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前塵夢影 (3)

  • 心與禪
  • 弘一法師
  • 4894字
  • 2013-08-03 03:15:44

開輪后,入夜管弦嘈雜,突驚幽夢。倚枕靜聽,音節斐靡,颯颯動人。昔人詩云:“我已三更鴛夢醒,猶聞簾外有笙歌。”不圖于今日得之。

舟泊煙臺,山勢環拱,帆檣云集,海水瑩然,作深碧色。往來漁舟,清可見底。登高眺遠,幽懷頓開。詩云:

澄澄一水碧琉璃,長鳴海鳥如兒啼。晨日掩山白無色,□□□□青天低。

午后,偕友登煙臺岸小憩,歸來已日暮。□□□開輪。午餐后,同人又各奏樂器,笙琴笛管,無美不□。迭奏未已,繼以清歌。愁人當此,雖可差解寂寥。然河滿一聲,奈何空喚;適足增我回腸蕩氣耳。枕上口占一絕,云:

子夜新聲碧玉環,可憐腸斷念家山。勸君莫把愁顏破,西望長安人未還。

致知在格物論

昔宋孝宗即位,詔中外臣庶,陳時政闕失。朱子封事,首言帝王之學,必先格物致知。是知格物致知之學,為帝王所不廢。然世之欲致其知者,往往輕視夫格物之理,抑何謬也。……所以泰山之高,非一石所能積。瑯琊之東,渤澥稽天,非一水之鐘。格物之理,微奧紛繁,非片端之能盡,此則人之欲致,夫知者所不可不辨也。……語云:“通天地人謂之儒。”又云:“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其此之謂歟。

非靜無以成學論

從來主靜之學,大人以之治躬,學者以之成學,要惟恃此心而已。《言行錄》云:“周茂叔志趣高遠,博學力行,而學以主靜為主。”……蓋靜者安也。如莫不靜、好靜言思之類。是靜如水之止,而停畜彌深;靜如玉之藏,而溫潤自斂。《嘉言篇》云:“非靜無以成學”,其即此歟?成學者何?蓋以氣躁則學不精,氣浮則學不利……能靜則學可成矣。不然游移而無真見,泛騖而多馳思,則雖朝誦讀而夕謳吟,主宰必不克一也,又安望其成哉?

論廢八股興學論

嗟乎,處今日而談治道,亦難言矣。侵陵時見,人心惶惶。當其軍之興也,額籍出兵,老羸應募;裹創待敵,子弟從戎。竊思我中國以仁厚之朝,何竟若是之委靡不振乎。而不知其故,實由于時文取士一事。……考之時文者,八股是也。八股之興,始于宋王安石。至元尚畫,則八股廢。至明復興,至我朝益盛。世宗憲皇帝時,曾經諭旨改試策論(考官批改:“改試策論,在康熙初年。”)。未久遂復舊制。至今時則八股之作,愈變愈失其本來。昔時八股之興,以其闡發圣賢之義理,可以使人共明孝悌之大原。至今時則以詞藻為先,以聲調為尚,于圣賢之義理毫無關系。胸無名理,出而治兵,所以無一謀。是此革舊章,變新制,國家又烏能振乎?雖然,新制者何?亦在于通達時務而已。時務莫要于策論。策論者何?亦策論夫天文、地理、機汽、算學而已。……允若茲,則策論興而八股廢,將文教于以修,則武教亦于以備。今伏讀圣諭,改試策論,寰宇悉服,率土咸親。能識時務之儒,皆各抒所見,豈僅鋪張盛事,揚厲鴻庥已哉。

中國學堂課本之編撰

學堂用經傳,宜以何時誦讀,何法教授,始能獲益?

