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皇宮里的天氣與人事一樣,時常會風云變幻。夜晚,烏云沉沉地壓向紫禁城,厚重得仿佛要將這巍峨宮殿碾碎。狂風呼嘯著席卷而過,吹得宮墻旁的古木劇烈搖晃,枝葉相互抽打、扭曲,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御花園里,平日嬌艷的花朵被吹得七零八落,殘紅遍地,一片衰敗之景。
長廊下,太監宮女們腳步匆匆,神色慌張,壓低聲音竊竊私語。遠處,錦衣衛的官差押解著戴枷之人匆匆走過,那身影看上去仿若某位朝堂上曾經意氣風發的名臣。如今卻在這晦暗天色下,走向未知的厄運,讓整個皇宮都籠上一層惶惶不安的陰霾。
當初立太子的第一功臣解縉,人稱鑒湖才子,此人曾被稱為大明第一神童,五歲應口成誦,七歲即能著文賦詩,十二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義理,無人能辨。此人少年便入朝做官,是洪武三十一年進士,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大臣,官至翰林學士,還是《永樂大典》的主編。太祖時甚為倚重,曾贊他是經邦濟世之奇才,有治國平天下之大略。昔日曾向太祖高皇帝獻上《太平十策》,轟動朝野,很受朱元璋喜愛,常侍奉左右。就因為在立太子時,對永樂皇帝朱棣說過一句關鍵的話,“更有好圣孫”。卻因此受到漢王朱高煦的嫉恨和讒言陷害,致使解縉無端獲罪,被貶官出京外放。
上一次永樂帝北伐蒙古,留太子監國,解縉入京奏事,遇皇帝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待永樂帝回來漢王朱高煦即趁機進讒言,說謝縉故意趁著皇帝不在京,私見太子,也不通報就回去了,無人臣之禮。果然皇帝為了想煞煞謝縉的傲氣,將解縉下獄。
這真是報仇的良機,漢王朱高煦便借機指使錦衣衛對謝縉用酷刑,及至等到永樂皇帝朱棣有悔意,想過問解縉情況時,獄中錦衣衛又怕謝縉出去后對自己不利,遂假意祝賀,用酒將解縉灌醉,活埋于雪中,反說是解縉自己醉酒而死。那年解縉才四十七歲,一代才子就這樣冤死于獄中。
后來永樂帝方才發現漢王朱高煦為謀太子位心懷異志豢養死士,縱使私兵劫掠,僭用乘輿器物,陷害大臣,多有行為不端。心中大怒,便與永樂十五年下旨,強令漢王朱高煦去樂安州就藩。宮中沒有了能作的朱高煦,頓時清凈了許多。但身在樂安藩地的朱高煦卻仍不思悔改,繼續于暗中招降納叛圖謀不軌。
也就在這一年,朱棣得知自己的恩師張三豐已經去世,江湖上傳說他是活了一百七十歲。張三豐在其所著《云水間》中“東游”詩述:
“此身長放水云間,齊魯遨游興自閑。欲訪方壺圓僑客,神仙萬古往三山。”
其中的海上仙山嶗山自然是張三豐尋訪的一個目標,張三豐曾在此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年,他浪跡天涯歷盡艱辛,三次來嶗山,他植的耐冬山茶樹齡約六百余年,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在嶗山居住時受此山茶樹的啟發,寫下了《聊齋志異》中的名篇《香玉》,故事中那位身著紅衣,令人見而忘俗的花神“絳雪”,其實就是蒲老先生對張三豐親手植的這株山茶樹所進行的藝術塑造。他說:
“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永樂皇帝朱棣懷念師傅,向往武當山,奈何為了江山社稷,身不由己,傷悲之下,決定在武當山主峰海拔一千六百米的天柱山建一座金殿,由能工巧匠在京分塊鑄成,然后運上武當山天柱峰金頂焊接而成。這座金殿用了二十萬斤銅,幾千兩黃金,金殿采用最高規格的重檐廡殿頂,翼角飛翹。殿內供奉銅鑄鎏金的真武大帝神像,這神像著袍襯鎧,披發跣足,豐姿魁偉,是按照朱棣的樣子造的,人稱“真武神,永樂像”。朱棣下旨將武當山改名為“大岳太和山”,山頂金殿命名為“大岳太和宮”,意為天下太平之意。
