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船巍峨,帆檣如林,在永樂三年七月的熏風里,鄭和的艦隊正泊于劉家港。天光初透,海面浮金,鷗鳥低翔于桅桿之間,振翅聲與浪沫相和。岸上人聲鼎沸,香燭繚繞,祭海的青煙裊裊升入蒼穹,與遠處積云混作一處。
港外水色漸深,由碧轉黛,浩渺直與天際相接。鄭和獨立樓船,望此滄溟,忽憶少時在滇池畔所見,不過一泓秋水耳。今率巨艦二百余艘,載士卒二萬八千,將涉此無涯之水,直抵前人未至之域。風來滿帆,鼓蕩如雷,他忽覺胸中塊壘盡消——這風是故國的風,這水卻即將是異鄉的水了。
岸邊老柳下,有白發漁父抱槳而歌,調子蒼涼,混在潮聲中聽不真切。鄭和命人取來羅盤,見磁針輕顫,終指午位。此時旭日當空,萬頃波濤俱化作跳動的金鱗,仿佛有蛟龍潛行其下。他忽對身旁通譯笑道:“你看這海水,昨日是陛下的,明日便要是萬國的了。”
當時,大明帝國的造船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使用的是海道針經,也就是24/48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也就是天文導航。這在當時也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
鄭和的指揮船“天元號”是世界上最大的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
船隊分: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五種,可用于指揮、載貨、運糧、居住、作戰。只類似于“天元號”這樣大的寶船就有62艘。各類船的功能分工明確,指揮、航海、外交貿易、后勤保障、軍事護航。
此出海一去數年,為了保障船上兩萬多士兵的服裝鞋襪,被服的供應和縫補的需要,鄭和還打破了女人不能上船的舊例,帶有一船三十多位身體強壯,具是縫補高手女紅出色的老婆婆。所以整個船隊功能齊全,堪比一個巨大的航母戰斗群。
鄭和的船隊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江蘇太倉劉家河港編隊集結出海,駛向福建長樂縣太平港駐泊,等候東北季風的到來,冬天從福建閩江口五虎門乘風破浪揚帆出洋。
所謂萬事開頭難,船隊在海上歷經風險,戰勝狂風暴雨、驚濤駭浪,及各種惡劣氣候的考驗,順風而下到達了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這是一個熱帶雨林的島國,島上礁石林立,山峰秀美,驚濤拍岸,東面一片寬廣的金沙灘。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和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占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領軍誤認為是來支援東王的,所以不問青紅皂白的打了起來,鄭和船隊的人傷亡170多人。為此鄭和的部下群情激奮,紛紛請戰,急于向西王進行宣戰,給以報復。西王得知誤殺了大明帝國出海貿易的人,十分害怕,急忙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
鄭和權衡利弊,覺得這是大明帝國的初次遠航,與各國沒有來往的基礎,再加上兩國間彼此毫無了解,初來乍到,如報復西王大開殺戮,會造成各國恐慌,不利于以后與各國的友好交往。既然西王已知罪,為長遠打算,不如化干戈為玉帛。便稟明朝廷,和平處理了這一事件。西王十分感動,竟劃出一片土地給鄭和船隊做貿易經營用,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經歷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至古里,共用了兩年零三個月,行程兩萬三千五百公里,到達十五個國家,于永樂五年九月回。將大明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產品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各國,同時又將各國的稀世珍寶,藥材、香料,大量金銀,各種珍禽異獸,以及農業栽培,植物種子,冶煉技術帶回國。
當然鄭和也沒有忘記與他一個師傅,年剛九歲的小師弟皇長孫朱瞻基,知道他喜歡小動物,還特別的派人來告訴他,請他去看那些新奇的珍禽異獸,讓隨行的飼養師匠講解各種動物的習性給他聽。朱瞻基很佩服這位瀟灑英武的大師兄,跟他很投緣,親近得很。
在古漢語中,“九”是多的意思,“九港”泛指多國,所以鄭和下西洋又被稱為“九港之行”,他從各國帶回的藥材和香料被稱為“九港藥料”,各國貢獻給大明的稀世珍寶被稱為“九港貢品”。
隨船而來的還有來朝拜大明皇帝的十二國的二十一位使臣。鄭和下西洋的成功使得永樂皇帝欣喜。隨后又于永樂五年十一月,永樂七年九月,永樂十一年十月,永樂十五年秋五下西洋。連朝中官員姚廣孝、費儀、馬歡都曾隨船隊前往去過海外。
