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混沌,太公無用,“仕途”不順的人們多想歸野,然而今時今日的鄉間會是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嗎?又如何能恬然歸野!
大概是盛夏時節,李媽媽中暑病倒了,李老爹也因噴灑農藥輕微中毒躺床了,老兩口同時病倒,跟前沒了人照顧是不行的,李莎只得請了半個月的假回老家照看二老。
李老爹還好,沒兩天就下地繼續鋤地去了,李媽媽是著實難受的厲害,請了鎮上醫生來看,大夫說是由于中暑又淋了雨,感冒中暑并發了,只得輸液。
李莎是變著法兒地給李媽媽做吃的,可李媽媽卻是吃一點兒就吐,輸了幾天液看看好轉才漸漸吃得下東西。問想吃什么,只說是想吃苦蕎涼粉兒。
李莎就做了一大鍋,晾了十個碗坨子,扣了兩個來,用刀沾著涼水切了一厘米見方的長條,泡在涼水里;當院兒菜園里摘了兩根黃瓜,又拔了一把鮮嫩的香菜和小蔥,擦絲切花,撒鹽倒醋涼拌,灶膛里燒熱了半鐵勺菜籽油,撒一把撕碎了的干紅辣椒,淋幾滴醬油,然后潑到拌好了的黃瓜絲里,立時滿屋飄香,直勾出病人的饞蟲來。撈出激涼了的苦蕎涼粉兒,澆上涼拌的黃瓜湯汁,端到李媽媽面前,直吃個碗底兒朝天,心滿意足。
就連下地回來的李老爹也被這口兒饞住。
晚間湖塘蛙鳴,一家三口坐在院兒里的海棠果樹下納涼,樹枝上掛著李老爹的老式收音機播放著李莎聽不懂的戲曲,李老爹聽的不亦樂乎,李媽媽拉著閨女的手談心。
話題聊到了家里滯銷的瓜子上,李媽媽說:“先前種的時候是參考的前年的時價,葵花是價最高的,我和你爸特意多種了幾畝,可巧年下收成也好,一下收了幾千斤,我和你爸當時還說呢今年收著了,誰能想到價跟不上了,你爸又不愿意賤賣這不就擱下了!唉,今年開春兒的時候,人們都說玉米價高多種玉米,我和你爸也信了,這會兒還沒收呢,這價就又縮水了。”
李老爹卻說:“縮就縮了唄,又不是咱一家,要賣不動大家伙兒都賣不動,怕啥?”
李莎不解地問:“BJ散稱的瓜子也基本上是八塊多一斤,就算有加工運輸成本,收貨的時候應該也不能低多少吧?”
“BJ賣多少?”李老爹來了興趣問到。
“散稱的八塊多錢一斤!”
“嘿嘿,這中間的差價還不知道被誰賺了去呢,來咱這收貨最好的才給到一塊二,饒這么地還沒人愿意要呢,咱這鄰近幾村幾鎮基本上都是一村兒種啥都種啥,這種的多了,自然收(貨)的人就抓尖兒!就這行情,你沒辦法。”
“要是放在網上賣呢?”李莎突然有了想法。
“啥玩意兒?你就一天沒點兒實際,別說別的,明兒你帶一袋子走,去BJ賣賣給我看,咱不是吃那飯的那塊兒料,哪有人家那腦子呢?”
“在網上是可以實現的,網上是針對全國各地,甚至是海外的很多很多人的,如果咱們創立一個自己的瓜子品牌掛在網上去賣或者批發,總會有遇上有人買的機會,最起碼比現在這樣干等著被收貨的糧販子晾涼了敲竹杠好。而且,一旦我們打通了這條道兒,將來就能準確地知道市場需求,量需種植了。我感覺其實咱們這樣的困境有點兒像缺了跟市場需求做一個宏觀調控,最關鍵的就是咱們盲目跟風種,而不是根據市場的需求去種,如果用網絡的大數據估算出全國或者某一地的瓜子全年需求量,然后我們再特供某地需求的種不就不會出現現在的困境了嗎?”
“那需求多少是你想知道就能知道的?”李老爹不信地問。
“我當然不知道了,但網絡大數據能估算一部分。”
“啥數據不數據,都讓你知道了,人家那收貨的人們咋活呀?盡說點兒不靠譜的,你有那閑心還是考慮考慮你自個兒的婆家吧。”
李莎見李老爹不理解她說的內容也就不多做爭辯,然而這個事卻算是在她心里埋下了個種子。
李媽媽略精神了就帶著李莎去跟李老爹一起下地給新的葵花打頭(葵花會長出很多分叉頭需要砍掉,以保證留下唯一的正頭吸收更好的養分),李老爹休息時,坐在田埂邊上看著忙碌在葵花田里的閨女感慨道:“哎呀,這農村有你們這些年輕人才好嘛,都扎到那城里去干啥去嘞?山青水綠的,有你們這些年輕的男男女女才像那么回事嘛!叫我說,你們該回來建設建設新農村啦,這都留我們這幫快干不動活兒的老頭老太太在這兒有啥意思?”
“城里交通、通信發達,高樓大廈建的也美觀,生活購物啥的都方便,人們誰還愿意回來再種地,受這份兒罪?”
