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的思考可以從你的感覺、舉止,甚至話語中產生。你以感覺來打開別人情緒表達的通道,幫助他對自己有較好的感受。例如你可以用一句頗富人性的妙語來解釋你所犯的錯誤:
“我一直懷疑我是否可能被點眼藥水洗腦。”
將你自己和你的人性擺在任何情況、任何問題中,就這個觀點來看,作趣味的思考要比只是逗趣來得有效果。但是別人也許會把你的趣味思考解釋成只是為了別人發笑,這又如何?
如果別人只對你的幽默力量中引人發笑的那一層有所反應,他們還是可以藉暫時的解除壓力、抒發情緒而獲益。于是你的幽默力量仍不算失敗,因為你知道那會對別人有所幫助。
此外,你還可以運用幽默的力量來化解人際關系的沖突。你以一些幽默——一則小故事、一段小品文、一個句子或妙語——就可以逗得他人去做某件原本不想做的事,或者接受他原本不愿接受的事。
如果你想統治這世界,就必須使這世界有趣。當你想要決定你的幽默力量的效果如何時,就以你如何使用、為何使用來衡量。
每一天,每一個表現幽默力量的情況,都包含了各種不同程度的愉快經驗和不愉快的經驗,而后者有時也可以改變為有趣的和愉悅的,任何看得嚴重就可能變為不愉快的事情,加上不論為了什么原因都可愉快接受的事情,就足以構成制造幽默力量的效力。
但是幽默若要有效,就必須使別人在反應時也能體驗到愉快的心情,幽默力量使得我們把他人擺在愉悅的心情中。著名幽默家馬克·吐溫的例子可以讓我們了解怎么做:
馬克·吐溫有一次在鄰居的圖書室里瀏覽書籍時,發現有一本書深深吸引了他,他問鄰居可否借閱。
“歡迎你隨時來讀,只要你在這里看。”鄰居說,并解釋道:“你知道,我有個規矩,我的書不能離開這棟房子。”
幾個星期以后,這位鄰居向馬克·吐溫借用鋤草機。“當然可以,”馬克·吐溫說:“但是依我的規矩,你得在這棟房子里用它?!?
就像馬克·吐溫一樣,當我們想要改變他人的態度時,常常需要用趣味的方式。
究竟有趣在哪里
幽默并不是講笑話,它比笑話更有深度,產生的效果比笑話更強,比哈哈大笑或咧嘴一笑更能得到回報。幽默也不一定要引人發笑,當然它也通常由笑來幫助我們把幽默散播出去。
笑是可見、可聞的。著名心理學家兼教育學家凱絲·畢德(Kathy Bid)在《幽默心理學》一書中說,她進行了包括橫隔膜振動、上身運動、鼻孔擴張、眼球突出,以及下顎振動在內的測量,結果發現,“我們看了有關笑的客觀描述之后,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做這種舉動的人必定累得要命,而不會樂在其中”。
這類關于笑的測驗本身就是幽默,我們會一笑置之,但我們可以得知“笑”在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至少“笑”是一個有趣的角色。有趣在哪里?這又好像在實驗室解剖青蛙一樣,解剖完了,什么也沒剩。
《今日心理學》雜志提供了30則笑話,調查14500名讀者的意見。結果是,“每一則笑話都有一批為數不少的讀者喜愛,同時也有另一批人斥之為‘根本不好笑’”。人們由此而得出結論:這種有趣感因人而異,它的關鍵在于何時產生,而并非是何事或何物。當你對他人的幽默以快樂和肯定來回應時,當你也能幫助他人感受快樂時,有趣就已經產生了。
我們可以看下面的幽默,從中得到一些樂趣:
兩個國家的吹牛大王在競吹他們國家的火車如何如何的快。
英國人說:“我們英國的火車那才叫快,得不停地往車輪潑水,不然的話車輪就會變得白熱,甚至熔化。”
“那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俄國人不以為然地說,“有一次我要作國內旅行,我女兒到車站送我。我剛坐好,車就開動了。我連忙把身子探出去吻我的女兒,卻不料吻了離我女兒六英里外的一個黑乎乎的鄉村老太婆。”
這兩個吹牛大王吹得也太離譜了,但給大家帶來了快樂。
安迪·沙米(Andy Sammy)曾說過:“如果你為別人做了一件好事,那么同時你也治愈了自己。因為歡樂是一劑精神良方,能超越一切障礙?!本瓦@個意義來說,當你在處理自己的大小失誤時,如果你能笑談自己的失誤,并與他人同笑,那么你不僅給別人帶來了愉快和輕松,同時也治愈了失誤引起的痛苦。以自己為對象的笑可以消釋誤會,抹去苦惱,擊倒失敗,重振士氣。學會去看你自己認為可笑的一面,你就會獲得自尊。
此外,你還給別人建立了一個榜樣,使得人也感到能同你一樣自在地取笑自己。即使以后你與他一同取笑他的失誤時,你既不會傷他自尊,也不會令他不悅,因為你已經證明你是個能與他人共歡笑的人,而不是只在一旁取笑、批評他的人。
使人歡笑、使人快樂的途徑,只能是做使人愉快的事、說使人愉快的話。當你學會了如何笑自己時,你會發現你已經掌握了這種能力。
下面是一則經過文森特(Vincent)加工過的笑話:
有一次,文森特走到咖啡出售機前,丟進硬幣,按了按寫著“咖啡、糖和牛奶”的按鈕。
他往下一看:沒有杯子!
他望著汩汩流出的咖啡,說:“天哪!這就是全自動化。該死的機器不僅給你咖啡、糖、牛奶,它還幫你喝了呢!”