吾國舊學,經傳尚矣。獨夫秦漢以還,門戶攸分,人主出奴,波 未已。逮及末流,或以箋注相炫,或以背誦為事。鶩其形式,舍其精神。而矯其弊者,則又鄙經傳若為狗,因噎廢食,必欲鏟除之以為快。要其所見,皆偏于一,非通論也。乃者學堂定章,特立十三經一科。跡其方法,篤舊已甚,迂闊難行,有斷然者。不佞沉研茲道有年矣,姑較所見,以著于篇。知言君子,或有取于是焉。

甲)區時。我國舊俗,乳臭小兒,入塾不半稔,即授以《學》、《庸》。夫《大學》之道,至于平天下,《中庸》之道極于無聲臭,豈弱齡之子所及窺測!不知其不解而授之,是大愚也。知其不解而強授之,是欺人也。今別其次序,區時為三:一蒙養,授十三經大意。此書尚無編定本,宜由通人撮取經傳綱領總義,編輯成書。文詞尚簡淺,全編約三十課。每課不逾五十字,俾適合于蒙養之程度。凡蒙學堂末一年用之,每星期授一課,一年可讀畢三十課,示學者以經傳之門徑。二小學,授《孝經》、《論語》、《爾雅》。《孝經》為古倫理學,雖于倫理學全體未完備,然其程度適合小學。《論語》為古修身教科書,于私德一義,言之綦翔。莊子稱“孔子內圣之道在《論語》”,極有見。《爾雅》為古辭典,為小學必讀之書。讀此再讀古籍,自有左右逢源之樂。三中學,授《詩》、《孟子》、《書》、《春秋》三《傳》、三《禮》、《易》、《中庸》。《詩經》為古之文集(章誠齋《詩教篇》翔言之)。

有言情、達志、敷陳、諷諭、抑揚、涵泳諸趣意,宜用之為中學唱歌集。其曲譜取歐美舊制,多合用者。(余曾取《一剪梅》、《喝火令》、《如夢令》諸詞,填入法蘭西曲譜,亦能合拍。可見樂歌一門,非有中西古今之別。)如略有參差,則稍加點竄,亦無不可。歐美曲譜,原有隨時編訂之例,毋待膠柱以求也。《孟子》于政治、哲學僉有發明。近人有言曰:“舉中國之百億萬群書,莫如《孟子》”,持論至當。《書經》為本國史,《春秋》三《傳》為外交史,皆古之歷史也。劉子元判史體為六家,而以《尚書》、《春秋》、《左傳》列焉,可云卓識。三《禮》皆古制度書,言掌故者所必讀。晰而言之,《周禮》屬于國,《儀禮》屬于家,《禮記》條理繁富,不拘一格,為古學堂之普通讀本。此其異也。若夫《易經》、《中庸》,同為我國古哲學書。漢儒治《易》喜言數,宋儒治《易》喜言理。然其立言,皆不無偏宕,學者宜會通觀之。《中庸》自《漢書·藝文志》裁篇別出,后世刊行者皆單行本。其理想精邃,決非小學所能領悟,中學程度授之以此,庶幾近之。

乙)竄訂。篤舊小儒,其斥人輒曰:“離經叛道”,是謬說也。經者,世界上之公言,而非一人之私言。圣人不以經私諸己,圣人之徒不以其經私諸師。茲理至明,靡有疑義。后世儒者,以尊圣故,并尊其書。匪特尊其書,并其書之附出者亦尊之,故十三經之名以立。而揚雄作《法言》,人譏其擬《論語》;作《太玄》,人譏其擬《易》。王通作《六籍》,人譏其擬圣經。他若毛奇齡作《四書改錯》,人亦譏其非圣無法。以為圣賢之言,亙萬古,袤九垓,斷無出其右者,且非后人可以擬議之者。雖然,前人尊其義,因重其文;后儒重其文,轉舍其義。箋注紛出,門戶互爭。《大學》“明德”二字,漢儒據《爾雅》,宋儒襲佛典,其考據動數千言。秦延君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說十萬言。說“曰若稽古”四字三萬言。

