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布陣 (3)
- 理想是用來實現的
- 陳潤
- 4715字
- 2013-08-03 02:56:41
全球化,對當今的企業來講,不論是大企業或小企業,也不管它是做哪一個方面的企業,都是必須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在全球化背景下,每個產業都應該被視為全球化產業,每一位員工都要有全球化的意識,每一位管理者,都要有全球化的經營理念和策略,如此才能從容應對全球化競爭。
在許多人的眼中,馬云,大嘴“無極”、言語無忌、舉止另類。
2006年9月,在接受《香港經濟日報》記者的采訪時,馬云口出狂言:“我相信,10年后全世界的3大互聯網公司,一定有一家在中國。我又相信,10年后在世界500強的企業中,一定有一家是中國民營企業。我現在不能下定論說誰能占此席位,但這是阿里巴巴的奮斗目標。”
這些話聽起來像狂妄之語,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經常會一個人想很久,我絕不是一個沖動的人。”一直以來,馬云走的就是這樣一條道路——“墻里開花,墻外先香”。
1999年2月,馬云到新加坡參加亞洲電子商務大會,發現討論的是亞洲的電子商務,發言人85%是美國人,說的全是eBay等美國互聯網公司。當時還在外經貿部工作的他,很快意識到一個巨大的商機正在出現。當年年底,馬云遂決定建立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網站。他看得很明白,這個機會的價值鏈是雙頭并舉的。一頭是海外買家,一頭是中國供應商。但在當時,中國的工廠還未成氣候,商業模式中所有成功的關鍵因素,都集中在海外。而且像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超級買家”在西方,互聯網的核心技術和核心企業都在西方,能投互聯網的主流資金也都在西方,所以馬云決定利用一切可以找到的機會,首先“搞定”外國人。
要實現這個目標,馬云心目中的阿里巴巴網站必須是全球性的,否則阿里巴巴就成了沒有買家的賣家。“誰買中國產品?肯定是海外的買家,那怎樣才能讓這些企業成為買家呢?對此有一個最簡單的看法就是:辦一個市場就像辦一個舞會,舞會里面有男孩子、女孩子,如果要把他們都請進來很難。所以策略是先把女孩子請進來,再把優秀的男孩子請進來,這樣做市場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仔細分析過這些因素之后,馬云在高盛投資阿里巴巴的天使基金到位后,立即高調喊出了響亮的口號:不打甲A,直接進世界杯!
不打甲A,直接進入世界杯?聽起來簡直就像癡人說夢。中國足球折騰了50年也只進過一次世界杯,而且打完三場很快就“凱旋”歸來了。馬云要搞“大躍進”,要“3年內趕超英美”嗎?賺全世界的錢,沒什么不對。但問題是——可能嗎?
人們可能忘記了,從馬云的個性來說,他是為數不多的“另類”青年。他總是不按常理出牌,想好了一件事情就迅速行動。很快,馬云帶著“阿里隊”雄赳赳、氣昂昂地出征了,開始了全球化拓展的豪情之旅。
1999年7月,馬云將阿里巴巴總部定在中國香港,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全球化戰略:“因為我們希望辦一個由中國人創辦的公司,讓全世界驕傲的公司。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之一,作為貿易網站,公司總部設在香港是最合適的。”
1999年至2000年,馬云馬不停蹄地奔走于全球幾十個國家,參加全球各地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的所有商業論壇,滿世界“忽悠”他首創的B2B思想。他一個月內可以去三趟歐洲,一周內可以跑七個國家。他每到一地,總是不停地演講,他在BBC做現場直播演講,在麻省理工學院、沃頓商學院、哈佛大學演講,在“世界經濟論壇”演講,在亞洲商業協會演講。
馬云揮舞著他那干柴一樣的手,對臺下的聽眾大聲叫道:“B2B模式最終將改變全球幾千萬商人的生意方式,從而改變全球幾十億人的生活!”
