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胡雪巖:為富且仁,亂世商圣(2)
- 那些迷人的財富智謀:中國近現代創業奇才性情檔案
- 王建男
- 3757字
- 2013-08-03 04:25:27
胡雪巖認識王有齡的時候剛二十五歲,他在錢莊還只是個出店,并沒有成為阜康錢莊的老板。杭州的茶是很有名的,茶文化也是歷史悠久,人們有事無事都會去喝茶聊天,所以茶館很多。胡雪巖有空的時候,也會到茶館里面去坐一下。他在茶館,經常看到一個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此人相貌堂堂,但是衣著與他的神色不能相配,這其中必有緣由。有一天,胡雪巖主動坐了過去,與那個年輕人攀談起來。年輕人告訴胡雪巖,他叫王有齡,是福建福州人。胡雪巖問他為何會來到杭州。因為胡雪巖經常出入茶館,王有齡以前也見過他,又看胡雪巖態度誠懇和善,便一五一十地講起自己的身世來。
原來王有齡本是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和祖父都當過不小的官,可是到了他父親這代卻官運不濟,屢試不中。等到了王有齡這一代也同樣的不爭氣,同樣是科舉無名。王有齡的父親就把僅有的一點家產統統變賣,然后湊錢給王有齡捐了個官,做鹽大使。王有齡的父親已傾其所有,實在是沒有錢再給兒子去補個實缺。無奈之下,父子二人從福建一路北上,希望能夠找個機會,利用關系替王有齡補個實缺。可是天不遂人愿,他們走到杭州,口袋里錢已經所剩無幾,再也無力繼續北上了。王有齡的父親積郁成疾,再加上水土不服,最后客死杭州。王有齡舉目無親,又幾乎是身無分文,連父親下葬的錢都沒有。實在沒有辦法,他只好穿上孝服,到福建人在杭州的同鄉會去,一番磕頭跪求,這才湊了點錢將父親草草下葬。父親過世之后,王有齡心情苦悶,無處可去,一籌莫展的他常常在茶館里長吁短嘆。因為手頭拮據,一壺茶水泡到沒有顏色了也舍不得換掉,中午兩個燒餅就算打發一頓。
聽罷王有齡一番講述,胡雪巖說:“你要想辦法補個實缺才是,這樣豈不可惜了。”王有齡苦笑著說:“話雖如此,但補實缺需要一大筆投供的錢,我現在窮困潦倒,哪里還敢去想這些事情。”胡雪巖聽了王有齡的話也不敢言語了,因為這個時候他還只是一個出店,還只是人家的伙計,自己沒有資產,又怎么能慷慨解囊呢?人最需要幫助的,就是落魄的時候。胡雪巖也懂得這個道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之后,胡雪巖對王有齡的狀況有了大致的了解。他覺得王有齡并非等閑之輩,雖然現在落魄,但如果能幫他補得實缺,將來對自己一定會有很大的助力。于是胡雪巖暗下決心,只要有機會,一定要想辦法幫助眼前這位同齡的年輕人。
剛好,曾經有一家飯館在阜康錢莊借貸了五百兩銀子,后來飯館的老板死了,剩下老板娘獨自支撐,生意隨之一落千丈。錢莊幾次催要貸款,老板娘都說生意不好,實在沒有能力償還。后來錢莊掌盤就將此事告到了官府。官府管不了,老板娘也沒錢還,一來二去,這筆錢就成了一筆死賬。但胡雪巖是個有心人,他每次經過那家飯館,都會偷偷瞄上一眼,看看生意是不是有所好轉。這樣過了一段時間,胡雪巖發現最近情況不一樣了,飯館的生意慢慢紅火了起來,他感覺到討賬的時機來了。于是,想盡辦法要到了這筆死賬。胡雪巖拿到銀子,馬上想到王有齡眼下最需要的就是錢,現在有了這筆銀子,不是恰好可以讓他拿去投供嗎?雖然銀子是錢莊的,但可以緩一點再去報賬,自己不是私吞,只是挪用一下,等王有齡補了實缺,有了銀子之后再如數歸還,大概老板也不會很生氣。
胡雪巖下定要幫助王有齡的決心,也有了幫助王有齡的銀兩,便跑去招呼王有齡:“我們中午吃酒去。”
王有齡心想,我是個落魄書生,你是位公子哥兒,為什么一起吃酒呢?胡雪巖穿戴整齊,又在錢莊管事,這在王有齡心目當中已是很了不起的了。于是,王有齡說自己高攀不上,沒有錢跟他去喝酒。胡雪巖說:“我請你,有什么關系?”
