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摩挲中國文明 (7)
- 聽余秋雨講文化
- 李銘
- 2457字
- 2013-08-03 03:15:41
據史料記載,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將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融會貫通,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于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杭州西湖十景、蘇州獅子林,不僅模仿建筑,連名字也照搬過來。模擬《仙山樓閣圖》而建的蓬島瑤臺,再現了《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洋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此外,圓明園還是一座珍寶館,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
站在同一片歷史天空下,天邊的云彩慢慢淡去。孤懸的大樹,在凜冽的風中,沉淀著灰色的天光。據說毀滅圓明園的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一個古老的民族就痛苦地抱著頭蹲在火邊哭泣,一群強盜就狂妄地站在火邊獰笑。強盜的狂妄與羔羊的蒙難,只在歷史教科書上留下濃黑的墨跡,而那熊熊的沖天大火滾著血腥的濃煙,在一個民族的歷史上永不能失去,對于一個善良智慧的民族有著世世代代刻骨銘心的啟迪。“落后就要挨打”,炎黃子孫用鮮血與財富換取的哲理,永遠刻在恥辱的大水法的殘柱上。余秋雨先生在《空空的書架》中說過,“對于重要的歷史,任何掩飾的后果只能是歪曲。”面對圓明園這片“廢墟不值得羞愧”,也不需要掩飾。
無數次從教科書中見過這組圖片,可當我們立在蒼蒼的天空下,真實地面對著這一片一地一曠野的玉白石塊時,仍感到那來自心底的震撼!淚水流進我們的心底,那些石塊、石柱、石雕連同那灰蒼蒼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腦海,成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滅的壁畫。依舊華美——那冰冰涼涼的玉石紋理;依舊精致——那歐式的曲線流暢;依舊貴族——斷碎的羅馬石柱在蒼天下筆直出一派偉岸和傲然。
我們該以怎樣的心態去認識廢墟,以怎樣的角度去發掘廢墟,卻是一個現實而嚴肅的問題。余秋雨先生說“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前些年,曾經圍繞這圓明園需不需要重建有過爭論,結果是理智的人們理解了廢墟的價值,尊重了歷史留給我們的殘酷真實,這片廢墟留下了。真實的廢墟,才有真實的文化,真實的歷史。保存廢墟而不假飾廢墟,開發廢墟而不是重建廢墟。因為那樣是對歷史的戲弄,對文化的糟踐。在經過那么多歲月之后,眼前這般斷壁殘垣,靜立無語的石柱,仿佛是一座紀念碑,向世人昭示著圓明園往日的風采,也記錄著英法聯軍踐踏中華文明的滔天罪行。還能提醒人們對一個多世紀前那場惡夢的記憶,那場中華民族的災難與奇恥大辱!望一眼這陰霾的朝代,依然連綿著落葉和悲情的雨聲。圓明園不曾消逝,惟有那場百年前的大火,依然灼傷著我們民族一個時代的悲哀。
在城市中穿行,總是會遇到古老的城墻,發黃的屋檐,它們如同一位從時光隧道蹣跚走來的老人,承載著歷史,敘說著過去。它經歷千年的滄桑風雨與風云變化,見證了千年的時勢突變與榮辱興衰。如今一塊塊青磚在歲月和無數的腳步的打磨下已是光可照人,青磚的細縫間已經長滿了綠綠小草和片片青苔。而城墻卻在歷史風雨的腐蝕與沖刷下變得痕跡班駁。用手觸摸著劃過城墻,揭開神秘的面紗,但卻沒有人告訴我屬于你的一切,殷紅的油漆在多少回的日雨寒熱交替中脫落了。開著推土機上廢墟,用今天的金碧輝煌來替代昔日的殘壁斷垣,刀削斧砍般的歷史痕跡被現代裝飾材料抹得平平展展、干干凈凈。這樣的廢墟只是一堆堆實實在在的現代垃圾而已。
在高原、沙漠和其它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一些古代廢墟自然被保存著,是荒涼保護了它們,這是廢墟的幸運,也是廢墟的天堂。有哲學家說,在地球上行走,沒有一處不是廢墟。現在的建筑,將來的廢墟,現在的孩子,將來的老人,時間一直在流淌,不曾回頭。而廢墟的價值在哪里?是活著時候的張揚,還是坍塌時候的無奈?圓明園殘缺的身體已經無法擺脫“廢墟”的關聯,因此,她成為了“文化或者是文明的碎片”,代表著已經消失的歲月,成了神圣。作為一座園林,圓明園無疑是成功的,作為一片廢墟,圓明園也同樣是成功的。一切都不復存在了,但是又確確實實曾經存在過。
雖然沒有一處建筑可以做到永垂不朽,但是它們承載的文化信息足可以安慰為生存理念而惶惑的后代。曾經的廢墟都安謐了,新的廢墟還在產生,生生不息,無限循環。由于廢墟,曾經熟悉的地方成了生疏的地方,曾經生疏的地方又漸漸熟悉了。面對曾經的文明,人類享受著自然毀滅的快感。這些墻壁和建筑并不怕那些突然來到的自然災難,害怕的是來自人為的災難,廢墟的發生總是從心靈首先發生。人類總是習慣標榜自己的發展是呈螺旋狀上升,其實大多數時候是往下走的,欲望越大,退得就越厲害;文明走得越遠,人對自己欲望的調控能力就越差。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圓明園廢墟是北京城最有歷史感的文化遺跡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鏟平,造一座嶄新的圓明園,多么得不償失。大清王朝不見了,熊熊火光不見了,民族的郁忿不見了,歷史的感悟不見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殘夢。但是,收拾來的又不是前夜殘夢,只是今日的游戲。”
◎在廢墟的底色下
中國歷來缺少廢墟文化。廢墟二字,在中文中讓人心驚肉跳。
——《廢墟》
秦始皇“焚書坑儒”,早就被定格為文化摧殘的象征符號。大凡天下讀書人皆好稱引。它也一直作為秦始皇殘酷暴戾的證據,被后世天下學人唾罵了兩千多年,以至于現在某些人一想到這個歷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懷,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兩千多年的時空,對秦始皇敲骨吸髓。不可否認的是,焚書坑儒的確是一種既愚蠢又殘暴的手段,它毀滅了古代許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的廢墟,難以彌補。
但也有人認為焚書坑儒是進步措施。因為秦始皇的大一統是進步的,是對春秋戰國分立戰亂的否定,也是歷史的必然。而焚書坑儒可以說就是這樣一個進步中的退步。魯迅先生在《華德焚書異同論》中也為秦始皇辯護,認為秦焚書而不焚醫書、農書,和希特勒焚書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