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遷都北京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靖難起兵時,北京城外的那棵老槐樹正抽新芽。這棵老槐樹遠近聞名,不知活了幾朝幾代,樹干上盡是皺紋,卻在這年生出嫩葉來,青得刺目。

那日燕王的兵馬踏過盧溝橋,蹄聲如雷。橋下的水渾濁不堪,映著刀光劍影,竟也顯出幾分血色來。百姓們縮在屋里,從窗縫中窺視那些鐵甲森森的騎兵,心里盤算著新朝將立,這是吉是兇,老百姓的賦稅是增還是減。至于皇帝姓哪個朱,橫豎是連塊牌匾都不用換了。

南京城破那日,聽說建文帝蹈火自焚。火舌舔過龍袍時,可曾記得四年前登基時的鐘鼓齊鳴?金鑾殿上的血漬,宮人們擦洗了三日,而血腥氣卻縈繞了整整一個朝代。方孝孺等大臣被誅,刑場上慘叫連連,圍觀者中竟有人打起哈欠,就連看殺人都看膩了。

據傳,永樂年間的琉璃瓦特別亮,亮得能照見人影。是因為工匠們燒制時多加了些鉛,為的是能映出新朝的“清明氣象“。只是那光彩太刺目,看久了,眼底便浮現出點點黑斑,如史書上抹不去的污痕。

紫禁城的烏鴉最是靈性,它們盤旋在奉天殿上空,叫聲凄厲。老太監說,那是在超度亡魂。新帝聽了,命人射殺烏鴉。翌日,殿前落了厚厚一層黑羽,風一吹,便混著沙塵往官員們的朝服里鉆。

朝代更迭,向來如此。

有人說:明朝的歷史是由道士、和尚創立的,卻也是道士、和尚打破的,就連皇子皇孫的輩分名字也無不體現著陰陽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原理。

朱棣的一生中能改變他命運的只有三個人,朱元璋、張三豐、姚廣孝。一個是他的親爹,一個是他的師傅,一個是他的謀士。

這謀士姚廣孝堪稱天下第一自告奮勇,一是看清了局勢,另就是胸有韜略。而朱元璋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判斷失誤,只防著功臣會依仗功高震主,沒有想到藩王會搶班奪權,他相信血濃于水,只相信親情,是他最致命的弱點。功臣們幾乎都死了,只因為他們不姓朱,這就是農民的觀念。他如果多讀幾本書就會知道:隋、唐、宋、元,哪個不是同室操戈的?為了金光閃閃的皇位,那個至高無上的權力,親情又算個啥?

說句到家實話,燕王朱棣當初并沒有想造反,只是建文帝朱允炆發現他這個叔叔很難對付,就在親信的慫恿下,想再推演一遍主父偃的“推恩令”,縱使朱棣不想反,但朱允炆已經在策劃如何推倒這個叔叔了,等到朱棣意識到朱允炆已經把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了,想活命也只有造侄子的反。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成文法中有這樣的一條規定:如朝廷中出現了奸臣亂政之事,藩王可以帶兵入京勤王。以清君側,靖國難。

只是建文帝朱允炆錯估了自己的實力,不知道漢武帝用主父偃的時候,他的實力是強過其他諸侯的,顯然朱允炆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只是想到了漢景帝剿滅了七王之亂,而誰是他的“周亞夫”,他就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失策啊。他的人大都是文人儒生,而朱棣的人卻多是戰將和謀士。戰事一起,不是吟詩作畫,而是刀槍劍戟,血肉橫飛的戰場上的較量。

而姚廣孝不但知識淵博還是個大陰謀家,他不稀罕榮華富貴,只是不甘心自己的一身本事無用武之地,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和尚。他想做一件大事,因為他看出朱棣會成功。

