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退出長城,保爾全尸
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暮色中泛著鐵青色,乾清宮丹陛兩側(cè)的銅鶴香爐吐出斷續(xù)的青煙。朱祁鈺的龍袍下擺掠過蟠龍柱時,驚飛了檐角最后幾只寒鴉。宮人們捧著景泰藍燭臺穿行,燭淚在青磚上凝結(jié)成暗紅的血珠。
“唰!唰!”,于謙的皂靴踏碎宣武門前的薄霜,城樓上鐵甲碰撞聲如碎玉“咔咔”作響。西直門外飄來焚燒麥秸的焦苦青煙,裹挾著河套騎兵特有的腥膻味。京營士兵正將最后幾門大將軍炮推上箭垛,炮身新刷的朱漆在寒風中裂開細紋,宛如龜甲。
德勝門甕城里堆滿新筑的沙袋,民夫們用凍僵的手指系緊麻繩,護城河的冰面上隱約傳來持續(xù)地斷裂聲。城頭飄動的“于“字帥旗忽被一陣勁風扯直,露出旗角暗褐色的舊血痕。深秋的風掠過正陽門箭樓時,帶走了最后一縷糖炒栗子的甜香和吆喝聲。
乾清宮里,朱祁鈺茫茫然地坐在龍椅上,似乎不敢相信,自己還有一天會坐上這把至高無上的椅子。他不由得微微瞥了一眼不遠處,自己從前曾經(jīng)常坐的那把椅子。新上任的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興安,立即捕捉到了皇帝的目光所在,悄聲指使兩個小太監(jiān)走過去把椅子抬走了。
東側(cè)珠簾后,被新皇帝朱祁鈺特意請來聽政的孫太后穩(wěn)坐,正仔細聽著兵部尚書于謙等三十幾位朝廷重臣,與景泰皇帝朱祁鈺議政。
“傳令邊關(guān)各守將不許聽從瓦剌各種借口和要求,必要時可出兵戰(zhàn)敵。”
“另外,傳召從山東調(diào)遣軍隊前來勤王。遼東、山西不得輕舉妄動,避免給敵人可乘之機。”
朱祁鈺把定下來的布置一一宣諭。
接著,新任兵部尚書于謙冷靜地分析局勢,盤點著大明京師兵馬,如今只剩下不到十萬老弱病殘。離這最近的大明精銳部隊,也只有山東的二十萬備倭兵可以用。但是要是一下子集結(jié)這么多兵馬,最快也要十天以上。此時瓦剌也先傾巢而出的六十萬大軍已經(jīng)來到了白楊口。只要攻破了白楊口這個防守就可以跨過中原,十日之內(nèi)必到京師。
此時滿朝文武戰(zhàn)戰(zhàn)兢兢,心中忐忑,土木堡一役二十二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五十二名出征的名臣宿將死于混戰(zhàn)之中,連皇帝都被活捉了。瓦剌卻仍舊不依不饒,還要南下京城,因此,幾乎沒有人相信北京城能守得住。
整個大殿之中,孫太后聽來聽去,聽話聽音,看來,只有于謙這個平日里不顯山不露水的文官表示要守衛(wèi)北京。其余大臣以徐珵為首的都力主南遷,認為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無非就是想逃跑躲避,但都被于謙給痛斥了!
“遷都往南的話,根基就全散了!就會重蹈宋朝南遷的結(jié)局,大明就真的完了!我先表個態(tài),在兵部的眼里只有一戰(zhàn),沒有和字,京師是國本,一動大勢去也!”
此時是要戰(zhàn)還是南遷,大臣們?nèi)愿鞒植煌庖姡忌贁?shù)派意見的于謙沒辦法,最終的決斷權(quán)就只有在孫太后、朱祁鈺這里了。
面對此種境況,壓力山大的孫太后一陣沉思不語,默默地眼淚盈滿眼眶。她想起了宣宗皇帝朱瞻基的臨終話語,他握著孫傾城的手說:
“傾城,你要堅強,朕只是先走一步,在那邊等你。朕把兒子、孫子、重孫子都托付給你,不要讓我失望啊!我們終有再見面的一天,好好等著朕,到時候我會來接你的!”
