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負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國,而且對中國之外的許多國家都有很大影響。
而《孫子兵法》一書自問世以來,就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乃至整個中國傳統社會的進步產生了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尊封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歷代軍事家、政治家甚至是醫學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于指導其自身的實踐。
進入近代以后,《孫子兵法》則奇跡般地成為了商人們的經營“圣經”。
孫子其人
孫子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原名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人,其出生年代據推算在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540年之間。
孫武的祖籍是春秋時一個小國陳國,位置大概在現今的河南與安徽的交界處。孫武七世先祖陳完本是該國國君陳厲公的兒子,由于宮廷內發生內訌,陳完怕禍及自身,逃難到齊國。其時齊國由桓公當政,封陳完為工正,即掌管齊國手工業生產的官職。這時的陳完改姓田,原因是當時陳與田音同義通。及至田完的四世孫無宇時,生有二子,一為恒,二為書。田書被當時齊國君主齊景公派往討伐齊國的鄰國莒國,立有戰功,被王室賜姓孫,食采于樂安(一說今山東省惠民縣)。自此開始,孫氏一家成了軍事世家。
孫武的父親叫孫憑,孫憑是孫書的兒子。其時,由于齊國發生內亂,他為避禍亂而率全家逃難到了南方的吳國。這時的孫武雖只有20余歲,但鉆研兵法頗有成就。他藏形而不露,過著亦耕亦讀的田園生活。
中國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族聯盟首領舜,據傳是陳國人的祖先,孫武因此也被視為是舜的后裔。《吳越春秋》里記載,孫武發怒時,“兩目忽張,聲如駭虎,發上沖冠,項旁絕纓”。可見其雙眼有神、聲音洪亮、體魄健壯、滿頭烏黑硬發,是一位標準的豪俠之仕。他的性格內向、耿直,語言明快,思想深刻。
孫武在吳國期間,發生了一件對他的命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的事情,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吳宮教戰。
原來,當孫武到吳國后,被楚國亡臣伍子胥發現,相談之下,引為知己;后又由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閭,闔閭對孫武的兵法極為賞識,當即派180名宮女,以作練兵示范。孫武嚴于軍令,當著吳王的面,斬掉兩名不服從軍紀的隊長,而這二人正是吳王愛姬。吳王雖萬分惋惜,但在伍子胥一再勸導下,確認孫武是一位既能運籌帷幄,又可決勝千里的安邦定國的奇才,于是封孫武為上將軍,令他日夜練兵,為爭霸諸侯而做準備,而吳國爭霸的第一個敵人就是當時強大的楚國。
幾年后,吳國正式向楚國開戰,并以孫武和伍子胥為統帥。孫武利用楚國內憂外患的時機,聯合唐、蔡兩國軍隊,與伍子胥一起,率水師溯河西上,中途突然決定改變沿淮水進軍路線,在今河南潢川淮河的一個彎曲部位舍舟登陸,迅即通過大別山與桐柏之間的黃峴關、武勝關、平靖關三道關口,直插楚國要害部位。楚軍被迫倉促應戰,經過前哨戰和柏舉決戰,楚軍大敗而逃。孫武率軍乘勝追擊,11天行軍700里,五戰五捷,占領楚國都城郢,楚昭王棄城南逃,吳軍則聲威大震。這次戰役中,吳軍以3萬人對楚軍20萬,出征千里之外,竟取得輝煌戰績,令人不勝感嘆。戰國時期軍事家尉繚子贊賞說:“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可見對孫武用兵之神推崇備至。而近人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也把柏舉戰役稱作“東周時期第一大戰爭”。
吳楚戰爭結束后,吳國的霸業在繼任者夫差的手下已初具規模,而這時的孫武卻看穿了其剛愎自用、暴戾殘忍的本質。明智的選擇了退隱山林,終老其身。
《孫子兵法》的思想與智慧
《孫子兵法》是我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兵書,自誕生一來就一直為歷代政治家、軍事家、商人、學者奉為至寶。該書對中國歷代軍事家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奉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
《孫子兵法》共13篇,約6000字,但言簡意賅,回味無窮,正可謂字字千鈞,擲地有聲。它從“始計”開始,到“用間”結束,把用兵中的各個側面、各個環節都論述得細密而周全。特別是由于它使用“舍事而言理”的敘述方式,將戰爭中的計與戰、力與智、利與害、全與破、迂與直、數與勝等的相互沖突又相互連結的辯證關系,分析得鞭辟入里,更顯示出它特有的哲理之光。
