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放棄是一種選擇 (5)
- 讀者文摘精粹版2:放下就會快樂
- 東方笑
- 4781字
- 2013-08-03 03:16:07
“從咖啡館里出來,我們又叫了一輛出租車去電影院。”弗利克斯的眉頭皺緊了。“下車時,又是莉比堅持付了錢——1美元20分,本來就沒有幾步遠嘛。她付完錢還大談什么輪流付賬真的是很好,這就是她的為人原則之類的漂亮話。當然嘍,買電影票的時候就輪到我了。10美元。入場前,她又付錢買了一桶爆米花,花了半個美元。”
“那天的電影倒是不壞。可我的心思已經不在電影院里了。我盤算著,如果待會兒輪到我付車錢,那可就該她出這頓飯錢了。”
想到這兒,弗利克斯叫來服務員,要了一杯水,一氣喝干。
“電影放到中間,有一會休息。莉比建議出去活動活動腿腳。我們便一起來到走廊,她就朝小賣部的柜臺走去,要了一杯橘子水。‘該你付賬,弗利克斯。’她邊喝邊說。”
“這時候,入場鈴聲又響起來。可現在是輪到莉比付車錢而讓我管飯了!真要命!我不動聲色地等別人差不多都入場了,突然向她轉過身來:‘我也要一杯。’盡管我當時并不渴,可是……‘現在該你付錢,親愛的。’我對她說。她二話沒說,馬上摸出錢包付了錢。”
“正常電影散場以后,又該輪到我付車錢了。你猜怎么著?電影放了一會兒竟然斷片了。燈亮了以后,莉比轉過頭來說,她不想干等著,想再吃點兒什么。我在座位上磨蹭著不肯出去。誰知,一個賣冰淇淋的渾小子不知從哪兒冒了出來,在座位中間亂竄。沒辦法,我只好給她買了一個冰淇淋蛋卷。整個下半場,我就不知道電影都演了些啥,滿腦子盡想該怎么辦了。”
“電影散場,我們從影院里出來,鉆進一輛出租車。坐在車里,我心里直發顫。突然,幸運女神在那天晚上降臨到我頭上:汽車走到半路,車胎爆了。莉比不情愿地跟我下了車,付了車錢。”
“當我在路邊又攔住一輛出租車繼續向飯店開去的時候,我簡直都覺得飄飄然了。在餐桌旁坐定之后,我就放開了點菜。要了法式洋蔥湯,又要蘆筍配牛排,龍蝦沙拉,餡餅,還要了去皮蘋果——就因為菜單上寫著它是水果里面最貴的。莉比坐在那里,目瞪口呆地望著我狼吞虎咽,她自己盤子里的菜幾乎就沒有碰。吃完飯,我覺得還不夠味,又要了一根雪茄。”
“盡管我不抽煙——然后才叫服務員拿賬單來。”
“我要這根雪茄可是個致命的錯誤。你看,我不抽煙,身上不裝火柴,服務員又去柜臺算賬去了。就這么一眨眼的工夫,一個賣雜貨的家伙偏偏就蹭了進來。”
弗利克斯停了一會兒,又要了一杯水灌下肚。
“這家伙鉆進飯店,開始兜售他籃子里那些零七八碎的玩意兒,當然,里面也有火柴。‘快拿賬單來!’我朝遠處的服務員拼命地喊。那混蛋明明聽見了,可還是慢慢騰騰地往這邊走。我恨不能一把把他的脖子給扭下來,朝他做了一大堆見他媽鬼的手勢。然而,一切都無濟于事了……”
弗利克斯長嘆了一聲。
“莉比搶先買了一包火柴交給我,花了她5分錢。可我呢,為這頓飯付了160美元,還外加給那個混蛋的小費。隨后,我們坐車回家,又輪到她付錢。這可真算公平。”弗利克斯苦笑著說。“這還不算完。下車以后,我準備向她吻別,她竟把我給推開了,還斬釘截鐵地說:‘弗利克斯,不!我沒有讓你一個人付賬,原因就是這個。’你聽聽,”弗利克斯心酸了,“她居然沒有讓我一個人付賬!”
艾德勒的決心
人可以在磨難中變得更加堅強,就如幾經寒冬的樹,在春天更加能爆發出勃勃的生機。
——海倫·凱勒
阿弗烈德·艾德勒小的時候,有一天早上醒來,突然發現他弟弟死在床上,就在他身旁。這一事件使他下了終生守之不渝的決心:做個醫生,和死搏斗。
艾德勒行醫之初,又偶然發現一連串現象,從而使他對人類的心靈有了重大發現。他解剖尸體時,注意到以前并沒特別受人注意的種種情況。他發現一具死尸的心臟大得異乎尋常,同時發現一個心瓣堵住,血液不能充足地流到肺里去。那心臟是為了應付這種缺陷而變大的嗎?
