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菩提座下禪 (2)

這正符合林清玄先生的觀點,他認為“忙”使得人心性浮動,心意不專,缺少了覺受與觀照的能力,使得這種天生的覺照變得薄脆了。而禪者是對生活專一的融入,對現代人因“忙”而喪失感受生活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只有專一于一種體驗,才能體驗生命中的難得,得其意于一剎那,才能得其意于一天,才能得其意于一生、得其意于永生永世。

這才是人們參禪、修禪的真正意義。

所謂禪

從前講禪宗的人,常喜歡標榜禪的超乎邏輯、超乎理性、超乎言語道斷,這使得禪有一種神秘性,甚至變成沒有道理可講,有的變成“沉默大師”,有的就胡說八道了。

——《沉默大師》

想要修禪、參禪,先要理解什么是禪。

從嚴格的語言意義上來說,所謂“禪”這個名詞,是“禪那”的簡稱,從巴利語 Jhāna 音譯而來。梵語是 Dhyāna。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是指一種精神的集中,一種有層次的冥想,小乘佛教將它分成毗婆舍那(Vipassana,意為觀、慧)與三摩地(Samādhi,意為止、定、心一境性)二者。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它也是大乘六波羅蜜之一。安世高漢譯出的經典,是最早傳入的小乘禪修經典。其后鳩摩羅什及佛陀跋陀羅譯出更多大小乘禪修經典,但賦予它大乘的意義,是指對本體的領悟,或是指對自性的徹見,這是大乘禪觀傳入中國的開端。根據這些經典教授學習禪定方法的僧人,被稱為禪師。他們可以被視為中國禪宗的先驅。

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

禪宗主張修道不見得要讀經,也無須出家,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主張“人人皆可修禪”。禪宗認為,禪并非思想,也非哲學,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靈性世界。禪宗思想認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故不立文字。要真正達到“悟道”,唯有隔絕語言文字,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沖突,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

禪宗為加強“悟心”,創造許多新禪法,諸如云游等,這一切方法在于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禪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感,從而“超凡入圣”,不再拘泥于世俗的事物,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在修行上,禪宗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而是隨著某種機緣,偶然得道,獲得身處塵世之中,而心在塵世之外的“無念”境界,而“無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從凡入圣”,而更是要“從圣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換言之,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差。

現代中國禪宗基本教義主要記載在《六祖壇經》上,例如:

“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邊誓愿斷,法門無盡誓愿學,無上佛道誓愿成。”

“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但如果僅憑以上一段話,隨隨便便給“禪”下一個定義,那么“禪”也就不是“禪”了。若有心問禪,總不會得到這樣解釋就頓時開悟,理解禪的含義。

到底什么是禪?林清玄先生曾講過一個善慧大師的故事:

有一天,善慧大師去見梁武帝,身上穿著和尚的袈裟,頭上戴著道士的帽子,腳踏儒鞋,武帝看到他穿的這么奇怪,就問他說:“你是和尚嗎?”

他指一指帽子。

“你是道士嗎?”武帝又問。

他指了指鞋子。

“那么,你是方內的人了?”

善慧指一指袈裟。

這個故事就很好的說明了什么是“禪”。

禪并非只是從字面上理解,也并非只從某一處得來。禪綜合了釋、道、儒三家,它既有佛家出世的慧解,道家的自然無為觀念,也有儒家的入世精神,如果僅憑借穿戴或外觀這些形式上的東西來判斷,那是無法領會“禪”的境界的。

舉凡對佛學有點兒了解的人,都能看出這問題提的有些于理不通,因為禪是不能講的。佛曰:“不可說。”謂真理可證知,然不可以言說詮示。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早已超越了思維言說的層次的。有些好講禪之“神通”的人,盡是在語言、聲色上打轉,例如自己聽見佛菩薩怎么說,例如見色見光,這些也許不是他自己的妄想,但只要有聲有色,那就不知道落入第幾義里了。然而,“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借言語來說明。

鼎州大龍山智洪弘濟禪師,與僧之間的一段問答也極為經典。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即汝便是。”曰:“如何領會?”師曰:“更嫌缽盂無柄那。”問:“如何是微妙?”師曰:“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問:“如何是極則處?”師曰:“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問:“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師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這是參禪者口中的禪機。凡有人問禪,禪師總以佛偈作答,短小幾句,無限深意。飄到個人的耳里,落到個人的心里,便有各樣的理解,每一個人便是一道禪。《華嚴經》上載:“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也就是說的這個意思了。

林清玄先生認為,禪雖然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但是在其中有一個“如如”。它之所以令人覺得不可言說、不可思議,正是因為在它的里面有直覺、超越、獨斷的成分,說出來會失去原意,而不是說他里面空無一物。禪的“不可說”,不是“不想說”,更不是“沒有什么可說”。《六祖壇經》上說:

“善知識!冓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冓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說的,“禪”是這樣一種意思:外面看來像巖石剛硬,如孤峰絕壁一樣的寂寥,其實內在是非常寬闊清涼的,還有一股不涸不溢的甘泉,在其中洶涌流動。

當初六祖慧能得衣缽,擔心他人爭奪,向南方潛走,被惠明追到,惠明問了法,心中仍有疑惑,問說:“上來密語密意外,不負有密意否?”

