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類看上去很直觀的回答,實際上是借題發揮,非常幽默有趣。因為幽默就是如此微妙,很難知曉其中真諦。
有一天,家里來了客人,給客人上茶的時候發現茶葉沒有了。老婆就讓丈夫外出借一點回來。過了好長時間,水開了,丈夫還沒有回來,于是她就往鍋里不停地添水。眼看鍋里的水添滿了,茶葉還是沒有借著。老婆高聲叫著:“茶葉不用借了,好在客人也是朋友,干脆讓他洗個澡吧!”
學生甲:“你說皇帝的自稱是什么?”
學生乙:“是寡人。”
學生甲:“那么皇后的自稱是什么呢?”
學生乙:“皇后……是什么來著,噢,想起來了,皇后的自稱是寡婦!”
這類借題發揮,是一種邏輯錯誤的引發,但是按照幽默的技巧,卻很巧妙地組接的水到渠成、天衣無縫。
老師問學生:“你爸爸在什么單位工作?”
學生說:“寺院里。”
老師問:“在寺院里干什么?”
學生說:“撞鐘的。”
老師又問:“你爸爸是和尚?”
學生說:“是的,我爸跟我媽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這類幽默不僅巧解了成語,又借題發揮,意在言外,生動有趣。
6.出乎意料的效果
借助片面的、偶然的因素,構成歪曲的推理,使之有一種即荒誕又無謬的邏輯性,機智地將自己從窘境中解脫出來。
人處在窘境中,正如處在憤怒中,是很難幽默得起來的。窘境往往不是在個人獨處時產生,而是在人際交往的特殊場合自尊心受到損傷時產生的。尤其是在公共場所,一般人都追求自己形象的出眾,然而窘境是以自我形象的破壞為特點的,窘境令人尷尬、難堪、神經緊張。在多數情況下,連正常的智慧都難以發揮,與幽默需要較大的心靈的回旋余地相矛盾,而在窘境中仍然不失去幽默感,那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亞伯拉罕·林肯常常取笑自己,尤其是對自己的外表,他有清醒地認識和評價。有一次,他說:“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一個丑陋的人。一次,我在森林里漫步,遇見一位老婦人。老婦人有些吃驚地說:‘你是我所見過的最為丑陋的一個人。’我說:‘我是身不由己。’老太太說:‘不,并不是這樣。至少你可以呆在家里不出來呀!’”
林肯總統對自己的相貌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他認為或者是他的經驗告訴他,他在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圈子的時候,最先引起別人注意的大概就是自己比較丑陋的相貌了。而為了與大家的關系不至于有太大的距離,所以,他常常從嘲弄自己的相貌開始。
要能化消極現實為積極情致的幽默,有兩個關鍵:
第一,不為窘境所拘。人之所以為窘境所拘,無非一個原因,那就是面子上很難堪,自尊心受到挫傷。但是愈是感到挫傷就愈是消極,愈缺乏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心理能量。其實這時最聰明的辦法是橫下一條心,從另一角度去看待產生窘境的原因。第二,對產生窘境的原因作想象的、玄妙的甚至荒誕的解釋,并讓在座的人與你一起分享你的精神的自我解決。
美國鋼鐵工會主席亞柏當選該職的時候,到一個地方去演講——恰巧這個地方的群眾,一大半是反對他而投票給另一個候選人的。他并沒有為身陷反對者的包圍感到發窘,反而說:
“謝謝你們,要不是你們的支持,我不可能當選。”細心的讀者讀到這里,肯定會發生困惑。把反對者當成支持者固然有幽默的意味,但并不強烈,因為這雖然荒唐,但并不巧妙,讀者很難看出為什么“反對”成為他勝利的特殊原因。如果有一個荒誕的原因也好,可是這里卻并沒有提供任何聯想線索。沒有荒誕的原因,找一個現實些的原因,是否會好些呢?例如說:
“很感謝各位,要不是你們反對我的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我早就落選了。”
這并不見得更好一些,原因是太不荒誕了,也就不可能產生心理預期的落差。如果讓它荒誕一些呢?如果說:“很感謝各位,你們那么反對我卻沒有把我送上斷頭臺,要不然,我即使獲勝了,也只好沒頭沒腦地站在這里了。”
這樣一來,幽默意味就強些,為什么呢?因為它除了更荒謬以外,還更像一種歪理,這得力于“沒頭沒腦”的雙關語,使之有一種荒誕的邏輯性。
窘中求趣是一種愿望,但如果沒有相當勇敢的、超乎常人的荒謬想象,那也只是愿望而已。有了這樣的想象而不善于在想象借助偶然的因素來構成某種歪曲的推理,也是很難成功的。荒謬之妙,就在于荒誕的邏輯性。
荒謬性的邏輯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即“無理而妙”,越是幽默,同時也就越帶純調笑性;純調笑性越強,與某種切合實際的辦法和道理的距離就越遠。反過來說,越是一本正經地把道理講得頭頭是道,也就越不幽默,越不幽默也就越可能帶上某種現實推理的特點;越是帶上現實的推理性,幽默就越是讓位于機智。
父親:“貝貝,你上課時都做了些什么?你不說,你的老師把什么都告訴我了。你老實說,你們班上誰最懶?”
貝貝:“這我哪知道啊!”
父親:“我問你,當別的同學都在看書寫字的時候,瞪著眼睛東張西望的是誰?”
貝貝:“那是我們的老師啊!”