一具死尸里有病的一個腎已經割掉,他發現剩下的那個腎也比尋常人的腎大得多。他又發現一葉肺因為有病而萎縮,另一葉肺就可能變得更有力量。這些健全器官豈不正是想彌補不健全器官所失去的功能嗎?骨頭斷了,會長出厚骨痂,為的是使骨頭比以前更結實嗎?這些現象一再出現,仿佛人體自有其規律:為了自保,本能地以強補弱。
艾德勒進一步研究下去,開始到各美術學校測驗學生的視力。結果發現7/10以上的學生視力都很差,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視力既然不好,這些學生為什么還偏要從事必須用眼的生涯呢?他發現這些學生從小就感覺到視力欠佳,因此特別努力,要使自己比別人看得更清楚,更敏銳。他們訓練自己的觀察能力,培養用眼睛看的樂趣,結果對視覺世界的興趣比普通人大。
艾德勒又去研究大畫家的生平,發現其中許多眼睛都有缺陷。眼睛不好而偏要做畫家的人何以這樣多呢?難道也是受他在解剖尸體時發現的那條補償缺陷規律驅使的嗎?
他又去研究盲人,證實盲人的聽覺、觸覺和嗅覺都特別靈敏。布魯克納、法朗次、史麥塔納和貝多芬等音樂大師所以特別熱心致力于聲音之美,似乎至少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們聽覺有缺陷。
貝多芬就是一個令人驚奇的例子,他的聽覺從小就有機能性的缺陷,28歲時已經聾得很厲害了。4年之后,如果不用耳筒,連整個樂隊的聲音都聽不清楚。就在那年,他寫出美妙的第二交響曲。耳朵全聾之后又寫出更優美的英雄交響曲、月光奏鳴曲和第五交響曲。全聾了25年,最后居然還寫出不朽的第九交響曲。
艾德勒的研究,不知不覺地從生物學轉入神經病學,又從神經病學轉入心理學,就是從機能性缺陷的生理補償研究到心理補償。不過到那時候為止,他所注意到的各種補償都只是無意識的,人的意志并沒發揮作用。
他于是開始研究較為不明顯的實例。巴斯德就是個好例子。因為中風,腦子里控制言語的那部分壞掉了,憑著超人的毅力,異常艱苦的奮斗,終于在大腦中發展了新的言語神經中心。艾德勒發現了好幾百個相同的實例:小時候孱弱,長大成了有名的大力士;從前不良于行,后來成了芭蕾舞星:患過肺癆,卻成了大歌唱家等等。這些人拼命奮斗,要克服他們的弱點,結果培養出超群的能力。這并不是造化在盲然補償,而是人的意志在發揮作用。
他漸漸發現,這就像是一個定律,人往往因為早期的弱點而獲得他們奮力以求的成就。就像人必須有個欄才會跳過去;欄越高,跳得也越高。
樂在奮斗中
向后看才懂得生活,但只有向前看才能生活。
——凱爾克加德
威廉·吉爾蘭德的父親退休時已經有60多歲了。在那以前,他做了大約30年的鄉間郵差,一個星期有6天他都要跋涉在佐治亞洲東北部的山區里,為人們傳遞著信件。
在他80歲生日的時候,威廉送給他一封信,信中特別說了幾句表示孝心的話。威廉說他們全家人都非常希望他能夠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并且能夠在歡樂中安度晚年。總之,威廉希望他永遠快樂。在信的最后,威廉建議他和他母親不要再干活了,應該完全放松自己,好好休息。威廉認為,父親操勞了一輩子,現在他們終于有了舒適的家和豐厚的退休金,幾乎有了他們想要的一切,也應該學學如何享受生活了。
后來,父親回信了。他首先感謝了威廉的好意,然后話鋒一轉:“雖然我很感謝你的贊美,但是你讓我完全放松自己卻嚇了我一跳。”父親承認沒有人喜歡走坑洼不平的路,就像他走了30年的崎嶇山路那樣,“但是如果我們事事都順心如意,從來都碰不到困難的話,那或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了。”
父親在信中寫道:“人生的意義不在于馬到成功,而在于不斷求索,奮力求成。每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都需要我們以堅強的信念去完成,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充實,意志也會更加堅強。”
