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途中塞萬提斯不幸遭遇了土耳其的海盜船,在被擄到阿爾及利亞后,由于懷揣這兩封推薦信的關系,土耳其人把他當成了重要人質,準備向西班牙勒索巨額贖金,但是西班牙皇室卻沒有為一個普通人破費重金。做了奴隸的塞萬提斯策劃了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卻均以失敗的結果而告終,但是他的勇氣與膽識卻意外地得到俘虜們的信任和愛戴,就連奴役他們的土耳其人也為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1580年親友們終于努力籌資把他贖回,回到家鄉的他已經是三十四歲了。
塞萬提斯回國之后并沒有因為他的英雄身份得到腓力普國王的重視,因此,他依舊終日為了生活而奔波。他一面著書一面工作,什么樣的工作他都做過,他不止一次因為無法上繳稅款而被捕入獄,甚至遭受無妄之災。就算入獄他也不忘寫作,《堂吉訶德》有一部分就是塞萬提斯在監獄里構思并寫成的。1616年他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之后塞萬提斯去世的日期——3月2日,被西班牙政府定為“讀書節”,并最終得到承認。在天堂的塞萬提斯應該感到欣慰了吧!同樣作為寫作之人,在這方面三毛與塞萬提斯倒是極為相似。
塞萬提斯自幼愛好文學,在生活窘迫的條件下,他只能靠賣自己的文字來養活一家妻兒老小的生活。他用文學語言給商人寫一篇篇的廣告文案,他寫過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也數不清的抒情詩、諷刺詩,但是遺憾的是都沒有引起多大反響。他也曾應劇院的邀請寫過三四十個劇本,但上映后并未取得預想的成功。1585年他出版了田園牧歌體小說《伽拉泰亞》(第一部),雖然作者自己很滿意,但是文壇并不買他的賬。塞萬提斯五十余歲開始創作《堂吉訶德》,最終為世界文壇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書中堂吉訶德在游俠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抨擊教會的專橫跋扈,揭示出人民生活的困苦。而堂吉訶德以及桑丘,則一躍成為西方古典文學中的兩個經典形象,聞名于世界。
著名長篇小說《堂·吉訶德》是塞萬提斯的代表作,當《堂吉訶德》第一部出版面世時,立刻風靡全國,創造了一年之內再版六次的神話。這部小說雖然沒有讓塞萬提斯擺脫貧困,卻為他贏得了不朽的榮譽。小說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德·拉·曼卻》共2卷,書中主要描寫一個瘦弱的沒落貴族吉訶德因為過度迷戀古代騎士小說,竟然學著古代騎士那樣用破甲駑馬把自己裝扮起來,把丑陋的牧豬女當作美若天仙的崇拜貴婦,再讓矮胖的農民桑丘·潘札作為自己的侍從,吉訶德3次出發周游全國,去創建扶弱鋤強的騎士業績,荒唐的行為和打扮鬧出不少笑話與誤會,而碰壁受辱則成了家常便飯,最終,不是被打成重傷就是被當做瘋子遣送回家。
小說中出現的人物將近700個,描繪的場景從宮廷到荒野遍布全國各地。小說深刻地揭露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用幽默地筆調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示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斗爭,觸及了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小說塑造的吉訶德是可笑、可悲但又可敬的,而求實膽小卻聰明公正的農民桑丘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塞萬提斯為世界文學成就了兩個經典人物,同時,這部小說也將現實主義以及浪漫主義巧妙結合在一起,書中既有樸實無華的真實生活,也有滑稽夸張的虛構情節,在反映現實深度與廣度的同時,又近乎完美地塑造了人物的典型性,這使得這部小說一瞬間從眾多書籍中脫穎而出。
當代西方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畢加索
三毛是如此欣賞畢加索,甚至愿意以身相許,在畢加索的畫中三毛找到了知音的感覺,剎那間的心心相通,那種感覺妙不可言。
“我看的第一本畫冊,一巨冊的西班牙大畫家畢加索的平生杰作……看見畢加索的畫,驚為天人!噯!就是這樣的,就是我想看的一種生命,在他的桃紅時期、藍調時期、立體畫、變調畫,甚而后期的陶藝里看出了一個又一個我心深處的生命之力和美……而我,也想有一個愿望,我對自己說:將來長大了,去做畢加索的另外一個女人。急著怕他不能等,急著怕自己長不快。他在法國的那幢古堡被我由圖片中看也看爛了,卻不知怎么寫信去告訴畢加索,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女孩子急著要長到十八歲,請他留住,不要快死,直到我去獻身給他。這一生,由畫冊移情到畫家身上,只有專情地對待過畢加索。他本人造型也美,而且愛女人,這又另我欣賞。藝術家眼中的美女,是真美女。畢加索畫下的女人,個個深刻,是他看穿了她們的骨肉,才有的那種表達。那時候,我覺得自己也美,只有藝術家才懂得一種美。”
三毛是極愛畢加索的,可以說畢加索是三毛的第二個單戀對象,她極度狂熱地崇拜著才華橫溢的他,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盲目崇拜了,甚至很小的時候就興起了要做他“另外一個女人”的念頭,不敢斷言當時有這種想法的三毛是過于成熟還是非常幼稚,只知道在三毛的心里,畢加索的形象是很高大的。畢加索,是三毛兒時的一個夢想,遙不可及的夢想,所以,三毛只能通過欣賞畢加索的作品來慰藉自己了。