站在金頂會有一種無形的震撼使人驚心動魄,八方朝拜的景觀神奇的渲染著神權的威嚴和皇權的至高無上。每年的夏季,武當山金頂就會出現雷火煉金殿的景觀,適時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雷電劃破長空,如利劍直擊金頂,剎那間金光萬道,直射云霄,無數的火球在金殿四周滾動,但卻擊不到金殿,因為金殿本身是良導體。練擊過后金殿巍然不動,卻更加金光燦燦,光彩奪目。
從此湖北武當山這座道教名山和武當派武術發源地,被尊為皇室家廟,經過數年幾次的大興土木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古建筑群,方圓數十公里蒼松翠柏云集,山泉湖泊無數。被稱為:恒古無雙勝景,天下第一仙山。
朱棣特別看重皇太孫朱瞻基,為了培養他的帝王氣魄,鍛煉他的勇氣和膽量,在朱瞻基十五歲后,曾數次在北征蒙古時帶他同往,經歷了無數的戰役,目睹了許多血與火的交織。在皇爺爺的言傳身教下,一位鐵血丹心的少年帝王很快成長起來。但唯有一樣是皇爺爺沒有發現,也教導不了的,那就是朱瞻基與孫傾城之間隨著歲月的流逝,朝夕相處,于心中悄悄萌生的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戀情。
這戀情無聲無息,無影無形,卻更根深蒂固,它無關地位、無關金錢、無關風月,卻堅定地彼此心有所屬。不管是朱瞻基隨軍出征,還是奉皇爺爺的指令幫三王叔趙王朱高燧守衛行在北平。一次又一次的分離之中,催開了這枝朦朧的愛情花朵。
記得第一次分離時,在他們以前常去捉蛐蛐的后花園的花墻下,朱瞻基拉著傾城的手,輕輕給她擦去眼淚,對她說:
“傾城妹妹,你不要哭,我又不是不回來了,你替我好好養著“金頭大王”和“銀頭大王”,等我回來和你玩。”
純情少年朱瞻基把一切還看得很輕很淡很容易。
而第二次分離時,兩人相見卻是無言的淚眼相望,欲說無語,唯有緊緊擁抱。臨別時朱瞻基特別的囑咐傾城:
“我走后你在宮里出入要當心,替我照顧父王母妃,好好等我回來。”
傾城柔聲慢氣的回答他;
“放心吧,瞻基哥哥,我能做到。”
這時的朱瞻基對東宮里的父王母妃,還有溫婉可人的傾城妹妹,有了許多的擔憂和不放心。
第三次分離兩人誰也沒哭,他們坐在芙蓉樹下的石凳上,既沒有拉手也沒有擁抱,朱瞻基只溫柔的望著傾城,:
“傾城妹妹,我要走很久,你就沒有話要囑咐我嗎?”
有的,瞻基哥哥,你在外面要多保重,要聽皇爺爺的話,我等著你回來。”
傾城羞澀的用兩只手反復揉捏著衣角,看得出她心里的依戀和不舍。
第四次分離時,朱瞻基立在花園的水榭邊,盯著傾城看了很久,笑了笑,然后直接對傾城說;
“傾城,我離開東宮去了戰場會經常想你,你能不能把你的物件給我一個,讓我好經常看看它,如同見到你?”
聞言,傾城半晌無語,臉紅了一陣,方才緩緩說道:
“嗯---,好,可是你不要讓別人看到才好。”
“放心吧,誰也看不到。”
傾城轉身自頸上取下一枚用紅繩穿著的玉圭遞給朱瞻基并幫他帶上,
“瞻基哥哥,這是我出生時三豐祖師送給我的,說是物歸原主,能保佑人消災避禍,就讓它陪著你吧。”
是嗎?有這樣的事?可見這玉圭真是一個好東西,真漂亮,還是你好,都舍得給我,我要好好帶著它。”
朱瞻基目光爍爍,喜不自禁,心里暖暖的。
十七歲的朱瞻基非常歡喜,就這樣,這枚神奇的玉圭終于回到了朱瞻基這兒,找到了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