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獸鯥
(lù)
【原文】
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①下,其音如留牛②,其名曰鯥,冬
死而夏生③,食之無腫④疾。
【注釋】
①魼:即“胠“的同聲假借字,指腋下脅上部分。
②留牛:可能就是本書另一處所講的犁牛。據古人講,犁牛身上的紋理像老虎的斑紋。
③冬死:指冬眠,也叫冬蟄。一些動物在過冬時處在昏睡不動的狀態中,好像死了一般。
④腫: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癥。
【譯文】
座柢山,山間多水流,沒有花草樹木。有一種魚,形狀像牛,棲息在山坡上,長著蛇一樣的尾巴并且有翅膀,而翅膀長在脅骨上,鳴叫的聲音像犁牛,名稱是鯥,冬天蟄伏而夏天復蘇,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癰腫疾病。
異獸羬羊
(qían)
【原文】
錢來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①。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
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臘②。
【注釋】
①洗石:古人說是一種在洗澡時用來擦去身上污垢的瓦石。
②臘:皮膚皴皺。
3音,大羊之意。《爾雅》云:“羊六尺為羬“。據中國古代動物學史》注其為捻角山羊。
【譯文】
錢來山,山上有許多松樹,山下有很多洗石。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普通的羊卻長著馬的尾巴,名稱是羬羊,羬羊的油脂可以護理治療干裂的皮膚。
————————
梼杌(táo wù)
別名傲狠,中國神話中上古時期的四兇之一。所謂“四兇“,最早指的是上古年間四位殘暴的部落首領,后來被杜撰為他們部落圖騰的四種怪物。
——————
混沌是在世界各地廣泛存在的神話名詞,拼音是hùn dùn,其含義在世界各地具有極大的差異,在希臘神話中,混沌(Chaos)則是孕育世界的神明。
在許多神話中世界都始源于混沌,起初天地連在一起,即處于混沌狀態,直至創世神將他們分開。
——————
饕餮,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獸。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爪,大頭大嘴。性格貪婪,比喻好吃之徒,常見于青銅像。為縉云氏之子而非龍九子(傳說中是龍五子)。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饕餮為風水獸,它貪吃、暴斂。
——————
獬豸又稱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
橫公魚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怪魚。出自《山海經》,生于石湖,此湖不凍。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去邪病。
橫公魚到了夜晚,跳到岸上,脫掉厚重的外殼,其樣貌有點像人類。所以有了'夜化為人'的說法。
異獸長右
長右:或引做“長舌“,與狌狌、舉父均屬于猿猴類。長右山出此首,所以以山命名。
【原文】
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譯文】
長右山,沒有花草樹木,但有很多水。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卻長著四只耳朵,名稱是長右,叫的聲音如同人在呻吟,任何郡縣一出現長右就會發生大水災。
異獸貍力
柜山,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①,其音如狗吠,其名曰貍力,見則其縣多土功②。
【注釋】
①距:雄雞、野雞等跖后面突出像腳趾的部分。這里指雞的足爪。
②見:同“現“。縣:這里泛指有人聚居的地方。
【譯文】
柜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普通的小豬,長著一雙雞爪,叫的聲音如同狗叫,名稱是貍力,哪個地方出現貍力而那里就一定會有繁多的水土工程。見到它的地方,地面多起伏,所以猜測貍力善于挖土。
異獸赤鱬
(rú)在日本海曾發現類似赤鱬的海魚標本
【原文】
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①,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②,
食之不疥。
【注釋】
