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6 鍛煉批判性思考的 7 個習慣

剛才的內容講的是對于眼前的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的 3 個基本方法及其必要性。

但是批判性思考,不只適合具體的問題,還可以像下文一樣,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這種思維習慣,更加自然地將其深化。

持續發問(所以呢?為什么?)

圖 4 持續發問

習慣 1:對身邊的人講話更加“具體些”

跟家人、戀人、朋友、同事講話的時候,更容易放下心來,認為他們都可以“理解自己”。

比如熟悉的人對你說“我去趟便利店”,你就會回應“那順便幫我帶點飲料吧”。

對方如果是你熟悉的人,就會自然明白“隨便帶點飲料=你喜歡喝的飲料”。但在這種時候,可以試試說得更具體一些,不說“隨便帶點飲料”,而說“我想振作一下,所以幫我買點能量飲料吧”。

日常生活中,可以避免像“隨便帶點喝的”這種“模糊”的說話方式,而是要意識到“然后要怎樣”,用這種跟“批判性思考”聯系在一起的方法,可以鍛煉“思考的力量”。

習慣 2:不要隨波逐流

兩位年輕人進行了如下的對話。

“你看過學長的 fackeook 沒?”

“我看了,但是看不太懂。”

“對啊,不太明白他要說什么。但是我還是點了個贊,你點了嗎?”

“咦,看不懂還要點贊啊?”

“好多人都點了,我就也跟著點了,這樣學長看了也高興。”

能湊合的話就這樣吧。總之當時一切進展順利,跟著在場的氛圍“隨大流”行動就好了。你是否也有這樣做的時候?

大家一起出去吃飯點菜的時候,只要有一個人說“我今天吃當日套餐”,其他也馬上就會紛紛附和說:“我也是!”

其實真正想點的是其他東西,但不知不覺就跟著要了同樣的。

Facebook 的點贊也好,點菜的菜單也好,都不用想得過深……一定會有人這么想。但是這樣養成隨大流的習慣后,自己選擇和行動的“根據”會漸漸變得越來越單薄。

哪怕是小事,也不要簡單地隨大流。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想想理由,說出確實的“根據”(特別是沒有人問你的情況下),這樣才能慢慢踏上批判性思考之路。

習慣 3:看新聞的時候聯想到“其他事情”

2013 年,《國家對男女相親進行支援?研究設立“少子化?危機緩解基金”》這條新聞一度成為熱門話題。國家的資金不只要為結婚、妊娠、生產、育兒等方面提供更優越的環境,而且還會為以結婚為目的的信息和機會提供支援。

這條新聞在各界都引起了爭論,包括“國家終于開始應對少子化了”“用稅金來支援結婚活動太奇怪了”等。

“國家支援男女相親”這種事情,聽起來像是電視節目里播放的一樣,但在這里,重要的不只是成為話題的這個新聞,而是針對這個新聞所進行的批判性思考。

思考“然后又如何?so what?為什么是這樣?Why so?”的話,會發現一些“國家支援男女相親”的表象背后隱藏的問題。

原本男女相識、結婚、生產等就是比較個人化的思維、意識和價值觀等問題,不應當以國家為主題進行推動。但是國家居然設立了“少子化危機緩解基金”,給國民提供面向結婚的信息和機會,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實際上,2013 年國家公布的《厚生勞動省?白皮書——探究年輕人群心理》中,重新強調了少子化的問題,即“不結婚也不戀愛的年輕人在增多”這一現象。

關于結婚意識方面,在“你有戀人或異性朋友嗎”這一問題中,有 62.2% 的男性和 51.6% 的女性回答“既沒有戀人,也沒有異性朋友”。

同時公布的“終生未婚率”(到了 50 歲還從未結過婚的人)中顯示,有 20.1% 的男性和 10.6% 的女性屬于此范圍。也就是說,如果“既沒有戀人,也沒有異性朋友”的年輕人持續增多,終生未婚率會繼續上升。

這里需要進一步考慮“so what?(然后如何呢?)”。終生未婚率增加,會給國家帶來什么樣的問題呢?

日本在戰后復興的 20 世紀 50 年代,男女的終生未婚率都是 1% 左右。結婚的男女很多,出生率也很高,人口構成比例中,少年人口所占的比例(0~14 歲)為 35.4%。

當時的這些年輕人,即“嬰兒潮”的一代,成為了之后日本經濟高度發展的原動力。

2012 年的人口比例中,少年人口所占的比例(0~14 歲)僅為 13.0%。這樣下去的話,今后日本的生育年齡人口(15~64 歲)的比例會顯著減少。

少子高齡化如果繼續發展下去,退休金、醫療、看護等社會保障系統和經濟系統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正因如此(雖然有時效性的問題),國家才會對男女相親、結婚、生育等方面建立預算,進行支援,還上了新聞。

像這樣,對日常聽到的新聞進行批判性思考,就可以發現新聞的背景、深意或其他的角度。

習慣 4:沖動購物之前要思考

“這個太便宜了,要不要買呢?”

