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朋友起初以為馬可能夠原諒他,為朋友可以兩肋插刀赴湯蹈火,還不能認虧一次?所以他在馬可的處罰面前感到震驚和憤慨。但他終究是一個夠朋友的漢子,很快就意識到在自己埋怨馬可不夠朋友時,自己也不夠朋友,他深知經商的艱難,終于理解并原諒了馬可。他主動提出辭職,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是再遇到相同的事,還會有相同的選擇。他決定自己辦公司,再要感情用事是虧自己,不會拖累朋友。
每個人都會遇到事業和感情沖突的問題,厚此薄彼,重此輕彼都會留下缺憾。惟一能做的是明白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根據具體的情況分清孰輕孰重,這樣才能盡量讓這架天平不失衡。
錢的用處
并不是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使我們快樂,而只有我們喜歡的東西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
--波頓
安妮和弗蘭克有5個孩子,經濟拮據。而每逢假日卻必去滑雪。為此要購置7雙滑雪板,7雙長靴,7副撐桿及每人的滑雪衫,還要付來回的車費等其他開銷。
鄰居們都認為安妮和弗蘭克一家簡直是瘋了。十幾年后,一位鄰居又碰到安妮,她的孩子們都已各自成了家,“當然,我們那時過著清寒的日子,”安妮說,“但最近,一個兒子在來信中說,他怎么也忘不了小時候滑雪時的快樂。”
一筆有限的收入有兩種安排法:精明人往往精打細算地將衣食住行小心翼翼地考慮進去,雖然事事顧全了,但最終覺得毫無收獲;而聰明人會把錢花在自己喜好的事情上,如果難以做到兼顧的話,他們常常先滿足重要方面,而在其他方面克扣一下。
有些不夠聰明的人對于把錢花在那些有益的并能為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增加樂趣的事情上,總是猶猶豫豫,只想著攢錢備荒,放走了大好時光。其實他們這是只知緊攥手中的麻雀,而忘了逮野地里的孔雀。
有這么一對戀人,打20來歲起就開始為下半輩子的生活操心。當他們的同齡人在建立小家庭,安享天倫之樂時,他倆卻一個念頭地買房置地,積累錢財。等他們感到可以安心成家時,女的已39歲,這些年來一直在訪醫求道,也沒能懷上一個孩子。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它說明了一個道理,當你確信某事某物能使你的生活更為充實時,不論它是一次旅行,還是一個孩子,或者是別的什么東西,你就應盡力去得到它。要知道有的東西失去了便再也難得到。
馬麗小時候的一件事令她終身難忘。那時她父親失業了,全家靠吃魚市上賣剩的魚雜碎過活。一天,她在一個商店的櫥窗內看到了一只帶紅色塑料花的小別針,頓時她便發瘋般地迷上了它。馬麗趕緊跑回家去央求媽媽給她一便士。母親嘆了口氣(一便士能買一磅魚雜碎呢),但父親說:“給她錢吧,要知道這么便宜的價格就能為孩子買到的快樂,今后是不會再碰上的。”那時,馬麗就明白,這一便士所能買到的是永遠閃光的金子。
錢在生活中并不是決定一切的。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夢想本身就具有了使其得以實現的力量。美娜的獨生子在很小時就顯示出音樂天賦,曲調一聽便能記住,自己還能編歌。美娜夫妻倆為使他能得到最好的教育,竟然驅車60英里送他到臨近的一個城市去就學。為此,他們付出的代價是:美娜每晚去一所圖書館加夜班,丈夫是個教師,課外在家中設館開課以增添收入。今天他們的兒子已獲得了兩個音樂學院的獎學金,在幾個美國最好的管弦樂隊中演奏過。如果當初他父母給他請個價格低的二三流教師,他就不會有這樣的成果了。
懂得生活藝術的人,即使是那些貧窮的人,也會將僅有的錢花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因為這樣做可以使他們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愉悅。而他們的人生也是充滿美好回憶的。
溫馨的小站
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理產生與造成的。
--華盛頓
夏天,在一個小小的火車站上,幾位漁民在候車室里等車。售票口敞開著。
列車馬上就要進站了。
“真餓啊,”一位漁民說,“老婆給我帶的食物太少了,真小氣。”他說著將魁梧的身軀轉向一位同伴,“尼古拉,你沒剩點吃的東西嗎?”
同伴搖搖頭:“我自己還餓得像只狼呢。”其他幾位漁民都默然不語。
“沒準兒商店開門了?”
