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習礦師。開礦之法,識苗為先。當日所延礦師,半系外洋無賴,夸張詭詐,愚弄華人,婪薪棒數(shù)萬金,事后則飄然竟去。滇南延諸日本,受弊亦同。必須令出洋學生專門學習,參以西法,精心考驗,明試以功,斯則丱人之選也。
二曰集商本。近日集股之事,聞者咸有戒心。茍有虧蝕,查究著償。股票由商部印行,務使精美,不能作偽,乃能取信于民也。
三曰弭事端。眾逾千人,派兵彈壓,并礦丁團練,以防未然。秩之崇卑,視礦之大小,督撫兼轄。礦政如鹽政之例,以一事權(quán)。礦中危險頗多,仍參仿西國章程辦理。
四曰征稅課。礦稅不能定額,情形時有變遷,宜略仿泰西二十分抽一,信賞必罰,酌盈劑虛,因時制宜,隨地立法。事之濟否,首在得人矣。
……蓋以士為四民之首,人之所以待士者重,則士之所以自待者益不可輕。士習端而后鄉(xiāng)黨視為儀型,風俗由之表率。務令以孝悌為本,才能為末。器識為先,文藝為后。
誅賣國賊
我國推翻專制政府后,全國人民舉欣欣然喜色相告,曰:“漢族重興,民權(quán)恢復;大地河山,洗凈腥膻穢氣;莊嚴古國,驟增萬丈榮光。吾國為共和國,吾民為自由民。快哉!快哉!”
嗚呼!曾幾何時,孰知吾國民前所希望者,全屬夢囈。非特不能使我艱難締造之新邦,頓改舊觀,且將以我黃帝經(jīng)營之祖國,不斷送于專制之時,而斷送于共和之日;不斷送于舊日之滿清政府,而斷送于現(xiàn)時之新人物。豈非可悲乎哉!
自新政府成立以來,肉食諸公,除互爭意見,計算薪俸外,第一大政見,即大聲疾呼曰:大借款!大借款!袁世凱主張之,唐紹儀附和之,而自命為理財家之財政總長熊希齡,竟挺身而出,獨任其艱,日與資本團磋商。其結(jié)果也,乃竟承認外人于財政上變相之監(jiān)督。而猶復掩耳盜鈴,粉飾天下,引為己功,而置國家于不顧。嗚呼!希齡!汝具何毒心,備何辣手;而敢悍然違反我民意!貪一己目前之利祿,而忘吾民日后之困苦!汝豈尚能容于世乎!抑知國為民有,官為民仆!汝既長民國之理財,當以民心為己心,民事為己事。
民國以財政之權(quán)付汝,豈非欲倚重汝,視汝為出類拔萃者乎!吾民何負于汝,而汝乃負吾民國若此!且當軍政時期,各省宣告獨立,財政之四分五裂,紛如亂絲,猶可言也。今五族一家,大局已定,則當實行調(diào)查全國之財政,節(jié)者節(jié)之,裁者裁之,務歸統(tǒng)一,而后權(quán)操中央。一面竭力提倡國民捐,或發(fā)行公債票,建國義產(chǎn)等,暫救眉急。乃希齡獨不務此,沾沾焉惟債是求,豈尚有愛吾民國之心哉!夫債非不可借,要知不受外人之監(jiān)督,以免權(quán)落人手,制我命脈,而后可。今國民捐之聲,南方早已眾口一致。而希齡竟充耳不聞歟!北方之國民捐之不踴躍,希齡之把持借債,有以致之。觀今日告人曰:“可望轉(zhuǎn)圜”,明日告人曰:“行將成立”。其眩人耳目,令人觀望。此真有意陷吾民國于滅亡之一征也。其賣國之罪,庸可勝誅哉!
嗚呼!事急矣!國危矣!昏聵胡涂之政府無望矣!然民國者,吾民之國也。吾民既為國之主人,當急起而自為之。彼全無心肝之熊希齡,吾民不誅之,何待!
聞濟南兵變慨言
吾莊嚴燦爛之新民國,數(shù)百萬鐵血健兒造成之。乃何以破壞告終以來,某城兵變,某省兵變,警耗頻傳,日震擊于吾人耳鼓。豈吾莊嚴燦爛之新民國,非破壞于數(shù)百萬鐵血健兒之手不已耶!
