史學和法學教授的敏銳眼光。對他來說,美國人的生活水平較高而非偏低,他對美國與英國及歐洲大陸所做的大量翔實比較顯示:大部分美國人的生活優于同時代的歐洲人。在消除了上層歐洲人的驚訝之后(他指出美國的生活好于歐洲,而且生活改善才剛剛開始),布賴斯提出了他的核心反駁:

在歐洲,如果一個觀察者離開其自身所在階層的視角……他會發現,到目前為止,很多人還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在英國,大量勞動者迄今還需要不停地勞作,他們在50歲時會患上風濕病,并在濟貧院里終老一生……在美國的康涅狄格州和馬薩諸塞州,通過參加知識文化和娛樂活動,制造業城市中的技工都過上了比英國或法國的職員或售貨員還要輕松、多姿多彩的生活。參見Byrce(1888/1959,第2卷,第557~558頁)。

在布賴斯的觀察中,一個基本的核心結論是,美國工薪階層無疑過著比同期英國人和法國人相對優越的生活。的確,生活在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大部分美國人的生活條件實際上要大大好于同期的歐洲人。慘淡的城市生活條件僅適用于某些西部大城市,并且可能還要優于類似規模的歐洲城市中下層社會的生活水平。但是,我們必須小心謹慎,不要為生活在農村地區的75%的美國人的生活狀況涂上太多的亮色,因為1870年美國人口中的26%生活在原來的南方邦聯各州。正如我們后面所看到的,1870年他們的生活狀況非常慘淡,而且因為內戰的破壞比1860年顯著惡化。布賴斯之所以可能保留他的樂觀評價,部分原因是他在美國北部和西部旅行,但明顯很少(如果有的話)去過南部地區。

如果不掌握美國人口的分布比例,就無法對1870年的美國進行評價,當時50%的人生活在北部和西部農村,25%的人則生活在南部農村,另外25%生活在城市,主要在北部和中西部地區。因為城市人口比例在幾十年間開始不可阻擋地上升,許多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的流動人口的生活條件開始惡化,并且城市居民的隊伍因為從未經歷過農村生活(至少是美國的農村生活)的移民增加而逐漸壯大。正如英國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降低了1800—1830年普通工人的生活水平一樣,美國在1870年之后經歷的城市化同樣降低了美國工薪階層的生活水平。參見Mokyr(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崇信县| 琼海市| 美姑县| 赣州市| 邯郸市| 梧州市| 冀州市| 博罗县| 罗山县| 垣曲县| 鄱阳县| 信阳市| 赤水市| 深水埗区| 长海县| 绍兴县| 邹平县| 五常市| 富阳市| 嘉善县| 肃宁县| 呼图壁县| 台湾省| 灌云县| 扬中市| 思茅市| 安溪县| 娱乐| 稻城县| 吉安市| 布尔津县| 武平县| 桑日县| 邛崃市| 奉化市| 来宾市| 伊金霍洛旗| 穆棱市| 呼伦贝尔市|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