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增長的起落
- (美)羅伯特·戈登
- 3509字
- 2019-11-27 15:46:18
設置邊界:本書的范圍和結論
范圍。本書的主題是美國的生活水平。自1870年以來,美國一直在開拓技術、推動創新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美國突破到哪里,西歐主要國家就會跟隨到哪里,而日本直到“二戰”之后還相對落后。兩次世界大戰都極大地延誤了19世紀后期的偉大發明在歐洲和日本的應用,以至于到1950年西歐國家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一半。當歐洲進入被法國稱為“輝煌三十年”(1945—1975年)的時期時,歐洲人正在追趕美國在幾十年前開創的技術前沿。事實上,有人聲稱1948年法國人口中能夠使用電力和汽車的比例大致等于美國1912年的相應比例。
本書內容不僅限定為1870—2014年的美國經歷,而且限定為承擔消費者和生產者雙重角色的普通民眾的視角。許多美國經濟史的傳統主題并不屬于本書的考察范圍,包括金融繁榮與崩潰、信托公司的崛起和隨后的反壟斷立法、進步時代以及工會斗爭。我們對美國禁酒令的興趣不在于其實施或廢除,而是看它如何導致美國20世紀20年代食品和飲料消費數據被嚴重低估。
本書涉獵范圍廣泛,必須有所選擇,因此這里并沒有太多空間來討論過多細節。如果有的話,也與地區差異有關。農場生活的細節反映了19世紀后期美國中西部和北美大平原地帶的典型農場,僅僅從側面考察了南方佃農的困境。南方農民只有一次受到關注,那也是僅僅在表格中顯示,與1940年就已經基本完成向現代世界轉變的城市居民相比,他們在獲得電力、自來水和室內浴室等現代便利設施方面有多么落后。
方法。本書打算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來記錄美國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極大地增加了消費者福利,這在特殊世紀(1870—1970年)中尤其如此。本書主要關注人類生活改進中被GDP完全忽視的方面。例如,實際GDP將啤酒、豬肉、土豆和洋蔥的耗費以不變價美元相加,計算食品消費,但是并沒有考慮從19世紀70年代的豬肉玉米粥這種單調膳食向20世紀20年代飲食更加多樣化的轉變。第3章考察了食品和服裝的演化,該章從定量角度記錄了發明家的故事和他們發明的加工食品(從安德伍德的辣味烤火腿到家樂氏的玉米片),以及美國人的實際飲食情況。對服裝的考察則聚焦于縫紉機在減輕婦女負擔方面的作用,考察如何從家里做衣服逐漸轉變為從市場上購買衣服。我們不僅關心家庭的吃穿,而且關心他們在什么地方購買。因此,第3章講述了大型城市百貨商店的閃亮登場(它們通常是第一個外飾全用電燈的建筑),以及鄉村購買因蒙哥馬利·沃德公司和理查德·西爾斯公司提供郵購商品目錄才可能發生的徹底轉變。
后續章節探討未納入GDP的其他進步,包括家庭及家用設備、公共與個人轉型、信息、通信、娛樂、公共衛生和醫療等許多方面。本書最新穎的部分,是討論了工作條件改善的細節,包括成年男性的工作條件、成年女性在家中工作的條件以及年輕人從童工向受教育者的漸進轉變。
發明和發明家。19世紀后期的主要發明來自個體發明家而非大公司。我們首先去幕后考察托馬斯·愛迪生在新澤西門洛帕克的實驗室。在1879年10月10日這一劃時代的夜晚,一種炭化棉纖維最終使電燈泡得以出現,這個電燈泡能夠持續數天或數周而非僅僅一個小時。我們同樣會拜訪卡爾·本茨的實驗室,僅僅在愛迪生發明電燈泡10周之后,卡爾·本茨踏出了發展可靠內燃機的最后一步。
盡管本書的討論主要針對美國,但是許多發明是外國人在他們自己的國土上做出的,或者由剛遷移到美國不久的外國人做出的。在這些對偉大發明做出重要貢獻的外國人中,主要有發明電話的蘇格蘭移民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提出細菌致病論的法國人路易斯·巴斯德、發明電影的法國人路易斯·盧米埃爾、發明無菌手術的英國人約瑟夫·李斯特和進行早期無線電實驗的英國人大衛·休斯、發明內燃機的德國人卡爾·本茨,還有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他做出的一些重要發明,使意大利移民吉列爾莫·馬可尼在1896年獲得無線電專利成為可能。外國發明家在19世紀后期的角色明顯比他們在一百年后的角色更加重要,因為個人電腦和互聯網革命幾乎完全是由美國人推動的,這里包括保羅·艾倫、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杰夫·貝索斯、拉里·佩奇和馬克·扎克伯格。在這些互聯網時代的先驅巨頭中,謝爾蓋·布林(谷歌的創始人之一)是少有的出生在美國之外的人。
