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活中的口才藝術(3)
- 口才成就一生(全集)
- 李問渠
- 5501字
- 2013-08-03 03:41:20
哥倫布經過了十八年的準備,成功越過大西洋,發現新大陸。偉大的創舉引起舉國歡騰,哥倫布因為這一劃時代的發現,被譽為英雄而受到崇敬。
但也有那么一些無視事實、否認真理的小人想使哥倫布難堪。在一次為哥倫布慶功的宴會上,有人跳出來發難:“聽說你在大西洋的彼岸發現了新大陸,但那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通過航行,都可以像你那樣到達大西洋彼岸,并發現新大陸。這是世界上再簡單不過的事了,為什么要小題大做呢?”
面對小人的挑釁,哥倫布沒有立刻回擊,他從容地站起來,從桌上拿起一個雞蛋,對在場的客人們說:“先生們,這是一個普通的雞蛋,誰能把它立起來呢?”在座的賓客們一個接一個,試圖把雞蛋立起來,但雞蛋傳了一圈,也沒有人能成功。這時大家都說,這是不可能的。
于是哥倫布接過雞蛋,輕輕地在蛋殼上敲出一個小坑,毫不費力地把雞蛋立了起來,頓時全場嘩然。哥倫布轉身對大家說:“這不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嗎?然而你們卻說這是不可能辦到的。是的,當人們知道了某件事情該怎么做之后,也許誰都能做到了。”
哥倫布以廣博的學識、機敏的思想、簡明的實例,迅速構成一個嚴密的模擬推理,明白指出,在一件事情未獲得驗證前,這是一件極度困難的事,但只要有人找到解決的方法,這事就變得再簡單不過。
對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態度去應對;遇有爭論、挑釁,也該針對事物的本質,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諸如哥倫布所遇到的這類越辯只會越僵的爭端,還不如用個簡單,卻極有說服力的例子,讓眾人心服口服。
說話以簡為美
依靠口才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好多使用結構較為簡單、形式較為短小的句子。當需要表達簡單的意義時,自然用字簡短,而要表達一個比較復雜的意義組合時,也盡量將冗長復雜的結構,轉化成比較簡單的短句。
有效的交際語,從總體上看,句子大多不長,最少的僅為一個音節,多者也不過一二十個音節。這類句子中往往又多有停頓,截分成數個語音段落,其中每段中音節都較小。此外,這類句子大多是零句【即沒有主語和賓語兩部分的句子】,經常不用或少用附加成分,并省用連接詞、介詞,或隱含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當然,這些成分的簡略并不能隨便簡化,而是憑借雙方共處時的各種特定環境決定的。不過,在表達時,只要不影響意思的傳達和理解,語言形式還是以簡短為宜。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運用簡略短句為主的特點,一方面是指句子構成上富有變化,另一方面是指運用句式豐富繁多。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口頭交談,往往比書面字詞顯得更加生動活潑。這種口語句式豐富多樣,例如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單句、復句等。如果經常在口語中交替使用這些句式,將會使語句表達富有變化,不僅能活躍氣氛,也可以讓話語更為生動活潑。
理直不一定要氣壯