雖然,兵為兇器,勿戢自焚。彼握兵柄者,但知聚兵之術(shù),而不知養(yǎng)兵之方;但知用兵之道,而不知治兵之法,吾于兵士何咎哉!
今濟南之兵因停餉而嘩潰,風聲所播,最慮蔓延。軍界諸公,速善其后,勿再縱兵以殃吾民也!
趙爾巽如何
俄窺蒙古,英伺西藏,而日人竟籌集三千萬巨資,開設(shè)礦務公司,實行開采滿洲各礦。強鄰實逼,四面楚歌。新民國豈不岌岌乎其殆哉!
長白山為前清發(fā)祥之地,滿政府反漠然輕視。但知崇陵之修筑,不知地利之是圖。在日俄戰(zhàn)爭之前,幾入俄人之掌中;日俄戰(zhàn)爭之后,又轉(zhuǎn)入日人之勢力范圍。一礦猶可,而今各礦將采之。跡其經(jīng)營之野心,非使吾東北一片領(lǐng)土,實隸其版圖不已。三島之民,何其設(shè)計之狠毒,而旁若無人耶!
雖然,吾不為日人咎,吾惟責吾民。囊日但服從于專制之下,而不知起而經(jīng)營,坐使貨棄于地,任外人之臠割。吾今為趙督告爾,寧去一官,當據(jù)條約以死爭,毋以“力阻無效”四字為卸責地步。吾又愿吾民,亟起而為之后盾也。
嗚呼!詞章!
予到東后,稍涉獵日本唱歌,其詞意襲用我古詩者,約十之九五(日本作歌大家大半善漢詩)。我國近世以來,士習帖括,詞章之學,僉蔑視之。晚近西學輸入,風靡一時。詞章之名辭,幾有消滅之勢。不學之徒,習為蔽冒,詆其故典,廢棄雅言。迨見日本唱歌,反嘖嘖稱其理想之奇妙。凡吾古詩之唾余,皆認為島夷所固有。
既齒冷于大雅,亦貽笑于外人矣!
日本學者皆通《史記》、《漢書》。昔有日本人舉史漢事跡,質(zhì)諸吾國留學生,而留學生茫然不解所謂。且不知《史記》、《漢書》為何物。致使日本人傳為笑柄。)
論語言之齊一
我國各地交通不便,語言因以參差。今汽車、汽船既未遍通,有何良策能使語言齊一歟?
語言之變遷,其與進化相關(guān)系歟!荒裔野人,匪諳言詞。蟠屈其指,作式以代。蠻野之狀,吾不論矣。獨夫弱劣之族,啙窳寡識。國語歧異,每不相埒。又其甚者,鄰毗之間,家各異言。室人告語,他人聞之,輒為膛目。既靡合群之力,無復愛國之想。澌滅之原,實基于是。黑奴紅種,其彰彰者。惟我祖國,語言雜遝;外人著述,頗有以是相譏訕者。晚近以還,踸踔之士,僉稔語言歧異之為我國大謬也,于是有改良語言之議。雖然,謀之不臧,獲效靡自,余心恫焉。不揣梼昧,為撰中國語言齊一說。
語言豈歷久而不變者歟?究語言之學,考世界國語所肇祖,奚不出自一干。乃遞嬗遞變,迄于今茲,其種類蓋三千有奇矣。雖然,古昔之時,交通隔絕,其日趨于異也固宜。今則舟車交馳,千里俄頃。交通之利,邃古所無。向之由同而異者,今且有由異而同之勢焉。特由異而同,其為變蓋漸,匪吾人所及窮詰。然吾敢言,京垓年歲后,世界言語必有大同之一日也。我國國語,凡涉及新學術(shù)、新制造、新動植物,多假他國字音以為名,此亦一證。以一國言之,其變遷之跡,尤為鑿鑿可據(jù)。日本九州島大阪,語言向與東京不相符。乃自交通頻繁,不十余稔,骎骎有劃一之風。變遷之迅,蓋有如此。若以我國言之,進步之迅,遠不逮日本。然其跡亦有可按者。
自遂古迄近世,黃河流域,若豫,若魯,若燕,若晉,若秦,僉為帝都,舉中原衣冠之士湊集焉。故其語言多相若。厥后,隋場浚運河,南北統(tǒng)一,而南方之語言一變。金陵為帝都垂四百年,長江之交通日繁,而南方之語言又一變。迄今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之語言,相似者多,職是故也。自茲而外,若滇,若黔,若粵西,其民族土著蓋鮮,來自他鄉(xiāng)者居泰半,故語言變遷最著,無撐犁孤涂之病。若夫吳越南境,閩南粵東兩省,晚近交通始盛,語言之變遷,猶未顯著,故與他省較然不相似。以上所言,蓋其大略。晰而言之,彼黃河、長江流域之語言,雖曰略同,豈無歧異者在?矧夫以全國計之,語言之歧異者,實居其多數(shù)也。語言歧異,為國之羞。齊一之法,夫何可緩!汽船、汽車,既未遍通,聽諸天然,近效莫得。無已,其假諸人力乎!