如孫武最著名的論斷:“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孫武認為,戰爭有客觀的法則,這些法則可以被人認識,因此,戰爭雙方的勝負也可以預知。這些法則究竟是借助于哪些條件而起作用呢?他提出道、天、地、將、法五條。一是決策時必須使老百姓和他的意愿一致,“令民與上同意”(“道”);二是有利的天候氣象條件(“天”);三是便于作戰的地形地貌和有利的地理位置(“地”);四是有善于指揮作戰的將領(“將”);五是有良好的軍事紀律及充分的后勤供應(“法”)。假若這五方面都勝過對方,便可以興兵作戰,有取勝把握:假如其中一項或兩項不合乎要求,又沒有相應的補償辦法,便不應發兵,即使發兵也難以取勝。
當然,以上這幾點并不是制勝的全部。在孫子看來,全面地了解敵我雙方情況,只是提供了戰爭中取勝的必要條件,尚不是充分條件。想要取得最終的勝利,還須對了解來的實際情況,進行“察”(考察、研究)、“算”(計算、謀劃),形成具體的戰略、戰術,然后在行動中力求創造出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再設法戰勝對方,也就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里的“察”和“算”都要有上乘的思維方式輔助進行,也就是運用辯證思維。
孫武還提出:“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這里說的生,意思就是出現、發生或轉化。這種轉化就像在自然界里“四時無常勝,五行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一樣的道理。孫武這種把考察對象看成活生生的、運動變化的、相互聯結而又彼此對立的東西的觀點,體現了科學的辯證思維。
既然戰爭是變化萬端,難以把握,那么,從事戰爭的人,無論國君或將帥也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善于將變與不變巧妙結合起來,方能取勝對方。孫武說:“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可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他把變與不變的落腳點歸到奇正(正是正規,奇指奇變),認為兩者可相機使用或交替運用。《孫子兵法》在談到戰爭指揮者要把戰爭原則靈活運用時又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兵法》其書,不僅有明顯的哲學思辨的特色,而且有深邃博大的文化意識內涵,即中國古人特有的人文睿智,這當中包括謀略、系統方法及心理分析等幾個方面。
謀略是什么?簡言之就是智謀與方略,由于在戰爭行為里,參戰雙方往往在限定的時間與地域,傾其所有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進行全方位的生死較量,因此將它當成謀略學最初的發源地也在情理之中。《孫子兵法》作為一本最上乘的軍事哲學著作,它所提供的謀略內容也必然成為其中的核心組成部分。書中說的“兵者詭道”“多算勝”“上兵伐謀”“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乃至“齊勇若一”“吳越同舟”“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更成為名傳千古、家喻戶曉的名言粹語,為古今中外之千萬人所傳誦。
系統方法則是《孫子兵法》里以樸素形態出現的一種相當重要的方法。例如,在《計篇》里,孫武提出軍事系統里五種相關要素是道、天、地、將、法:在《形篇》里分析一個國家的戰爭能力與潛力究竟有多大時,又提出了度、量、數、稱、勝五個關節;在分析到一位將領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時,又舉出智、信、仁、勇、嚴五項;當分析間諜的類型時,還提出其包括因間(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類;在《地形篇》與《九變篇》里則又分別提出了兵有六敗、將有五危,即用兵不當,有六種情況要失敗,主將不力,有五種情況很危險。所有這些,都表現了孫武在分析戰爭問題時,極善于從其各個側面進行系統分析或整體分析,并通過對這些相關要素的分析與估算,去推斷戰爭的未來與結局。
除了謀略內容與系統方法的使用以外,《孫子兵法》里心理分析也很突出。也就是說孫武著重于研究某一個體或群體在特定社會生活條件下,或處在一定的特殊境遇時,其心理活動的內容及心理態勢變化的規律。
比如,書中分析道:君有三患,一是不了解軍隊該前進還是該后退而貿然做出決定:二是不熟悉軍隊的正確管理而盲目干涉下屬的行軍部署事務;三是不懂得謀略而給部下亂出主意。這三種禍患都是由于君主自以為身處高位便全智全能,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心理態勢,須時刻加以防范。