“不會,還早呢。”
又是一陣沉默。候車室的門開了,門開處站著一位肩負背囊的矮個子男人--鮑里斯·克拉夫欽科。他朝在座的幾位漁民掃了一眼,走過去,在他們身邊坐下。
“是本地人嗎?”尼古拉問。
鮑里斯·克拉夫欽科一驚,慌忙回答:
“本地人。”
“你們這里的商店幾點開門?”
“10點。”
尼古拉輕聲咒罵起來:
“這鬼村子,一切都反常!人都要餓死了!”接著又威脅地說:“等我回到家,要給我老婆點顏色看看,讓她一輩子都忘不了。”
“我這里有吃的。”鮑里斯·克拉夫欽科開了腔,“吃點吧!”
“要是舍得,就給點吧。”尼古拉來了精神。
鮑里斯·克拉夫欽科將背囊放到膝上,從里邊取出用紙包著的面包和黃瓜,遞給尼古拉。
“是老伴給裝的嗎?”尼古拉好奇地問。鮑里斯·克拉夫欽科專注地望望幾位漁民,點點頭:“是老伴。”
“看來她很疼您。”尼古拉拿起一根黃瓜說。
“我老伴可好了。”
尼古拉好奇地打量著他,嘴里發出清脆的嚼黃瓜聲,問道:
“有孩子嗎?”
“哪能沒孩子?14個。”鮑里斯·克拉夫欽科回答。
在他那張窄臉上溢出了得意的微笑,兩眼瞇成了一條縫。
“你是怎么找到這樣的好老婆的?”
“是啊。當時我們只認識一個星期就結婚了。”鮑里斯·克拉夫欽科深情地說,“是在舞會上認識的。我看她孤零零地站在窗前,小小的個子,藍瑩瑩的眼睛,多好的姑娘啊,卻沒人邀請。于是我就請她跳舞。再后來就是約會,結婚。眼下日子過得蠻好。”
有一位漁民嘆氣了。
“過了很久了嗎?”
“20年嘍。”
“吵架嗎?”
“有時也吵。這難免!勺哪有不碰鍋的。不過吵完就又和好了。既然相愛嘛,那就不會記仇。我早晨起來一看,昨天晚上掉的扣子都給釘好了。愛情不只是接吻和甜言蜜語……”
大家都目不轉睛地望著講話的鮑里斯·克拉夫欽科,一聲不吭。
“好啦,我該走了,”鮑里斯·克拉夫欽科欠身說道,“該上班去了。我就在鐵路上工作。祝你們萬事如意。”
“也祝您萬事如意,”尼古拉說,“謝謝您。”鮑里斯·克拉夫欽科揮了一下手,走出候車室。
售票口里探出一張售票員的滿是雀斑的臉。他望望漁民,不屑地說:“他是胡謅,他從來就沒有老婆孩子。從來沒有。”
“怎么沒有?他剛剛講的。”
“天知道他干嗎要這樣講。連我聽著都感到吃驚。他是個男人,可,干嗎要這樣--實在搞不懂。”說罷便消失在售票口里。
列車進站了……
外面的世界是美麗也好,丑陋也罷,最重要的是要看自己的心態,如果你采取與眾不同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世界。那么你的世界也就與眾不同。
心靈的柵欄
人與月亮的距離并不遙遠,因為人與人心靈間的距離更為遙遠。
--王爾德
當瑪格麗特的丈夫杰瑞因腦瘤去世后,她變得異常憤怒,生活太不公平,她憎恨孤獨。孀居3年,她的臉變得緊繃繃的。
一天,瑪格麗特在小鎮擁擠的路上開車,忽然發現一幢她喜歡的房子周圍豎起一道新的柵欄。那房子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顏色變白,有很大的門廊,過去一直隱藏在路后面。如今馬路擴展,街口豎起了紅綠燈,小鎮已頗有些城市味,只是這座漂亮房子前的大院已被蠶食得所剩無幾了。
可院子總是打掃得干干凈凈,上面綻開著鮮艷的花朵。瑪格麗特注意到一個系著圍裙、身材瘦小的女人,清掃著枯葉,侍弄鮮花,修剪草坪。
每次瑪格麗特經過那房子,總要看看迅速豎立起來的柵欄。一位年老的木匠還搭建了一個玫瑰花格架和一個涼亭,并漆成雪白色,與房子很相稱。
一天,瑪格麗特在路邊停下車,長久地凝視著柵欄。木匠高超的手藝令她幾乎流淚。瑪格麗特實在不忍離去,索性熄了火,走上前去,撫摸柵欄。它們還散發著油漆味。瑪格麗特看見那女人正試圖開動一臺割草機。
“喂!你好!”瑪格麗特喊道,一邊揮著手。
“嘿,親愛的!”那女人站起身,在圍裙上擦了擦手。
“我在看你的柵欄。真是太美了。”
那女人微笑道:“來門廊上坐一會吧,我告訴你柵欄的故事。”
她們走上后門臺階,那女人打開柵欄門,瑪格麗特不由得欣喜萬分,她終于來到這美麗房子的門廊,喝著冰茶,周圍是不同尋常又賞心悅目的柵欄。
“這柵欄其實不是為我設的。”那女人直率地說道,“我獨自一人生活,可有許多人到這里來,他們喜歡看到真正漂亮的東西,有些人見到這柵欄后便向我揮手,幾個像你這樣的人甚至走進來,坐在門廊上與我聊天。”
“可面前這條路加寬后,這兒發生了那么大的變化,你難道不介意?”
