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市場經濟 (3)

尋租現象給我們以不少啟發。首先,尋租的實質就是權力與金錢的交易,而這種權錢交易恰恰是腐敗的重要根源;其次,尋租活動本身不創造任何財富,相反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尋租者挖空心思找后門,用禮品和金錢疏通層層關系,最后使自己獲得超額利潤,但從社會的角度看,卻沒有任何新物質產品的出現,因此尋租的支出是一種純粹的浪費;最后,在我國目前經濟體制轉軌時期,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并存,是最容易產生尋租行為的,只要政府干預可以產生某種特權或者派生出某種壟斷權,尋租就不會絕跡,諸如公安、工商管理、財稅、物價、土地等管理部門利用手中權力進行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等,都是尋租的重要表現。要抵制尋租,規范政府行為是個突破口。

政府限價與短缺經濟

在說政府限價之前,不妨先說一下政府。政府是什么?這個我們幾乎每天都要提到的概念,一旦細究起來還真不大容易說清楚。政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政府包括國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個部分的全部機構;狹義理解的政府則只指國家的行政機關,有時甚至是指行政機關的核心即內閣。

在經濟學中,往往傾向于使用廣義的政府概念。這樣,政府的職能就被歸為三類:一是規定人們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建立“游戲規則”,這相當于“立法”;二是監督和維護規則,禁止人們干不能干的事,并對違法者予以處罰,這相當于“司法”;三是引導人們在能干的范圍內干得更好,即抑制合法而不合理的事情,鼓勵合法且合理的事情,這實際上是運用政策手段的宏觀調控,相當于“行政”。

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的作用似乎遠遠超出了上述范圍。年紀稍長的人肯定都還記得憑票供應商品的年代。當時購物往往是兩人一道出去,一個排隊買菜,一個排隊買肉;一個月內需購的物品究竟怎么安排在月初就必須盤算好;遇到家里來了客人向鄰居借肉票也是常有的事……如今各類產品都大大豐富起來,憑票排隊購物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但是物價也漲了上來。正因為如此,許多人頗為懷念過去那種雖然要排長隊購物但物價不漲的日子。

事實上,從前穩定的物價背后隱藏著市場供給的不足,供給不足才會出現排隊買菜、憑票購車購表的現象,而穩定的物價也正是政府嚴格控制的結果。物價一旦被人為控制,現實中的物價就無法真實反映市場中的需求狀況。如果政府放開物價,那么在既定的社會需求過剩條件下,如果供給沒有發生變化,短期內物價會上升;接著生產廠商會發現擴大生產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當所有的廠商都擴大生產之后,整個市場的供給就增加了,長期看來物價又會逐漸回落。

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就像一個大管家,不僅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由主管部門規定其價格,而且企業的生產所用的生產資料也是由上級部門按計劃供應的,因此,就算政府鼓勵企業和農民多生產工業品、家用產品來滿足群眾的相對過量需求,企業也是力不從心,畢竟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是本身可以決定的。此外,即使企業獲準取得了擴大規模的必要生產資料并因此而獲得了利潤,這些利潤也不歸企業所有,必須上交,因此很少企業具有擴大生產規模以增加市場供應的欲望和動機;相反,企業只要按照上級部門的規定完成一定的生產計劃即可。更糟糕的是,由于企業多生產非但不會給自己帶來好處,而且會增加下一年度的生產任務,因此很多企業向上級部門隱瞞生產能力。于是,盡管政府決定要增加市場的商品供應,但由于企業反饋上來的信息與政府的計劃以及實際情況均不相符,從而企業的作用就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揮。久而久之,就導致了社會產品的供應不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短缺經濟”。

價格可以說是市場經濟中最為核心的一個概念,有人將價格比作一種沒有中央指令的工作系統,其運轉不需要人們用語言傳達命令,也不管人們是否愿意接受。正是時時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價格吸引著人們來到市場上,進行有秩序的商品交換。而計劃經濟時代的政府限價則將價格的反映需求變化、引導資源配置的功能幾乎全部抹殺掉了。沒有了價格變化,也就沒有了“投機”生存的土壤,人們在感覺“物價穩定”、“社會安定”的同時,也在了無生氣的生活中付出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代價。因此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功能健全的價格機制的引導下,我們才有可能告別“短缺經濟”。