孫武又分析說,作為主將也有一些性格上的弱點很危險,如過分地自信、懦弱及優柔寡斷,特別是當將帥和士卒心理態勢不統一時往往招致戰爭的失敗。他舉例說:有的部隊里士卒強悍而將領懦弱,上級難以對部下統帥約束,致使軍政廢弛而失敗,叫作“弛”;又有些隊伍里,主將極有謀略且有主見,但命令下達后,部下卻不理解主將意圖,不服從指揮,埋怨之余又自行出戰,叫作“崩”。諸如此類,都告訴人們:做一名主帥,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態勢,那么就難以成為合格將領,更不必說去統兵御敵了。
享譽世界的東方圣典
《孫子兵法》成書后,先是在國內廣為流傳,據《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事實上,《戰國策》《尉繚子》《呂氏春秋》《荀子》《淮南子》等書里,對《孫子兵法》也多有征引。三國時的諸葛亮曾盛贊孫子的高超計謀:“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這里的孫即指的是孫子,吳指吳起,孫子排在第一。而曹操本人在為《孫子兵法》作注時,也有不同凡響的見解,他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這表明孫子的許多論斷已深入到曹操軍事生涯的精髓。
在國外,《孫子兵法》也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自8世紀時(中國唐代),該書被日本在中國的一位留學生吉備真備帶回日本后,這部兵書便越出國界。15世紀中期,《孫子兵法》傳到朝鮮(李成桂王朝)。17世紀時,孫子學幾乎成為日本的顯學,以后各個時期都有大量研究《孫子兵法》的成果問世。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出版有關《孫子兵法》的專著多達100種以上,而且僅傳到我國的就有50余部。代表作如山鹿素行的《孫子諺義》,著名武將武田信玄的《風、林、火、山——孫子的旗幟》。《孫子兵法》西漸,以法國為最早。1772年,一位名叫阿米奧的神甫把《孫子兵法》帶回法國,在巴黎有了第一個法譯本。此書受到拿破侖的青睞,他特別賞識書中說的“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并在率軍作戰中信賞信罰,破格提升許多有膽識之士,滿足下屬的功名心態。1860年《孫子兵法》有了俄譯本。緊接著,德、意、捷、越、希伯來、羅馬尼亞等各種文本相繼問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孫子兵法》不脛而走,許多國家的著名軍事家與杰出的學者都越來越推崇其謀略學的價值。俄國著名學者E·A拉津教授說:“孫子在古代中國軍事理論思想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之大,相當于古代的亞里士多德。”英國功勛卓著的軍事家、元帥蒙哥馬利也說:“世界上所有的軍事學院應把《孫子兵法》列為必修課程。”與此同時,翻譯和出版有關《孫子兵法》的著作也紛至沓來。繼美國退休準將格里菲斯的《孫子》新譯本問世之后,接連推出的有阿多俊介的《孫子之新研究》、左藤堅司的《孫子思想史的研究》等。有學者統計,從20世紀起,僅西方世界便出現過《孫子兵法》的7種英譯本。又據統計,到1992年12月底為止,全球出版的《孫子兵法》已有29種文字的版本,甚至包括坦桑尼亞的斯瓦希利語和印度的泰米爾語等稀有語種。《孫子兵法》在傳播過程中還有一個特點也應看到,它雖說是一部兵書,但由于其思想深刻、涵蓋面廣,其影響所至,遠遠超出軍事,變成指導經濟、政治、文化、外交、體育乃至人生等各個方面的不朽經典。美國著名的蘭德公司學者波拉克說得好,孫子和孔子一樣有永恒的智慧,這種智慧屬于全世界。
百家皆尊的制勝秘訣
《孫子兵法》是中國第一次文化大發展時期的產物,它既融合了儒、墨、道、法等各種思想流派的精華,也吸收了醫、商、農、工等各行各業的根本規律,因而得以從多方面、多層次系統地揭示出戰爭規律和戰爭指導規律。由于融匯百家,兼取眾長,《孫子兵法》不僅適用于軍事領域,而且適用于為人處世生產經營、養身治病、文教體育等各個領域,被各家共尊為競爭的制勝秘訣。日本的會田雄次先生說得好,“《孫子兵法》是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人類生存的競爭社會之本質的兵書……它所闡述的戰略、戰術,是以從深刻洞察人類心理而獲取的智慧為基礎的。因此,孫子的學說,在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所競爭的方方面面,是可以超越時代而加以應用的。”這番評價并沒有夸大《孫子兵法》的用途,當今風行于世界的“孫子熱”證明,鐘情于《孫子兵法》的絕非只限于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企業家、商業家、醫學家、體育家等等也對之垂青已久,并且在各自的領域實踐和發展了孫子的思想。
一、《孫子兵法》與商業經營