幽默的人不會為不愉快的事生氣,反而會讓它變成樂趣。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笑,幽默就是一種逗我們快樂的方法。笑是人的一種本能,但人卻不會時時刻刻都能笑,想笑,要笑,笑是在一定的條件作用下才會發生的。幽默會引人發笑,所以,一些注釋家把幽默當成“善意的微笑”,“以笑為審美特征”,還有人把幽默奉為“引發笑聲的藝術”,故而特別受到人們的重視。
人們的笑,可按照笑時的表情分為多種多樣。幽默可以使人發出輕松的微笑、快樂的大笑,也可以引起人們的冷笑、嘲笑或似發瘋的狂笑等等。但笑并不是幽默的目的,而在于人們笑過之后所得到的深刻哲理和啟迪,也就是說幽默在于笑的背后。
現實生活里,很多幽默話是逗人開心的鑰匙,純屬娛樂性質。據一些資料介紹,已經興起了“笑學”這門新興學科,美國華盛頓成立了“笑的電臺”,專門播放引人發笑的節目;德國有專門從事笑的俱樂部叫“笑聯盟”;匈牙利等國家的電臺經常有引人發笑的幽默小品等節目,公開出版的幽默漫畫、書籍則到處可見。
這樣說來,笑的確是調節人們感情和情緒的“潤滑油”。在一個公司或一個家庭,當人們工作緊張都有了疲勞感時,同事中或家庭成員中如有人出來講段幽默故事,室內空氣立即就會變得輕松活躍。這里有這樣一則幽默故事:
三個人在爭論何種職業最先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一位醫生說:“當然是醫生這一行,因為上帝是最偉大的治病家。”
第二個是工程師,他說:“不,是工程師最早,因為《圣經》上說,上帝從混沌之中創造世界?!?
第三個是位政治家,他說:“不,你們兩位都錯了,是政治家最早。你們想那混沌的狀態是誰造成的?”
笑在社會生活中,不僅對人體健康有益,而且笑在人群中可以增進友誼,緩沖矛盾,消除隔閡。笑還是增進友誼的橋梁和紐帶,我們來看下面這個幽默:
馬克思(Karl Marx)與詩人海涅(Hyne)有著十分深厚的友情。有一年,馬克思受到法國當局的迫害,便匆匆忙忙離開了巴黎。臨行時,他給海涅寫了一封信,信中說:“親愛的朋友,離開你使我痛苦,我真想把您打到我的行李中去?!?
把人打到行李中去這是不可能的事,馬克思在同海涅開玩笑,與對方開了個玩笑,顯示了兩人的珍貴情誼。
這樣說來,幽默確屬引發笑聲的藝術,在各式各樣幽默作品面前,人們笑得那么開心,笑得前仰后合,笑得淚流不止。人們向往著歡聲笑語,所以,我們絕不可以小看了“哈、哈、哈……”大笑幾聲的作用。
調節人際關系的特殊處方
我們從下面幾個幽默的例子,可以看出幽默如何在人際關系中發揮它的力量。
下面例子中的情況似乎是司空見慣的:
在公共汽車上,乘客和售票員經常處于對立的局面,一點小事都會引起激烈的舌戰。如大腿被門夾住了,報站名沒聽到,錯過站的乘客慌慌張張地擂門大叫:“售票員下車!”而售票員瞪眼瞅他,正在醞釀幾句一鳴驚人的奚落話。如果這時有一位乘客及時插嘴說:“售票員不能下車。售票員下車了,誰來售票?”
不僅那位錯過站的乘客會報以微笑,可能連售票員也會變得和顏悅色起來。
同樣,當我們要表達內心的不滿時,如果能使用幽默語言的話,別人聽起來也會順耳一些。例如:
杰克(Jack)和他的情人瑪麗想喝咖啡,但端上來的咖啡差不多只有半杯,這時杰克笑嘻嘻地對咖啡店主人說:“我有一個辦法,保證叫你多賣出三杯咖啡,你只消把杯子倒滿?!?
杰克巧妙地運用幽默來表達失望感,卻不致給對方帶來難堪。也許杰克并沒有喝到滿滿一杯咖啡,但杰克一定會得到友善、愉快的服務,咖啡店主人或許還會請杰克下次再光臨該店。
差不多在任何情況下,以富有幽默感的評語來代替抱怨,都可以使你得到比較周到的服務,包括從餐館點菜,到抗議商店出售破損的商品。請看下面一段對話:
有一次,安德魯(Andrew)到一家旅館去投宿,旅館職員說:“對不起,我們的房間全部客滿了。”
安德魯問:“假如總統來了,你可有房間給他?”
“當然有!”職員說。
“好?,F在總統沒來,那么你是否可以把他的房間給我?”
結果是安德魯得到了房間。當我們需要把別人的態度從否定改變到肯定時,幽默力量具有說服效果,它幾乎是一種有效的特殊處方。
托馬斯·卡來爾(Thomas Clove)對幽默的理解可以說是一種真知灼見。他說:“真正的幽默是從內心涌出,更甚于從頭腦涌出。它不是輕視,它的全部內涵是愛和爭取被愛?!彼€說:“幽默力量的形成主要在于我們的情緒,而不在我們的理智。你的幽默力量是你,是你以愉悅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你。它表達出你個人的真誠,你心靈的善良,你對別人、對生活的愛心。你能夠真正掌握幽默這種力量,那么你也能夠表現不平凡的作為,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而有人認為幽默只是一種輕浮,是巧舌如簧。這種人把生活搞得干澀而痛苦,他不懂得幽默,也就從來不會實現精神上的超越。一個毫無幽默感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自己、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