這個故事的荒誕色彩并不濃,看起來很合乎通常的規律,因而也具有保護自己的實際效用,所以,在這里的機智超出了幽默感。
在通常情境中人的自尊心不受到任何威脅,心理并未失衡,純調笑性的幽默往往比機智給人帶來更大的精神享受。精神享受常常是以在場人物的共享為特點的。而在人的安全威脅或尊嚴遭受損害的嚴峻關頭,純調笑性的幽默就不能應付現實的危機了,切實可行的機智自然就更為迫切地需要了。
在阿拉伯民間傳說中,有一個機智幽默的大師朱哈(現在他叫阿凡提),他在極端的困境中常以機智取勝。
朱哈想進一座鎖了門的果園,他用梯子爬上果園的籬笆,又把梯子搬進園里,再沿著梯子下去,剛一下梯子,他就看見園丁在等著他。
園丁問:“你是誰?到此有何貴干?”
朱哈說:“我是賣梯子的。”
園丁說:“怎么跑到這里來賣梯子?”
朱哈說:“老天爺,難道你不知道梯子是到處都可以賣的呀!”
機智使朱哈擺脫了偷盜的嫌疑。他回答的妙處不在于荒誕,而是很現實——現實到似乎是真實的了。
如果說窘境中的幽默可以無理而妙的話,那么,窘境中的機智可非得是有理而妙的不可。
7.再苦也要樂一樂
在諧音、語義、行為等方面故意誤會對方的本來含義,使理解出現偏差,從而觸動我們的神經。
先看生活中的一則笑話:
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蘋果,問學生們:“同學們,這是什么?”
學生們回答:“老師,這是屁股。”
老師見學生們說下流話,很氣憤,跑到校長室,說同學們罵她。
校長來了:“同學們,誰叫你們侮辱老師?你們看,誰還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屁股,這是誰干的?”
老師的畫技不高,致使學生們與校長的理解錯位,從而觸動了我們的笑神經。
引起誤會的情形很多,有些是語音方面的,有些是語義方面的,有些是行為方面的。
下面這個語音誤會,是不同民族語言交流過程中發生的錯誤理解。
一個到中國來的英國人去商店買鋼筆,而貨員是位老太大,不懂英語。
英國人說:“pen.”
老太太拿出臉盆給他。
英國人說:“No.”
老大大說不漏,“剛進的怎么會漏呢?”于是照光線,試水,說不漏。
沒法交流,英國人走了,臨走時說句:“goodbye.”
老太大也很禮貌:“過天來買?也行。明天來買。”
語義方面引起的誤會見下例:
一個年輕人常在街上行乞。一天,一位貴婦人對他說:“你這么年輕,實在應該到工廠去。”
“我去過很多工廠,夫人。”乞丐說,“可他們什么也沒給我。”
“到工廠去”有兩種含義,兩種含義分別被兩種人理解,造成語義誤會。
有些語義誤會,是由說話者本身表達不明確造成的。
劉大這天請客,相約的張三、李四、王五、趙六麻子等人中,只有麻子沒來。
到吃飯時間,劉大外出張望,說了一句:“該來沒來!”
張三覺得劉大話中有話,就想:難道我不該來卻來了。于是他走了。
劉大奇怪,就說:“不該走的又走了!”
李四就覺得該走的可能是他,也走了。
剩下的王五趙六兩人都說劉大:“老兄,你怎么這么說話呢?你看,他們都走了。”
劉大很委屈:“我說的又不是他倆。”
王五、趙六都憤憤然:“原來你是說我倆啊!”
行為方面引起的誤會在生活中就更多了。
一位老人對街上一些年輕人的穿著很是反感。他對身邊站著的人大聲說:“看那位,不知是男是女?”
“女的,那是我女兒。”
老人抱歉地說:“啊,對不起,我不知道你是她母親。”
這人厲聲喊道:“我是她的父親!”
生活中,很多利用誤會技法來假裝糊涂,調節氣氛的幽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下便是兩例:
經理見一個煙鬼總是在工作時抽煙,便想了個辦法,在墻上寫了幾個大字:
“工作時不準抽煙!”
誰知這煙鬼依然如故。經理只好當面指指墻上的字對他說:“先生,呶!”
“看見了,經理。”煙鬼說,“您瞧,我從來都是在抽煙的時候放下工作的。”
還有這樣的幽默:
法官:“為什么你拾到這批貴重的戒指不交給警察或是失物招領處呢?”
被告:“我倒是有過這個念頭,法官大人。可是,當我看到戒指上刻得非常清楚的那句話時,我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法官:“那是句什么話。”
被告:“永遠屬于你。”
8.陰差陽錯
正話反說,反話正說。真則假之,假則真之。先是迷惑對方,然后使自己體面地從困境中擺脫出來。
在一些意外的場合,常常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處理不好,著實使人尷尬萬分。此時要化解難堪的局面,不妨假裝糊涂一下。
莎士比亞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讓主人公薇奧拉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因為他很聰明,才能裝出糊涂人來。徹底成為糊涂人,要有足夠的智慧。”特殊場境中的假裝糊涂,其實是一種機智的應變。
一次,排完電視劇,有人給女主角打來緊急電話,導演慌忙去找她。這時,女主角已去浴室洗澡。A室、B室、C室外邊都放著拖鞋。這三間浴室屬于明星專用,一進門是更衣室,對面玻璃門內是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