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回京
- 大明宣宗皇后傳奇
- 公孫英子
- 3697字
- 2025-01-22 00:35:15
第九十四章回京
聽過老管家沈森述說的,這番親身經歷的他與故主人沈萬三最后的歲月。望著沈海波忍不住泛紅的婆娑淚眼,朱瞻基心情沉重又無言以對,不知道該如何出言安慰他,只慢慢伸出一只手臂拍在沈海波的肩上。好像唯有這樣才能傳遞出一點,自己作為朱家的一份子的愧疚和無奈,才能稍稍安撫些自己的好兄弟那顆受傷的心靈。
孫傾城清澈的眼眸掃過這二人的面容,她能感受到這兩個男人此刻心中難言的哀痛和震撼,便款步走近輕聲地規勸到:
“殿下,沈兄,時辰不早了,我們該回去了。”
“嗯。---”
“好?!?
二人一起答應。
一行人邁步緩緩下樓,傾城拉住了朱瞻基的手,溫潤而寧靜的感覺瞬間融進了朱瞻基的心底,驅散了剛剛纏繞在心中的那些許茫然和沉甸甸的不安。
眼神中略帶傷感,又似有些惶惶然不知所措的無情和無心,雙雙跟隨在沈海波身后,他們默默而行。走出很遠了,依稀還能聽得見,樓上學屋里傳出的孩子們朗誦《論語》的讀書聲: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小路平坦寧靜,道邊枯葉隨風卷起,不遠處的小河岸邊仍有幾只不知名的五色花朵在迎風搖動綻放著芬芳,他們漸行漸遠。
“唉!---”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花葉、枯木卻往往比那些沉重高大而神秘的金石佛像來的更現實更具體有意義。因為它們的渺小、真實、樸素,昭示著這個世界萬物有靈,人人活得不易,眾生皆有悲苦。
孫傾城腦海里又浮現出佛光寺里見過的那位母親的表兄,樣貌端莊慈祥而睿智卻將一生常伴青燈古佛的了悟法師。可謂天下之大,路有千條,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八九,如意事只有一二。
她幾不可聞的一聲嘆息,打破了沉悶的氣氛,幾個人立即將眼光看過去。孫傾城一身淡淡的碧色衣裙,未施粉黛,青絲隨風飄忽,清純如少女般,顯示出一種純天然的美,似芙蓉出水似雨打海棠,她美的出塵入畫偏又不動聲色,朱瞻基望著她幽深的眼眸里透出掩不住的愛戀。只聽她緩緩而言: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古往今來世間事難免謬誤,多少人為此付出了可悲可嘆的沉重代價。前人蹉跎,后人知警,往事已難以挽回,但可為后事之師。我們不能改變別人,卻可以改變自己。期望未來會更美好一些?!?
朱瞻基望了傾城一眼,點頭接言道:
“說得好。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圣人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是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可覆舟。唐太宗李世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更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此金玉良言也。”
傾城遂用力握了握朱瞻基的手貼耳溫言:
“圣主擔天下重任,系萬民安危于一身,需慎之又慎。傾城期望太孫殿下將來引以為戒,勿要重蹈前輒。親君子遠小人,勤政愛民,敢為天下人做主,能夠做一位武能定國,文能安邦,以仁德治天下的有道明君!”