日常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爭吵和誤會都是由于說話不當引起的,這種溝通上的障礙也是由于說話的語氣加劇的。有的人說話容易讓對方接受,有的人說話卻容易讓對方誤會甚至生氣。這其中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語氣的不同造成的。同樣一句話,如果用不同的語氣表達,就會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效果。例如,“你好美”這三個字,如果用真摯的語氣說出來,那就是滿懷著對于自己欣賞的人的真摯贊美;如果用油腔滑調的語氣說出來,很有可能會造成別人的反感,以為你是在戲弄人。
樂樂就很善于用自己的語氣幫助伙伴們。在他的寢室里有一個性格比較孤僻、不善言談的同學,被別的同學暗自稱為“弱智”,同學們跟他說話的語氣也總是怪怪的。
樂樂在擔任宿舍長后,就經常觀察并鼓勵他。有一次在課外活動時,樂樂看到這個同學獨自一人坐在教室里,便走過去,用最貼心、最耐心的語氣說:“我發現你上課聽講挺認真的,而且反應并不比別人慢,我相信你肯定比我聰明,只要你努力學習,一定會考在班上的前幾名。”這個同學聽了樂樂的話,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然后,樂樂又誠摯地說:“不如我們一起參加活動吧,一個人坐在這里也挺無聊的,就當陪我了?”說著就把他拉到同學們中間,與他一起參與同學們的活動和游戲,后來,同學們也都爭著和他們做游戲了。慢慢地,他和同學們的關系變得融洽了,學習也提高上去了,再也沒有人說他“弱智”了。
多年后,那位曾經孤僻的同學已經成為了深圳一家大公司的銷售總監。在一次同學會上,他拉著樂樂的手說:“當年你對我說話的語氣改變了我的一生。”
說話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不是靠聲高來實現的,而是靠語氣的得體取勝。有理也要有禮,有理不在聲高,理直不一定要氣壯。
事情有輕、重、緩、急,語氣有抑、揚、頓、挫。只有把握好說話語氣的分寸,才能被對方充分理解和接受,同時收到說話的預期效果。
當然,說話語氣也要分對象,場合和時間。不同的情況,要運用不同的語氣,切不可千篇一律地用一種語氣。
要做到恰當地運用說話語氣,首先要因人而異。語氣能夠激發聽者的情緒并影響其精神狀態,用喜悅的語氣就會引發對方的喜悅之情,用憤怒的語氣就會引發對方的憤怒之意;生硬的語氣會引發出對方的不悅之感,埋怨的語氣會引發出對方的滿腹牢騷等等。
其次要因地而異。把握語氣要注意說話的場合,這是十分必要的。一般來說,場面越大,越要注意適當提高聲音,放慢語速,把握語勢上揚的幅度,以突出重點。相反,場面越小,越要注意適當降低聲音,適當緊湊詞語密度,并把握語勢的下降趨向,追求自然。
最后要因時而異。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時候說,效果往往會大相徑庭。抓住時機,恰到好處,運用適當的語氣才能夠產生正確的效果。
同樣的話,用不同的語氣說出來,就會起到不一樣的效果,所以,在說話的時候,就要注意自己的語氣,既不傲慢,也不“卑躬屈膝”。對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場合,用什么樣的語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做一個受人尊敬的“會說話的人”。
爭吵有“度”,和好有方
俗話說:“誰家的煙囪都冒煙。”即使是最恩愛的夫妻,相互間也難免發生爭吵。一般口角,吵過之后也就完了,但是,如果爭吵起來不加控制就可能激化矛盾,引出意想不到的壞結果。所以,夫妻爭吵有必要控制好“度”,即使在最沖動的情況下也不要超越這個界限。
