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對于幽默感的形成來說,好就好在這樣的概念默默的轉(zhuǎn)移或是偷換。仔細分析一下就能夠發(fā)現(xiàn)這段對話設計者的匠心所在。可以說,這一類幽默感的構(gòu)成,其功力就在于偷偷地無聲無息地把概念的內(nèi)涵作大幅度的轉(zhuǎn)移。有一條規(guī)律:偷換得越是隱蔽,概念的內(nèi)涵差距越大,幽默的效果越是強烈。
這里有個更深刻的奧妙。
“您的批評無疑是正確的,我決心改正。”
“你這是第十次下決心了!”
“千真萬確!這個批評我接受,我不在下決心了。”
偷梁換柱的結(jié)果,不僅是“虛心接受、屢教不改”了,而且是“拒絕接受、堅決不改”了。
又如:
“先生,請問怎樣走才能去醫(yī)院?”
“這很容易,只要你閉上眼睛,橫穿馬路,五分鐘以后,你準會到達的。”
本來,人家問的是如何正常地到達醫(yī)院,并沒有涉及受了傷被送到醫(yī)院去,可是回答卻扯到你只要故意違反交通規(guī)則,就會受傷,而受傷的結(jié)果自然是被送到醫(yī)院,回答雖然仍然是如何去醫(yī)院,卻完全違背了上下文的含義。
這好象完全是胡鬧,甚至是愚蠢,可是人們?yōu)槭裁催€把幽默當作一種高尚趣味來加以享受呢?
這是由于在問的一方對所使用的概念有一個確定的意思,這個意思在上下文中是可以意會的,因而是不必用語言來明確地規(guī)定的。任何語言在任何情況下都有不言而喻的成分,說話的與聽話的是心照不宣的。沒有這種心照不宣的成分,人們是無法講話的。因為客觀事物和主觀心靈都是無限豐富的,要把那種心照不宣的成分都說清楚,如果不是絕對不可能就是太費勁了。
例如,當你向運動員發(fā)問什么門最難守時,你得趕緊聲明我說的是具體的有形的運動中的一個專門防守的那種只有門框,而沒有門扇的門,那種門與我們通常嵌在墻壁中可以自由開關(guān)的門不同,與我們常說到的走門子的門的意義也不同,是游戲比賽用的那一種不完全是門的門。這樣也許是比較嚴密了,但是卻把本來簡單的話變成了難以忍受的災難。
事實上這完全不必要,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人們并不需要像科學家那樣對于每一個重要概念都給以嚴密的定義,明確規(guī)定其在含義和外部的范圍;人們完全憑著互相的心領(lǐng)神會來進行交流,因而任何發(fā)問者并不需要詳細說明自己所用概念的真正所指,對方也完全能心有靈犀,一點即通。因而發(fā)問者完全可以預期對方在自己的真正所指的范圍內(nèi)作出反應。
但是,幽默的回答卻轉(zhuǎn)移了概念的真正所指,突然打破了這種預期。預期的失落,產(chǎn)生了意外,這還不算幽默感的完成,幽默感的完成在于意外之后猛然的發(fā)現(xiàn)。
概念被偷換了以后道理上也居然講得通,雖然不是很通、真通,而是一種“歪通”,正是這種“歪通”,顯示了對方的機智、狡黠和奇妙的情趣。
概念被偷換得越是離譜,所引起的預期的失落、意外的震驚越強,概念之間的差距掩蓋得越是隱秘,發(fā)現(xiàn)越是自然,可接受性也越大。
如果從這一標準來看,以上兩個對話有不同的水平。第二則幽默在概念的轉(zhuǎn)移幅度上是很大的,因而,引起的驚奇也是很強的;但是概念之間的矛盾隱蔽得并不算最好,因而并不十分意味深長。而第一個關(guān)于“守門”的則隱蔽得較好,讀者的可接受性就更大些,而且在意味上也更深長些。單純著眼于概念轉(zhuǎn)移,即使再巧妙,也可能缺乏深遠的意味而變成膚淺的、油滑的概念游戲。自然,游戲也有游戲的價值,但真正的幽默卻總是比游戲要深刻一些。那些意味深長的概念轉(zhuǎn)移,不但給人以趣味的享受,而且給人以智慧的啟迪。正因如此,說后門比一切球門都難守作為一種幽默,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價值,比較高尚的趣味了。