“還發達、美觀,還遭罪,咋?吃了幾年BJ飯還不知道家鄉美咧?你有交通、有大樓,有咱這青山綠水么?有咱這空氣么?再說了,沒有這遭罪的,能有你們吃的東西?不遭罪天天喝西北風去?”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我們這不是趕上城鎮化了嗎?將來沒準兒還能趕上返農呢,這誰說得準?”
“哎,這句話算你說對了一半兒,我們那時候是趕上了農村建設的時候,那時候村里比現在紅火多了,那時候你看看這地里頭都是年輕人,干勁兒也大,像這樣的活兒,用不了半天兒就打完了,哎呀,就是那會兒餓得慌。現在啊,日子好過了,你們這幫年輕人都奔城里走了,剩下我們這幫原來的年輕人也不年輕了,干勁兒也沒那么大了,這一天干完這點兒活就算好勞動力啦。”
“那時候最紅火的是黑夜吧?尤其是我老爹,那時候可是村里的紅人呢”李莎想起了李媽媽說的李老爹年輕的時候如何多才多藝,因此故意勾他的話題。
“可不嘛,吹拉彈唱你爹我還真都能拿得起來,哎呀,現在不行啦,再沒那心思啦!”李老爹說著丟了手里的煙頭繼續起身去干活。
李莎卻又陷入了沉思,她想起了自己小的時候,李老爹用蛇皮、樹膠和馬尾鬃做二胡的事兒,做好了就聚集了村里的人到她家的海棠樹下拉小曲兒,其中還有一位沒牙的老爺爺總喜歡喝著二胡唱歌。
李莎還記得李媽媽說李老爹年輕的時候能吹口琴、會拉二胡,還會吹笛子,讀書不多卻也寫得情詩,李莎和哥哥小時候甚至偷偷在大衣柜里找到過媽媽珍藏的李老爹寫得情詩,其他的都忘了,只有一句是“井邊打水一條藤,你我二人一條心”因為太過形象,讓李莎還記得。
小時候李莎也聽過李老爹吹竹笛,家里也有一本厚厚的歌書,然而漸漸長大了,家里的樂器和歌書就都不見了。北漂的第五個年頭的時候,李莎攢錢給李老爹買過一把紅木二胡,然而也沒聽李老爹再拉過了,大概是真老了吧,老得記得起很多事卻無心無力再做某些事。
李媽媽身體徹底好伶俐后,李莎就返京了。
回京后,李莎一直琢磨這網上賣瓜子的事,并且真的在淘寶上注冊了一個“葵香園”店鋪,還開通了葵香園的微博,一反大家買瓜子放瓜子的圖片,她放的是自己在自家大片葵花田里照片。
金燦燦一片的向日葵,映襯著碧油油的葉子,越發顯得朝氣,也襯托著掰著兩株向日葵甜笑的李莎格外陽光清純。
這搞得摸不著頭腦的人紛紛留言逗她是不是賣門票的,做的是葵香園旅游基地,這倒是啟發了李莎的思路。也許自己可以做個瓜子一條龍,從開花時做葵香園旅游基地,瓜子成熟時做葵香園采摘,收成后就做葵香園品牌的瓜子。
不過眼下要做的是在網上找到合適的買家先出手老爹和村里人滯銷了的瓜子。李莎做足了花樣,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遇上了一位靠譜的批量采購買家愿意收購,但對方人在內蒙,并且要求李莎送貨到內蒙加工工廠。李莎雖然有點兒害怕,但是還是想做下嘗試,因而答應了對方的條件,雙方談妥價格后,李莎帶買家先做了實地驗貨,然而規劃運輸路線時,無論怎樣都難以實現,最終不得不放棄。
不過李莎倒也不灰心,繼續等著新買家,這期間她找董研做了葵香園原香瓜子的包裝設計,畢蕾給她出主意是做定量小包裝,她說:“現在網上賣瓜子的遠不止一家兩家,想要抓人眼球就得跟人與眾不同,想抓客戶二次回頭就得在貼心的服務上下功夫,定量小包裝的核心概念是賣健康,大家可能有的知道食用瓜子過量對身體不好,有的不知道,還有就是很多人還不清楚適量食用瓜子對身體的好處,只把瓜子當消遣零食。而我們要做的是讓所有吃過葵香園的人都知道人均每天適量食用瓜子對健康有莫大好處,而這個適量的量就是我們小包裝的容量。而服務上還可以定購買標準送特制剝殼器,索性我們就健康到連客戶的牙齒都保護。這樣一來就重新定義了人們吃瓜子的習慣,也就有了我們自己的市場。”
李莎完全同意畢蕾的說法,并且按照她的說法讓董研設計包裝,在淘寶上進行試賣,果然反響很好,只是苦于李莎沒有現貨,只得產品下架。不過這堅定了李莎做起葵香園的信心。
另一方面批發上合適的新買家再次出現,對方同意上門采購,但要求產品質量,李莎給對方拍了產品實圖,并讓李老爹給對方郵寄了試吃品,最終拍板采購。李莎又跟李老爹商量詢問其他家的是否要賣,賣的話統計報上自家的多少,最終匯中報給買家,看對方是否全部采購,一切核實明白后,才帶著買家上門拉貨。
大家各自歡喜,李老爹也通過這次網上賣瓜子徹底認可了閨女,先前他總說閨女是不知天高地厚地想上天,現在他人前人后的承認、夸贊:“我閨女真能上天!”李莎卻緊鑼密鼓地在部署他即將新產的瓜子的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