①赤鱬:也叫鯢魚,即所說的娃娃魚,有四只腳,長尾巴,能上樹,屬兩棲類動物。
②鴛鴦:一種雌雄同居同飛而不分離的鳥,羽毛色彩絢麗。
【譯文】
青丘山,
英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澤。澤中有很多赤鱬,形狀像普通的魚卻有一副人的面孔,發出的聲音如同鴛鴦鳥在叫,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疥瘡。
————
陸吾即肩吾,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昆侖山神名,人面虎身虎爪而九尾。《山海經·西山經》:“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郭璞注:“即肩吾也。莊周曰'肩吾得之,以處大山'也。“陸吾神掌管這“帝之下都“,還兼管“天之九部“。
又被稱作開明獸,本是黃帝都城昆侖丘的守衛,他把自己化裝成老虎的樣子,這樣便可以獲得老虎的威嚴和力量。
——————
異獸旋龜
《山海經·南山經》中的一種生物,產于怪水。其體貌與普通的烏龜類似,但顏色為紅黑,長著鳥的頭、毒蛇
的尾巴。據說它的叫聲像剖開的木頭的聲音,將其佩帶在身上,耳不聾,還可以治療足底的老繭。
【原文】
杻陽之山。怪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①,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②底。
【注釋】
①虺:毒蛇。
②為:治理。這里是醫治、治療的意思。底:這里與“胝“的意思相同,就是手掌或腳底因長期摩擦而生的厚皮,俗稱“老繭“。
【譯文】
杻陽山。怪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憲翼水。水中有眾多暗紅色的龜,形狀像普通烏龜卻長著鳥一樣的頭和蛇一樣的尾巴,名稱是旋龜,叫聲像劈開木頭時發出的響聲,佩帶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聾,還可以治愈腳底老繭。
異獸巴蛇
【原文】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譯文】
巴蛇能吞下大象,吞吃后三年才吐出大象的骨頭,有才能德品的人吃了巴蛇的肉,就不患心痛或肚子痛之類的病。這種巴蛇的顏色是青色、黃色、紅色、黑色混合間雜的。另一種說法認為巴蛇是黑色身子青色腦袋,在犀牛所在地的西面。
蠱雕
【原文】
蠱雕又稱纂雕,是一種似鳥非鳥的食人怪獸,樣子像雕,頭上長角,叫聲像嬰兒的哭啼聲,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怪獸。
外貌形態
蠱雕
蠱雕
蠱雕又稱纂雕,是一種似鳥非鳥的食人怪獸,樣子像雕,有角,叫起來像嬰兒啼哭。《駢雅))記:“蠱雕如雕而戴角。“《事物紺珠》記:“蠱雕如豹,鳥喙一角,音如嬰兒。“
蠱雕為獸,有如雕、如豹兩種形狀:其一,鳥形,似雕獨角;其二,豹形,鳥喙一角。
蠱雕是一種似鳥非鳥的食人怪獸,據《山海經·南山經》記載:“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是食人。“再往東五百里,是座鹿吳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但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澤更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種野獸,名稱是蠱雕,形狀像普通的雕鷹卻頭上長角,發出的聲音如同嬰兒啼哭,是能吃人的。
旋龜
【原文】
旋龜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產于怪水。出自《山海經·南山經》。其體貌與普通的烏龜類似,但顏色為紅黑,長著鳥的頭、毒蛇的尾巴。據說它的叫聲像剖開的木頭的聲音,將其佩帶在身上,耳不聾,還可以治療足底的老繭。
分布
國內主要分布于安徽、重慶、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浙江、江蘇、湖南等。國外分布于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
形態特征
頭大,呈三角形,且頭背覆以大塊角質硬殼,上喙鉤曲呈鷹嘴狀,眼大,無外耳鼓膜。背甲棕褐色,長卵形且中央平坦,前后邊緣不呈齒狀。腹甲呈橄欖色,較小且平,背腹甲借韌帶相連,有下緣角板。四肢灰色,具瓦狀鱗片,后肢較長,除外側的指、趾外,有銳利的長爪,指、趾間有半蹼,既利于陸地爬行,又便于水中游泳。尾長,個別已超過自身背甲的長度,尾上覆以環狀短鱗片。此龜的頭、四肢均不能縮入腹甲,是我國已知龜類中較特殊的一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