朱瞻基聽了心底不由得一顫,將來自己只能做個有道明君了嗎?舍棄自己從小就有的做個尋常人的夢想,不能再與心愛的傾城常住在這屯堡之中,早晨睡到自然醒,去隨意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難道這就是命中注定的舍得,得就有舍,舍才能得?卻不知那個人人皆敬畏的皇權寶座,是如坐針氈,耗盡心力,高處不勝寒。朱瞻基捫心自問,盡管自己一直是以朱氏血脈而自豪,也向往治國以公平正義,仁德愛民。但那因“藍黨謀反案”冤殺的兩萬個活生生的靈魂,二公十三侯,開國大將軍藍玉、景川侯曹震,以及因無端被誣告陷害而死的顧學文一家,凄美哀婉的梁媛,沈萬三和他的子孫們,都已化為森森白骨。他們有平反昭雪得到補償的一天嗎?作為朱氏子孫,誰來承擔這個責任,而漠視這些英靈的冤屈何談做個有道明君?但若是要先祖皇帝蒙羞承擔殺錯人的罪責,不肖不孝的朱氏后人還有何面目立于朝堂之上!恐怕任何人也難以承受如此之重,建文帝不能,皇爺爺不能,父王不能,將來自己就能嗎?---。
再說任何朝代的內政外邦是靠講道理施仁德就可以解決一切的么?當然不是。因為靠慈悲和講道理是無法千秋萬代的,所以有時候逼不得已就必須要有些強硬手段,一刀見血!試問,哪一位所謂的有道明君他的手上沒有沾染上鮮血?人人都說皇爺爺朱棣殘暴,那個只做了四年皇帝就被奪了大位不知所蹤的建文帝朱允炆仁德,可是,難道不正是他踏著萬千人的尸體登上皇位,又踩著千萬人的血跡亡命海外的嗎?
“太孫殿下!---”
沈海波躬身揖手,他的話語打斷了朱瞻基的沉思,只聽他語氣凄涼而不無遺憾的出口說道:
“先祖沈萬三最后的遺愿是落葉歸根,有朝一日能將他的遺骨遷葬回家鄉蘇州周莊的銀子浜湖底,可銀子浜湖現在是一片汪洋,想要在其水下建穴安葬他老人家怎能辦得到?看來我作為沈氏后人也只能做個不孝子孫了?!?
“嗯,---”
朱瞻基思量著正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孫傾城卻一邊插言道:
“沈兄不必憂慮,吉人自有天佑。古人曾言東海曾經數次變為桑田,是為滄桑巨變。想來貴先祖興國公老大人生來富貴,故去又被尊為我中華財神,他的遺愿順天宜人勢必非凡,一定能夠達成!”
“謝娘娘吉言!”
沈海波聞之眼中酸澀心下感激,自與孫傾城在秦淮河相遇以來,覺得她對自己總有一種自然的善意,得她誠心以待處處維護。不但促成了自己與無情小姐的兩心相悅,使自己找到了知己,還得知她本是無情姐倆的救命恩人。平日里看她身份貴重從不妄言,現在聽她如此說話,口吻還說的如此肯定,雖明明知道這事恐難以實現,卻依然愿意相信她,心里頓時感到了莫名的滿足和安定。朱瞻基也笑著點了點頭,他和沈海波一樣,認為孫傾城此言不過是善意的安慰。只有能預知未來的孫傾城自己知道,雖然她不能在眾人面前說出口,但若干年后這就是事實。
六十年一個甲子,一百年一個世紀,不算太遙遠。大明弘治11年,(1498年)這一年的大旱,令江蘇周莊的銀子浜湖水終于干涸見底,沈萬三的五世孫,沈海波的重孫沈安率子沈博及女沈瓊蓮前往云南福泉山將先祖沈萬三的遺骨運回了他發跡地的故鄉古鎮周莊,靈柩葬在了銀子浜土下。幾日后天空忽然云霧翻滾大雨傾盆,連江數日山洪暴發,江濤洶涌,銀子浜湖水立刻爆滿。沈萬三不與世人爭一寸土地,一絲陽光,一縷空氣的愿望得以實現。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讀史。沈萬三的故事在民間口口相傳,著名的山東濰縣坊子木版年畫就有一幅這樣的沈萬三聚寶盆年畫,上有額書,是一首詩;“河南(黃河南邊)沈萬三,打魚在江邊,打著龍王寶,賺的銀錢如泰山。”
“噠噠!”“噠噠!”,
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近,官道上騰起一股煙塵,幾騎俊馬疾弛而來,眨眼之間便來到跟前。
“報!---”
“太孫殿下,末將幸不辱命!”
