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康熙大帝:鞏固國基 (7)

  • 清朝大歷史
  • 孟森
  • 4536字
  • 2013-08-03 03:15:34

光地以康熙三十三年督順天學政,聞母喪,命在任守制,光地乞假九月,回里治喪,御史沈愷曾、楊敬儒交章論劾。上令遵初命,給事中彭鵬復疏論光地十不可留,目為貪位忘親,排詆尤力。乃下九卿議,命光地解任,在京守制。此亦《清史稿》光地《本傳》文。史館《舊傳》載鵬《疏》原文,足使光地置身無地。略言:以三年之通喪,請為九月之給假,于禮則悖,于情則乖,于詞則不順。又言:光地有不可留者十:一則上諭十六章,首敦孝弟。二則太皇太后之喪,圣躬哀瘠。皆斥光地不能體貼則效。三則聞光地哭母甚哀,勉強衡文,必多恍惚。四則閩變時以忠貞聞,今使人疑不孝未必能忠,并議其后而嘆其先。五則談理講道于平日,為珪為璋,倏忽瓦裂。以上五端尚與他人言略同。其六謂九月大功服,人皆談言微刺。

其七謂生童匿喪,褫革嚴處,萬一犯者詰侍郎衰绖何以在此,何辭以對?其八謂學校之堂曰明倫,以不祥之身儼然而登,奈橋門環視何?其九謂本年正月,上諭諸臣,申禮義廉恥難進易退之意,光地今日,禮乎義乎?進退難易之謂何?悖圣訓而失本心。其十謂光地必曰君命何敢辭。古人喪中辭起復,曰金革之變禮不可施于平世,綱目累書以予之。皇上教孝教忠,固辭必無不允,而光地不辭而請假九月。凡此十不可留,貪位忘親,司文喪行,宜重其罰。疏入,傳旨詢問,鵬又疏言:“皇上令光地在任守制,或以此試光地耳。光地深文厚貌,道仁道義,言忠言孝,一試諸此,而生平心術品行,若犀燃鏡照而無遁形。皇上所以留之之意,臣鵬愚戇不能知,使光地而亦不知,貪戀茍且而姑為此給假九月之請,外以欺人,則為喪心;使光地而早已自知,詭隨狡詐而姑為此給假九月之請,內以欺己,則為挾術。夫為人子而甘于喪心,為人臣而敢于挾術,兩者均罪,光地必居一焉。

以此赴任不可,以此回籍尤不可,蓋回籍則母死有知,恨其不誠,當必陰厄,而赴任則士生至性,憤其銜恤,誰甘面從?嗟乎!光地當聞命而絕不一辭,則忍于留矣,皇上即罰其忍,使之在京守制,以動其市朝若撻之羞。光地忘通喪而假易以暫,則安于久矣,皇上即罰其安,使之離任終喪,以為道學敗露之恥。臣與光地,家居各郡,然皆閩產也,今若此,人人切齒,桑梓汗顏,伏乞皇上察光地患得患失之情,破光地若去若就之局,不許赴任,不許回籍,《春秋》誅心,如臣所請。萬一光地依然督學,則光地得信其術,故哀其辭曰:‘九月且不獲命,況三年乎?’而蚩蚩者亦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下售其術,上受其名,臣鵬實拊膺疾首。前疏光地十不可留,如稍有涉私,是責光地以不孝,而先自蹈于不忠,所以跪聽傳旨,一一瀝鳴,以頭搶地,嗚咽而不能自已也。”疏入,得前旨,此五月朔日事。至閏五月初四日試翰林官,乃以理學真偽論命題,不可謂非為光地發矣。其后恩遇終始獨隆,自緣經傳匯纂,深當帝指,非重其道學門面。彭鵬兩《疏》全文,蔣氏《東華錄》載之,故《舊傳》亦載,而王《錄》刪之,未知其故?《史稿》亦不載,或只憑王《錄》乎!

彭鵬第二疏謂上令光地在任守制或以此試光地,此實得圣祖之情。光地子鐘倫于此時侍父在任,寄諸叔父書曰:“此月初一日,部覆彭無山參本,奉旨:‘李光地不準回籍,著解任在京守制。’彭前后共兩疏。前疏著九卿會議,旨問彭鵬:‘爾與李光地同鄉,意欲相為,適所以害之,我留他在任,自有深意,不然,朕豈不曉得三年之喪古今通禮。我所以留李光地之意,恐一說便難以保全。九卿如要我說,我便說;不要我說,我便包容。

