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t1

五 論文體式

現在人寫論文大都采取夾敘夾議體,材料與論述聯為一貫。翻開所有論著,幾乎無不如此,一似為寫論文必遵之固定體式。個人意見,卻不以為然。我認為論文寫作,不僅為作者表達意見,尤當考慮讀者領受之便利。此種寫作方式,就作者言,只就思路發展源源平鋪的寫出即可,誠然最為方便;但對于讀者,卻不盡然,加以還有其他條件限制,此種體式實非最理想,更非唯一的體式。

我認為寫普通論文,一律采用此種體式固無不可;若寫研究性論文,則當因題目內容而異,因材料情況而異,因自己研究與寫作詳略深度而異,以及因準備供給何人閱讀而異。換言之,研究性論文寫作體式,當因應各種情況之不同而有所變通,不能拘守一種固定方式。就我所已采用或準備采用以及看到他人應用的體式而言,可分為下列諸種:

(一)常行體

常行體就是上文所提到大家所慣用的體式。此種體式,一切內容,包括引用材料、曲折辯論,以及大小判結,皆在正文中進行;只有太枝蔓的問題作小注討論,但小注通常都甚短。這種體式為現今一般人所通用,故姑名之曰常行體。我的《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即用此體。此體既為一般人所習用,故不必詳說。但用此體寫論文,以論證簡單,文章不長,最為合用;若文章太長,亦當以寫得簡要為上;尤當要多加小標題,多作小結論,以便醒目,使讀者易于把捉你的要點。有些人寫文章,只管自己如數家珍的娓娓道來,不知讀者易墜五里霧中,有時須讀完全文始知作者要旨,最壞的情形,讀完了還很茫然,不能得一系統觀念,甚至于不知主旨何在。如果能注意簡練,能多加小標題,多作小結論,最后有總結論,對于讀者就方便得多!

(二)綱目體

此為中國傳統寫作方法之一,即今所知,最早的綱目體可說是經傳。經傳中的史書《春秋》與《左氏傳》尤可為綱目體最早期的代表,不過經與傳的作者不是一人而已。后來正式予以綱目之名而成為名著的,是朱子的《通鑒綱目》。前文說過,常行體寫起來最方便,不須在文章體式上作特別安排;但若文章太長太繁,讀起來就不方便。就以司馬溫公《資治通鑒》而論,無疑為一部文章寫得好,且極精練的著作,但就閱讀而言,仍有很多人感到疲困,不能終卷。《通考》一九三《經籍考》“資治通鑒”條引其先公轉述張新叟之言曰:“此溫公所謂平生精力盡于此者也,如人之不能讀何?公嘗謂,吾此書惟王勝之嘗讀一遍,余人不能數卷已倦睡矣。”后代此書已被視為經典之作,但真正能首尾盡讀者,恐仍不算多!所以朱子又就《通鑒》“增損隱括”,以為《通鑒綱目》,自云:“大書以提要,分注以備言。”(《自序》)“綱欲謹嚴而無脫略,目欲詳備而不煩冗。”金毓黻《中國史學史》第七章第二節引朱子《與門人趙師淵論綱目書》。是謂用大字書寫謹嚴的提要是“綱”,用小字分注詳備的是“目”,故稱綱目體。自此以后,綱目體成為通鑒編年體之一小宗,頗為盛行。不但編年體,即其他著述,亦多有此類,如馬氏《文獻通考》,引用材料與自己說明往往低正文一格書寫,亦略寓綱目之意,但不嚴格遵守綱目體之常規。近代學人應用此體頗見成功者,如柳翼謀先生的《中國文化史》,即為一例;賓四師《國史大綱》亦頗應用,惟亦不嚴格。故此體在中國傳統史學中,可謂絕不陌生。但在西方,或許少用此體,近人一切模仿西方,遂絕少復用此體者。

其實此體大有長處,若寫得好,綱文前后脈絡通貫,為一篇極簡練扼要的論文,而材料出處與作者說明以及冗長的反復論辯,皆可在低格目文中進行。讀者如不欲詳讀,則只費短暫時間,先看綱文,已能了解全部內容與作者意旨。如承認作者之立論,即不看低格之目文亦可;若對于作者意見有所懷疑,或欲了解作者得此綱文之本末,始有看目文的必要;若只對于綱文中某幾點有懷疑,欲審核其正確性,即只看綱文該幾條下的目文。如此則讀者對于全部論著內容易于掌握,且省時間。近代論文動輒數萬字,一部書動輒數十萬字,讀來非常吃力,正當用此體式,以救繁蕪之弊。蓋此種體式,綱文實等于小結論或較詳之小標題,而目文則說明得此結論、有此標題之原委,所以最能發揮以簡駁繁的作用。我寫《唐代交通圖考》諸文,為其太繁,故即用此體,免使讀者茫無頭緒。