姚廣孝見到朱棣是在洪武十五年,這年馬皇后病逝,太祖朱元璋廣尋天下高僧分配給各個皇子,讓高僧們在眾藩國的封地里修寺誦經,為馬皇后祈福。

當這批高僧與眾藩王見面時,其中的道衍和尚姚廣孝一眼就看上了燕王朱棣。可以說這些道士啊和尚的都還真是會看,當年張三豐就是一眼看上了只有六歲的朱棣,而如今朱棣又被姚廣孝看中了,他便自薦要跟隨朱棣,這年姚廣孝已經四十七歲。

而當時英俊瀟灑的朱棣卻不喜歡這個年紀一大把,又長得丑陋不堪,體態臃腫的道衍和尚,所以就裝著沒聽見不表態。但姚廣孝卻悄悄地湊到朱棣面前,對他耳語道:

“貧僧為殿下奉送一頂白帽子如何?”

朱棣聽到心里一驚,從小跟隨張三豐學藝,頗有些禪心慧根的的朱棣頓時明白,此“白帽子”,非帽子,而是“王“字之上加一”白“字的”皇“字。

朱棣瞅了姚廣孝一眼,沉默了片刻,隨后向父皇請求把姚廣孝許給自己,從此如虎添翼。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史上稱為“靖難之役”,意思是為皇帝解除危難。姚廣孝留守北平,雖然他沒有直接隨軍出征,但整個戰爭的戰略戰術都是由他策劃的。是他建議朱棣輕車簡從,繞開大中城市直取京師,只要拿下京師,就大功告成,畢竟朱家的江山,朱家人坐,與百姓無干。

可以說,如果沒有姚廣孝的“直取京師”的建議,以朱棣的兵力,要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那可得猴年馬月,而且結果難料。

所以朱棣認為“靖難之役”姚廣孝有功,希望他還俗進宮做官,還送給他一處大宅,兩個美女。但姚廣孝如同張三豐一樣何等的聰明,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狡兔死,走狗烹”。于是他堅決不還俗,不娶妻,不要美女,也不住大宅。唯一與張三豐不同的是他還是不舍得完全避離紅塵,他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選擇半隱退,仍同意入朝為官。

所以在永樂朝里人們就會看到一位六十多歲老態龍鐘的僧人,上朝穿朝服,下朝再換上僧衣袈裟,住在寺廟里,那就是姚廣孝。

姚廣孝雖名義上是主管佛教事務的官員,其實他仍是朱棣的謀士心腹,凡大事朱棣都要與他商量,人稱“黑衣宰相”。姚廣孝主持修纂了中國歷史上最大、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在和平建國年代,他充分展示了淵博的學識,他的詩詞、書法、筆墨書畫有相當的造詣,參與教導過皇太孫朱瞻基的成長。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還監制了“永樂大鐘”,為人們祈福。但他最主要的成就還是配合朱棣遷都北平設想的實施,他設計了北平城及皇宮的布局。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和改建北平,按照儒家的觀點,把北平建成了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則在方城的中央。

永樂十六年,即一四一八年,操勞成疾的姚廣孝病逝于他居住的慶壽寺,終年八十四歲。一件袈裟打消了帝王對他的戒心,他是為數不多的朱棣的朋友,并且得以善終的。朱棣下令“輟朝”兩日,并尊重姚廣孝的意愿,仍以僧禮下葬。

北平城的建設進行了十五年,為了遷都朱棣做了兩件事,一是從江南各地向北平大量移民,二是疏通運河,打通南北的運輸干線,當北平的財物供給與人口都不成問題時,朱棣就發出了遷都的詔令。北平不再是“行在”,而變成了首都北京。明初稱為金陵,太祖朱元璋把北元驅逐,統一全國定都金陵后改名京師,現又改稱為南京。遷都北京,南京則變成了陪都。除了留下鄭和的下西洋船隊,還保留了六部。

遷都的正式實施在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的正月,朱棣封賞了所有參與都城興建的人員,其中有一個蘇州匠人名字叫蒯祥的被封為工部侍郎。如果說姚廣孝是北京城的總設計師,這個蒯祥就是總工程師了,他的功勞最大。

但在朝中大臣心里遷都可不是一件小事,它牽涉到各方面的關系,林林總總,當初就有一些人同意,一些人反對,一時亂紛紛。同意的多數是跟朱棣一起“靖難”的部院大臣,反對的都是一些科道言官。怎么擺平這些言官,讓他們心服口服的同意遷都,使得遷都上下統一意志,平穩過渡就成了一道難題。朱棣突發奇想就問起一邊的皇太孫朱瞻基來:

“孫兒可有什么好辦法嗎?”

