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盛宣懷:可聯南北,可聯中外,可聯官商。(1)
- 那些迷人的財富智謀:中國近現代創業奇才性情檔案
- 王建男
- 5378字
- 2013-08-03 04:25:27
傳略
盛宣懷(1844—1916),出生于江蘇常州府武進縣龍溪,字杏蓀,又字幼勖、荇生,號次沂、愚齋、補樓、止叟。清末杰出的政治家、企業家和福利事業家,官僚買辦。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1866年,應童試,補縣學生。父親盛康是清朝的官員,與李鴻章有交。盛是六兄弟之長。1870年盛被李鴻章招入其幕府,受到李的賞識,第二年就已升到知府的官級。1871年畿輔大水,父親盛康捐助衣物糧食,由盛宣懷購買并運到天津散發,這是盛宣懷第一次從事福利事業。1872年他建議李鴻章用建造商船來提供建造兵艦的費用,被李采納,李委任盛辦理中國第一家輪船航運企業輪船招商局,這是盛辦理輪船航運的開始。1873年,輪船招商局正式營業,盛宣懷擔任會辦,從此他開始正式成為清末洋務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1875年李又委盛辦理湖北煤鐵礦務,從此盛又開始辦理礦業。1879年,盛建議李建立電報事業,李采納之,又命盛督辦,1881年盛宣懷被任命為津滬電報陸線的總辦,從此進入電訊業。1882年為了阻止外國人在中國沿海建立電報網,李委任盛建立上海至廣東、寧波、福州、廈門等地的電報線。1883年,督理天津海關,因挪用海關錢糧來資濟電報事業,混淆各個部門的經費,受到處分,但因多方說情未被降職。1884年,赴粵辦理沙面事件。1885年,任招商局督辦。1886年,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道臺兼東海關監督。次年,在煙臺獨資經營客貨海運,1891年春,在煙臺設立膠東第一廣仁堂慈善機構。次年,任直隸津海關道兼直隸津海關監督。通過直隸總督王文韶,稟奏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帝御筆欽準,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后更名為北洋大學,此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辦大學,也是天津大學的前身。1896年起開始督辦鐵路。接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并在上海創辦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1902年,任正二品工部左侍郎。1905年,在上海創設了中國紅十字會。同年將他手下的鐵路大權讓給唐紹儀,這是以唐為首的、在北洋政府初期權力巨大的交通系的開始。1907年,盛宣懷奉召進京,次年任命為郵傳部右侍郎。1910年,袁世凱被免職后,盛宣懷受到重用。1911年,升為郵傳部尚書,次年為皇族內閣郵傳部大臣,他建議將各省自己建立的鐵路、郵政轉為中央領導。這個措施遭到了許多地方的反對,四川、廣東、湖南和湖北發生了保路運動,他命令各地加以鎮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他遭到了各方的譴責,許多人責怪他的收路政策導致了動亂,他因此被革職,永不再用。之后,他逃亡日本神戶。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盛宣懷回到上海,在上海租界中繼續主持輪船招商局和漢冶萍公司。1915年,日本曾試圖拉攏他,但遭到他的拒絕。1916年4月27日,盛宣懷病逝于上海。他的葬禮極其盛大,耗資30萬兩。著作有《愚齋存稿》及《盛宣懷未刊信稿》、《常州先哲遺書》、《經世文續集》、《林胡曾三公奏議》存世。