王有齡見他十分誠懇,也覺得不便推辭,便很高興地一起去了。二人到了酒館里面,幾杯黃酒下肚,話自然就多了起來,也親近了許多。胡雪巖見時機恰到好處了,便把銀票拿了出來,直截了當地交給王有齡,然后只輕描淡寫地講了一句話:“這是你做官的本錢。”王有齡二話不說,也只講了一句話:“你是錢莊的伙計,被老板知道就壞了,此事萬萬不可!”又喝了幾杯后,王有齡忍不住問胡雪巖:“你為什么對我這么好?”胡雪巖回答說:“朋友嘛,你有難處我心里難過,不拉你一把我睡不著覺!”一切都是這么輕松。兩人談得很投緣,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件事情——仿效當年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結拜成異姓兄弟。王有齡年齡稍長,就當了哥哥,胡雪巖便當了弟弟。
王有齡懷著感激之心告別了胡雪巖,動身北上“投供”。到達京城以后,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王有齡得知現在的朝廷二品大員、江蘇學政何大人,與當年自己家仆老何的兒子同名同姓,都叫做何桂清。王有齡覺得這是個天大的機會,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見他一面,絕對不能輕易錯過機會。于是他花了一些銀子,打通了一些關節,終于見到了何大人,驚喜地發現這個何大人正是他的童年玩伴何桂清!王有齡說,父親希望他能落地杭州,而他自己也愿意回到杭州去。何桂清欣然支持,并給了王有齡五千兩銀子。王有齡一路順利回到杭州,便馬上前往撫臺衙門呈遞信札。把舉薦信轉呈給了黃宗漢,對何桂清送他五千兩銀子的用意卻沒有領會。黃宗漢得知王有齡與何桂清有舊情,對他十分禮遇,可是王有齡回去以后,等了好幾日也沒有消息,心里不免有些七上八下。正在不知所措的時候,他想到了胡雪巖。王有齡本來是想自己謀得差事以后,再去當面酬謝胡雪巖,這樣不僅自己有面子,對胡雪巖也是個交代。但是事情遲遲沒有音訊,他覺得不能再等了,要先把五百兩銀子還上才是,于是便去胡雪巖的家中拜訪。
二人久別重逢,自然非常高興,王有齡把一路經過詳詳細細地說給胡雪巖聽。王有齡說已將舉薦信交給了黃宗漢,胡雪巖忙問結果如何。王有齡說:“石沉大海,杳無音信。”胡雪巖一聽便明白緣由,他告訴王有齡:“你想錯了,如果不需要錢打點黃宗漢,何大人為什么一口氣給你那么多銀子?”王有齡一點就通,這才明白原來何桂清給他的也是“做官的本錢”。后來他把錢送進去,實缺果然就派出來了。他被委任為海運局衙門的“坐辦”。
王有齡新官上任,于公于私都很想做出些成績來,但他做海運的事情畢竟不是內行,所以就去找胡雪巖商議。胡雪巖本來就機敏果斷,洞察事態,再加上幾年社會磨煉,大小事情講起來都是頭頭是道。他跟王有齡分析說,現在太平軍鬧得厲害,河道不暢,朝廷不得已改用海運,但以前漕幫的那些人不能得罪,必須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現在兵荒馬亂,市面上糧米緊張,一時很難收到大批的糧食,而漕幫與糧商關系很好,手中又有囤糧,如果能夠出手相助,必將事半功倍,若是他們從中作梗,將是很大的麻煩。