甚至一助詞、一接續詞之微,亦反復辯論,不下千言。一若前人所用一助詞、一接續詞,其間精義,已不可枚舉。亦知圣賢之微言大義,斷不在此區區文字間乎!矧夫晚近以還,新學新理,日出靡已,所當研究者何限,其理想超軼我經傳上者又何限!而經傳所以不忍遽廢者,亦以國粹所在耳。一孔之儒,喜言高遠,猶且故作偉論,強人以難。夫強人以難,中人以下之資,其教育斷難普及,是救其亡,適以促其亡也。與其故作高論促其亡,曷若變通其法蘄其存!變通其法,舍刪竄外無他求。刪其冗復,存其精義;竄其文詞,易以淺語,此刪竄之法也。若夫經傳授受之源流,古今經師之家法,諸儒箋注之異同,必一一研究,最足害學者之腦力,是求益適以招損。今編訂經傳釋義,皆以通行之注釋為準,凡異同之辨,概付闕如,免淆學者之耳目。此訂正之法也。

《孝經》、《論語》皆小學教科書,刪其冗復,存者約得十之六七。易其章節體為問答體(如近編之《地理問答》、《歷史問答》之格式是)。眉目清晰,條理井然,學者讀之,自較章節體為易領會。唯近人編輯問答教科書,其問題每多影響之處。答詞不能適如其的,不解名學故也。脫以精通名學者任編輯事,自無此病。

《爾雅》前四篇,鮮可刪者,其余凡有冷僻名詞不經見者,宜酌為刪去。原文簡明,甚便初學,毋俟潤色。《爾雅圖》,可以助記憶之力,宜擇其要者補入焉。

《詩經》作唱歌用,體裁適合,無事刪潤。

《孟子》亦宜改為問答體,刪潤其原文,以簡明為的。近人《孟子微》,頗有新意,可以參證。

《尚書》原文,最為奧衍。宜用問答體,演成淺近文字。

《春秋》三《傳》,唯《左傳》紀事最為翔實。劉子元《申左篇》嘗言之矣。今當統其事實之本末,編為問答體(或即用《左傳紀事本末》為藍本,而刪潤其文)。以為課本。其《公》《谷》二《傳》,用紀事本末體,略加編輯,作為參考書。

近人孫治讓撰《周禮政要》,取舍綦當,比附亦精,頗可用為教科書。近今學堂用者最多。唯論詞太繁。宜總括大義,加以潤色。每節論詞,不可逾百字。

《儀禮》宜刪者十之八,僅通大綱已足。《禮記》宜刪者十之六。以上兩種,皆用問答體。

我國言《易》、《中庸》,多涉理障。宜以最淺近文理,用問答體為之。日儒著《支那文明史》、《支那哲學史》,言《易》理頗有精義,可以參證。

問答體教科書,歐日小學堂有用之者。我國今日既革背誦之舊法,而驗其解悟與否,必用問答以發明。唯經傳意義艱深,條理紊雜,以原本授學者,行問答之法,匪特學者不能提要鉤元,為適合之答詞,即教者亦難統括大意,為適合之問題。(今約翰書院讀《書經》、《禮記》、《孟子》、《論語》等,僉用原本教授,而行問答之法。教者、學者兩受其窘。)吾謂,編輯經傳教科書,泰半宜用問答體,職是故也。

烏乎,處今日之中國,吾不敢言毀圣經,吾尤不忍言尊圣經。曷言之?過渡時代,青黃莫接。向之圣經,脫驟棄之若敝展,橫流之禍,吾用深懼。然使千百稔后,圣經在吾國猶如故,而社會之崇拜圣經者,亦如故。是尤吾所恫心者也。不觀英儒頡德之言乎:“物不進化,是唯母死。死也者,進化之母。其始則優者勝,劣者死,厥后最優者出。向所謂優者,亦寢相形而劣而死。其來毋始,其去毋終。遞嬗靡已,文化以進。”我族開化早于他國,二千稔來,進步蓋鮮。何莫非圣經不死有以致之歟!一孔之士,顧猶尊之若鬼神,寶之若古董,譬諸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是亦未審天演之公例也。前途茫茫,我憂孔多。撰《學堂用經傳議》既竟,附書臆見如此。愿與大雅宏達共商榷焉。

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論

間嘗審時度勢,竊嘆我中國以仁厚之朝,而出洋之臣,何竟獨無一人能體君心而達君意者乎?推其故,實由于行已不知恥也。《記》曰:“哀莫大于心死。” 心死者,詬之而不聞,曳之而不動,唾之而不怒,役之而不慚,刲之而不痛,糜之而不覺。則不知恥者,大抵皆心死者也。其行不甚卑乎!