提攜
在李鴻章的手下工作是盛宣懷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是識才和惜才的李氏把盛宣懷推上了歷史舞臺。促成這一轉折的機緣,主要是李鴻章與盛宣懷父親盛康的交誼。
盛宣懷和李鴻章之間一開始就包含了種種復雜的聯系,這種聯系既是情感上的,也是權力上的。作為千萬個希圖在大清的官宦序列中謀求一席之地的讀書人之一,盛宣懷深深知道,這種情感和權力相交織的關聯是帝國官僚體系的老傳統。他并非出身科舉“正途”,這使他加倍珍惜追隨李鴻章的機會。終其一生,他都對李氏保持著緊密的權力和情感聯系。
史學家陳寅恪的父親、學者和詩人陳三立為盛宣懷所作墓志銘中說,盛宣懷“最受知李文忠公(李鴻章)”,原因是,“時文忠為直隸總督,務輸海國新法,圖富強,尤重外交、兵備。公則議輔以路、礦、電線、航海諸大端為立國之要,與文忠意合”,陳認為是挽救帝國危亡的洋務事業將二人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1870年,盛宣懷開始在陜西協助時任湖廣總督的李鴻章“防剿”回民起義,實際擔任李鴻章的秘書,他十分勤勉,據說“盛夏炎暑,日馳騁數十百里”而不畏勞苦,其才能也開始嶄露頭角,據說草擬文稿有“萬言立就”的功夫。不久,天津教案發生,列強陳兵海上威脅清廷,李鴻章及其所部淮軍從西北調往直隸拱衛海疆。盛宣懷亦步亦趨,隨李氏赴天津。熟知軍務的他很快被李鴻章任命為會辦陜甘后路糧臺,又在淮軍后路營務處工作,往來天津上海等地采辦軍需。在李鴻章控制的龐大事業中,盛宣懷參與最多的是籌辦洋務企業和外交事務。
1874年,盛宣懷在李鴻章指示下參與買回吳淞鐵路的談判。英國人修建一條自上海到吳淞的全長14.5公里的窄軌輕便鐵路,這是中國第一條商用鐵路,但英人不告而修引起清政府的不滿,進而與英國展開外交干涉,最后由盛宣懷等人出面辦理,以28.5萬兩白銀將這條鐵路贖回拆毀。這種行徑在現在看來十分古怪,盛宣懷也覺得十分可惜。這一外交交涉的結果無疑顯示了清政府當局的顢頇,其過程卻頗能顯示盛宣懷的才干。李鴻章由此給他“心地忠實,才識宏通,于中外交涉機宜能見其大”的評價。
從此,但凡李鴻章辦理外交,盛宣懷多隨侍在側。1884年中法兩國爆發戰爭,李鴻章上奏要求派盛宣懷署理天津海關道。天津海關是李鴻章辦洋務的主要參謀力量集中之地。在為盛宣懷的任命制造輿論時,李鴻章頗多“精明穩練”、“智慮周詳”、“洞悉癥結”和“剛柔得中”等贊美之詞,且認為盛氏并非只通洋務,對吏治也有才干和經驗,是皇朝首都門戶所在的天津海關道的不二人選。
盛宣懷在帝國官僚體系中的上升勢頭不可謂不快。1879年署天津河間兵備道,1884年署天津海關道,1886年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兼煙臺東海關監督,1892年調任天津海關道兼海關監督。1896年后更是扶搖直上,歷任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辦理商務稅事大臣、工部左侍郎、郵傳部右侍郎、郵傳部尚書等職。外事與洋務既是盛宣懷的晉身之階,又是李鴻章在19世紀末權傾朝野的基石。1870年,盛宣懷在湖北主辦煤鐵礦,李鴻章寄望甚殷,一方面要求他徐緩圖進,不要貪功躁動。另一方面,當盛氏發生動搖時,李鴻章立刻給盛宣懷寫信,點破事情的利害:湖北煤鐵礦的成敗利鈍關系到洋務大局;在舉世矚目的情形下,如果興辦不力,勢必為對洋務心懷不滿的官僚所笑話,并使洋務派大吏們在政治上陷于被動;李氏警告盛氏,湖北礦務是他北上為官的“立足之地”,不可不竭盡心力。