假諸人力,必自教育始矣。教育之道有二:(甲)設(shè)官話學堂;(乙)學堂設(shè)官話學科。準茲二者,則乙為優(yōu)。設(shè)官話學科于中學、小學,不若設(shè)于蒙學。年愈稚,習語言愈易,其利一;教育普及,其利二;習此可以兼通文法大綱,官話教科書中,單字依文法大綱排列。其利三;蒙學畢業(yè)入小學,即一例用官話,凡尋常應對,課堂授受,無須再用土白,其利四;此其學制也。若夫教授之法,近人論者蓋鮮。然以華人授外人土白之例行之,則未可也。今擬教授之法數(shù)端如左:
一、設(shè)官話師范講習所。擇通達國文而能操純官音者,官音以北京官音為準,非指各地官音;言亦非指北京土音言。其間區(qū)別,通北京語言者,自能辨之。入堂講習,授以教授之方法。蓋精于語言者,未必長于教授。故師范講習所必不可缺。
二、官話教科書當因地制宜。各省土音互異者無論矣。即一縣之內(nèi),鄉(xiāng)鎮(zhèn)與城市,土音亦有微異者。宜專訂教科書,無稍假借。蓋教授官話,必用土音為之比較也。
三、教科書編輯法。大綱凡二:(甲)區(qū)別。區(qū)別為三類:一曰異音,即字同而音異者。如“黃”字,滬音作wong,官音作whong之類是;二曰異字,分兩種。意同而用字異者,如滬稱“曉得”,官話作“知道”之類是;用字反背者,如有人持柬速駕,滬語則應之曰“就來”。官話則應之曰“就去”。“來”與“去”為反背詞。此種異字雖少,然亦不可不知。三曰異文法,即句法微異者。如滬語“儂阿曾曉得”?官話作“你知道嗎”?“阿曾”即“嗎”字,皆有疑問口吻,唯一則列于中間,一則列于語尾之不同是。(乙)次序。每課次序,如英文法程序,最便初學。
首列單字,括有異音、異字兩類。其排列秩序,宜依通行文法為之分類。例如,第一課單字,皆列名詞;第二課,皆列形容詞。與英文法程單字排列法相同。唯排列既依文法例,則異音、異字兩類,不妨摻雜,可以助學者強記之力。單字下列異文法。唯此種無多,不必每課皆列入。次列官話十數(shù)句,即用從前已讀之字拼成者。教授時,教員口誦,由學者譯成文理默出,如近日學堂課程中譯俗之例。約翰書院中文課程有“譯俗”一門,其法,由教員用土白誦文一首,學者譯成文理默出。今則易土白為官話,是其稍異處。又次,列土白十數(shù)句,即用從前已讀之字拼成者。教授時,教員口誦土白,由學者口譯為官音。
四、練習法。習官話半年,尋常應對,即可通用官話。偶有訛誤,無須苛責。練習既久,自能純一。期年小成,二年大成。茍教授得法,雖中材以下,亦能臻此程度。(按:蒙學堂學期泰半四年,官話學科宜編入第三年蒙學課程內(nèi),每星期占二時。)
烏乎,英墟印度,俄吞波蘭,僉以滅絕國語為首務。然則國語顧不重哉!文明之進步系于是,國家之安危亦系于是。改良齊一,未可緩也。我國數(shù)稔以還,負牀之孫,乳臭未脫,輒能牙牙學西語。趨承彼族,伺其顰笑,極奴顏婢膝之丑態(tài)。及聞本國語言,反多瞠目不解者。沉沉支那,哀哀同胞,其將蹈印度之覆轍邪,抑將步波蘭之后塵耶?烏乎,吾國民其何擇!