這次鄭和回國不但帶回了稀世珍寶,各種海外貨物,外國使臣。還帶回了一個人,這人叫陳祖義,是一個大名鼎鼎的海盜頭子。
祖籍廣東潮州的陳祖義,本是出身于書香門第,富庶之家,此人外表頗具儒雅俊朗,年輕有為。但他卻于“靖難之役”后隨建文帝殘部逃出海外,占島為王,是當時最著名的海盜集團的首領,盤踞在馬六甲從事海盜十余年,他甚至謊稱自己持有建文帝的圣旨,糾集成員超過萬人,擁有戰船百艘。雄霸于日本,印度洋,臺灣,南海等海面,永樂皇帝朱棣曾懸賞50萬兩白銀捉拿陳祖義。
這回之所以被鄭和捉拿住,全是他咎由自取,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妄自尊大,藐視朝廷,特別是輕視了鄭和的能力,沒有想到一個宦官竟有如此本事。陳祖義用欺騙的手段,假意投降歸順,待登上寶船,妄圖來個里應外合,殺人越貨搶劫寶船離去。沒想到此計早被鄭和看破,來了個順水推舟,將計就計,預先設下埋伏,將他們一網打盡,擒拿歸案,獻俘于朝廷。經過刑部審問,永樂皇帝下旨將陳祖義斬首,并將其首級懸掛于城樓示眾。此事極大地震懾了海外的敵對勢力,海盜自此方消聲匿跡。
鄭和的船隊五次駐節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將中國特產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這里,使馬六甲成為繁榮一時的貿易中心,為馬六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地人曾為鄭和塑像刻碑紀念,奉為神明。
果然,朱瞻基沒有食言,大婚后第三天就帶著傾城去九港貢品館看動物去了。新建的貢品館舍規模宏大,頗具各國不同的建筑風格,為了適應各種動物的不同習性,里面的飼養館舍設備齊全,面積很大,均仿照野外環境而造。
現在,顯然這里事先做了些準備,沒有閑雜人等,周圍戒備森嚴。在這里一間寬大的客廳里朱瞻基見到了迎候在此的大師兄鄭和,
“下官拜見皇太孫,皇太孫嬪。”
朱瞻基忙扶起鄭和,
“師兄不必拘禮,這又不是在宮里,你我隨意點才好,我們之間以兄弟之禮即可。”
二人敘過禮,緊緊擁抱,興奮異常。鄭和欣喜的望著這一對情投意合的碧人兒,命人奉上一對玉如意,
“聞得皇太孫,皇太孫嬪新近大婚,為兄恭喜了,這玉如意聊表心意,請收下。”
“謝謝師兄,有心了。”
朱瞻基拱手謝過鄭和,叫人收下,傾城也微微一笑,朝鄭和一揖。她近距離的端詳著這位傳說中的了不起的外交家、武術家、航海家鄭大人。
只見他有四十歲上下的年紀,長得身姿挺拔,不怒自威,面目端莊,眉目分明,齒如編貝。他頭戴一頂嵌金三山帽,身穿一領簇錦蟒龍袍,腰里系一條玲瓏白玉帶,腳下穿一雙文武皇朝靴。目光深邃,言語謙恭。
他親自帶領著皇太孫朱瞻基和皇太孫嬪前去觀看那些罕見的小動物,并逗弄了一番給朱瞻基看,把朱瞻基樂得哈哈大笑,似乎忘記了大婚中的煩惱。然后又帶他們去看大形動物,有獅子、老虎、金錢豹、大象,還說麻林迪特使來大明進獻了一只瑞獸“麒麟”,也就是長頸鹿。
待到親眼看到這只長頸鹿,不由得不讓人驚嘆,那細長的腿,滿身的花紋,美得很,真是讓人覺得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更奇怪的是那長長的脖子,竟能夠吃到樹上的樹葉。它態度高貴優雅,不驚不怒,信步閑庭,實是可愛。有幾個皇家畫師正在奉命繪圖記載。
臨別朱瞻基與鄭和戀戀不舍,叮囑師兄保重身體,
“皇太孫放心吧,為兄身體還好,家兄馬文銘把長子過繼與我,皇上恩賜世襲錦衣千戶侯,還在南京三山街建了一處府邸賜給我們居住,我也是有家有子孫的人。如此皇恩浩蕩,鄭和感恩不盡。”
“如此,再好不過,為弟替你高興。”
朱瞻基與傾城遂告別鄭和上車回宮而去。
路上朱瞻基拉著傾城的手,一直不放。對傾城朱瞻基心里永遠放不下那一份愧疚。沒有給傾城妹妹一個理想的歸宿,是他的缺憾,覺的每當面對傾城時,就有些不安和擔心,仿佛一放手就會再也找不到了。朱瞻基輕輕的將傾城拉進自己的懷里,傾城小鳥依人般柔柔的依偎著他,二人目光相碰撞,一樣的深情款款,心里不由同時涌起陣陣暖流。
雖是奉旨“一并迎娶”的,但這妃與嬪總還是有區別。這胡氏在身份上高傾城一個等級,就像民間正室與偏房的區別。所以在禮節上每逢見面孫氏就得禮拜胡氏,凡事恭請胡氏為先,而胡氏自然認為理所當然,欣然受之。對此,傾城倒沒有覺得怎么樣,但這些每看在朱瞻基眼里,都使他心中不忿,從而對胡氏面有怒色。但因記得母妃和傾城的反復叮嚀,也只得勉強隱忍。
而太孫妃胡善祥因為朱瞻基新婚之夜冷落自己,此后雖然每日都會如點卯一般來自己宮里呆一會即走,但看他那張冰山一樣的臉,對自己總是一言不發,胡氏也明白這是皇太孫沒看上自己。這幾日皇太孫晚上都是歇在皇太孫嬪孫氏的房里,胡氏對孫氏不免有了些猜忌,這孫氏到底是什么來頭?有什么過人之處,使得皇太孫獨寵與她?不管怎么說自己也是他的嫡妃,是正妻。想到此,心里不免升起了一股不平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