在許多幽默故事中,趣味的奇特和思維的深刻,并不總是平衡的,有時主要給人以趣味的滿足,有時則主要給人以智慧的啟迪,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幽默的奇趣,因為它是使幽默之所以成為幽默的因素。如果沒有奇趣,則沒有啟迪可言。有這么一則對話曾經(jīng)得到研究者的贊賞:
顧客:我已經(jīng)在這窗口前面呆了30多分鐘了。
服務員:我已經(jīng)在這窗口后面呆了30多年了。
這個意味本來是比較深刻的,但是由于缺乏概念之間的巧妙聯(lián)系,因而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這看起來很像是一種賭氣,并沒有幽默。服務員并沒有把自己的感情從惱怒中解脫出來。相反的另一段對話:
編輯:“你的稿子看過了,總的說藝術(shù)上不夠成熟,幼稚些。”
作者:“那就把它當作兒童文學吧!”
這時作者如果賭氣或者謙虛一下,就會利用概念轉(zhuǎn)移法把自己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他這樣回答不但有趣味,而且又有豐富的意味讓對方去慢慢品味了。因為被偷換了的“兒童文學”的概念,不但有含蓄自謙之意,而且有豁達大度之氣概。
4.會笑的文字
故意模仿對方動作或是套用對方的模式,以達到幽默效果就是故意模仿的幽默術(shù)。這是一種比較簡單易行的幽默技術(shù)。相對而言,它不需要太多的機智,只需夸用別人說話的口吻或是方式。乍看起來,它有些滑稽,往往可以引人發(fā)笑。但實際上,它與一些插科打諢的滑稽完全不同,除了沒有滑稽那樣明顯的做作感外,本質(zhì)上則蘊含了豐富的內(nèi)涵。況且這種模仿不是機械的模仿和刻板的套用。所以故意模仿幽默術(shù)會使人在發(fā)笑之余依然覺得回味無窮。
我的朋友小李就是一個很善于模仿別人的話而創(chuàng)造幽默的人。一天,他看到一本雜志封面上的模特身著很節(jié)約的比基尼,不由得瞪大眼睛去欣賞。他的妻子看見了,很不自在地說:“沒羞沒臊,我要是這模樣,我才不出屋呢!”小李接著說:“說實話,你要是這模樣,我也不出屋。”
這就是故意模仿幽默術(shù)。小李順著妻子的話,套用她說話的模式,即有效地反駁了妻子,又不禁使人想到這話背后——“不出屋”的許多東西,幽默效果也就呼之欲出了。故意模仿幽默術(shù)不但可以用于夫妻之間,而且還可以用于同學、朋友、上下級之間、師生之間等。但用于上下級之間、師生之間的時候,你若是下級、是學生,則千萬要注意,不要輕易模仿你的上級、你的老師的語言或是行動。除非他是一個很有幽默感的人,并且與你的關(guān)系較熟。否則,他會認為你是油嘴滑舌、嘲笑上級、目無師尊,故意頂撞。
例如,一個職員被經(jīng)理叫到辦公室問一些事情,他看到經(jīng)理雙手抱頭,仰靠在皮轉(zhuǎn)椅上;他也馬上模仿經(jīng)理,仰靠在沙發(fā)上。經(jīng)理立刻就對他產(chǎn)生了反感,這樣做一點也不幽默。因為場合不適宜,關(guān)系沒擺正。
在運用故意模仿幽默術(shù)上,我們不妨看看一些偉人是怎樣做的。我們的毛澤東主席一生風趣幽默,妙語連珠。關(guān)于他的幽默故事流傳下來的頗多,在模仿幽默上也有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紅軍轉(zhuǎn)戰(zhàn)陜北的艱苦歲月里,有一天深夜,部隊進駐一個村子。由于人多村小房子少,毛澤東和十幾個同志同睡一個小窯洞。房東大嫂走上前,忐忑不安地說:“這窯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對不住首長了。”毛澤東隨著大嫂的語調(diào)說:“我們隊伍太多了,人馬太多了,對不住大嫂了。”