唱歌法大意
上缺)
第二、聲區(qū)
人之聲質(zhì),因其發(fā)聲法之如何,而分為地聲區(qū)、上聲區(qū)、里聲區(qū)三種。
凡唱歌時,或發(fā)高聲,或發(fā)低聲,不能用始終同一之發(fā)聲法。即發(fā)低音時,用地聲;發(fā)高音時,用上聲;又發(fā)最高音時,用里聲。(但男子無里聲),此名曰:“聲區(qū)適用法。”
男子地聲區(qū),由G至B。男子上聲區(qū),由C至G。
女子地聲區(qū),由A至E。女子上聲區(qū),由F至D。女子里聲區(qū),由E至G。
今說明各聲區(qū)之大要如左:
甲)地聲,即胸聲
發(fā)聲時,喉頭氣管擴張充大,發(fā)音機全體擺動,胸部及咽喉全體鳴響。發(fā)為剛強廣闊之預。男子最要之聲區(qū),屬于此種。
乙)上聲,即中聲
上聲較地聲之音質(zhì)稍細,呼氣之壓力及分量亦較少。僅由喉與口腔發(fā)響。女子最要之聲區(qū),屬于此種。
丙)里聲即頭聲
里聲比上首之音質(zhì)更細,呼氣之壓力及分量更少,僅由后頭之內(nèi)部發(fā)響。
第三、發(fā)音法
取德國字母之元音AGIOU五字,練習基本音,為最簡便、適當之方法。其發(fā)聲之差別,由于開口之度,舌之位置,及唇之形狀而其結(jié)果各不相似。
今說明其大要如左:
A音 口形大開,齒間約能插入二指。舌宜平,裝置于口腔之下部。
G音 口形扁平,齒間約能插入拇指。舌之中部,裝置于口腔之中。
I音 口形較G音稍狹,齒間約能插入小指。舌之前部(非舌端),裝置于口腔之上段。
O音 口形微窄圓,齒間約能插入拇指,更有余隙。舌之后部,裝置于口腔之中段。
U音 口形較O音稍狹,齒間約能插入小指。兩唇突出舌之后部,裝置于口腔上段。
未完,下缺)
《沙翁墓志》譯文
《沙翁墓志》書法古穆,相傳為沙翁自筆。文字亦奧衍,不可猝解。今譯為近代英文。
其文如左:
君亦顧 :
天之明命,勿傷吾骨。
有保吾之墓者,吾必佑之;
有移吾之骨者,吾必殛之!
《城南草堂筆記》跋
云間許幻園姻譜兄,風流文采,傾動一時。庚子初夏,余寄居城南草堂。由是促膝論文,迄無虛夕。今春養(yǎng)疴多暇,數(shù)日間著有筆記三卷,將付剞劂。竊考古人立言,與立德、立功并重。往往心有所得,輒札記簡帙,兼收并載。積日既久,遂成大觀。如宋之《鐵圍山叢談》、本朝《茶余客話》、《柳南隨筆》之類。今幻園以數(shù)日而成書三卷,其神勇尤為前人所不及。他日潤色鴻業(yè),著作承明。日試萬言,倚馬可待。則遽幻園之學,豈限于是哉。
時在辛丑元宵后,余將有豫中之行。君持初稿屬為題詞。奈行李匆匆,竟未得從容構(gòu)想。爰跋數(shù)語,以志欽佩。
當湖惜霜仙史李成蹊漱筒甫倚裝謹識。
《國學唱歌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