王有齡一聽,面有難色,因為他剛剛上任,人生地不熟,根本不知道應該從哪里入手。胡雪巖看出王有齡的心思,笑了笑說:“沒有關系,此事交給我好了,我代你去打通關節便是。”話雖如此,王有齡聽了還是將信將疑,但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好交由胡雪巖先去辦理。有了漕幫的幫忙和胡雪巖的從中籌劃,王有齡在海運局的差事做得也是一帆風順,深得撫臺黃宗漢的賞識。
王有齡就任海運局坐辦不久,又一次得到了高升的機會,被委任為湖州知府。對于這次破格提升,王有齡自然心中歡喜萬分。可是胡雪巖跟他講,去當知府固然是好事情,但海運的事情誰干呢?王有齡這才覺得海運局的事確實是個難題,因為要去湖州擔任知府,海運局的事情按理必然要交出,但是調運漕米缺下的虧空,一時間難以填補,若是交給他人,難保不會被翻以前的爛賬。王有齡一時沒了主意,問胡雪巖要怎么辦才好。胡雪巖說魚與熊掌兼得,他向王有齡提議兩邊兼職。在胡雪巖的指點下,王有齡以海運局還有事務未處理完結為由,向黃宗漢提出就任湖州知府的同時,“兼差”海運局職務的請求。黃宗漢說:“答應你兼差原無不可,不過……”說著兩眼望空,似乎有所盤算。停頓半晌,忽然他問出一句:“你能兼顧得來嗎?”
王有齡按照胡雪巖的交代連忙回答:“兼得!兼得!請大人放心,我有個朋友叫胡雪巖,辦事十分得力,年輕有為,是個奇才,而且他家道殷實,現在自己有個錢莊……”黃宗漢一聽到“錢莊”兩字,眼睛一亮,然后就直奔主題:“現在朝廷國庫空虛,各省的督撫紛紛捐獻餉銀,我也要湊些銀子出來略盡綿薄之力。明日要商議捐餉的事情,不妨把你的朋友也叫來,看看有多大實力。”
胡雪巖第二天如約而來,二話不說,替黃宗漢捐了一大筆銀子。黃撫臺見胡雪巖確實財大氣粗,覺得王有齡也很識竅,海運局兼差一事當然不在話下。王有齡也是有情有義的人,自然要報答胡雪巖,他把做官時收上來的稅錢放入胡雪巖的錢莊。當時錢莊替官府保管官銀,是不必支付利息的,因此這些銀子給胡雪巖提供了充足的資金,讓他能夠有更多的銀子可以周轉,以錢滾錢,發展十分迅速。這樣既不違法,也沒有什么不對。
后來太平軍攻破杭州的時候,城內彈盡糧絕,身為浙江巡撫的王有齡決心與杭州城共存亡,他托付胡雪巖逃出城去,一是請援兵,二是買糧食。在這性命攸關的緊要關頭,王有齡把這項重任交給胡雪巖,完全是出于他對結拜兄弟人品和能力的信任。胡雪巖知道責任重大,他冒著千難萬險買來糧食。可是,還沒運到杭州城,就聽到了王有齡自殺殉職的消息。這個消息對胡雪巖來說,如同晴天霹靂。他依然沒有忘記朋友的重托,冒著生命危險去請援兵。
當年王有齡和胡雪巖相識之時,兩人都只有二十多歲,一個是落魄的書生,一個是錢莊的小伙計,但兩人真誠相待,互相幫助。十幾年來,王有齡官運亨通,胡雪巖生意興隆,二人之間的情誼也非他人能夠評論得了的。
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