狴犴(bìàn)又名憲章,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第七子。形似虎,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圖像。
《龍經》有云:“狴犴好訟,亦曰憲章。“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
英招
是上古時期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馬身人面虎紋鳥翼獸,是看花園的神獸,屬華夏族和西戎部落。出自《山海經·西次三經》。
——————
當康又稱牙豚,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是一種兆豐穰的瑞獸。
——————
應龍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又名飛龍,亦作黃龍,另有學者推測應龍以庚辰為名;本居于天上世界,曾下凡作為黃帝大將斬殺蚩尤、夸父,也曾以尾畫地成江,助大禹治水,同時,應龍還為禹王擒獲了無支祁。
應龍于五方主中央、五行司土,為云雨雷霆、溝瀆河川之神,亦是天龍之神,天神太一之妃,號曰順天佑畿輔時應龍神。
而應龍分有兩種,一為毛犢與羽嘉所生,生鳳凰、麒麟;二則是龍修煉一千五百年所化,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千年為應龍。
——————
赤鱬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異魚名。人面,音如鴛鴦,食之可以療病。其說始見于先秦。
——————
滅蒙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怪鳥,出自《山海經》。在結匈國的北邊,這種鳥是青色的,卻長著紅色的尾巴,結匈國即是結胸國。
——————
貔貅(拼音:pí xiū)別稱“辟邪、天祿“,是中國古書記載和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兇猛的瑞獸。
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傳說貔貅除了開運、辟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中國傳統有裝飾“貔貅“的習俗,貔貅寓意豐富,人們相信它能帶來歡樂及好運,古時候人們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
——————
當扈dāng hù
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異獸,《山海經》中記載:“其狀如雉,以其髯飛,食之不眴目“。
(吸血鬼的模型)
——————
燭龍,中國上古創世神(天吳、畢方、據比、豎亥、燭陰、女媧)之一,又名燭陰,是人面蛇身的形象,全身赤紅,睜眼為晝,閉眼為夜,吸氣為冬,呼氣為夏,不喝水也不吃飯,也不用睡覺休息,能呼風喚雨。
——————
鸞鳥,古代傳說中的神鳥,最開始被看做類似于鳳凰的鳥,后來逐漸把鸞當作鳳的別稱。在《異苑》中記載“羈賓王養一鸞,三年不鳴。后懸鏡照之。鸞睹影悲鳴,一奮而絕。”后人在詩中多以“鸞鏡”表示臨鏡而生悲。
————
青鳥,《山海經》注:“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小鵹,一名曰青鳥。”“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
《山海經》中的三青鳥由王母飼養,是神鳥,職責是專門為王母取食,居住在三危山中。傳說西王母駕臨前,總有青鳥先來報信,『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南唐中主山花子),文學上,青鳥是被當作傳遞信息的使者。后人將它視為傳遞幸福佳音的使者。
又被人們稱作九天玄女和嫦娥
——————
三足烏又稱三足金烏,在中國古代神話里,紅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烏鴉,黑烏鴉蹲居在紅日中央周圍是金光閃爍的“紅光“,故稱“金烏“作為一種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之一,金烏形象原是二足西漢后期演變為三足詳見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二足金烏、,又因為不同于自然中的烏鴉,加一腳以辨別,三足烏是中國神話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鳥名。為日中三足烏之演化。三足烏亦稱“踆烏“。居于日中,有三足。
——————
重明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其形似雞,鳴聲如鳳,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鳥,亦叫重睛鳥。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能辟除猛獸妖物等災害。在中國民間新年風俗中,貼畫雞于門窗上,實即重明鳥之遺意。
——————
“禍斗“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為外形象犬的妖獸,可以噴出火焰。禍斗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將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說法稱禍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帶火的糞便。禍斗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征。
——————
鯤鵬是一種傳說中的上古神獸,于道家學說古籍《莊子·逍遙游》中記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