“變化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鑄造個性的因素,親愛的。當你不喜歡的事情發生后,你面臨兩個選擇:要么痛苦憤懣,要么振奮前進。”
當瑪格麗特起身離開時,她說:“任何時候都歡迎你來做客,請別把柵欄門關上,這樣看上去很友善。”
瑪格麗特把門半掩住,然后啟動車子。她內心深處有種新的感受,她沒法用語言表達,只是感到,在她那顆憤懣之心的四周,一道堅硬的圍墻轟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整潔雪白的柵欄。她也打算把自家的柵欄門開著,對任何準備走近她的人表示出友善和歡迎。
敞開心靈的柵欄,向所有的人開放,于是你獲得了整個世界。我們要時刻抓住生活中的變化,來改變自己的一生。沒有變化的生活,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有些人總以為自己的生活不可改變,而從不試圖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
選擇生活中的樂趣
我們在煩擾別人時幾乎也在煩擾自己。
--拉羅什富科
“我再也不相信朋友了!”被最好的朋友算計的人,為人作保卻無辜負擔龐大債務的人這么說。
“我再也不要相信男人!”失戀的女人這么說,失戀的男人也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再相信女人,或者,不再相信愛情。
在人生中受到一點挫折的人,也可能因為“心血來潮”不再相信生命。有時,只是因為一點點不順利,我們就會認為整個世界都在和我們作對。人們的腦中好像有一種叫做憎恨的細菌,只要吸收到了一些腐敗的養料,它就會無限制地分裂繁殖,急于否定一切,讓自己身陷絕望的包圍。
樂觀的人當然也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再怎么努力,人們總是殊途同歸,什么也帶不走;但也會明白,人生是不快樂白不快樂,如果能精力充沛地生活,為什么一定要坐在陰暗的墻角,悲嘆自己的命運,而且還連帶影響別人活下去的心情呢?
伊麗莎白·庫伯勒醫師,她一生都在幫助臨終的病患,也使得“安寧醫護”受到今日的醫界重視,讓人們在生老病死的循環中都能夠擁有尊嚴。晚年,她更執行計劃收養艾滋病嬰兒。為世界做了如此多的她,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對待與回報。其他醫師們排擠她;她因過度熱心服務而賠掉了自己的婚姻、健康;附近的居民甚至一把火燒了她的房子,以防止她繼續做“危險的善事”。她當然也詛咒過這個世界的無知與無情,灰心到了極點,但她總是選擇繼續勇敢地走下去,沒有因為“一小撮”的不義者而怨天尤人,阻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療傷止痛才是對自己厚道,繼續徘徊不過是加深痛苦。在生活中,我們總會發現,抱怨最多的人,往往也是為別人找最多麻煩的人;從來沒有人因為抱怨世界而感到發自內心的快樂。雖然有時抱怨挺有效的,讓你從痛苦中暫時抽身,但它的作用,不過是在逃避選擇。
的確,人生的道路充滿荊棘,但是荊棘不能鋪設出完整的人生路;在這條路上還有陽光和鮮花,只要你注意觀察,改變視角,那么你的眼中就會充滿美好和希望。
漫游世界的“護照”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帕蒂·沃圖勒是在一個小鎮上長大的。那鎮子很小,但非常安全,孩子們很小便可隨意從這頭走到那頭。帕蒂常常自由自在地到處轉悠:上貯木場找碎木屑做玩具,到電話公司看接線員工作,去文具商店東瞅瞅西望望--上二年級前的那個暑假,帕蒂看中了一個用仿鱷魚皮做的書包。它綠色中加入了紅色裝飾,制作特別精致,這使他怦然心動。然而,除了他之外,家里沒人認為它能值3.98美元。由于特別渴望湊足這筆錢,帕蒂經常去郵局細看“通緝”告示。
只要能逮住其中一個惡棍,帕蒂就可以從聯邦調查局領到一筆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