比較優勢

大家對“貿易”一詞應該并不陌生,貿易的本質即是交換,但這種交換為什么會發生?其內在機制是什么?就未必是人人都說得清的了。

以國際貿易為例來說,按照傳統的經濟理論,各國居民之間之所以會發生貿易,是由于各國生產質量相同產品所耗費的成本不同。正如不可能做到任何個人都自給自足一樣,任何國家要完全做到自我依靠而不降低生活水平也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國際間貿易的直接結果正是各國居民福利的增加。

絕對成本說是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提出的,他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生產某種產品的獨特的有利條件,即每個國家總是存在著生產某種產品的絕對成本低于其他國家相應成本的情況。如果各個國家都按照國際分工的原則,生產自己在生產條件方面絕對有利的產品,然后再運用于國際交換,這樣就可以使各國都在交換過程中獲得利益,進而優化資源配置。后來的經濟學家在亞當·斯密的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貿易的發生機制。

有些國家很發達,幾乎任何物品的生產都比另一些國家更有效率,具有優勢的生產技術被稱為“絕對優勢”,既然絕對優勢被發達國家占有了,那么處于劣勢地位的國家該如何參與貿易呢?答案在于“相對優勢”這一原則,即個人和國家專門進行其相對來說更有效率的生產。

先以個人為例說明。一家大公司的總裁可能比他的秘書打字速度快,但是讓秘書打字還是值得的,因為總裁在引進新客戶、做投資決策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而秘書在打字方面具有相對優勢。總裁完全可以把優勢發揮在其最強的方面。

再以國家為例,假定日本和美國都只生產兩種產品——計算機和小麥。制造一臺計算機在美國需要100工時,在日本需要120工時;生產一噸小麥在美國需要5工時,在日本需要8工時。可以看出,美國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都更有效率,美國甚至聲稱它的計算機工業在世界上效率最高,然而美國卻從日本進口計算機。為什么?答案仍在于相對優勢。與美國相比,在日本生產一臺計算機的相對成本(以使用的勞動計算)低于生產一噸小麥的成本,因為在日本,生產一臺計算機的工時是生產一噸小麥的15倍(120/8);而在美國,生產一臺計算機的工時是生產一噸小麥的20倍(100/5)。盡管在生產計算機方面日本具有絕對的劣勢,但它卻具有相對的優勢。

國家與個人往往最終都會在他們具有相對優勢的物品上進行專業化生產,而少生產或者不生產他們具有相對劣勢的物品。這樣,相對優勢就導致了專業化的出現,專業化增強了他們進行專業生產的能力,結果是又加強了原有的相對優勢。

我們不妨舉個鉛筆的例子來看看專業化生產的好處。鉛筆是一種再簡單不過的工具了,但是世界上可能沒有一個人能夠制造出一支鉛筆所需的全部材料。必須先砍伐某種在某地生長的、有著合適木質的樹,然后運送到另一地的木材廠,切開并進一步加工成為有槽的木棍,而鉛筆中間的石墨、頂端的橡皮和聯結部位的金屬都是相當簡單的材料,但是每一種材料都需要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生產出來。可以說,小小的鉛筆就是專業化分工勞動的結晶。

只要我們對世界各國的進出口狀況稍加注意,就會看到一幅復雜的貿易圖景。比如美國從南美洲進口香蕉,從日本進口個人電腦,從中國進口布匹;又出口噴氣式飛機、小麥和大型計算機等。前面談到相對優勢決定貿易的模式,那么究竟是什么決定相對優勢呢?經濟學家們設想一國的相對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自然稟賦”,比如美國擁有大量可耕地使美國在農業上具有相對優勢;擁有大量低技術勞動力的亞洲國家會從事紡織品生產這樣的需要大量手工勞動的勞作;葡萄牙擁有相對放牧來說更適于種植葡萄的土地和氣候,因此它會生產葡萄酒而不是去加工羊毛。