從他流暢的行文中,威廉似乎看到了父親寫信時的高興表情:“我們一生中最美好、最愉快的日子,不是還清了所有欠款的時候,也不是我們真正得到這套靠血汗換來的住所的時候,這些都不是。我記得在很多年前,我們全家擠在一套很小的住宅里,為了糊口,我們拼命工作,根本分不清白天還是黑夜。你還記得嗎?我每天最多只睡4個小時。直到現在,我都不明白當時為什么不知道什么叫累,又怎么會覺得生活是那么美好。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那時是在為生存而奮斗,為保護和養活我們所愛的人而拼搏吧。”
“在奮斗中求成功,我認為最有意義的,不是那些獲得成就的偉大時刻,而是那些小小的勝利,或是那些遇到挫折、僵局甚至失敗的時刻。試想,假如人人都輕而易舉地成功了,那么我們就不是人生的參與者,而是生活的旁觀者了。要記住,重要的是追求,而不是到達。”
他在信的末尾給威廉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孩子,下次我過生日的時候,你只須告訴我,在醒來時就要努力開始一天的追求,因為我能夠做事情的時間又少了一年——而等待著我去做的事情還有千千萬萬。”
讀完信,威廉想起美國小說家斯考特·菲茨杰拉德有一次給上大學的女兒寫的信中,祝賀她解決了學習中的重大難題,接著又告誡她不要滿足現狀,說我們每天都要證明自己生存得有價值。記得他引述了英國女詩人羅塞蒂的一句話:“這條路是否都是蜿蜓曲折的上坡的路呢?對,一直到盡頭都是。”
而今,父親仍在自己選擇的路上邁進,盡管它凹凸不平,盡管它永無止境……
從父親的言行中,威廉感悟到了生活的真正意義。
一生要做的事
讓我們享受人生的滋味吧,如果我們感受得越多,我們就會生活得越快樂。
——法朗士
幾周前,溫迪·威廉姆斯跟著一位朋友走進一家藝術用品商店。溫迪發現他要了水彩顏料。這令溫迪很納悶,因為他不是畫家。
“我報名參加了一個水彩畫學習班,下周就開課了。”
他靦腆地說,“我真是沒有時間,但它是我所列的死前要做的50件事之一,所以我得去做。”
“這聽起來很有趣,其他還有什么?”溫迪問。
“什么都有。”他說,“每過幾個月我都要看看那張單子,來決定下一步該集中精力干什么。列單子之前,我總是為生活中損失的一切而傷感。現在我開始埋頭實干了。”
“什么時候能讓我看看你的單子?”溫迪問。
“恐怕很難,”他說,“那會泄露關于我的很多東西。列出你自己的單子,你就會明白的。”
于是當晚溫迪就列出了一張單子,囊括了所有對溫迪至關重要的內容,也流露出了自己對這些美夢的絕望。
僅僅列出這張單子就幫溫迪理清了所有思路。溫迪很快填出了前20件事,但隨后就開始細心斟酌了。最后溫迪加上了向往多年的項目,年輕時就背負的夢想,以及最初就在溫迪心中產生共鳴的事情。
首先,溫迪想到更多更遠的地方去旅行。尤其是現在,孩子們都已長大,溫迪想與孩子們完成10次旅行。溫迪吃驚地發現單子上有些事情需要馬上去做。例如,如果溫迪想學開壓路機,就得在50歲之前開始。當然,有些項目可以推遲到上了年紀時去干。溫迪醉心于花草園藝,但現在撫養孩子、業務纏身的溫迪很難有閑暇的時間來侍弄玫瑰。
某一天,溫迪想到一家醫院嬰兒室做志愿者。溫迪很愿意與青年們共事,指導年輕人,或去本地的高中服務,看來溫迪也許需要考慮為一年一度的學校義賣會而學會做燒烤。有些項目令人生畏,因為它們意味著廢寢忘食地投入。溫迪想在世時出版一部小說,想攻讀哲學博士,還想學繪畫,并想用鋼琴彈出四重奏。如果溫迪打算實現這些目標,那么他就得勤于筆耕并且努力的練琴。但是單子上的愿望并不可能一一實現。有些事情非溫迪能力所及,例如新西蘭之行,以及最終也不會在溫迪余生中成真的事情,比如擁有一匹良駒。然而,溫迪發現他已經為許多這樣的妄想構筑了框架,而且如果溫迪今天把它們定為目標,那么明天設法使部分“成真”也并非毫無可能。
像溫迪的朋友那樣,現在他有了發泄不滿的替代物。當他對生活感到厭倦時,就拿出那張單子。他也許會去索取旅游小冊子,或者在后院拿出畫筆涂抹上一個小時,盡管把樹林畫得面目皆非。
溫迪不知道孩子們和他怎樣才能去非洲。但如果它確實重要,溫迪肯定會找出一個方案。他們中的一個也許長大后當了一名動物學家,而溫迪也許成為一名生態作家,因公被派往那兒;或者他們也許只需每星期攢上幾美元,直到夠用為止。
溫迪的一位表姐曾把一大串趣事變為現實。她曾對溫迪說,“關鍵在于準備,這樣生活就會神奇般地運轉。如果你想讓你的輪船開進來,就必須建一個碼頭。”她說,“多虧那張單子,溫迪正在動工修建碼頭呢!”
意外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