李鴻章既了解盛氏的才能,更希望他能在鞏固洋務派勢力的過程中有所作為。1884年盛宣懷主掌輪船招商總局,李鴻章曾去信說,希望他將這個洋務標本“做成鐵板模樣”,使“來者確不可移”。在信中,李鴻章說道,“至于寂寞身后之名,不知誰何之譽,一笑置之可耳”——這關于身后毀譽的猜測,是文人出身和自負道統的帝國官僚筆底常??梢钥匆姷奈木?。但從李盛的相互關系看,這番話顯然并非僅是李鴻章自我犧牲和自我陶醉的悲情意識的發酵,亦是互為知交的盟友之間的秘密談話。
盛宣懷畢生感念李鴻章的發現和提攜之功,他在給李氏的信中剖白自己說,“竭我生之精力,必當助我中堂辦成鐵礦、銀行、郵政、織布數事”;然而,對未來歷史的評價,盛氏似乎比李氏要樂觀,他謙恭地說,未來的歷史如果能將他的名字附列在李鴻章的后面,得以傳世,自己就足慰平生了——也許是怕留名史冊的愿望過于操切,他筆頭一掉,自嘲說,“中堂得無笑我言大而夸乎?職道每念督撫姓名得傳后世者幾人哉?遑論其下。”
1901年冬天,晚清重臣李鴻章與盛宣懷在位于上海的盛家大宅促膝交談了兩個晝夜——兩天之后,李鴻章將奉慈禧之命,趕赴北京與列強談判。
臨別時,李鴻章留給盛宣懷六個字:“和議成,我必死?!?901年9月7日,李鴻章代表大清帝國與11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兩個月之后,李鴻章在京郊賢良寺郁郁而終。
死敵??盛宣懷與胡雪巖是一對實業界的死敵,各依自己的后臺爭斗不休。胡雪巖的后臺是左宗棠,盛宣懷的后臺是李鴻章,而左宗棠與李鴻章有極深的矛盾。這就是胡、盛爭斗的緣由。
19世紀60年代,英、美、法等國數次要求在中國建立電報線,清政府一次次加以拒絕。到了70年代,清廷對列強的設線要求,無論如何也招架不住了,只得同意他們設線,但做了個“電線沉于海底,其線端不得牽引上岸”的規定。然而英美等國對清廷的規定置若罔聞,不僅設海底線,而且架設了岸線。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報線——盛宣懷與胡雪巖的心中不約而同地都有了這個念頭,而他們的后臺,分別是李鴻章與左宗棠。此時,左宗棠已被朝廷委派為兩江總督。在他即將赴任時,胡雪巖乘機提出:“左公可知李鴻章打算辦電報的事?左公不日將去兩江,何不也試一試,壓一壓他的氣焰也好。”胡雪巖接著解釋了電報的用途:“我們傳送公文,由一個驛站送往下一個驛站。若是架上電桿用電報線,這頭發,那頭就能收到,速度非???。那電報不僅在戰時派上大用場,還有許多商務上的花樣,架好了不盡財源一定滾滾來?!弊笞谔穆犃思泵λ蜕献嗾郏岢鲩_辦電報和通商救國的要求。李鴻章從李蓮英那里探得風聲,十分生氣,盛宣懷寬慰道:“太后對此事一直猶豫不定,一些王公大臣和各地巡撫都表示電報必驚民擾眾,變亂風俗。左宗棠一咋呼,大家會把反對的矛頭對準他。等他們都爭得疲了,我們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然后爭取太后同意,在最短的時間內架成電報線?!睕]多久,盛宣懷悄悄地帶著李鴻章的親筆信來到上海,請太古輪船公司總經理鄭觀應出山,共商辦電報之事。正如盛宣懷之料,在皇宮里,為辦不辦電報的事,大臣們吵個不停,慈禧認為當務之急是迫使日本歸還琉球群島,電報之事還是從長計議。左宗棠只得兩手空空地南下兩江。胡雪巖暫時辦不成電報,也將全副精力投到他的茶葉、絲綢生意上去了。而鄭觀應看了李鴻章的信,大受感動,離開太古,與盛宣懷一起,開始了辦電報局的準備工作。盛宣懷請示李鴻章后,先在大沽北塘海口炮臺與天津之間架一條電報線,而這里正是李鴻章的防務區。