……然而我中國之大臣,其少也不讀一書,不知一物,以受搜檢。抱八股韻,謂極宇宙之文。守高頭講章,謂窮天人之奧。是其在家時已忝然無恥也。即其仕也,不學軍旅,而敢于掌兵。不識會計,而敢于理財。不習法律,而敢于司理。瞽聾跛疾,老而不死;年逾耄頤,猶戀棧豆。接見西官,栗栗變色。聽言若聞雷,睹顏若談虎。其下焉者,飽食無事,趨衙聽鼓,旅進旅退,濡濡若驅群豕,曾不為恥。

是其行已如是。一旦銜君命,游四方……見有開礦產者,有習格致者,有圖制作者,彼將曰區區小道,吾儒不屑為也。其實彼則不識時務者也。……此所以辱君命者。然則所恥者何?亦恥己之所不能者耳。己之所不能者,莫如各國之時務。首考其地理,次問其風俗,繼稽夫人心。又必詳察夫天文,觀其分野而知其地輿。今日者,人臣茍能于其所不能而恥者……使于四方,又何至貽強鄰之訕笑,而辱于君命乎?

吾嘗考之:蘇武使匈奴,匈奴欲降之,武不從,置窖中六日,武嚙雪得不死。又遷之北海,卒不屈。是其不辱君命,非其行已有恥故乎!……雖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而何以今天下安于城下之辱,陵寢之蹂躪,宗社之震恐,邊民之涂炭,而不思一雪,乃托虎穴以自庇。求為小朝廷,以乞旦夕之命,非明明無恥乎?朝睹烽燧,則蒼黃瑟縮;夕聞和議,則歌舞太平。其人猶謂為有恥不得也。

干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論

《易》云:“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吾蓋三復其詞,而嘆天之生材,有利于天下者,固不乏也,況美利乎!而今天下之美利,莫外于礦產,而中國之礦產,尤盛于他國。今山東之礦已為他人所籠。山西之礦,亦為西商所覬。若東三省之金,湖南、四川、云南,以及川滇界夷地番地之五金煤炭,最為豐饒。他省亦復不少。

……有礦之處,宜由紳商公議,立一礦學會。籌集斧資,公舉數人出洋,赴礦學堂學習數年,學成回華,再議開采。察礦之質性,而后采礦。能不用西師固善,即仍用西師,我亦可辨其是非而不為所欺。……中國近年來部庫空虛,司農幾乎束手,而實逼處此,又不能不勉強支持。以故款愈絀而事愈多,事愈多而費愈重。除軍警之餉需、文武之廉俸、各局廠委員司事之薪水、工食諸正款概不計算外,他若修鐵路也、立學堂也、定造兵輪、購辦槍炮,以及子彈火藥也,種種要需,均屬萬不得已。

……扼要之圖,厥有四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溪县| 黄大仙区| 山阴县| 清流县| 新竹县| 凌云县| 长葛市| 蒙山县| 井冈山市| 孟连| 疏附县| 高台县| 宝丰县| 吉木萨尔县| 遵化市| 周宁县| 胶南市| 耒阳市| 蚌埠市| 铁岭县| 藁城市| 广东省| 赤壁市| 尼木县| 屯昌县| 应城市| 新营市| 韶关市| 博野县| 绵阳市| 丰镇市| 兴隆县| 广元市| 多伦县| 平湖市| 巴青县| 江安县| 朔州市| 宁德市| 城固县| 额济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