這里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揭短
一般說來,夫妻雙方十分清楚對方的毛病和短處。比如,對方存在生理缺陷,個子小,不生育,或有過失足等。在平時,彼此顧及對方的面子而不輕易指出。可是一旦發生爭吵,當自己理屈詞窮、處于不利態勢時,就可能把矛頭對準對方的短處,挖苦揭短,以期制伏對方。
有道是“打人莫打臉,罵人不揭短”,人們最討厭別人惡意揭短,這樣做只會激怒對方,擴大矛盾,傷及夫妻感情。
--不翻舊賬
有的夫妻爭吵時,喜歡把過去的事情扯出來,翻舊賬,拿陳芝麻爛谷子做證據,歷數對方的“不是”和“罪過”指責對方,來證明自己正確。這種方式也是很愚蠢的。夫妻之間的舊賬很難說得清。如果大家都翻對自己有利的那一頁,眼睛向后看,不但無助于解決眼下的矛盾,而且還容易把問題復雜化,新賬舊賬糾纏在一起,加深怨恨。夫妻爭吵最好“打破盆說盆,打破罐說罐”,就事論事,不前掛后連,這樣處理問題,才容易化解眼前的矛盾。
--不帶臟字
爭吵時,夫妻雙方可能高聲大嗓,說一些過激過重的話,但是絕不能罵人,帶臟字。有些人平時說話帶臟字和不雅的口頭禪,爭吵時也可能順口說出來。然而,這時對方不再把它當成口頭禪,而視為罵人,因此同樣會發生“爆炸”。
--不貶低對方
夫妻爭吵時難免各執一詞,都感到真理在自己這邊,對方是胡攪蠻纏,往往使用評價性語言貶低對方。比如:“和你說話簡直是對牛彈琴!”“你這個人四六不懂,簡直不可理喻!”“你是一個潑婦!”“你是一個無賴!”這些貶低對方的話,同樣容易刺傷對方的自尊,雙方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會一直爭吵到底的。
--不涉及親屬
有的夫妻爭吵時,不但彼此指責,而且可能沖出家門,把對方的老人、親屬也裹進來。如說:“你和你爸一樣不講理!”“你和你媽一樣混賬!”如此把爭吵的矛頭指向長輩是錯誤的,也是對方最不能容忍的。
總之,夫妻爭吵只要把握好了度,就不會傷及感情,“雨過天晴”,兩人又會和好如初。
當夫妻因事發生矛盾出現冷戰局面時,到一定程度就要有一方首先打破沉默,這時另一方就會響應,夫妻握手言和,重歸于好。
打破沉默、消除冷戰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直言和解
如果雙方的矛盾并不大,只是偶然出現摩擦,就可以直截了當和對方打招呼,打破沉默。如說:“好了,過去的事就叫它過去吧,不要再賭氣了。”對方會有所回應,言歸于好。也可以假裝把所有的不愉快都忘掉了,像什么事也沒有發生似的,主動與對方說話,如對方順水推舟,可打破沉默。如上班前,丈夫突然對還在生氣的妻子問:“我的公文包呢?”見丈夫沒有記仇,妻子也不好意思不理睬,應聲道:“不是在衣柜
上嗎?”這樣就打破了僵局。--認錯求和如果一方意識到發生矛盾的主要責任在自己,就應主動向對方認錯,
請求諒解。如:“好了,這事是我不好,以后一定注意。這件事是我考慮不周,責任在我,我賠不是,你就不要生氣了,氣出病來,可不劃算!”對方聽了,一腔怒火也許煙消云散。
退一步說,即使錯誤不在自己一方,也可以主動承擔責任。--幽默和解開個玩笑是打破僵局的最佳方式。如:“我說,你看世界上的冷戰都
結束了,我們家的冷戰是不是也可以松動一下?”“瞧你的臉拉那么長干什么!天有陰晴,月有圓缺,半月過去了,月兒也該圓了吧!女人不是月亮嗎?”對方聽了多半會“多云轉晴”。
總之,只要一方能針對矛盾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溝通方式,巧用言語,就可以盡快打破僵局,家庭生活就會恢復往日的歡樂與和諧。
用激將法使對方應允
某一有名的早期天才教育家,他對于不喜愛練小提琴的孩子格外有方法“馴服”他們。在教孩子們練琴時,經常碰到的難題就是兒童學琴意愿低落,然而他卻能使這些孩子們個個樂意接受他的指導。你想會是用逼迫的方式嗎?