盛宣懷早年在創辦輪船招商局時,就因胡雪巖的暗施手段而遭到彈劾,丟掉了督辦之職。1878年盛宣懷到湖北勘查鐵礦,開辦荊門礦務總局,又遭到胡雪巖暗中詆毀,中途被調回京城。在創辦電報局的交鋒中,胡雪巖也讓左宗棠利用手中權力設置了重重障礙。天津電報總局成立后,盛宣懷任總辦,任命鄭觀應為會辦,著手在紫竹林、大沽口、濟寧、清江、鎮江、蘇州、上海七處設分局,一切都很順利,唯獨鄭觀應把架設長江電線的計劃呈請左宗棠批準時,遭到拒絕——后者要在兩江卡盛宣懷的脖子。
與此同時,胡雪巖托熟人混進了盛宣懷辦的電報學堂,弄了幾套密碼出來。接著通過左宗棠上奏朝廷,開始架設長江之線。盛宣懷自然不甘心,先后邀請丹麥大北公司和英國大東公司的負責人密商電報線之事,表示只要他們不向胡雪巖提供電線器材,愿以三倍的價格收購。他還警告他們,胡雪巖大量收購絲繭壟斷原料,也嚴重威脅了洋商的在華利益。如果為胡雪巖提供電線器材,等于為虎投食。胡雪巖曾多次和洋商斗法,大北公司和大東公司的負責人對他并沒有好感,何況盛宣懷又肯出三倍的價錢。雙方于是暗中結盟,共同對付胡雪巖。胡雪巖行事也很有韌性,他不斷派人與大東公司的負責人騰恩和大北公司代表道森交涉,并提高了購買價格。盛宣懷知道以后,就和大北公司商定了一個計謀。一晃一個月過去了,道森才給胡雪巖運來一批器材。胡雪巖喜出望外,很快動工安裝。誰知由于電線器材質量低劣,工程進行不到三分之一就被迫停工了。盛宣懷得信后,迅速把胡雪巖架設電線失利的消息告訴李鴻章,并要李鴻章在朝廷上予以彈劾。不久,李鴻章上書彈劾胡雪巖,說他辦理不力,給朝廷帶來不少損失,要求改派盛宣懷前往辦理。朝廷中許多大臣也紛紛上奏,要求撤換胡雪巖。不久,朝廷下令長江電線速由盛宣懷辦理架設,左宗棠只好拱手把長江電線架設一事交給盛宣懷。
盛宣懷主持電報局后,實力大增。由于與胡雪巖在很多生意上爭端日多,他謀劃著要給胡雪巖更沉重的一擊。這個機會終于被他等到了。
盛宣懷為了打壓胡雪巖先來了個“掐七寸”。胡雪巖每年都要囤積大量生絲,以此壟斷生絲市場,控制生絲價格。越依靠某種東西時,就越受制于它。盛宣懷恰恰從生絲入手,發動進攻。他通過密探掌握胡雪巖買賣生絲的情況并大量收購,再向胡雪巖客戶群大量出售。同時,收買各地商人和洋行買辦,讓他們不買胡雪巖的生絲。致使胡雪巖生絲庫存日多,資金日緊,苦不堪言。
緊跟著,盛宣懷開始“釜底抽薪”。打現金流的主意。胡雪巖膽大,屬于敢于負債經營的那種人。他在5年前向匯豐銀行借了650萬兩銀子,定了7年期限,每半年還一次,本息約50萬兩。次年,他又向匯豐借了400萬兩銀子,合計有1000多萬兩了。這兩筆貸款,都以各省協餉作擔保。
這時,胡雪巖歷年為左宗棠行軍打仗所籌借的80萬兩借款已到期,這筆款雖是幫朝廷借的,但簽合同的是胡雪巖,外國銀行只管向胡雪巖要錢。這筆借款每年由協餉來補償給胡雪巖,照理說每年的協餉一到,上海道臺就會把錢送給胡雪巖,以備他還款之用。盛宣懷在此動了手腳,他找到上海道臺邵友濂:“李中堂想讓你遲一點劃撥這筆錢,時間是20天。”邵友濂自然照辦。對盛宣懷來說,20天已經足夠,他已事先串通外國銀行向胡雪巖催款。這時,左宗棠遠在北京軍機處,來不及幫忙。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巖只好將他在阜康銀行的錢調出80萬兩銀子,先補上這個窟窿。他想,協餉反正要給的,只不過晚到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