古人說“治產如治兵”,今人說“商場如戰場”。詞雖各異,理實相同,都說明兵戰和商戰這兩種競爭活動之間的確有著緊密的聯系。概略而言,二者之間至少有三點是一致的。一是兵家“非利不動”,商家以利為本,在商言利,天經地義,商人彼此均以利益為競爭的價值取向。二是兵家“不厭詐偽”,商家巧于計算,彼此都以謀略為競爭的最佳手段。三是兵家依法治軍,商家以法治業,彼此的興衰成敗都依賴于團體的素質和力量。正因為二者具有這些一致的特點,兵戰和商戰的基本原則才能互相通用。那么,在兵戰中屢試不爽的《孫子兵法》自然也適用于企業經營管理和商業競爭。單以《計》篇而言,它就告訴我們企業家在決策過程中必須做到視野開闊,胸懷全局,全面比較,綜合分析,從而選擇最佳的方案。要求企業家要像統率千軍萬馬的將軍一樣善于運用“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的戰略運籌原則。又如,企業家必須要能揚己之長,避己之短,把握時機,創造條件,主動進取,出奇制勝。這就要求企業家善于運用“因利而制權,以佐其外”的原則,以及“詭道十二法”。再如,企業家必須洞察詭詐行為,避免無謂損失,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這就要求企業家善于識別“詭道”,并且精于“廟算”。至于“不戰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等,這些揭示人類競爭活動最一般規律的原則,無疑在企業管理和商業競爭領域都大有用武之地。
二、《孫子兵法》與醫藥業
18世紀中葉的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曾任太醫的名醫徐大椿。他在自己撰寫的《醫學源流論》中專辟《用藥如用兵論》一章,全面、詳盡、準確地闡述了“防病如防敵”“治病如治寇”“用藥如用兵”等醫理。文中提出了治病用藥的10種方法,其中“以寡勝眾”之法就典型地運用了孫子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的觀點,主張“一病而分治之,則寡可以勝眾,使前后不相救,而勢自衰”。如痢疾這種病,癥狀甚多:便膿血,里急后重、腹痛等。治療時,以行氣、活血兩種方法分而治之。行氣則后里自除,腹痛亦止,活血則使膿自愈。一種病按氣、血分治,從而達到以寡勝眾的目的,作者最后得出結論說:“《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從指導思想上看,兵學與醫學也有著許多共同點。如防病如防攻,對于疾病醫家主張“圣人不治己病治夫病”,這與《孫子兵法》中所講的“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特吾有所不可攻也”(《九變篇》)道理如出一轍;再如擇醫如用將。醫家主張“知其方擊以生付之,用醫之道也。”《諸氏遺書》這與《孫子兵法》中所闡述的委派良將指揮戰斗的道理也是一樣的。這里我們雖然只是略舉數端卻也足以證明醫學與兵學的互通。
三、為人如為將
《孫子兵法》對教化人生的作用,很早就已經被社會各界所重視和認可。明代談愷稱“孫子上謀而后攻,修道而保法,論將則曰仁智信勇嚴,與孔子合”,將孫子與孔子相提并論,認為《孫子兵法》無論對軍事斗爭,還是處世交際,都具有教化作用。明代文人李贄更發出“吾獨恨其不以七書與六經合而力一,以教天下萬世也”的感嘆,把《孫子兵法》等七部兵書與“六經”一樣視為人生處世的經典。到近現代,將《孫子兵法》借鑒于人生更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民國時期研究《孫子兵法》的專家李浴日指出:“孫子是‘圣經’,倘若你苦悶時,拿起它讀讀,必會快樂風生;倘若你失敗時,捧起它研究研究,必會吸收著成功的降臨。”日本的福本義亮則把《孫子》作為人生處世的座右銘,認為:“蓋孫子者,兵書而外交教科書也,亦人事百般座右銘也。今更生于新時代,依各人之職務而活用之,處世上有所裨益也,必矣。”還有一些將《孫子兵法》用于人生的著作,如張廷灝的《從孫子兵法研究做事方法》、李英豪的《孫子兵法與現代人》,以及近年來出版的徐如林《孫子與人生》等。
《孫子兵法》中最能教化人生的莫過于“將帥論”。為人如為將,既要有超群的智慧和才干,又要有良好的性格和情操。孫子的“為將五德”之說,概括了將帥應有的品質,不類為世人修身養性的規箴和鑒鏡。
此外,孫子所主張的“詭道”對處世也很有積極意義,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后世之人多將其誤讀,在這一點上,本書將給予校正。
從《孫子兵法》內含特質上看,其思維的辯證性,可滿足人們啟迪心智的需要;內涵的豐厚性可為人們提供智慧和聰穎;論述的可操作性,易為人生立世的鑒鏡;觀念的超前性,可促進積極人生的升華;文筆的優美性,可使人生修養受到美的陶冶。從現代社會的特點看,《孫子兵法》不僅可以滿足處于競爭激烈的當代人生對智謀的需要,而且對于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事在人為”的觀念,具有促進作用。
以上僅僅從四個方面概略介紹了《孫子兵法》在非軍事領域運用的情況,除此之外,在其他領域《孫子兵法》也有著很強的實用性,而本書將側重于其在商業領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