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漢代的歷史家與哲學家 (2)
- 中國文學史
- 鄭振鐸
- 3026字
- 2013-08-03 03:15:43
“七略”者,一、《輯略》,敘述諸書之總要;二、《六藝略》,記錄六經的注釋;三、《諸子略》,登記九流十家之書;四、《詩賦略》,登記純文藝的著作;五、《兵書略》,登記行兵布陣以及軍法軍紀之書;六、《數術略》,登記關于陰陽五行,星卜占卦諸數術的書;七、《方技略》,登記醫術神仙之書。“大凡書六略——輯略在外——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边@個浩瀚的大文庫,其中每一部書都是經過向及其合作者(任宏、尹咸及李柱國)的校閱的。“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毕襁@樣偉大的一個工作,這樣清晰的一副頭腦,即以《太史公書》之牢籠百家較之,似也有所不及。經生們不配去整理古籍,他們也不能去整理。只有像向、歆那樣清晰前代思想制度、文學技術的變遷,而又有了博大“容忍”的心胸的,方才有整理的資格與能力。
向除了整理古典文籍之外,又加之以編纂。但他只是編纂,并不著述。他所編纂的書,今存者尚有:(一)《戰國策》,(二)《列女傳》,(三)《說苑》,(四)《新序》。此外如《新國語》等皆已亡逸?!稇饑摺吩谙蛑?,是傳本不同,異名極多的一部書,經了他的重加編纂之后,方才成了一部完整的書?!墩f苑》、《新序》、《烈女傳》則皆搜集故說舊聞,由他加以排比歸類的。和漢文帝時燕人韓嬰所作的《韓詩外傳》體例略同。《列女傳》專敘古代婦女的言行,以許多的故事,歸之于《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等幾個總目之下,每傳并附以頌一首。此書有一部分為后人所補入者。后來的人以附有頌者定為劉向原文,無頌者定為后人所補。在此三書中,有許多故事是很可感人的。又有《孝子傳》,相傳亦為向撰。
劉向子歆亦為當時一個極重要的學者。他繼續了他父親的遺志,完成了絕代的大著作《七略》;他又極力與當時以利祿為目的,門戶之見極重的經生們奮斗,欲爭立《古文尚書》、《左傳》、《毛詩》于學官。他的《讓太常博士書》,暴露了當時經生們的偏私與無聊。他對于古學的熱忱直是充分地表白出來!他又極力表彰了一部絕代的理想政治的模式的《周禮》。后人每以《左傳》、《周禮》為他的偽作。但那實是不近情理的一個偏見。
后漢的散文,也以歷史及論文為主。歷史名著之重要者有二,皆為模擬古代名著之作。一為《漢書》,班固著,系模擬司馬遷的《史記》的;一為《漢紀》,荀悅著,系模擬左丘明的《左傳》的。
《漢書》(《漢書》有通行《二十四史》)本,又《四史》本)的體例幾乎完全仿之于《史記》?!稘h書》凡一百篇,計帝紀十二,表八,志十,列傳七十。這些帝紀、表、志、列傳,皆為《史記》所已有的體例。其與《史記》不同之點:一、《漢書》是斷代的,其敘述起于漢之興起,止于王莽之時代,而《史記》則為古今通史;二、《史記》有“世家”,而《漢書》則無之;三、《史記》的“書”,《漢書》則改名為“志”?!稘h書》的文字,武帝以前事,大抵直抄《史記》文字,很少更動;武帝以后,則根據其父彪所續前史之文而加以補述增潤。
固寫此作,很費匠心,自永平中始受詔作史,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然當他死時,其中《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告成,乃由其妹昭補成之。《漢書》原為斷代之史,僅記西漢二百二十九年間之事,然間有體例混淆者,如《古今人表》上及古代人物,《藝文志》也網羅古今著作。劉知幾的《史通》曾致不滿于班氏之書,鄭樵對于《漢書》尤力加詆毀,責備得他體無完膚。但這部歷史雖不是什么創作,卻也頗有些很活躍的敘述,使我們不得埋沒了她。班固還著有《白虎通》,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學術著作?;笇挼摹尔}鐵論》乃是漢代有關經濟史的極有權威的辯論集。