六祖說:“與汝說者,既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當六祖說“秘密就在你身邊”,惠明頓時心安,他感慨道:“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典出于此。林清玄先生以為,我們飲水之時不但冷暖自知,而且是自飲自解渴。惠明的問題,禪者知道,但他給出的答案只解決了惠明的疑惑,并沒有解決其他人的問題,所以這只是針對某一個人而言的“禪機”。

并且,禪是一種直觀的開悟,而不是推論得來的知識。禪的智慧與一般知識的最大不同,是知識里使用眼睛與意識過多,常使宇宙的本體流于零碎的片段;而禪的智慧是非常主觀的,是心與眼睛處在統一狀態的整體。

禪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的感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須自己親口嘗一嘗。真正的“禪”并不是從別人那里聽到了什么,而是自己的心中感覺到的,就在某個的瞬間,你的心中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澄澈空明,那時便是明白了禪的真正意思。

禪從來處來

……禪不是在走出因果的世界,而是找到一個清明的不被蒙蔽的心靈,開啟整個人生精神上的新境界。

——《丈夫氣宇如虹》

禪道從哪里來?據說是起源于一個如此美麗的故事:

經典上說:“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拈花微笑,便是禪的來處。如此靜美,只需一朵花,一個微笑,世間大意便以闡明,還有什么比這更優雅。但也正是因為它過于優雅和傳奇,因此有些人只道他是一個傳說,說此公案在禪宗創立之前并未見于經典。

然而不管傳說也好,史實也罷,總之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個如此美好的故事,考據是否有這樣一件事,本就不是修禪本意,從這一公案中領會到的深意,恐怕才是這傳說存在的意義。

無論如何,世人皆尊摩訶迦葉尊者為西天(印度)禪宗第一代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秉承世尊衣缽,將法脈傳給二祖阿難尊者,法脈迭傳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祖師,達摩祖師秉承師父般若多羅尊者的囑咐,來到中國弘法,成為中土禪宗初祖。

因此,一般都認為禪宗創始于南北朝來中國的僧人菩提達摩。他在佛教釋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礎上,進一步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各自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進一步提出“頓悟成佛”說。

菩提達摩于中國南朝劉宋時,乘商船到達廣州,從學于求那跋陀羅,后以四卷《楞伽經》教授弟子,屬當時的楞伽師之一。達摩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當時梁武帝一心欽慕佛法,不論是建寺、造經、供僧,皆不遺余力,因而自認很有功德。達摩卻一語道破,告訴梁武帝毫無功德。因雙方會晤不契,達摩“一葦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傳人。后傳二祖慧可(487—593)、三祖僧璨(?—606)、四祖道信(580—651)、五祖弘忍(602—675)、六祖慧能(638—713)。唐高宗鳳儀二年(677年),慧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影響漸大。唐朝初年,僧人慧能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并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凈,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的主張。

慧能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禪宗廣為流傳,于唐末五代達于極盛。禪宗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特點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洛陽的明定南北總是非大會上,慧能弟子神會辯倒北宗,使得曹溪禪宗樹立了全國性的影響。

近代學者胡適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曾有考證印度禪的二十八祖的法脈是后人杜撰的,敦煌本《六祖壇經》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近年來,中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六祖壇經》的基本內容代表了慧能的思想,但其中可能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

前面已經說過,禪來自于印度佛教,以大乘禪觀傳入中國作為開端。在佛陀時代之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帶來了他們的宗教,稱為婆羅門教。雅利安人與印度當地的居民戰斗,經常會呼喚神靈的協助。在戰勝之后,則需要感謝神靈的幫助。他們并不怕死,認為光榮戰死之后可以上升天堂。因此,婆羅門教之中,充滿了許多祭祀的儀式,以及贊頌神的贊美詩。這些儀式及贊美詩都收在《吠陀》經典之中,梵文是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的唯一語言。負責宗教儀式的人,稱為婆羅門。負責戰斗的武士階層,則稱為剎帝利。

但是印度當地居民信奉的是土著宗教,他們的代表人物,則是沙門。沙門崇尚出家苦行,在原野獨居,不結婚生子,整日端坐不動以求進入禪定。他們不相信《吠陀》中記載的神祗以及升天之說,但他們相信輪回轉世,認為今生所做所為(稱為業),會影響到來世的好壞。要脫離輪回,唯一的方式就是通過苦行而得到解脫。《梨俱吠陀》中所說的“牟尼”,也是屬于沙門中的一種。

到公元前七八世紀,興起了奧義書信仰,它與婆羅門教信仰不同,受到沙門傳統的影響,他們相信輪回業報,崇尚禪定苦行,但是他們也相信婆羅門經典,追求梵我合一。奧義書信仰以秘密傳授的方式,主要流傳在剎帝利階層中,后者對婆羅門階級不滿,認為宗教特權不能由他們獨占。在后世,逐漸形成了婆羅門六派信仰中的數論、瑜伽二派。

在佛教興起之前,印度具有許多不同的宗教流派,但基本上屬于婆羅門、沙門這兩種傳統。佛陀本人就曾經向阿藍迦藍學習不用處定,向郁頭藍弗學習非非想定,也曾加入苦行沙門,一天只食一顆麻麥。因此佛教興起之初,也被認為是屬于沙門團體中的一個分支。在教義上,佛教與耆那教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這也是因為他們同屬于沙門傳統所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齐哈尔市| 邻水| 岳阳县| 徐汇区| 桐城市| 通山县| 浏阳市| 淳化县| 三河市| 肇州县| 松江区| 讷河市| 运城市| 岢岚县| 阿尔山市| 双辽市| 凌海市| 文昌市| 三门峡市| 大足县| 镇原县| 东乡县| 上饶市| 和静县| 龙岩市| 东城区| 平塘县| 南通市| 西吉县| 龙山县| 辽宁省| 天峨县| 广元市| 满洲里市| 元谋县| 石楼县| 濮阳市| 泽库县| 穆棱市| 定南县| 平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