從滿地球跑的馬云身上,很容易得到推斷,馬云要加速實施阿里巴巴的全球戰略,讓阿里巴巴走向世界,成為一個全球的頂尖企業,讓全世界的人使用阿里巴巴,要把全世界網民帶入網商時代!這個目標一直埋藏在馬云心中,為這個目標的奮斗他從來沒有停止過。
種種事實似乎表明,馬云是典型的“崇洋迷外”,而實際上,細心的人們會發現,馬云的全球化視角和戰略推進當中,從來不乏愛國主義情結。
當時,阿里巴巴已經在美國設了研究基地,在倫敦設了分公司,然后對這些資料進行遠程的資料處理控制。不過馬云卻把中國總部設在上海,把研究開發中心設在杭州。
有人問,為什么不把阿里巴巴總部定在國外?馬云表示,他始終堅持將阿里巴巴留在中國,為的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阿里巴巴是中國人創辦的公司,阿里巴巴是一家讓全世界華人驕傲的中國公司!
甚至在香港的一場記者招待會上,馬云——這個來自內地的老板接受了來自國外媒體咄咄逼人的挑戰。
一個土耳其的記者說:“馬先生,阿里巴巴應該屬于土耳其的,怎么跑到中國來了?”
馬云回答:“這句話至少有二十幾個國家說過,不過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你——阿里巴巴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它是屬于全世界的!”
讓人不無驚詫的是,迄今為止,馬云夸下的“海口”多半竟已兌現,在資本市場,馬云的國際化戰略步伐更是瞬間風行。
2007年11月6日,對于阿里巴巴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阿里巴巴B2B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一舉震動業界。據新聞媒體報道,上市當日,開盤價30港圓,收市報39.5港圓,創港股當年新股首日漲幅之最,市值達1996億港圓,相當于中國三大門戶、盛大和攜程五家市值之和,以融資17億美圓的成績,創下中國互聯網公司融資規模之最!一躍成為中國互聯網業首家市值超過200億美圓的公司,而在全球互聯網公司中,阿里巴巴的市值也僅次于Google、eBay、雅虎、亞馬遜,位列第五。
事實上,阿里巴巴此番上市,只是馬云全球化戰略邁出的小小一步,而此輪IPO募集到的資金很大部分將被用于境外探路,擴大阿里巴巴的規模。
到了2007年年底,香港聯交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07年港交所上市的82只新股中,阿里巴巴表現最佳。截至2007年12月30日的統計數據,自阿里巴巴11月6日在香港主板上市以來,與招股價13.5港圓相比,股價的上漲幅度始終保持在100%以上,最高則達到210%,市值穩坐200億美圓,創造了無人能打破的香港“股王”神話!
至此,那些看不起這個小個子的人們,似乎再也沒理由懷疑他的種種“囂張”言行。阿里巴巴的B2B模式,已成為除了以Google為代表的搜索、雅虎為代表的門戶、eBay為代表的C2C和亞馬遜為代表的B2C四大互聯網模式之外的第五種模式。阿里巴巴已經是全球第六大互聯網公司,馬云所期望的 “5年內成為全球5大互聯網公司、10年成為3大互聯網公司、做世界500強、做一個102歲的公司”,在這一刻,不再是癡人說夢一般可笑。
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拋棄你的往往是股東,堅持跟隨你的是員工,對你寄予厚望的是客戶。請記住,是客戶付你錢,員工為你創造價值,他們才是最大的財富。如果你沒能改變員工的生活,并通過員工去影響客戶、幫助客戶,你就只是一臺賺錢機器,遲早會后悔。
“讓華爾街所有的投資者罵我們吧,我們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200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十周年慶典在全球3萬名員工的尖叫聲中達到高潮,馬云面對來自阿里巴巴的股東、員工、媒體等 300人,重申了阿里巴巴的商業精神和價值觀。
阿里巴巴這個公司為什么而存在下去?阿里巴巴團隊辦企業的目的是什么?這些年來,馬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思路也變得越來越清楚。
“阿里巴巴走到現在為止,10年以來我是堅定的信仰者,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是客戶付我們錢,是員工創造了價值,對于股東,我尊重他們,但他們永遠應該排在最后。”
很多分析師以及華爾街的人覺得阿里巴巴有點邪——股東第三,馬云不否認自己的未來設想中仍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但他還是那句話,“如果一家公司不掙錢,那家公司是不道德也不負責任的,但一家公司為了掙錢而活著,我覺得這樣的公司意義不是太大。”