出生在西班牙的畢加索,是當代西方最具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一生作品無數,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達到了37000件,其中包括一千多幅油畫,七千多幅素描,兩萬幅版畫以及六千多福平版畫。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至極。畢加索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在世時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的時候,法國一家報紙通過一次民意調查中顯示,畢加所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對于作品,畢加索曾經說過:“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后人在總結他的繪畫路程時,試圖劃分出畢加索一生的幾個創作階段,分別是“藍色時期”、“玫瑰紅時期”、“黑人時期”、“立體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以及“抽象主義時期”。
也許是因為對世事無常的敏感,也許是因為家境不佳而早熟,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孩子所特有的憂郁之感,所以早期畫作多是以表現派為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創作了像《第一次圣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畢加索十四歲那年同父母一起移居到了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在那里他進入了一片嶄新的天地,見識到了當地的新藝術以及新思想,他感到他的思維變得清明而開闊起來;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想要嶄露頭角之時,卻碰上當時西班牙與敵國搶奪殖民地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使得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重點城鎮的巴塞羅那則首當其沖,于是在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之下,在潛意識里畢加索開始不知不覺地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上天是公平的,當你覺得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上天會像圣誕老人一樣悄悄地送給你一份禮物,上帝雖然關了畢加索巴塞羅那的門,卻為他打開了巴黎的窗。漂泊在巴黎的畢加索,貧困無助,落魄失意,就在這個時候,芳華正茂的美麗少女奧麗薇飄然走進了畢加索的生命,給畢加索的生命重新帶來了亮麗的顏色。愛情的滋潤和甜美讓畢加索那顆本已對生命失望而變得固執頹喪的心靈重新生動起來,原本筆下沉淪痛苦的藍色,開始有了一種不一樣的情愫。這種情愫細細緩緩地燃燒掉舊有的悲傷,此時的整個畫風膨脹著一種幸福的溫存和情感歸屬的喜悅。畢加索進入了“玫瑰紅時期”。
這個時期,畢加索的作品,人物表情一如既往的冷漠,但卻已經開始注重畫作整體和諧的美感以及對細微人性的關注。色彩比起藍色憂郁時期鮮艷明朗了許多,情感已經不在先前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游離徘徊,而是漸漸地剝離了出來。先前缺乏生命力的悲哀已經被放棄而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的極大興趣、關注以及信心。猶如《穿襯衣的女子》之中,年輕的女子身著一襲若隱若現的薄紗襯衣,胴體被輕柔地勾勒出來,與偏向黑暗的背景相輔相成,很自然地流露出一種年輕女子特有的自信以及傲慢;讓人感受到了鬼魅般纖細隱約的美感。整個畫作氣氛幽柔而細致,在氤氳中垂憐著一種病態美,看似頹廢卻又自信樂觀,百轉千回之中就被這幅畫深深吸引。
畢加索的后期畫風傾向于原始藝術,開始致力于簡化形象。這使得畢加索的畫風曾一度轉入寫實。而到了1930年作品的風格又明顯的傾向于超現實主義,由此可以推斷,這段時期,畢加索的精神狀態是不太穩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畢加索創作了一幅以抗議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的作品——《格爾尼卡》。這幅畫是一幅抽象畫,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手法的完美結合而著稱,在這幅畫中,一切事物都劇烈地扭曲變形,畢加索運用夸張的筆觸和著無數幾何彩塊的堆積,幾近抽象只能,表現出了被侵略人們的痛苦以及受難場景,而與其相對的則是侵略者可憎的獸性,這幅畫所體現的思想感情極真實地表達了當時畢加索內心的多種復雜情感。
畢加索的一生是嘗試與探求的一生,他不斷嘗試和變化藝術手法,并以此去探求千變萬化的藝術世界,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獸藝術手法……多派風格都被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吸收消化以及融合,并將其轉換成為自己的特有風格。但他畫作中的個性并沒有因此而消失,這也是他的才能之一,那就是吸收融合各種變異風格為自己所用的同時,保持著自己那粗獷剛勁的個性,這樣做不但不矛盾,反而在各種手法的運用之中,都達到了內部的高度統一與和諧,可謂集千家精髓為我所用。在畢加索的一生之中,他從來都沒有特定的老師,同時也沒有特定的學生。畢加索曾經說過的話很多,但有一句卻讓人印象深刻:
“當我們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時,有時我們所作的事會自動地傾向我們。不必過分煩惱各種事情,因為它會必然或偶然地來到你身邊,我想死也會相同吧!”
如果三毛也能有如此平靜而豁達的想法,想必就不會那么早地離我們而去,而畢加索也正如他平靜的想法,靜靜地,如愿以償地走過了他一生九十三個春秋,留給后人無限的敬仰與財富。
西班牙藝術奇葩——弗拉門戈舞蹈
“那我們跳舞吧!既然沒有了過去,現在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
——電影《老人與貓》
西班牙、吉普賽、弗拉門戈舞、摩爾人……實在是說不清將這些詞語疊加起來產生的意象交匯將給人帶來怎樣的一種沖擊感覺,它們是否有內在聯系,它們之間的羈絆又是什么,已經無人能說的清楚,只有那霎時間撲面而來的神秘氣味,把我帶向了那一個遙遠而充滿苦難與悲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