結構。本書正文從第2章開始,主要討論1870年的生活條件。第一篇包括8章(即第2章到第9章),主要討論到1940年為止生活水平取得的革命性進步。之所以選擇1940年作為分界線,一方面因為它是1870年與2010年的中點,另一方面因為1940年開始了第一次家計調查,該調查提供了對住房及住房設備的詳盡定量測度。第二篇(第10章到第15章)將論述從1940年到現在的變化,這篇較少關注變化緩慢的食品、服裝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重點強調快速變化的娛樂、通信和信息技術等方面。第三篇從第16章開始,試圖解釋“大跨越”之謎,并評估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在1920—1970年的增長遠快于其他時期的原因。隨后,第17章將1970年以后創新速度的改變與今后25年可能出現的情形進行比較。第三篇以第18章結束,主要討論哪些阻力導致美國經濟增長放緩至低于技術進步可能帶來的潛在增長率。本書以一篇簡短的后記結束,其中提出了一系列可能有助于克服阻力的政策方向。
生活水平增速的上升與下降。后續章節主要描繪生活水平、勞動生產率以及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上升與隨后下降的鮮明對比。圖1.1和圖1.2中展現的歷史記錄提供了這些記錄的定量部分。其中一個重要主題是,實際GDP低估了生活水平的實際提高,那些創造了特殊世紀重大成就的許多新發明,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通過第一篇各章節的全面考察,我們發現生活改善的一些方面并未納入GDP。以從鄉村商店轉向西爾斯郵購商品目錄為例,這種方式大大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降低了價格,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消費者福利。除第12章(考察娛樂和通信)和第13章(討論信息技術)之外,第二篇各章節都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它們都涵蓋了從1940年至今的進步,但我們通常會發現,在1940年至1970年間進步非常快,隨后變得緩慢。這些章節證明,要使增長維持在1970年以前的速度,并不具有現實可能性。然而,雖然速度較慢,但1970年之后進步仍在繼續,并且通常發生在本書第一篇中較少受關注的領域。例如,汽車事故死亡率和航空事故死亡率急劇下降,尤其是航空事故死亡率幾乎為零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大約10年左右的時間。 類似的,1990年以后幾乎每個城市的謀殺率都已經下降。
第三篇的新因素是阻力,包括不平等、教育、人口和債務償還,這些阻力減緩了美國經濟增長,并使收入分配底端99%人群的實際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降至接近于零。對美國生活水平未來增長的展望并不樂觀,本書的結尾質疑了如下說法:今天年輕人的生活水平將比他們父母的生活水平翻一番,與19世紀末以來的每一代美國人的生活水平都有所不同。
過去與未來。要得出清晰的結論,就需要明確區分過去與未來。過去的事情有案可查,而未來則需要推測。我們知道1970年以后勞動生產率的增速不盡如人意(如圖1.1和圖1.2所示),而1970年以后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幾乎僅是1920—1970年增速的1/3。同樣明顯的是,人均實際GDP的溫和增長率并未被公平地分享。而且,人口正在老齡化,受教育狀況萎靡不振,而增長放緩產生了一個要求更高稅率和/或更低轉移支付的反饋回路。
假如知道不久以前做了什么,我們就可以推測未來會發生什么嗎?我們不能預測每一個新的發明;事實上,即使對那些已現端倪的發明,例如無人駕駛汽車和批量化小型機器人,我們仍然對其作用和重要性爭論不休。但是,我們可以預測的事情也有許多。例如,嬰兒潮一代如今正在老齡化,年齡處于50~68歲。因此,我們可以較為合理地預測這些人的退休將降低勞動參與率1~2個百分點,具體取決于他們中有多少人會工作到比之前幾代人更晚的年齡。如果美國高中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的國際測試中總是排名靠后,那么其分數突然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股票市場繼續上揚,我們知道不平等將會加劇,因為股票的資本收益將不對稱地積累到頂層收入人群那里。
本書預測未來增長將比過去更慢,這遭到了我統稱為“技術樂觀主義者”的一些評論家的強烈反對。他們傾向于忽略過去10年生產率的緩慢增長,忽略客觀存在的阻力。相反,基于人工智能的能力指數化增強,他們預測未來的生產率增長將會非常迅速。還有一些經濟學家不假思索地駁斥了悲觀主義。例如,經濟史學家迪爾德麗·麥克洛斯基寫道:“悲觀主義一貫是現代經濟世界的拙劣向導。與兩個世紀前相比,我們在身體和精神上都已經變得非常富有。” 在考察橫跨過去兩個多世紀的增長情況時,麥克洛斯基只計算了一個增長率。而本書為過去150年提供了三個單獨的增長率,分界點是1920年和1970年。確實,與1870年的同行相比我們已經遙遙領先,但是,我們的進步已經放緩,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持續增長的阻力,這些阻力遠大于一兩個世紀前的前輩們所面臨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