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先秦的散文 (2)

  • 中國文學史
  • 鄭振鐸
  • 4048字
  • 2013-08-03 03:15:43

荀子(荀子見《史記》卷七十四),名況,字卿,趙人。初仕齊,三為祭酒。齊人或讒荀卿。卿乃適楚。春申君用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荀卿失官,因家蘭陵,著書數萬言(《荀子》有楊倞注本)而卒。卿的生活時代約在公元前310年至前230年左右。他的書《荀子》,有三十三篇,內有賦五篇,詩二篇。漢魏六朝以至唐,最流行之文體之一,即為賦,而其名實自荀卿始創之。荀卿并不墨守儒家的思想。他批評墨、道及諸子之失時,對于儒家之子思、孟子也不肯放過。他主張人性是惡的,反對孟子性善之說。主張法后王,反對儒家法先王之說。又主人治,反對天治。對于盤踞于中國人的心中的“相”的觀念,加以嚴肅的駁詰。其影響是很大的。

道家的支流,最著者為莊子。他的書,為后來文學者所最喜悅。莊子(莊子見《史記》卷六十三),名周,蒙人。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死于公元前275年左右。他甚博學,最喜老子的學說,著書十余萬言(《莊子集解》,郭慶藩編,有長沙刊本)。其文字雄麗洸洋,自恣以適己。“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生死無終始者友。”(《天下篇》)他的書,《莊子》,現在存三十三篇,其中《讓王》、《說劍》、《盜跖》、《漁父》諸篇是后人偽作的。他最喜以美麗而雄辯的文辭自恣其所言。像《秋水》、《胠篋》諸篇都是最漂亮的散文。

道家于莊子之外,尚有關尹子、文子、列子亦皆各有遺文傳于世。《關尹子》及《列子》皆偽作。《文子》則柳宗元也以它為駁書:“其渾而類者少,竊取他書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輩數家皆見剽竊。”(柳宗元《辯文子》)故這里俱不詳之。

持其說以自騁于世者,于儒、道、墨三家外,還有不少。《孟子》里說及的,有許行及楊朱。許行與“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他主張“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他的徒從以為“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楊朱的學說,也見于《孟子》。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最后他又慨然地說道:“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楊朱之學說能引起孟子那么激烈的反抗,當然在那個時候一定流傳得很廣。“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由這句話可知楊朱的勢力已與墨翟并駕齊驅的了。《莊子·天下篇》所敘列的“天下之治方術者”有儒家,有以墨翟、禽滑厘為中心的墨家,有宋钘、尹文,有彭蒙、田駢、慎到,有關尹、老聃,有莊周他自己,有惠施。他所評論者凡七家。每一家都有簡略的敘述。荀子的《非十二子篇》,則所非者凡六派,十二人。

一派是它囂、魏牟,一派是陳仲、史,一派是慎到、田駢,一派是墨翟、宋钘,一派是惠施、鄧析,一派是子思、孟軻。韓非子的《顯學篇》則說到儒、墨二家及其所分化的十一支派。司馬遷在《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中,所敘列的除荀、孟之外,則有:齊之騶忌、騶衍、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趙之公孫龍、劇子;魏之李悝;楚之尸子、長盧;阿之吁子(芊子)。“世多有其書”。宋則有墨翟。他父親司馬談作《論六家要旨》(《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所舉的六家則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也各給以評判。到了劉向,則總諸子為十家,實則“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十家者,一儒家,二道家,三陰陽家,四法家,五名家,六墨家,七縱橫家,八雜家,九農家,十小說家。這可見那時的思想界是如何的熱鬧。劉向的敘列,可以說是最有系統的。但這些家派的著作,今百不存一。我們要研究他們,實在是異常的困難。但在那些有書遺留下來的“諸子”中,有一部分還是后人搜集重編的(如《尸子》),有一小部分又顯然可以看出他是偽托的(如《商子》)。公孫龍、鄧析諸人的書也不甚重要。現在都不講。只講比較重要的韓非。

韓非(韓非見《史記》卷六十三)是韓國的公子,喜刑名法術之學。與李斯同事荀卿。他口吃,不能說話,而善于著書。他看見韓國日益削弱,數以書諫韓王,不見用。退作《孤憤》、《五蠹》、《外儲說》、《內儲說》、《說林》、《說難》十余萬言以見志。后韓國使非于秦。非在秦被殺。他死的時候,是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他的書《韓非子》(《韓非子集解》有長沙刊本),有五十五篇,其中一部分是他自己著的,一小部分是后人加入的。他的文辭致密而深切,后來論文家受他的影響者甚多。

《漢書·藝文志》著錄縱橫家自蘇子(秦)、張子(儀)、龐煖以下至蒯子(通)、鄒陽、主父偃等凡十二家,其中除漢人以外,先秦作者,如蘇張(蘇秦、張儀見《史記》卷七十四)二人,雖已無書傳世,然他們的辯辭,卻為《戰國策》保存得不少。《戰國策》為古代最好的散文名作之一。她的精華所在,便是諸辯士論難的文章與其足以聳動人主聽聞的議論。所以張儀、蘇秦的絕好的政論,我們卻仍能很愉快地享受到。他們的長處,在于能夠度察天下的大勢而出之以引人入勝的妙喻好句,出之以動人心脾的危詞險語。在政論上說來,實在是一種杰作,后人很少能及得到的。賈誼不過悲憤而已,陸贄不過懇切而已,若蘇、張之作,才可當得起雋脆清俊,深入無間之稱。我們沒有對公共講述的大演說家狄摩桑尼士、西塞羅等人。然我們卻有可同樣不朽的政論者蘇、張。尚有《管子》一書,托名管仲著,《晏子》一書,托名晏嬰著,《孫子》一書,托名孫武著,《吳子》一書,托名吳起著,以及其他如《鬻子》之屬,雖亦議論中聽,結構綿密,而其中類多為后人所偽作,所以這里也都不講。