毛澤東同志的模仿真可叫絕!完全套用大嫂的句式,只是換換主賓詞,幽默效果便特別強烈。我想大嫂肯定會立刻大笑,毛澤東同志就是運用這種故意模仿的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種引人發(fā)笑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大嫂緊張、愧疚的心情便自然消失了。這就是故意模仿幽默術(shù)的妙處。
應該提出注意的是:故意模仿不等于照搬照抄,不等于刻板套用,不等于以牙還牙,所以并不是越想越好,上乘的故意模仿應該是形相近而意不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才能表現(xiàn)調(diào)侃性的笑料,雙方共享幽默之趣。如果運用不當,給人留下“東施效顰”的笑柄,你覺得那還是一種幽默嗎?恐怕你一點也笑不起來。
5.讓模仿化解敵意
借別人的話題,自己巧妙發(fā)揮,因此達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是此法的主要特點。關(guān)鍵在于借題要瞄準,發(fā)揮要有度,要恰到好處。
舊社會,有家土財主,父子倆不學無術(shù)用銀兩買通考官,中了兩個進士。從此,財主的婆媳也就成了“貴婦人”。
除夕,財主家大門上貼著一幅對聯(lián):
父進士,子進士,父子同進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同夫人。
當?shù)赜袀€窮秀才,對舊社會這種買官賣爵的行為深惡痛絕,故將這幅對聯(lián)改了幾筆:
父進土,子進土,父子同進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同失夫。
大年初一早上,門外圍來許多看熱鬧的人,他們大笑不止,這時財主二位進士也出來了,不解其意,跟著大伙大笑起來。
這則幽默故事,將那種買官賣官的腐敗行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幽默風趣,又逗人大笑。
有一個財主,為人兇狠,方圓幾十里沒有人不恨他。
一次,財主外出幾天未歸,長工跑到財主婆面前著急說:“不得了,東家給狼叼走了。”財主婆一聽,大哭起來。又過了一會兒,長工跑回來說:“莫哭,狼已經(jīng)把東家送回來了!”
財主婆驚奇地問:“狼怎么不吃他呢?”長工答道:“東家身上沒有一點人味。”
“東家身上沒有一點人味。”這句諷刺挖苦的話,就是借財主婆問話:“狼怎么不吃他呢?”而巧答出來的,這種巧答就是發(fā)揮。好笑,又無情地揭露了地主剝削的本質(zhì)特征。
一個服務員,初到酒店工作,不熟悉服務程序,也沒有練好服務用語,因此,他工作謹慎小心,唯恐服務不周,被老板炒了尤魚。這天,他剛把一道菜送上,客人挾了一筷便罵道:“這菜太糟糕了!連豬都不會吃!”
新服務員順口說:“對不起先生,我馬上就去換一道豬愛吃的菜!”
弄巧成拙,服務員當然不會故意說這樣的話,只是說笑話發(fā)揮罷了!不過,我們從中看出,無意中的發(fā)揮,也可以引出令人發(fā)笑的故事來。
丈夫:每天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你老是向我提錢、錢、錢,就不能說些別的話題嗎?
妻子:那我們就來說別墅、汽車、洋房、珠寶……
妻子:“親愛的,你為什么總是送人造花給我?我喜歡鮮花呀!”
丈夫:親愛的,因為鮮花總等不及我拿回來就枯萎了!
丈夫: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生長靠什么?
妻子:靠月亮。
丈夫:什么道理?
妻子:月亮不沉下去,太陽能升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