彭鵬,爾參某欲令其回籍,此正合著他意思,爾此言豈不是奉承他?’于是彭第二本乃有在京守制之語,中間窮極丑詈矣!九卿聞旨有‘要我說不要我說’之語,皆云:‘皇上包容臣子,臣子如何必要皇上洗發出來,還求皇上包容為是。’今旨已下,便只得在京行三月哭奠,朝夕鳴號,以暫泄哀情。杜門省罪,罅隙漸消,乃可相時乞歸營葬。在今且當浮游隨分,小抗之則大創在睫,所關非特平常也。阿爹此番攖此大故,慘折之余,加以震動,晦冥不測,氣體大為衰羸,脾胃不能消納,腹多痛。侄在此真百身難分,翹首南望,心肝如焚!”此書報當日實狀,所謂包容,謂不說破試出假道學耳。不準回籍,解任在京守制,悉如鵬《疏》所請,豈非深惡此時之光地?后來光地孫重編《光地年譜》,并將此等家書載入,未知何以不諱親惡竟至于此?全祖望以負友、奪情及外婦之子三事深譏光地,此不能多及,略之。

熊、李以道學逢君,事未足訓,然清世士大夫之風,實自道學挽之,只可云圣祖能尊道學,而世必以光地終始眷遇,奉為清代道學之宗師,不但耳食者為此言,識《清儒學案》者亦盛推熊、李,則以其著書立說,尊程、朱,崇正學,辨道統,致力甚勤耳。儒者在野,效用不及在朝之大,明季講學之風不替,然偶一登朝,則廢死戮辱,身罹其禍。清初朝士,若二魏(蔚州魏象樞、柏鄉魏裔介)。亦道學中人,而以道事君,未成風氣。《史稿·魏象樞傳》:“康熙十一年,母喪終,用大學士馮溥薦,授貴州道御史。入對,退而喜曰:‘圣主在上,太平之業方始,不當以姑且補苴之言進。’乃分疏言:‘王道首教化,滿、漢臣僚,宜敦家教。督撫任最重,有不容不盡之職分,有不容不去之因循,宜責成互糾。制祿所以養廉,今罰俸例太嚴密,宜以記過示罰,增秩示恩。治河方亟,宜蓄人才,備任使。戒淫侈宜正人心;勵風俗宜修禮制。’圣祖多與褒納。”蓋帝之好善樂道,道學家有以察之。

其后以達宮而從祀文廟者,清世共三人,皆康熙朝名臣,則陸隴其、湯斌、張伯行是也。其講道學而未入兩廡,然治有奇績守有異操者,亦皆在康熙朝,若于成龍、陳鵬年、趙申喬諸公,皆入《清儒學案》。于公最不可及,趙則以刻核太過為累。年家子戴名世與趙子熊詔同為四十八年己丑科鼎甲,熊詔狀元,名世榜眼。五十年十月,趙忽舉發名世為諸生時,恃才放蕩,語多悖逆,今列巍科,猶不追悔前非,焚削書板;名世以此棄市。此世所謂《南山集》案者也。名世以時方修《明史》,對南明以為猶昭烈之于漢,應存紀、傳等文,《南山集》中有《與余生書》一篇,論及此事。此何所謂大逆,在圣祖本為有道之君,然私天下之一念,深忌明后之尚系人心,實為不免,蓋亦種族之顧忌所促成。時當朱三太子案甫結,而太子被廢,諸王競謀繼統,國本岌岌可危,趙所舉發,殆適中當時之忌,遂處以大辟。而趙之事不干己,逢君之惡,實可痛恨。道學家往往有此類不情之事,則亦不可諱言也。

道學決不負人國家,讀陸隴其、湯斌、張伯行諸人傳狀,其德量、操守、政事,皆足令人神往。其余縱不如是純粹,而奇特或更過之,如于成龍諸人皆是。一時公卿,儒雅謹厚,布在朝列,不可數計,此皆所謂熏德而善良者。帝于道學之外,亦重文藝,公卿多以述作名世,其間若徐乾學、高士奇,則以招權納賄聞,此即不講學者之有才不免無行,帝亦明知之而不深究,使于文史得盡其長,但不令在朝久處禁近而已。康熙朝之達官,幾有北宋士大夫之風,而道學之一脈,歷雍、乾兩朝,名臣迭出,以《學案小識》所載,考其淵源,皆自康熙朝理學諸臣所傳播種子。蓋圣祖種其因,而后代收其果。及至季世,母后當權,宦官宮妾,敗壞綱紀,而后士大夫之風掃地以盡,至今以為服官即是奔競以得之,驅淫以享之,一入利祿之途,便為罪惡之首。移風易俗,必有好善樂道之人,居最高之位以倡之,清圣祖所作養,后代享之而不盡,蓋風氣不易成,既成亦不易毀滅也。