不過此體亦有弊病:其一,綱文甚簡,往往只一兩句,而為此一兩句作解之目文往往極長,或即一篇較短論文,占數頁篇幅,使此一兩句綱文與下一兩句綱文之間隔離太遠,讀起來可能使人有文思斷續之感。我的《唐代交通圖考》諸論文就極多此類情形。故就“綱”言,可謂極簡練扼要,但就全文全書言,則不免有松懈之病。其二,目文與綱文不免往往重復。如綱文即是目文的小結論,目文可能如一篇較短論文,目文主旨既在說明綱文,就不免有與綱文同樣文句出現,顯得重復。此正如《春秋經》中文句時時重見于《左氏傳》中一般。經傳為兩人著作,自不為病;同一人述作而有重復,總不太好。其三,綱目體本以綱文為主,目文為輔;但一切材料與辯論皆在目文中進行,綱文只是簡單的小結論,不免顯得太枯燥,而精采反見于目文中。一般學力不深的讀者,若只讀綱文,極易輕忽而過,此亦是一病。

此外再僅就作者而言,用此體式有方便處,亦有麻煩處。其方便處之一,如綱文只用一條或數條材料即可證明,不須辯論,則材料逐條低格列于綱文之后即可,不費聯絡功夫;若用常行體,如不加意經營,則有生吞活剝之病,讀來非常累贅,甚至顯得文理不通。其二,若論題寫作所用材料非常繁瑣,需要得到的小結論也極多,必須解決那些小問題,得到很多小結論,然后才能連貫起來成為大結論;則用綱目體,不但較方便,而且絕對必要。如我寫唐代交通路線諸論文,每條路的沿線據點,州、縣、城、鎮、館、驛、關、梁、峽谷之類,皆一一考明,而且所用材料每極繁瑣,往往一個地名,耗費數百數千字。若用常行體,勢必很難連貫,讀者更會感到茫無頭緒,無法卒讀。我用綱目體,綱文只云由甲地到乙地若干里,地形景觀如何,在歷史上曾有何事發生,乙地到丙地,丙地到丁地皆然,而一切材料考證,甚至有很長辯論,皆納入低三格的目文中。這樣綱文雖然顯得文筆枯燥,但決不會使讀者墜入五里霧中,不知所云。而我的辯論也能暢所欲言,供人仔細參證,知綱文所言之每一字句絕非憑空臆想。此為綱目體最大好處。至于麻煩處,即有些地方不好處理。寫一篇論文,可視實際情形應采綱目體或常行體,自不成問題;但一部書,各章各節體式應前后一律,不能參差。若果全書采綱目體,但實際情形,有些全節甚至全章只是一篇辯論,無法割斷,結論也只有一條,幾句話,或一兩句話,此時便會感到進退失據。為顧及全書體裁,只好也勉強寫成綱目體,而全節全章只有少數幾條。如我的《漢唐時代川滇東道考》(《蔣公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中研院),這是計劃中《唐代交通圖考》的一章,其第三節《唐代昆川柘東城通南詔苴哶城道》,主要的只是講由今昆明通大理一道在唐代的驛程。這條路的行程,《蠻書》與《新唐書·地理志》所記共凡六條材料,但頗有參差,且有脫誤,要加以研究,只有將此諸條綜合起來作一項比勘辯論,長達一萬字,作為一目,而綜合其結論為一條綱文,為這一節的主體,前后只能另配上一兩條簡短的綱文與目文,約兩千字;這樣很不相稱。又如《唐代茂州西通吐蕃兩道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一卷第一期),第一節實際上只有一條綱文。又《陰平道辨》(《新亞學報》第九卷二期),若作綱目體,各節亦只各為一條綱文。至于滇越道,我就漢晉道與唐道分別考證為《漢晉時代滇越通道考》與《唐代滇越通道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八卷第一期)兩文,辯論甚繁,各得萬余字,然結論亦各只一條。故此三文,目前只作常行體發表,將來編入全書,勢必要勉強改為綱目體,則陰平道綱文或只三四條,滇越道綱文更可能只有兩條,各條目文即已發表之兩文。如此處理,總覺不相稱,然為牽合全書體例,亦莫可如何。所以用綱目體,亦有限制。我的學生譚宗義寫《漢代國內陸路交通考》(新亞研究所專刊,1969),本欲仿我寫唐代交通諸文,采用綱目體,我說唐代交通材料較豐富,我搜集得又極細密,可以考出各路的詳細行程,故可用此體,也必須用此體。漢代材料太少,無法詳考行程,每條路只能考得少數一兩個據點,則每節往往只有一兩條綱文,這樣就不成體式,所以勸他仍只用一般常行體式。由此正見論文體式,也要看材料情形而靈活運用,雖然同樣是考交通路線,但時代不同,材料情形不同,就不能采用同一種體式。從另一方面說,我寫唐代交通,若只簡單不細密不深入的研究,只寫成一篇論文,那也只能用常行體,不必用綱目體。所以用何種體式又與如何做法有關,不能拘泥。大體說來,綱目體以用于材料繁富,工作細密,辯論較多的論著最為適宜;內容較簡或規模不大的論著,就不必采用。