春秋戰國時代的燦爛無比的思想界,到了戰國之末,漸漸地衰落下來。于是有秦相呂不韋,集許多賓客,使各著所聞,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名之曰《呂氏春秋》。這一部無所不包的雜書,就是中國古代思想界的總結集。到了秦始皇統一各國,焚天下之書,以愚天下人民之耳目,各種的思想便一時被撲滅無遺。漢興,儒、道二派的余裔又顯于時,但俱茍容取媚于世,已完全沒有以前的那種救世的、積極的精神了。

我們如將先秦的歷史家與先秦的哲學家比較一下,我們便知道歷史家在散文上所占的地位實在是非常渺小的。先秦的歷史書籍,有被稱為“斷爛朝報”的《春秋》;有依據這個編年體裁而敘述得比較詳細的《左傳》;有依國別編次,并無敘述的系統的《國語》、《國策》,此外更有唯一的傳記:《穆天子傳》。像《春秋》、《竹書紀年》等編年體的歷史,本來不算是什么有組織的東西。他們不過依了時間的自然順序以記載歷年所發生的史跡而已。他們是編輯方法最原始的史籍。惟《春秋左氏傳》(《左氏傳》有《十三經注疏》本,有《相臺五經》本)較為進步,常有許多著意的描狀,足稱為一部有文學趣味的歷史。《左氏傳》為左丘明作。左丘明的生平我們知道得很少。據說,他是一個盲人。孔子的《春秋》起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公示前481年),左丘明的傳,則書孔子卒,直至哀公二十七年始告終止。

《國語》記載自公元前990年(周穆王十二年)到公元前453年(周貞定王十六年)的諸國史跡。相傳這部書亦為左丘明所作。左丘明作《春秋傳》,意有未盡,“故復采錄前世穆王以來,下訖魯悼、智伯之誅,邦國成敗,嘉言善語……以為《國語》”(《國語》有士禮居刊本,有坊刊本),這部書的性質與《春秋傳》不同。《春秋傳》編年,《國語》則分國敘述。凡二十一卷,分敘周、魯、齊、晉、鄭、楚、吳及越等八國的重要的史事。《戰國策》繼續《國語》的體例,而敘三家分晉至楚漢末起之前的重要史事。

《戰國策》(《戰國策》有士禮居刊本,有坊刊本)在文學上的威權不下于《春秋·左傳》及《國語》。而“國策”的時代是一個新的時代,舊的一切,已完全推倒,完全摧毀,所有的言論都是獨創的,直截的,包含可愛的機警與雄辯。所有的行動都是勇敢的,不守舊習慣的,都是審辨直接的,利害極為明了的。因此,《戰國策》遂給讀者以一個新的特創的內容。她如一部中世紀的歐洲的傳奇,如一部記述魏、蜀、吳三國史事的小說《三國演義》,使讀者永遠地喜歡讀她。《戰國策》初名《國策》,或名《國事》,或名《短長》,或名《長書》,或名《修書》,卷帙亦錯亂無序。漢時劉向始把她整理過,定名為《戰國策》,分之為三十三篇。所敘的諸國,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及中山。

《穆天子傳》(《穆天子傳》有明刊《古今逸史》本,有《百子全書》本,《平津館叢書》本)為晉時束皙所見之“汲冢書”之一。其體裁與《春秋》、《國語》、《國策》三書俱異,乃敘周穆王游行之事。《左傳》言:“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大約穆王游行天下的事,必為當時所盛傳的。所以有人記錄他的游蹤,作為此傳。文字多殘缺,其中敘述穆王見西王母,及盛姬之死與葬事,極為渾樸動人,是古代最有趣的文字之一。

此外,尚有《越絕書》、《吳越春秋》及晉史《乘》、楚史《梼杌》諸書,大概都是纂輯古書中的記載而為之的。《越絕》記越王勾踐前后的事,相傳為子貢撰,或子胥所為,俱是依托之言。或斷定為漢時袁康、吳平所撰。《吳越春秋》敘吳、越二國之事,自吳太伯起至勾踐伐吳為止,亦為漢人所作(《古今逸史》題為漢趙曄撰)。晉史《乘》及楚史《梼杌》二書,則歷來書目俱不載,至元時乃忽出現。顯然是好事者所偽作的。二書前有元大德十年吾丘衍序,以為此書乃他所發現。實則即他自己輯集《大傳》、《國語》、《說苑》、《新序》及諸子書中關于晉、楚的記事而編成的。

參考書目

一、《二十子》 有浙江書局刊本。

二、《六子》 有明世德堂刊本。

三、《十子全書》 有蘇州王氏刊本。

四、《百子全書》 有湖北書局刊本。

五、《玉函山房輯佚書》 馬國翰輯,有原刊本,湖南刊本。

六、《諸子平議》 俞樾著,有《俞氏叢書》本。

七、清、明各叢書里,收入周、秦古書不少。以清人所校者為可靠。像《平津館叢書》、《守山閣叢書》中所收諸子,皆很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力市| 安仁县| 平顶山市| 右玉县| 肥城市| 清新县| 库车县| 凤凰县| 绥阳县| 莎车县| 东明县| 石家庄市| 伽师县| 肇庆市| 肇庆市| 义乌市| 武清区| 革吉县| 湖南省| 镇江市| 缙云县| 东丽区| 大兴区| 两当县| 普宁市| 海林市| 柘城县| 峡江县| 体育| 灵璧县| 板桥市| 湄潭县| 南通市| 北碚区| 林周县| 绥阳县| 大理市| 广宗县| 峨边| 酒泉市| 深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