蜚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怪物,《山海經》中記載:“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
————————
夫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夫諸一種長著四只角的鹿,它的情狀似溫柔潔凈,喜歡四處角戲,它一出現,其地必定是大水時期。
古代人民視夫諸為水災的兆星。
————————
九嬰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兇獸之一。出自《淮南子·本經訓》。它是水火之怪,能噴水吐火,它的叫聲如嬰兒啼哭,有九頭,故稱九嬰。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于北狄兇水之中。
其說始見于漢。傳說中的水火怪。亦用以喻邪惡兇殘的人。《淮南子·本經訓》高誘注:“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之地有兇水。“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提到北方有一條大河,水深千丈,波浪洶涌,人稱兇水。兇水中有一只九頭怪物,名叫九嬰,既能噴水,又能噴火。十日并出時,兇水也沸騰了,九嬰嫌水中太熱,就跳上岸來,見人就吃,吃的時候,必須有9樣食品同時供它吃,因此成為大羿第3個斬殺目標。
————————
九嬰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兇獸之一。出自《淮南子·本經訓》。它是水火之怪,能噴水吐火,它的叫聲如嬰兒啼哭,有九頭,故稱九嬰。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于北狄兇水之中。
其說始見于漢。傳說中的水火怪。亦用以喻邪惡兇殘的人。《淮南子·本經訓》高誘注:“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之地有兇水。“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提到北方有一條大河,水深千丈,波浪洶涌,人稱兇水。兇水中有一只九頭怪物,名叫九嬰,既能噴水,又能噴火。十日并出時,兇水也沸騰了,九嬰嫌水中太熱,就跳上岸來,見人就吃,吃的時候,必須有9樣食品同時供它吃,因此成為大羿第3個斬殺目標。
————————
陵魚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怪魚,人臉卻有魚類的身體,有手與腳,屬半人半魚的姿態,棲息在海中。《山海經》提到人魚的有好幾處,都說它活在山溪中,看描述可能是鯇,即娃娃魚,不是神話中的人魚。
現代的美人魚的原型
————————
九鳳是古代漢族神話中神鳥,它以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于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句曰九鳳“。
————————
相柳氏
相傳相柳氏蛇身九首蛇皮花紋似虎斑九個腦袋面孔和人相似
——————
冉遺魚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怪魚。英鞮山,涴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北流入陵羊澤。水里有很多冉遺魚,這種魚長著魚身、蛇頭,還有六只腳,他的眼睛形狀如同馬的眼睛,吃了這種魚可以使人不患夢魘癥,還可以防御兇災。出自《山海經》。
——————
“比翼鳥”,因為每個只有一個眼睛和一支翅膀,不成對的蠻蠻無法飛行。蠻蠻不是吉獸,蠻蠻出現的話一般預示著會有洪水。
————————
獙獙(bi)
屬于狐族,外形酷似狐貍,雖有翅膀,但都是非常輕薄的肉翼,不能飛行。叫聲像鴻雁,是狐族中聲音最悅耳的一族,不過卻不是吉獸,獙獙的出現則預示著大旱。
——————
蜚:
居住在太山,外形像牛,頭部為白色,有蛇一樣的尾巴,只有一只眼睛,傳說中是災難之獸,所到之處必有災禍,因此世人都害怕它。成語“流言蜚語”里的蜚就是它!
————
鳴蛇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
鳴蛇是災蛇,是大旱的征兆。
——————
鉤蛇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鉤蛇通過在水中用尾鉤把岸上的動物拉入水中捕食。
古代神獸之一,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蛇類,兩棲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性情兇猛好斗,有劇毒,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它的尾部與普通的蛇類不同,分叉如同兩個鉤子一般,而且鉤蛇的捕食方式也是用尾鉤來鉤住獵物,再進行吞食。這種蛇,在《水經注(若水)》一文中有記載。只是似乎近幾百年來,再也沒有聽說有人看到過這種蛇類了。
——————
朱厭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兇獸,身形像猿猴,白頭紅腳,傳說這種野獸一出現,天下就會發生大戰爭,出自《山海經·西山經》。
——————
諸懷(zhū huái)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怪獸。《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雁,是食人。“
——————
飛廉,年支十四星之一,也是現代小說中的上古十大魔神之一。源于古代中國人民對遠古星辰的自然崇拜。蜚廉(飛廉)屬陽火,主孤及克害。忌入命、身、父母宮,主孤克。入命身,其人孤僻;入父母,克父母,若會兇星,其克必重。在遷移宮,忌遷動,再湊合兇星,車禍血光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