也想起了婆母太皇太后張氏辛勤輔政七年的英明睿智,甚至想起了當年與還是皇太孫的丈夫朱瞻基的那次出游。對了,那時有位常出現(xiàn)在自己大腦里的神女,經(jīng)常會對自己說些以后年間會發(fā)生的事情。盡管自從丈夫朱瞻基去世時,自己由于過份的悲痛昏迷過去,此后,好像她就很少來過。但仍然會記得她是說過杭州才子“西湖三杰”于謙的。說他是大明的中流砥柱,以后會救了大明,救了北京,以及于謙年少時曾寫的那首詩《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是的,她說的不會錯!這也是自己一直相信于謙,依靠于謙的緣故吧?
于謙也默默看著已經(jīng)走出珠簾,站在面前的孫太后,嘆息那張曾經(jīng)多么俊秀明艷的容顏。她還不到五十歲,現(xiàn)在幾天的功夫已經(jīng)滿頭白發(fā),蒼老了許多,到底是個嬌弱的女人吶。她失去了丈夫,又被瓦剌掠走了兒子,孫子只有兩歲,肩膀上還得扛著大明的江山,真是難為她了,這得是有多重!
“于尚書,您還沒有說說咱們北京城抗擊瓦剌的有利條件。”
瞬間,于謙聽到了孫太后那個溫和的聲音,還帶著一臉的笑容。
于是,兵部尚書于謙松了一口氣,精神抖擻起來,指著面前的那個碩大的沙盤,說道:
“是的,你們看,京師城墻高,易于防守,何況還有紅衣大炮的加持。雖然咱們目前只有十幾萬守軍,但是咱們還有城中百萬百姓的支持。而瓦剌都是騎兵,以沖鋒作戰(zhàn)為主,雖然是號稱六十萬大軍奇襲南下,卻都是草原各部落加起來的人數(shù),很多都是老幼的牧民,他們真正的精銳最多就二十萬,并且勞師缺糧。孫子兵法上說“十倍而圍城”,看來我軍還是有優(yōu)勢的。而我們京師的糧食充足,守衛(wèi)京師半年都不成問題,何況還有山東二十萬備倭軍和三省都兵都還沒調(diào)過來。再說還有能征善戰(zhàn)的右副都御史、兵部郎中羅通守在居庸關(guān),他能幫我們堵住也先的中路軍三萬多人,對瓦剌側(cè)翼形成巨大威脅。”
聽了于謙的這些講解,從皇帝朱祁鈺到眾大臣仿佛都吃了一顆定心丸。這時孫太后走向大臣們,緩緩說道:
“我大明京師的百萬百姓,是不甘于受外族屈辱的好百姓。還記得當年太宗皇帝八百軍士發(fā)起“靖難”時,北京城兵力空虛,建文朝大將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來襲,那時北京城形勢也是萬分危急。但在世子朱高熾和徐王妃的帶領(lǐng)下,京城軍民萬眾一心,嚴寒風雪中成功阻擋了李景隆大軍的數(shù)番進攻,保住了北京城。所以,京師人民是有保家衛(wèi)國,誓與朝廷同心戮力守衛(wèi)北京的光榮傳統(tǒng)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于尚書,各位愛卿,這次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就交給你們了!”
剛剛才上任幾天的新皇帝朱祁鈺的臉上,終于也有了笑容,果斷地做出了決策。他理了理袍袖,信心滿滿地睜大眼睛:
“于愛卿,吾君臣一心,誓與北京共存亡,我大明百姓支持你!”