(三)綱目變體

我在中學讀書時代,看到一部日本人所著《文化移動論》的中文譯本,各章正文非常簡單,而于每句或數句之下作一注號,注文說明極詳贍,皆置于本章之末,篇幅逾正文數倍。后讀桑原騭藏著《蒲壽庚事跡》,也用此體。今以馮攸譯本(改名為《中國阿剌伯海上交通史》,一名《唐宋元時代中西通商史》)為依據,略述其體例。該書共分為5章,14萬余字。每章正文都極簡要,而聯貫書之,一句或數句下標一注號,其注文稱為“考證”,置于章末,各條“考證”且標立題目,或不止一目,每一標目之下,則詳為考論,多或數千字,少僅列舉一兩條原料以資證明。計第一章正文約1800余字,“考證”28條共45標題,約24000余字。第三章正文最長,約4200余字,“考證”33條共41標題,約42000余字。第五章正文最短,約1200余字,“考證”21條,35標題,約25000余字。總計五章正文不過一萬一二千字,而注文考證乃為正文之十倍。此種體式,正文之每一句即后面“考證”之小結論。此與前述中國傳統的綱目體實際相同,只將綱文聯貫書之,而移目文于章末,稱為“考證”,又加以小標題耳。所以此體可視為綱目變體,亦有以簡馭繁的好處。桑原此書為國際學術界的名著,然他人似少模仿者,惟曹仕邦近年寫中國佛教史諸文頗用此體,甚為便利。

除此變體之外,我寫《唐仆尚丞郎表》,其“輯考”諸卷,以每一官任為一單節,而以人名為標目,下面正文簡述此人以某年月日由何官入遷此官,及中間加兼官階,至何年月日又出遷何官。每一事句,如無問題須加討論,即在此事句之下,以圓括弧識其出處;若須加討論,則標注〔考證一〕〔考證二〕,而考證之文或百十字或數千字,皆置于本單節之后。茲就“輯考一”前頁舉出極簡單一條如下:

 

——貞觀二十三年九月十三日乙卯,由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左仆,仍開府、同三品,是為仆射帶同中書門下之始(《舊紀》〔八月〕、《新紀》、《新表》、《通鑒》、兩《傳》),永徽元年十月三日戊辰,罷官,仍以開府同三品。〔考證〕

 

此為正文,下面另行附〔考證〕,今不錄。此條即講李入遷左仆射事,兩《紀》、兩《傳》、《新表》與《通鑒》皆同,無異說,惟《舊紀》作“八月”,為小異。而其遷出,則材料所見有不同說法,當討論,故另為“考證”。此法一方面運用中國舊式夾注體,一方面運用如桑原書之綱目變體,目的不但欲使正文簡練,而且盡量節省篇幅。回憶此書初稿逾二百萬字,各書所見官任,皆詳為綜錄,為長編,然后刪削為定稿。當時中研院遷臺不久,全部經費據說只有新臺幣十余萬元,此書規模既大,如欲出版,非極度濃縮不可;而當時局勢尚未穩定,此書以早日出版為佳。所以我不遵守任何固有體式之常規,而變通運用,成此特殊新體式。而“輯考”之前有“通表”,為之總綱,又不啻即全書之正文,“輯考”即其考證。所以此書實亦可謂為雙重綱目變體。自信此書深得以簡馭繁之要義,體裁運用頗為成功,讀者可因“引得”以檢“通表”,因“通表”以尋“輯考”,極為方便;只是“輯考”中有不須考證者,只以圓括弧識其出處,讀者若欲核實,須檢查括弧中的書卷,較為費事耳。