不!因為這種辦法只能收到一時之效,并不能持久,原來他所使用的特效藥就是這么一句話:“我想這件事你必定做不好,因為你的能力比人家差,所以你才不想
練習。”只要是從事教育工作,便經常會遇到這一類情形。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很有可能是自發的,但很多時候是無法約束
自己的惰性,便常以投機取巧的方式來達到他們偷懶的目的。對于這樣的孩子你若說:“難道你不喜歡它嗎?”這根本毫無效用,而要對他們說:“這樣的事情對你來說是稍勉強了點,可能你沒辦法做得好,因為你的能力比別人差。”
只要這一句話,大多數的孩子都會不甘認輸而認真起來。
像這樣的激將法,對大人或孩子并沒有多大差異。若施以強迫手段,非但毫無用處,反而會引起對方反抗的心理。縱使就范了,也不見得能得到什么好效果。
人的心理有一種特性,往往愈受到壓迫,反抗心也愈強。
例如,在娛樂節目進行中若是規則過多,玩起游戲來“束手束腳”的,便絲毫引不起人們的興趣,倒不如將規則放寬,使參與者個個都能興高采烈。
所以當你有某事需要別人替你代勞時,千萬不可用“為什么你不想做?”,而必須以“你是因為能力差,不會做吧!”來激怒他,因為前者并不能刺激對方的自尊,后者卻擊中了他的要害,而對方為了挽回自尊,也得認真做出個成果讓你瞧瞧。
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也是屬于這一類的人,若有人遇事找他幫忙,他不會輕易答應,但有一個訣竅,就是說句“我就知道你是不會做的!”。
他為了鞏固自己的自尊,也會勉強地答應下來。
老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般人。
對于不易接受你的要求的人,你不可說他是討厭這份工作,而必須說他是不會做這份工作。
壓制反抗心理的說話技巧
作家藤本義一先生,在日本頗為知名。一次,他的女兒半夜才醉醺醺地回來,應門的藤本夫人自是破口訓斥了一頓,藤本義一本人也十分生氣,面色凝重地呵斥道:“你這渾蛋!”之后就憤然離去,女兒當場來不及反應,只愣愣地站著。
雖然只是一句話,但卻深深刺痛了她的心,而晚歸之事,從此便不再發生。
為人父母者,都有責備孩子的經驗,多半也了解孩子可能有的反抗心理,所以要他們反省自己是相當困難的。通常會以一句“你是怎么搞的,我已經說過了多少次!”企圖想讓他們了解并且反省,此時他們若有反抗的舉止,父母又會加一句:“你這是什么態度!”然后你的說教更是沒完。
如此,愈是責備,反抗心理便愈是強烈,愈是希望他們反省,反而愈得不到效果,于是情況就會變得更糟,但藤本先生的這種做法,使他女兒的反抗心理根本無法產生,反而轉為自己知道反省自己。
因藤本夫人的一頓訓斥,已足夠引起女兒的反抗心理,但藤本先生卻巧妙地將它壓制住,反而使女兒感到十分歉疚,因為父親的一句“渾蛋”,著實勝過上百句無謂的責備,她除了感激,實在無話可說。
夫婦兩人事先雖未商量要采取聯合作戰方式,但這種方式,對付犯錯的子女,未嘗不是一種很好的策略。
與責備無關的話,很多時候卻可壓制住即將爆發的反抗心理。
對失誤若無其事
不管任何人,只要犯了過錯,都會痛苦地反省。譬如棒球比賽時,若最后一局只須再得一分即可獲勝,卻因某人的失誤而使對方得分,那位失誤的選手必會垂頭喪氣,無顏見江東父老。此時如果教練一味在其他選手面前訓斥他,則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呢?他會因心理壓力大而愈打愈失常。
反之,如果此時教練能夠好言相勸,則他在以后的比賽中,必定會有更突破的表現。甚至到了最后還可能再見全壘打,而這完全是由于感動的心理產生的。
人都會犯錯,只是程度的不同。以上兩個例子,都是使下屬將一時的失誤轉換成他們今后成功的作為。責備下屬的失敗十分容易,但要原諒下屬就不容易了。
然而,最笨的方法就是當下屬犯了一次錯誤便不停地加以斥責,不但使他感到厭煩并且產生反抗心理,更別談讓他自我反省了。
次數一多,你的好意卻讓他認為你老是挑剔,你的責備就變得毫無意義了。況且如果他是在小心翼翼的情況下犯了錯,也就難免會對上司失去信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