在偶然經過的店面,看到在其他店沒有打折的商品寫著“6 折優惠,只此一天!”,可能會不由自主地覺得“現在得馬上買下”吧。

這其中,商品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或者出于各種理由才會打折,但對自己來說,這個是否真的要“買下”呢?在沖動購買之前,應當先停下腳步,進行一下批判性思考。

原本就“真正需要”的東西,無論多少價格,都會馬上買下來吧。偶爾經過打折的店面才會想到要買的東西,今后恐怕也不會去買。

這樣想來,沖動購買的本質不是想要得到商品“本身”,而是想得到“買到便宜貨”(雖然也是花了錢的)的滿足感。

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錨定效應?”,說的是特定的信息和條件給人留下的印象,會影響之后的判斷和行動。

例如,同一種價值 3500 日元的餅干禮盒,分別放在 A 店和 B 店。

A 店把禮盒放在 1000 日元左右的餅干中間,看到的顧客就會感到“很貴”。但是 B 店把禮盒放在 5000 日元左右的餅干中間,客人看了就會覺得“很便宜”。

仔細想來,放在 A 店和 B 店的 3500 日元的餅干,無論價格還是價值都沒有變化。但是因為“錨定效應”,在 B 店買到的人就會覺得“買得值”。

在日常的購物行為中,也不要被打折價格迷惑,而要考慮自己真正的目的,思考“這真的是需要買的嗎?”,從而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

習慣 5:區分事實和意見

接下來的這句話中,有多少“事實”呢?

“最近感冒十分流行,為了預防感冒,有很多人都戴上了口罩。”

正確答案是“零”。

感冒流行這件事情代表什么呢?醫學上“感冒”這種疾病是不存在的,而只是把咳嗽、發燒、鼻塞、全身無力等癥狀簡單統稱為“感冒”,其實這是很多癥狀的總稱。

因此“感冒在流行”的前提是,要明確究竟什么樣的癥狀才能算作“感冒”,如果這個不確定,那就很難得出預防措施。

“預防感冒”的對象實在太過廣泛,所以要把全部癥狀都預防是很困難的。

“戴口罩的人增多”也是一樣,也許只是某一次在某個場所碰巧有很多人都戴口罩而已。憑借主觀的信息,很難斷定“戴口罩的人很多”。原本“很多人”的定義就很模糊,不好說什么時候算人多,什么時候不算。

如果在跟人講話的時候運用批判性思維,你就會發現那些聽上去是“事實”的話,很多時候也不過是說話人的主觀意見而已。

當然,在跟熟悉的人隨便聊天的時候,哪怕把事實跟意見搞混,只要聊得很開心其實也無妨。但是主動把事實跟意見分開來聽的話,就可以養成批判性思考的習慣。

習慣 6:嘗試當一下蘇格拉底

無論面對自己還是別人,無論是覺得正確還是覺得奇怪的事,提問都是最卓越的方法。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對各種事物的“疑問”,在確認其本質的同時,還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

這就是“蘇格拉底方法”(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根據問題,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找到更好的答案。

例如針對“顧客滿意度很重要”這件事,反問“那么顧客的滿意度究竟是什么呢”,對于“背叛別人是不好的”,反問“你覺得什么樣的行為算是背叛”。

對于所有發言,不要放任不管,而是要找出某個“問題”。這種蘇格拉底的方式,算是鍛煉批判性思考的捷徑。

習慣 7:不能放任對話的模糊

這是某個上司跟部下的對話。

上司:“之前那件事,做得怎么樣了?”

部下:“啊,那件事啊。目前還可以吧。”

上司:“那就盡快吧。”

部下:“好的。我會再跟您匯報。”

這種對話十分常見。但仔細看來,不覺得有什么異樣嗎?

當事者對于“之前的事”,認為對方都明白到底是什么事,但他們所說的未必就是同樣的事情。

而且部下對工作的進程表示“還可以”,這是說順利呢,還是說之前順利但現在遇到了問題所以暫時停滯了呢,也完全不清楚,還需要進一步確認。

上司說“盡快”這種時間限制,也沒說具體到什么時候。之后部下回答說“會再跟您匯報”,也沒提到什么時候,匯報什么內容。

像這樣對每句話都進行批判性思考,就會明白“這完全是沒意義的”,但平時的對話,很多都像這樣,雖然邏輯不通,但居然都能溝通下去。

如果對這種模糊的話語放任不管,到了關鍵的時候,自然就會出現“進展不順暢”的結果。


?核心家庭指兩代人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員是夫妻兩人及其未婚孩子。——編者

?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漸減少的現象。——編者

?日本負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主要部門。——編者

?心理學名詞,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編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平县| 当阳市| 大渡口区| 合水县| 鱼台县| 福泉市| 晋州市| 凉城县| 沈丘县| 子洲县| 孙吴县| 缙云县| 老河口市| 雷州市| 岗巴县| 阳东县| 宝兴县| 甘谷县| 台南市| 万安县| 兴化市| 肇东市| 循化| 长乐市| 汾西县| 玉屏| 田东县| 金坛市| 离岛区| 大冶市| 澜沧| 正蓝旗| 澄迈县| 通道| 会昌县| 剑河县| 张家口市| 郁南县| 高雄市| 高阳县|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