“臣認為,除了十團營外,還需重整三大營,組織各坊間民團參與。”
右都御史楊善、工部右侍郎趙榮出班奏道。
拒絕南遷,打一場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決定了。
面對這一重任,于謙迅速行動起來調(diào)兵遣將。首先,他緊急調(diào)集兩京、河南后備軍,沿海備倭軍,京畿地區(qū)運糧軍,山東軍以及浙江軍進京勤王。加強城防建設,派出所有官吏去發(fā)動百姓守城,命人晝夜不停地修筑城墻,增設炮臺,儲備糧草。為組織京城防御,還組織民兵,訓練城中百姓,以備不時之需。集結(jié)城內(nèi)外所有能戰(zhàn)的軍隊,設立了數(shù)道防線。其次,將庫存的頭盔九千余頂、盔甲五千余件、火槍一萬一千余桿全部發(fā)放下去。并對參與運糧、守城的百姓發(fā)放白銀,所有官兵預支半年的錢餉。
在于謙的調(diào)度下,京師的守備力量得到了極大地加強。
其次,于謙采取了一系列穩(wěn)定民心的措施,下令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嚴懲趁機哄抬物價的奸商,并多次親自巡視街市,安撫人心。這些舉措極大地穩(wěn)定了局勢,使得北京城內(nèi)秩序井然。
“吾皇萬歲!萬萬歲!”
“太后娘娘千歲!千千歲!”
京師百姓跪倒一片,齊聲高呼。
這天一早,景泰皇帝朱祁鈺身穿甲胄親攜孫太后巡視正在加強的城防工事,號召北京百姓青壯年踴躍參戰(zhàn)支援明軍守城,士紳鄉(xiāng)老自愿組成護城民團維持秩序。
頓時,北京城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出現(xiàn)了一個保家衛(wèi)國激動人心地熱烈場面。
朝廷為了保證戰(zhàn)時減少不必要的犧牲,決定打開九門十日讓百姓中的老幼病殘自愿的提前撤離。同時,得到了景泰皇帝和孫太后的旨意后,于謙火速地派出了石亨將軍,讓他務必穿過瓦剌的封鎖到山東調(diào)兵。
正當他們在緊張的部署的時候,瓦剌也先的速度卻如此之快,已經(jīng)越過了長城。先后攻克紫荊關(guān)、盧溝橋于十日進抵北京城郊。
“哈哈!長生天保佑,我們又回來了!”
也先派來的使臣提出要見大明新皇帝,向?qū)O太后下戰(zhàn)書,并無理地挑釁。
“啊,大明的太后,我們把您的兒子,大明的皇帝朱祁鎮(zhèn)送回來啦!你們大明準備打開城門迎接你們的皇帝回來吧!我們的大軍已經(jīng)越過了長城,即將兵臨城下,占領(lǐng)你們的京師了!---”
龍椅上的朱祁鈺不說話,卻將目光看向身旁的掌印太監(jiān)興安,這是自己親自挑選出來的人才,沒什么別的本事,唯一有的大概就是忠心,還有一張戰(zhàn)無不勝的嘴。果然興安一揮佛塵大聲呵斥道:
“嘿!大膽蠻夷!我大明只有一位皇帝,何來二帝之說!來人!將他拖出去亂棍打死!”
頓時便走進來兩名禁軍架起瓦剌使臣拖出門外,便打起了棍子。
“啪啪!啪啪!”
“啊!---,你們無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瓦剌使臣嚇得渾身發(fā)抖,殺豬般的嚎叫起來。
聽到這里,孫太后再也忍不住了,手指來使,厲聲說道:
“無恥野蠻的瓦剌賊人!不要以為你們騎著馬拿著刀越過了長城,就能占領(lǐng)我大明的土地,就想來侮辱大明天子和他的母親!北京城里有我們的百萬虎豹精騎,大明皇宮里有無數(shù)的龍子龍孫,山東河北有千萬大軍,你們越過長城的那一天,就是你們的死期,你們只有一條路;退出長城,保爾全尸!”
“皇太后有旨!瓦剌也先聽著,退出長城,保爾全尸!”
“皇太后有旨!瓦剌也先聽著,退出長城,保爾全尸!”
“皇太后有旨!瓦剌也先聽著,退出長城,保爾全尸!”
孫太后的聲音被一層一層的驍騎衛(wèi)傳了出去,猶如大海的波濤一浪高過一浪,響徹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