(四)復合體

上文所述諸體各有優劣,一般常行體,容易繁蕪,供專業學人閱讀,固無不可,若供一般人閱讀,往往病其冗長,尤其大書,使人難以卒讀,溫公《通鑒》文章精練,尚有此感,他人更不必論。綱目體誠為以簡馭繁的良法,但亦有弊害,如前論。尤其第三項缺點,即綱文極簡,或多作者精心締造之小結論,但也只有專家一看即知為作者新創獲,而感到興趣。一般人若不看目文內容,只就綱文一瞥而過,以為平常,不知作者之艱苦與內容之價值。這樣,就作者言,只要讀者能接受其綱文,已是成功;但就讀者言,雖已吸取了新的知識,但興趣不會很濃厚,認識也不會能深刻,此仍是一大損失!所以我想,寫作論著,貢獻社會,若只供專家閱讀,一般常行體或綱目體都無不可,雖然大著作用綱目體或許更為恰當。但若是一部下深刻功夫的大書,而欲兼供一般人閱讀,就得另想辦法,期能最滿意地達到此項雙重目的。

我的計劃,最后一部書是《國史人文地理》,既欲稍深探討,供專業學人的參考,復欲貫串通論,供一般知識分子的閱讀。為欲達到這樣雙重目的,所以想用一種復合體式,亦可謂簡文詳注體,而注文置于小段之后。稍詳言之,即正文仍如一般常行體,但文筆力求簡凈,惟采主要材料,作簡括論證,避免冗長繁復之病;至于次要材料與繁復委細之辯論以及有可補充正文之論點,皆納入詳注中。如此則正文或能精簡而不枯燥,注文則能委細曲折,暢所欲言。此種方式,庶能兼具常行體與綱目體兩者之所長,避去兩者之所短,以達到專業學人之參考與一般知識分子之閱讀的雙重目的。近人為文例有附注,但不甚長,或置于篇章之末,或置于所注本文同頁之下。我想注文置于篇章之末,則讀者不勝前后翻檢之勞,影響閱讀情趣,并不是個好方法;注文置于所注本文同頁之下,方法很好,但只限于簡注,不能太長。關于此點,另詳下篇。我想此書詳注既錄材料較詳,且往往有繁密曲折之辯論,自為一篇短文,占數頁篇幅,自不能置于本頁之下;故想視正文內容之起訖分為若干小段,本小段之各注文即置于本小段之后,用小字刊行。如此,既期正文之連貫,又免讀者前后翻檢之勞,影響閱讀情趣。去年所寫《夏代都居與二里頭文化》(刊《大陸雜志》第六十一卷五期)即用這種復合體裁,以為嘗試。惟此種體式,讀者雖便,但作者則頗費心機,因為最重要材料與簡要辯論既放在正文中;但材料何者最重要,何者次之;論證何者應放入正文,何者當退入注文,進退組織之間,就很費斟酌,花時間,費心力。但我已漸入老境,這樣一部大書,又要特費心力創體式,也許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是否能精心結構,成此理想,尚待實驗證明。我在撰寫《夏代都居與二里頭文化》之前,曾由《國史人文地理講義》中抽刊《揚雄方言地理區》(刊《新亞學術年刊》第十七期)與《戰國學術地理與人才分布》(同上,第十八期)兩文,體式各異,也都是試驗性質。《學術地理》即采常行體,稍加附注,置全篇之末;《方言地理區》雖亦采常行體,但正文較簡,而附注往往甚詳,篇幅逾正文之半,素材附后,又逾于正文,此其小異。目前傾向用復合體;如或力不從心,即用《方言地理區》之體式而再稍變通之。即將“注”分為兩種。其僅明出處者,或注文極簡短者,即置于所注正文本頁之下;其注文較繁,或為一篇短文者,則別稱為“考一”“考二”,附于各章之后。若是直排,則簡注不妨即作夾注尤為方便。要在隨宜適應,靈活變化,期便閱讀而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论坛| 肇庆市| 临邑县| 青海省| 商丘市| 西宁市| 徐水县| 镇平县| 新沂市| 太康县| 湛江市| 祁阳县| 丰宁| 方山县| 桃园市| 新巴尔虎右旗| 海原县| 盘山县| 通州市| 清镇市| 扶风县| 乌拉特中旗| 东乌珠穆沁旗| 饶阳县| 绵阳市| 木里| 百色市| 银川市| 莎车县| 丘北县| 福建省| 白朗县| 方正县| 泸溪县| 安泽县| 敦煌市| 正阳县| 张北县| 广河县| 牙克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