送來的是宮里發給皇太孫的六百里加急軍報。兩位送信的特使身負皇命一路不顧饑渴,換馬不換人,日夜兼程的疾奔。他們滿面疲憊一身塵土的滾鞍下馬,雙腿因長時間的路途顛簸僵硬的失去知覺而重重的摔倒在地,卻仍堅持著雙手將插有紅色令箭密封的牛皮竹筒高高的舉起,沙啞著嗓音遞到皇太孫朱瞻基的手里才昏死過去。
身旁侍衛立即過來將特使抬去救治,朱瞻基驗過漆封打開軍報,明黃色的錦絹上是皇爺爺的朱筆,只有八個字:北疆戰事,即刻回京!
已經過了立冬,即使是氣候溫暖的云南,在一早一晚間西北風刮過來的時候也是寒風似刀,人們在風中站久了臉就會粗糙皴裂,留下細小的皮膚裂痕感到干燥疼痛。為了明天一早啟程,玄武和朱雀的一干手下有條不紊的先行布置著路途的護衛軍務。俗話說“窮家富路”,老管家與明太醫也正在帶著沈海波、無情、無心和英寧積極的忙活著收拾上路的行李,準備足夠的飲食、必須的洗漱和護膚用品以及常用的藥物。
就要離開了,古樸秀麗的天龍屯堡。
皇太孫朱瞻基任由孫傾城拉著他的手走到夜晚的院子里,看到月光灑在她的臉上,如同一種圣光照耀著她,朱瞻基心里便感到靜謐和滿足。他喜歡孫傾城像小時候一樣拉著自己的手,感覺她的溫軟,看著她不再懼怕任何的眼神,堂堂正正的和他站在一起,這就是他們一直追求的幸福。朱瞻基覺得此刻心和身無比的潔凈,不染一點塵埃,只有眼前的這個女子占滿了他的心田,從來沒有過的充足、踏實。
“傾城---”
朱瞻基倏然俯下身,低聲耳語。
“我上輩子,一定是做了一件好事,所以今生才能遇見你,得到了你?!?
聽到朱瞻基的情話,傾城歡喜之中又有些警惕,
“太孫殿下,就會說這種酸話,你又打什么壞主意?”
“哈哈哈!”
朱瞻基大笑,眼睛彎彎,快樂非凡,像只啄木鳥飛快地湊近傾城在她面頰上狠啄了一下。
“是有了一個壞主意,傾城,你想不想聽聽?”
傾城扭了扭身子,微微撇了撇小嘴,說:
“我才不要聽---唔---”
朱瞻基忽然抱緊她的腦袋,吻住了她,仿佛是食髓知味二人越吻越是纏綿,久久之后才放開。朱瞻基卻是嘆了一口氣,有些內疚的說道:
“傾城,本來是想在這天龍屯堡多待些日子的,沒想到皇爺爺有旨必須回去,北疆不穩,朝中怕是有戰事。你是不是覺得很遺憾?那咱們以后再來?”
傾城微微一笑,臉上被啄出的紅暈尚未退凈急忙搖頭擺了擺手:
“沒有,不妨事,已經很難得盡興了。保國安邦是大事,太孫殿下肩負重任,我們應該以國事為先盡快奉旨回京?!?
“傾城,你最好了,沒有人比你好。---”
朱瞻基連想也不用想的脫口而出,這句他似乎說過了無數遍的情話。
傾城翹起唇角聲音圓潤嬌憨:
“殿下,您正在變傻?!?
哦,是了,前些日子就嫌棄本殿下老了,現在又笑夫君傻,還真是敢說!看來是得重振夫綱了!
朱瞻基心下思忖眼睛一亮,并不生氣,卻不懷好意地說:
“是嗎?你確定?要不要驗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