“自然稟賦”頗有上天賜予的意味。但是在今天這樣的技術時代,一個國家的自然稟賦如何已經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了,一個國家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建立相對優勢來獲得發展。在這方面最具有說服力的是日本,它們沒有什么自然資源,卻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主要角色,部分原因就在于它擁有“后天稟賦”。日本的成功給我們以很多啟示:通過節約和積累資本以及建造大型工廠,一個國家可以獲得像鋼材這種需要大量資金才能進行生產的物品上的相對優勢;把資源用在教育上,一個國家可以發展出需要大量技術勞動進行生產的物品上的相對優勢。

優越的知識也是相對優勢的基礎之一,一個國家完全可以通過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建立和發展它們的技術知識來獲得相對優勢,比如美國的半導體工業,正是聯邦政府的大力資助和扶持,使半導體能夠應用于導彈和其他武器,從而抵制住了日本的激烈競爭,保持了在該領域的相對優勢。前面我們說過相對優勢導致專業化,其實專業化也可以導致相對優勢。比如汽車制造技術相差無幾的英國、德國和美國卻相互進行汽車貿易,怎么可能每個國家都具有汽車生產的相對優勢呢?原因就在于專業化。它們可以分別生產賽車、轎車和豪華車,專業化提高了生產率,這樣每個國家都會得到好處。

既然貿易可以使參與者互惠互利,那為什么在很多國家都存在著強烈的反貿易情感,即“保護主義”呢?而且為什么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實行貿易限制政策呢?答案其實很簡單。盡管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從貿易中獲得了好處,但國家內的某些集團卻可能受到損害。由于受益者得到的好處大于受損者遭受的損失,原則上受益者應當給受損者一些補償。但實際上卻很少如此,社會得到的好處往往以消費者低價購物的形式體現了。而面臨外國競爭的行業的工資下降以及工作機會減少這類損失往往比收益更加顯而易見,受損者除非得到某種形式的補償,否則就難免會反對自由貿易。這一分析也可以用來說明在中國加入WTO之后,為什么廣大老百姓歡天喜地而諸多國內廠商卻憂心忡忡。

公共物品、外部性與產權界定

所謂公共物品,就是提供給整個社會共同享用的物品,它可以是一種具體的物品,如道路、公園等;也可以是一種服務,如國防、公安等。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的,與一般的私人物品如家用電器、食品等相比,其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公共物品的消費不具有排他性,即一個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另一個人對該物品的使用。舉例來說,如果你有一塊巧克力,那么你吃掉之后別人就不可能再吃上了;而公共物品則不同,你在道路上行走或者駕駛并不排除別人對道路的使用,你觀賞公園里的美景也并不排斥別人對風景的享受。

第二,公共物品的供給具有非競爭性,也就是說,由于公共物品不僅向付費的人提供服務,而且也為不付費的人提供服務,當一些人或者單位在沒有付費的情況下卻享受了服務的時候,就出現了所謂“搭便車”的現象。任何有理性的私人企業或機構都不會愿意為不付費的人提供服務,因此,公共物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由政府來提供。

由公共物品第二個特性中的“搭便車”便引申出了外部性問題。我們不妨用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故事來說明。

三個和尚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一個和尚獨居時挑水吃,兩個和尚同住時抬水吃,三個和尚共處一室時卻沒水吃了。這個簡單的故事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卻頗為耐人尋味。

一個和尚挑水吃是最自然的,一方面水是生存的必需品,如果他不去挑水就無法生存;另一方面他是自己勞動成果的惟一擁有者,自己挑多少就可以用多少,生產和消費活動都具有完全的排他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酉阳| 龙陵县| 曲水县| 山丹县| 门头沟区| 荣成市| 松滋市| 若尔盖县| 什邡市| 千阳县| 广西| 九台市| 娱乐| 台东市| 防城港市| 丰都县| 清远市| 正阳县| 连云港市| 永清县| 门源| 泾阳县| 沁阳市| 宝清县| 科尔| 大丰市| 紫阳县| 利津县| 澜沧| 云龙县| 呼玛县| 阳西县| 吉木乃县| 临颍县| 新丰县| 玛沁县| 沧州市| 辽中县| 开封县| 武汉市| 桓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