“阿里巴巴上市后,股價從14塊漲到40塊,所有股東都跑掉了。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拋棄你的往往是股東,堅持跟隨你的是員工,對你寄予厚望的是客戶。是客戶付你錢,員工為你創造價值,他們才是最大的財富。如果你沒能改變員工的生活,并通過員工去影響客戶、幫助客戶,你就只是一臺賺錢機器,遲早會后悔。”
在反思中,馬云和阿里巴巴管理團隊進一步認識到,“上個世紀出現過多貪婪的原因之一就是信奉‘股東第一’,當然,我尊重股東,如果沒有軟銀等投資方,就不會有阿里巴巴。但是,如果我對他們完全聽從,那更不會有阿里巴巴。”因此馬云堅持認為,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這是阿里巴巴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讓馬云走了十年。
2008年上半年,對于一些中小企業來說,這個冬天來得特別早,也來得特別兇猛。
——在國際經濟形勢增速放緩,國內宏觀調控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下,相當部分中小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等困難,上半年有6.7萬家中小企業倒閉。
對于這一嚴峻形勢,馬云事先是早有心理準備的。他此前就對全體員工發出呼吁——準備“過冬”!在那段日子里,馬云感到世界經濟出了問題,但又不能跟所有的中小企業這樣講,所以心情一直格外沉重。
有一天,馬云去看電影《赤壁》,看到這樣一個情節:劉備把荊州的老百姓往前面趕,張飛想不通,對劉備說:“我們自己逃的話就逃掉了,干嘛還要管老百姓。”劉備說:“這些老百姓信任我們,假如我們自己逃了,把老百姓丟掉不管,那建立這個國家的意義是什么?”
電影里的這段話使馬云回味良久。他想,阿里巴巴擁有150億的現金,應該可以抗住這場經濟衰退的考驗,但是扛過“冬天”并不等于勝利,更重要的是迎接“春天”的到來。當時的情況是,阿里巴巴的主要收入還是來源于中小企業。如果放任大批中小企業死掉,阿里巴巴的B2B業務將面臨“無源之水”的處境,如果在阿里巴巴創業的中小企業(客戶)都倒下了,即使冬天過去了,阿里巴巴活下來了,“同樣見不到下一個春天的太陽”!
因此,馬云知道,對策只有一個:阿里巴巴有義務幫助客戶過冬。
于是,阿里巴巴開始行動起來幫助4 200萬中小企業客戶——阿里巴巴的利潤指標一降再降,產品價格從6萬圓一直調整到1.98萬圓,為的是使更多的客戶能夠借助電子商務度過危機。
當時,馬云做這個決定是很艱難的,不但有可能面臨被股東、被中國人罵的結局,阿里巴巴也可能會虧得一塌糊涂。然而,在阿里巴巴的高層決策會議上,馬云還是堅定地表示:“明年一季度我們利潤為零,不需要利潤,全力以赴去幫助更多的中小企業。”基于“客戶第一”的原則,使得馬云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讓所有人都大感意外的是,馬云的這一決定并沒有讓阿里巴巴陷于絕境,相反——阿里巴巴2008年一季度的業績居然交出了一個頗為滿意的答卷。雖然阿里巴巴少賺了5 000萬人民幣的利潤,但是幫助了5萬家中小企業,5萬家中小企業每家有10個人的話,50萬人因此有了希望和信心,很多客戶為此更感謝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也因此贏得了更多的客戶。
從馬云首次提出“冬天里的使命”——幫助中小企業度過全球經濟冬天以來,阿里巴巴已經部署了多項舉措幫助中國中小企業挺過難關。2008年7月,馬云宣布提供價值3億圓的電子商務服務,聯合浙江省相關廳委啟動面向中小型企業的“萬家企業電子商務推進工程”;此后,阿里巴巴又宣布融資150億圓,對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業實施救援計劃——這些援助計劃也將是2009年阿里巴巴實施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
2009年3月31日,作為幫助中小企業“過冬”的組合拳,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子公司阿里軟件宣布,將在3年內投入10億,向中小企業推廣管理軟件,并承諾未來3年免費,發起面向中小企業的管理軟件普及風暴,目標在3年內使中小企業管理軟件普及率從10%提升至40%。
雖然馬云把股東利益排在了“客戶”和“員工”之后,但是阿里巴巴卻一再受到股東、投資者的高度追捧——2009年5月7日股東大會當日,阿里巴巴股價大漲15%。