理學專家,以程朱、陸王為門戶,而以程朱為正統,若能詆陸王,便足衛道。清儒亦然。但清之理學,實以帝王好尚,為有力之提倡。帝王為求有益于政俗,但得躬行實踐之儒,不問門戶。且圣祖雖尊道學,而于道學家故習,厭武備,斥邊功,皆不樂從,亦未嘗有失敗。三藩之變,魏象樞謂:“舞干羽而有苗格,不煩用兵,撫之自定。”則意在與三桂連和也。臺灣之平,李光地謂“隔海難守”,指以與紅毛為可,則何厚于異族而仇于本族之鄭氏也?圣祖雖不從迂腐之說,而所有武功,又皆因勢利導,非專涂人肝腦以自為功,屢奏大效,而終身不受尊號,不生侈心,勤勤講道談經,至老不輟,不改尊重道學面目,是圣祖之講學,高出于諸臣上也。文廟從祀之典,漢儒以外,為道學所專享,尤以程朱之學為正宗。清代增祀,則自康熙五十四年,增宋范仲淹。雍正二年增縣亶、牧皮、樂正子、公都子、萬章、公孫丑,及漢諸葛亮,宋尹焞、魏了翁、黃干、陳淳、何基、王柏,元趙復、金履祥、許謙、陳灝,明羅欽順、蔡清,本朝陸隴其。道光二年,增明劉宗周。三年,增本朝湯斌。五年,增明黃道周。

六年,增唐陸贄、明呂坤。八年,增本朝孫奇逢;后又增宋文天祥、謝良佐。咸豐初,增公明儀及宋李綱、韓琦。七年,增公孫僑及宋陸秀夫、明曹端。同治二年增毛亨及明呂柟、方孝孺。七年,增宋袁燮及本朝張履祥。光緒初元,增本朝陸世儀;繼又增漢許慎、河間獻王劉德,宋輔廣、游酢、呂大臨,本朝張伯行。三十四年,增本朝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較其所增,不限于道學,事功、氣節、學問、政事,其卓絕者每預焉,頗以用世為蘄向,清之食報于理學名臣者正特厚,非顓顓為道學持門面也。至程朱、陸王門戶,識《學案》者謹守之,國家原不必局于此,陸九淵、王守仁、陳獻章,明代早從祀,特《學案小識》所擯不齒數之孫奇逢則從祀,所尊為翼道之李二曲,則道光九年御史請祀,部已覆準,而特旨不從,此則好尚大異。夫唐氏之擯孫先生,謂其入清朝年已七十,不應講學,此于門戶之外,別加罪狀,理極不通,道學家之橫生意見往往如此。江藩《宋學淵源錄》,又去其有位于朝國史應立傳者不載,則似理學為隱逸者所專,而“天民”、“大人”之說荒矣,漢學家言宋學,固自隔閡。

第八、振興文教

世祖朝已有御制勅纂諸書,如《人臣儆心錄》、《資政要覽》、《內則衍義》、《孝經衍義》、《易經通注》、《孝經注》、《道德經注》等書,具在《四庫》。世祖享年不永,雖雅意右文,未能大昌文化。圣祖親政以后,勤學好問,早歲已然。三藩作難,天下洶洶,而經筵日講,不懈益勤。大勢稍定,即開“鴻博”之科,網羅才俊,既修《明史》,并肄諸經。既而南方大定,益治益安,四部諸書,繁重不易整理者,悉詔儒臣因前代之舊審訂修補,以便承學之士。唐之貞觀,宋之太平興國,明之永樂,皆同此宏愿,而享國之永,舉不及圣祖。又其用才各當,辨析心性,貫串古今,各有專學,如李光地、徐乾學輩,君臣師友,討論從容,萬幾之暇,日以心力注之,不但若前代開館承修,稱制勒定而已。經則成《易》、《書》、《詩》、《春秋》四纂,字學則成《字典》及《音韻闡微》,輿地成《皇輿表》、《皇輿全圖》。類纂之書,則以《朱子全書》及《性理精義》為最精粹。

其供人搜討故實,百世承用不能廢之《佩文韻府》、《淵鑒類函》、《分類字錦》及《圖書集成》等巨大類書,下至時令、藝術、譜錄、志乘,《全唐詩》、《古文淵鑒》、《歷代賦匯》、《唐宋元明四朝詩選》等總集。又有康熙間纂修未畢,刊行于雍乾兩朝者,若《明史》,若《通鑒輯覽》,若《子史精華》,若《駢字類編》皆是。下至詠物題畫諸詩,亦集其大成,選為巨帙,裨益學人,可謂美富矣。古帝王于一代之中,成就學林沾溉之書,多至如此,雖文治極盛之朝,未易相匹。而從古帝王所未提倡之絕學,為圣祖之特長者,更有天文、算學一事。初,歷法在明末,用徐光啟言,引西洋人法改新歷,未及行而明亡。攝政王入京,修歷西人湯若望即上言:“所訂歷推得本年八月朔日日食圖象,乞屆期遣官測驗。”遂改用《時憲歷》名,頒行天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包头市| 正阳县| 南京市| 甘孜县| 大厂| 米泉市| 兴安县| 炎陵县| 霞浦县| 厦门市| 灵石县| 苍南县| 鄯善县| 淳化县| 海门市| 务川| 巴塘县| 磐石市| 莫力| 双牌县| 东乌珠穆沁旗| 广丰县| 江华| 北宁市| 西贡区| 浦县| 棋牌| 甘孜| 青阳县| 安陆市| 江川县| 滦南县| 建始县| 唐山市| 武汉市| 庆阳市| 卢湾区| 沂南县| 保山市| 鄯善县|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