這可是皇爺爺在大事上第一次詢問朱瞻基的意見,他吃了一驚,有點意外,但又不甘心讓皇爺爺失望,怎么回答才好呢?朱瞻基望了一眼不遠處的傾城,只見她悄悄地用一根手指戳在自己的手掌上,不動聲色的向朱瞻基示意。憑著兩人之間多年的默契,朱瞻基立刻明白了,轉而正色的對朱棣回答:

“皇爺爺,這不就是矛與盾嗎,只需讓他們去爭辯,無解時自由皇爺爺說了算。”

”嗯,好主意。“

永樂帝朱棣立即下旨,遷都之事讓這些科道言官與部院大臣一起到午門外跪下對辯,遷都到底好不好,讓雙方各抒己見。

當其時那天,正是清明時節,宮中御花園里,柳絮似雪在空中飄舞,梨花勝雪凝落在枝頭。

午門外的廣場上,上百名言官與大臣分跪兩邊。

一院部大臣侃侃而談:

”吾皇遷都甚有遠見,北平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關口百十,此乃軍事要地,地理優越,有利于就近防御漠北蒙古各部的騷擾和入侵威脅,可形成天子戍邊,有利于大明邊界安穩。”

一言官亦隨之站起言之鑿鑿:

“京師虎踞龍盤,乃六朝古都,具王者之氣,自太祖皇帝開國定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豈能輕言遷都勞民傷財,遷都違背祖宗之意,萬萬不可行啊!”

有大臣又慷慨陳言:

“縱觀古今,有南面為王之說,北平形勝之區,東連山海,南府平原,沃野千里,足矣控天下,攝四夷。建都北方,方可稱王而長久。史上不管南北朝時期的南朝,還是五代十國的南朝大多短命。遷都北平關乎大明龍脈,且北平乃當今皇上做燕王時的封地,經營與此二十多年,占據天時地利,實乃龍興之地,成帝王萬世之都也。”

眾言官聞言立即駁斥道:

“這北平實是荒涼之地,經濟衰落,資源匱乏,貿然大批朝廷百官和軍隊涌入,勢必急劇增長大量人口,將完全依賴于千里的遠路運輸供養,為百姓增加異常沉重的負擔,導致大量消耗國力,得不償失啊!”

言官和大臣們正激烈的對辯之間,天忽然下起了雨,不一會就個個淋得像落湯雞一樣,可是沒有皇帝的旨意誰也不敢站起來離開。但誰也不覺得尷尬,也不覺得侮辱,。他們冒雨跪著,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一天沒結果,第二天繼續。

第二天,午門外,百官剛一跪下,不巧,天公不作美,雨又不緊不慢的下起來。永樂帝朱棣和皇太子朱高熾、皇太孫朱瞻基站立在城樓上不溫不火地看著,官員們跪在雨中,不依不饒地爭論著,這場景看起來有點滑稽,然而中國中世紀的民主政治,便是在這種滑稽中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最后官員們終于忍耐不住煩躁起來,有人動起手,他們亂成一團,相互撕扯著,要出人命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棉县| 丹寨县| 巍山| 徐水县| 台前县| 桑植县| 顺义区| 改则县| 灌阳县| 公安县| 舟山市| 胶州市| 福清市| 贵溪市| 宝坻区| 灵台县| 赤水市| 宜昌市| 博客| 玛多县| 泸溪县| 全南县| 鹤庆县| 常宁市| 寻乌县| 莫力| 四川省| 肇东市| 甘德县| 永福县| 裕民县| 方山县| 宣城市| 赤壁市| 台江县| 静海县| 行唐县| 澎湖县| 桓仁| 望奎县| 靖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