荀悅(荀悅見《后漢書》卷九十二),字仲豫,潁川潁陰人(148—209)。好著述。初在曹操府中,后遷黃門侍郎。當時獻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漢紀》有明黃省曾刊本,《四部叢刊》本)三十篇。在沒有發展到“紀事本末”的一個體裁之前,其由“百科全書”體的歷史而重復回到比較簡樸,比較原始的編年體裁的《左傳》式,乃是必然的一個趨勢。論者謂其書“辭約事詳”頗為可觀?!蹲髠鳌肥降氖窌?,其較《史》、《漢》容易使人醒目處,也便在于他的“辭約事詳”。荀悅又作《申鑒》(《申鑒》有明黃省曾注本,《漢魏叢書》本)五篇,凡《政體》、《時事》、《俗嫌》各一篇,《雜言》二篇,也頗有些切中時弊的箴誡。然當時的形勢,已到了非漢室“瓦解”另換了一個新的局面不能急轉直下的傾向,所以悅的這些空論,全是無補于實際的政治的。
但在后漢的時候,學者思想已不復囿于儒家的專制之下。因了劉向父子的努力,古籍漸為學者所易見。于是加以研究,加以探討,加以比較之后,便到處發見其中的夸誕與矛盾之處,或有許多,是不順適于后代文明社會的見解與觀點的。于是一二個勇敢的學者便捉住了這些所在,加以直覺的理性的評判。每一次繼于古籍的整理之后,必有這樣的一次理性運動發生。而在劉向父子之后,也便來了一位大懷疑者王充(王充見《后漢書》卷七十九)。他開辟了后來的劉知幾、崔述等人的先路。他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曾師事班彪,仕郡為功曹,以數諫爭不合去。充卒于公元90年間(漢和帝永元中)。他嘗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墻壁各置刀筆,遂成《論衡》(《論衡》有明通津草堂刊本,《漢魏叢書》本,《四部叢刊》本,《百子全書》本)八十五篇。《論衡》實為漢代最有獨創之見的哲學著作。當時儒教已為思想的統治者,而充則毅然能與之問難。他在《問孔篇》上說:
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夫賢圣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時人不知難;或是而意沉難見,時人不知問。案賢圣之官,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學者不能知也。
又在《物勢篇》上說:
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贝搜酝?。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這些話都說得很勇敢。但充的文辭,殊覺笨重,不能暢達其意,這是很可惜的。
略后于允者有王符。符字節信,安帝時人。志意蘊憤,隱居著書,以譏當時之得失,不欲彰顯其名,故曰《潛夫論》(《潛夫論》有《漢魏叢書》本;湖海樓本,此本有汪繼培箋),凡三十六篇,但其言論卻無甚新意。
此后,至獻帝時,又有兩個論文家出現。一為仲長統(179—219)(仲長統見《后漢書》卷七十九,《三國志》卷二十一)。統字公理,山陽高平人。性倜儻,不矜小節,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曾參曹操軍事。每論說古今及時俗行事,恒發憤嘆息,因著論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一為徐干(171—218)(徐干見《三國志》卷二十一)。干字偉長,北海人,著《中論》(《中論》有《漢魏叢書》本)二十余篇。曹操曾屢辟之,俱不應。此數人的思想俱不脫儒家的范圍,遠沒有王充的大膽與成就。
參考書目
一、《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 清嚴可均編,黃岡王氏刊本,版存廣雅書局,又醫學書局石印本。
二、《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明張溥編,有原刊本,長沙刊本。
三、《文選》 梁蕭統編,有胡克家刊本,《四部叢刊》本。
四、《古文苑》 有《平津館叢書》本,坊刊本。
五、《百子全書》 有湖北書局刊本。
六、《漢魏叢書》 有明程榮刻本(三十八種),何允中刻本(七十六種);清王謨刻本(八十六種,后又增到九十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